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风中的母鸡》的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6-25 00:53:10

  《风中的母鸡》是一部由小津安二郎执导,田中绢代 / 笠智众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中的母鸡》观后感(一):日本版的《神女》

  这是一新日本版的《神女》,战时独立抚养幼子等候参战被俘丈夫的妻子,为救急病的幼子不得已卖身一次,却初归家的丈夫粗对待。妻子与丈夫都陷入难以弥补的创伤苦痛中,以致破镜重圆的相逢却变成不可原谅的怨恨,以至丈夫在厌怒中将妻子推到楼下摔伤。这当然是战争之痛。最终丈夫到访妻子失足之处,借由谅解一个同样无路可走的女人而谅解了妻子,两人选择忘记过去来继续未来。这是小津过渡期的作品,虽在表现庶民苦涩,却情感外露,不似此后的作品淡然寂寥。看小津这些衣着干净的黑白片,常常有回到80年代的幻觉。

  《风中的母鸡》观后感(二):风中的母鸡

  想喝酒时喝酒,不想喝酒时也喝酒。克制冷静的小津,一定有任性胡闹的一面吧。

  依次看的是:《茶泡饭的滋味》《东京物语》《父亲在世时》《麦秋》《宗芳姐妹》和《风中的母鸡》。没有脉络地乱看。《东京物语》和《麦秋》最喜欢,有空时要重看。

  《风中的母鸡》结尾最煽情,煽得我又掉了眼泪。想哭的时哭,不想哭的时候也哭。我是最滥情的观众。

  田中绢代、原节子和高峰秀子,三位日本黑白片时代的影后,看到这里难分轩轾了。田中绢代美在坚忍,原节子美在和煦,高峰秀子美在任性。三个我都爱。

  《风中的母鸡》观后感(三):忧伤与怡然

  一直喜欢小津的电影。

  这是小津被俘遣返回国后的第二部片子,第22界日本电影旬报排名第7。好像也是第一次和著名演员田中绢代合作。

  电影故事在今天看来不太能被接受,妻子对丈夫的服从和依赖显得有点不合时宜。可在小津的设计下,他的理想和谐状态就是那样的。

  这片子特别一点的地方在于,一向从不在影片中制造大冲突的小津在这部电影中有了一个妻子滚下楼梯的情景。丈夫打了妻子,妻子从楼梯上滚下来。这是小津所有电影中最为激烈的一次冲突,之前之后再没有过。

  小津永远在电影中缜密铺垫,营造出一种忧伤与怡然之间的气氛。

  田中绢代是不可多得女演员,不仅仅因为演技。她还自己做导演,向制片厂举债,自己导演了《恋文》。老师提到她曾导了一部《月亮升起》,不过没查到任何资料。

  《风中的母鸡》观后感(四):名字也好,风中的母鸡

  真是好电影。看得我不知不觉流了鼻涕。

  没有一个坏人。人们互相帮助,彼此体谅,共度艰难时事。

  邻里、友人,以至陌生人之间。艰辛沟通了所有的人,所有人内心柔软的部分都一目了然。

  而每个人的情感都是那么真实,不掺杂质。归来的丈夫,他的痛苦真切可感,让所有男人感同身受。妻子,那个了不起的女人,正如丈夫所言,她很可怜。她的不易让人徒生敬意。她的品质使我想到了路遥在小说《人生》里对巧珍的赞美: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不同之处在于,巧珍是个傻姑,而时子却堪称伟大。

  1948年,日本战败,高大建筑上的英文字母(美国的存在)提示了这个背景。天亮时分默默走向厂房的人群,规律性的机器声,表示了废墟之上的经济复苏已经开始。妻子被丈夫推下了楼梯,但并未向邻人控诉,承认这一失足源于自己的错误(或许是暗示那场刚刚过去的战争),然后她一瘸一拐爬了上来,并在丈夫的鼓励下又一瘸一拐地行走。丈夫说:让我们忘记吧(卖淫或战争),日后的路还很长。我可以想象当年的日本人从中可以得到多么及时的鼓舞和力量。日本是个了不起的民族。

  《风中的母鸡》观后感(五):明天会更好

  小津相对早期的有声片电影,笠智众还那么年轻,但是是个小配角,田中绢代已经有些苍老,这个今天看来姿色平平的女人,当时可以说是浮世绘中走出的女性,很想中古代的仕女图中的审美取向,可见时代的差异,人们的审美改变有多大……影片的写意很像中国的早期默片《神女》,同样阮玲玉的二元身份对立,田中绢代是母亲,充满母爱,却也为了孩子而去做鸡,妓女在影片中成了一种单一化的表达,包括出现的那个对比角色,每个人都是走投无路……与《神女》不同的是,影片对社会没有什么批判,身边每个人都是善意的,残酷的只是生活,丈夫回来后,面对这种有了过去的妻子,其感情的刻画是男权的,但也是真实细腻的,很有意思的是,我们将这部电影称为小津的反战影片,我不知道反战的意涵在哪里?是说因为战争,丈夫离家,母亲才去出卖肉体吗?这也太过于隐晦了……小津的核心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细腻情感以及家庭伦理,当然视角是男性的,他并不太涉及政治,所以这种反战的解读,多少有了过度阐释的嫌疑……虽然影片的题材十分冷酷,但是结局还是美好的,这也是小津该时期的内心写照,战后的日本一片狼藉,但是内心始终保存着一丝对未来的寄许……

