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的观后感10篇
《大路》是一部由孙瑜执导,金焰 / 黎莉莉 / 陈燕燕主演的一部喜剧 / 歌舞 / 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路》观后感(一):影片隐喻的同性爱情节
这部浪漫主义的电影,虽然表面上是很主旋律的,但是电影中大量的男性身体的裸露,以及两个女人的暧昧情节,都在隐喻着同性之间的超友谊的感情。在1934那个年代,应该说是相当前卫的。只不过在那个年代,只能通过这种修饰加以表现,有很丰富的想象空间。尤其是两个女孩亲吻嬉戏的画面,虽然表面上是在描述她们对男性的爱慕,但是表现出的却是同性间的亲密。
《大路》观后感(二):本性的展现那么美,本身就不该持久
和男朋友一起在中国电影资料馆那个老旧的影院里看,他很累,早就跟我打了招呼会睡觉,进去以后他很快就睡了,我也睡了一小下,中间有谁醒来会拉对方的手,我时不时地会吻他一下,一切都是那么得美好,那么得不真实。
后半段的时候,画风突变,工人打败了卖国贼,展现的不再是不真实,而是假,我不喜欢这一部分。男朋友这个时候醒了,他只看到这部分。
实际上美好的东西就不应该是永恒的吧,那些最美丽的最叫人感动的事物都是短暂的,像是蝴蝶,像是七彩的气泡。只有短暂才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无尽的美的体验。
那些年轻的人,年轻的躁动着的身体,还有笑容,都随着短暂的美好的逝去而逝去了,被融在自己的记忆里,成为新的梦境,那么美,那么虚幻。于是这部只有一部分动人的电影,对于我来说,成就了完美。
《大路》观后感(三):不沉默的默片
一部长达100分钟的默片,虽然是不是会出现很突然不合群的配音,比如群众声音,笛子声音等。
这部电影让我大开眼界,除了当时演员就那么几个,因为其中一个主演是神女的那个胖子恶霸。
很神奇的是,我一直觉得男主很帅,很像韩国人。没想到,他真的是韩国人!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却与大路无关。
或者说,这整部电影和修路没有太大关系。
让我有深刻印象的是男人的肉体和女人间的情爱。
这一部电影大概是前卫先锋吧。
男人一律裸着上身,除了军官,恶霸,和一些体面人。
两位女主之间的感情是不一般的亲密,尤其是肢体接触,让我看的瞠目结舌,自愧弗如。
所以说,我们总觉得以前的人思想保守,其实,我们有时候才比较保守。
两种爱情,鲜活的女性形象。
结局很悲惨,男女主死前才将爱表现出来
最可怕但也最感动的是他们死后复生。导演运用重叠的效果,让他们又站起来,欢快地修路。
《大路》观后感(四):诗人导演的“革命的乐观主义”
据孙瑜说,《大路》是他受高尔基《论革命的浪漫主义》启发的结果。高尔基要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要看到明天制度的伟大,明天新人的可爱,要看到明天的光辉和灿烂。读了这篇文章,他蓦地想起那些拉着沉重的铁滚把乱石碾成平坦大道的筑路工人,想起他们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品格和勇敢前行的精神。于是,他决计去拍一部歌颂筑路工人的作品。
30年代的片子还处在冲撞、试验和探索阶段,因此《大路》并没有受到中国电影主流话语的约束,而是自在地表达着。
整部电影没有什么核心情节,用很大的篇幅展现了修路工人的生活,一边表现他们的力与美,一边表现他们与两个女子纯洁的情谊。虽然劳作辛苦,但他们依旧是昂扬向上的,充满乐观主义精神。这种表达缺乏戏剧性,但像诗像散文。
叙事虽然散,但依旧有一个潜在的结构,融入了民族国家的建构。劳动人民团结起来,冒着危险修路,和勾结“敌人”的胡老爷战斗,并且战胜了胡老爷。路修完了,可以运兵了,但修路的工人倒在了敌人的飞机扫射下。
这时候极其浪漫的超现实的一幕出现了,所有人死而复生,重新站起来,一齐向前走。这个镜头和开头金哥父母带着金哥跟着人群一齐向前前后呼应起来,大敌当前,退后只有死路一条,唯有向前,至少能使下一代受惠。
《大路》观后感(五):大路
孙瑜编导的影片《大路》讲述的是一群年轻的筑路工人的故事。金哥、老张、章大、韩小六子、小罗和郑君都是筑路工人,他们在一起生活劳动,被驱赶出都市在各地修筑公路。他们在烈日下流着汗拉着绳高唱着自己编的《大路歌》,只有到小饭铺去吃饭的时候,丁香和茉莉两位姑娘的笑容和歌声才给他们带来欢乐。在全国民众奋起抗日的热潮中,为支援前方将士,工人们在金哥的领导下,赶修一条重要的军用道路。敌人阻挠修路,并利用汉奸威胁利诱工人,他们抓了金哥等人严刑拷打。工人们团结一致,同汉奸斗争,直到把公路修好。金哥等人在敌机的轰炸中牺牲了,抗敌军车却通过公路开向前方。侥幸生存下来的丁香仿佛看到金哥等人从地上站起来,肩并肩,拉着铁磙,高唱着《大路歌》昂然前进。该片是中国无声电影的巅峰之作,影片在默片的基础上,配上歌曲、马蹄声、婴儿啼哭声、众人吼声等,在声音和画面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同时,影片成功地塑造了青年筑路工人的群像,集中展示和歌颂了男性力量,表现了工人阶级所代表的不屈和民族精神,在当时意义重大。《大路》磅礴的气势,富有情趣的细节刻画,动态的镜头,象征性的电影画面,体现了导演孙瑜的电影功力,“诗人”导演的称号实至名归。