  《风中的母鸡》观后感(六):和平时期的战争电影

  男人上了战场,女人在后方衣食难保,被迫做了妓女,当男人回到家乡,两人重逢,怎么办?我想起了《魂断蓝桥》和那个超短篇小说《德军留下了什么》。

  和影片里的丈夫一样,小津也是作为战俘被遣返回国的,那是1946年。而熟悉小津的观众都知道,他对那段从军经历讳莫如深,起码,很难在影片中看到其明显的表达倾向。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比如《秋刀鱼之味》里面多次出现的《军舰进行曲》,又比如《户田家兄妹》里对中国天津寓于的象征。而这部摄于1948年的影片更是少有地直面了战争的满目苍痍(现实中的苦难和精神上的伤痛)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两个人紧紧拥抱生活下去”及因此带出的定格画面指向明确,可以想像,对于彼时灰头土脸的日本民族而言,那将是怎样的一针强化剂。而“忘了吧,再也不要说它,也不要提它”则更像是小津借片中人物之口撂下的一句狠话,1949年他拍出了《晚春》,后来相继又有了《麦秋》《秋日和》《彼岸花》《秋刀鱼之味》……,从此开始一门心思“嫁女”。这样看来,《风中的母鸡》也就成了小津唯一的一部战争电影。

  汪曾祺在《聊斋新义》里写了个捕快张三的故事,张三经常出差在外,对新婚妻子有所冷落,后者就背地里偷了汉子。风言风语多了,捕快渐有察觉。某次出外提前回来了一天,给找到了证据。妻子祈求原谅,张三不允,你去死吧。妻子为其张罗好酒菜,然后梳妆打扮,准备从容赴死。张三边喝边想,想了很多,突然想明白了,他把最后一杯酒一饮而尽,然后摔碎酒杯,冲妻子喊:“别死了。”自此,夫妻两个恩爱了一辈子。汪老的意思是,一顶绿帽子,未必就当真要把人给压死了!

  影片的处理和这个小说有得一比。排除所谓的政治励志因素,倘真是小津的个人观点,在那个百废待兴,一片阴暗破败的背景之下,不得不说,这种宽容豁达是相当了不起的,和去年《金陵十三钗》的“妓女赴死”引起的争议作下比较就很明显了。

  《风中的母鸡》观后感(七):风中的母鸡

  时子在等待从战场平安回来的丈夫雨宫。四年了。卖掉最后一件可以卖掉的衣服后,时子买了800克盐,给儿子小浩买了一个以前只要1毛钱、现在却要300块一个的苹果。爱吃豆饼的小浩却因过量食豆饼吃出急性肠炎。走投无路,时子卖淫筹得医药费,使小浩度过危险。二十天后丈夫归来,时子如实相告,丈夫却大打出手并对她婚内强奸,尔后一走了之。

  这是小津安二郎战后感怀。关于这样题材的故事,长久以来,艺术家们不止一次用文字、用影像来表达:无论是莫泊桑的《羊脂球》,还是朱塞佩?托纳托雷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战争的威力和破坏力除了前线令人触目惊心的狂轰乱炸、烧杀抢掠,最可怕的还是这满目疮痍背后带给人们心理带来长时间挥之不去的阴霾。

  继续说这部《风中的母鸡》。雨宫逼问时子在哪里接客后,连夜赶去那家叫樱井的旅店。这间帮人接客的旅店和一个小学仅一墙之隔。雨宫赶到樱井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他随意点了一位小姐。二人的对话在小学生音乐课上纯真的歌声下展开:

  “你好。”

  “你多大了?”

  “二十一岁。”

  “叫什么名字?”

  “芳子。”

  “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生活?为什么做这种事情?”

  “每一个人都这样问。没有办法嘛。”

  “为什么?”

  “我要照顾家人啊。”

  “你爸爸呢?”

  “已经不能工作了。”

  “妈妈呢?”

  “死了。”

  “兄弟呢?”

  “弟弟在上学,哥哥死了。”

  “你不容易啊。”

  这是芳子走向窗边,看着操场。

  “我毕业于这所小学,以前经常在那里拾银杏。”

  芳子慢慢转过身,看着雨宫。

  “先生,去那个房间吧。”

  雨宫没有看芳子,从裤兜里掏出钱,放在桌上就离开了。

  影片这个场景设置非常绝妙:小学vs妓院。暗示纯洁与堕落也是一墙之隔。就像上帝创造世界后,天使也分两派:以天使长“米迦勒”为首的天使vs以炽天使“撒旦”为头的魔鬼。小学生纯真的歌声仿佛时子、芳子这样经历女子的内心呼唤。真正的灵魂堕落和生活所迫出卖自己是不能划等号的。所以见了应召小姐后,雨宫去找好友诉说,好友希望雨宫原谅时子。离家一天两夜后,雨宫回来了。但他的心情还是在原谅和不原谅间徘徊。当他失手将时子推下楼梯,时子艰难爬起来跪地请求原谅,雨宫搂住时子,二人紧紧抱在一起。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