《大路》观后感(六):大路
1.脚的转场(省略性的时间过度)和拖着他们的脚进监狱。巴拉兹 贝拉的《电影美学》中提到的一部电影《回国》(不知道这个片名有没有误...)也是运用此内有力的表现方式。一群人回国的路上,脚踩在沙漠上,此处镜头只表现穿着草鞋的脚在沙漠上行走,接着是光脚走在大路上.....镜头不直接表现几个国家地域的越过,没有环境的介绍。就单单凭一双脚就能表现大时间的流逝。
2.电影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不仅在画面上下功夫,声音也如此。声音出现音乐,音效,对白时,还没有成为一门艺术。真正成为一门艺术是在有了声画对立,对位时。片中虽然声音有中断,但能达到这种艺术效果也还不错。
3.镜头之间的主接也深含寓意(包工头的贪污事件后,一个老虎吃狗的玩偶相主接。小伙子们有着修路的激情,一起轰动打倒贪婪的包工头。接着一只鱼下锅被油炸。)
4.格里菲斯的三条故事线索的交叉剪辑 例如《孤独的别墅》
5.开战期间,飞机轰炸人群的过程,堪称中国式的“敖德萨阶梯”。但没《战舰波将金号》刺激。
6.片中也出现了叠化,二次曝光,焦点发虚等类似法国印象派的手段。
7.故事的叙事结构是很完整的,与现在成套的故事逻辑相差不大。观众最关心的还是人物的生活,情感与命运。因此片子的核心还是以人为本。先积淀片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牵引片外观众与人物站在一条感情线上。到之后人物遇难,此内情绪与情感高潮才能有力的发挥!
8.《小玩意》,《大路》最后一个镜头都是人的脸。
9.作曲是聂耳
10.格里菲斯说:人物在明察秋毫的镜头下要展示最真挚的情感。比1926年《一串珍珠》的表演好多了。更生活化了 基本上摆脱了戏剧表演的桎梏了
11.旋转围绕镜头
《大路》观后感(七):关乎配音,无关配乐
先锋光芒影展今年是第三届,影响力和关注度正在与日俱增。而本届的主题则为“现实.跨界”。“现实”部分依旧延续了中国XX代导演们一贯作风,小人物,边缘,底层写照;至于“跨界”,就是两场早期中国经典默片现场配乐。
之前的一场是《神女》,现场配乐是小河,宋雨哲。因为一些私事而错过了。昨天放映的《大路》,是孙瑜导演1934年拍摄的《大路》,中国默片的经典之作,配乐则是熟的不能再熟的声音艺术,实验音乐圈的劳模阿D(李劲松)和来自美国客居香港多年的自由音乐人皮埃尔。
有人提出了一个配乐的问题,为什么你们的现场配乐感觉大部分跟影片是隔绝开的?这又绕回来了。对于大多数不肯就范和从属的独立音乐家来说,如何避开和对抗电影霸权带来的配乐创作影响历来都是个好玩儿而严肃的事情。究竟是完全为电影服务还是从感受和分享中杀出一条血路来,我想阿D他们当然属于后者。
国仇家恨的时代,数码横飞的年代。当然,《大路》本能得显露出那区别于同时代影片的基调与情绪。乐观,向上,不屈,着实有点儿库斯图里卡们的味道。阿D和皮埃尔珠联璧合,避免了剑走偏锋的常规表演,而循序渐进的从影片中勃发出山呼海啸和悲働沉重的新声。说到底是配音而不是配乐。
还能继续解释声音和音乐的现象吗,一个正在变得无效和多情,而另一个还在继续滥情和感动。但你点动了哪个开关呢?
:第一次在电影院看默片,挺好玩儿。阿D的苹果机中的几重音轨坏掉了每杯播放出来,这其中包括聂耳的配乐。很遗憾,多少影响了效果和质量。
《大路》观后感(八):虽然我不懂--沉默的力量
这部片子是昨天看的,去的天河娱乐城看的现场,是李劲松和peter的配乐,老实说,我没怎么看懂,也许因为我对于电影对于音乐太落伍了.但它对于我有特别的纪念意义,因为这是我实习生涯的第一次外出采访经历。
到了影院后,电影就已经开始放映了,整个播放厅里光线很暗,只能隐约看到前台有两个乐手,后来才知道是拉大提琴的peter和负责电声什么的李劲松....
影片本身没有对白的声音,更加没有音效,而且是黑白的,只是偶尔有字幕,而且还给人感觉有点慢吞吞的,乐手的配乐我并没有怎么听进去,或许我根本就没有把音乐和电影联系起来.恕我对此太不敏感。
就电影本身而言,我觉得是不错的,即使还不像会后讨论主持人说的那样“是建国以前最伟大的默片”,故事本身是很吸引我的,有点像小时候看小人书的感觉,黑白分明,很有怀旧的味道。影片中的角色没有加什么修饰,但十分的精神,有一种生命自然的生气,确实是很感染人.....
电影的剧情并不复杂,简洁而明快,看时也没有费尽心机地去揣测画面背后的意图,所以也很轻松。
看完电影后,老师采访了李劲松,我当时在记录,其实就他本人而言,他也坦诚地觉得更重要的是那一刻的感觉,多是即兴的。即使和电影有出入甚至是冲突,也会是不想去完全模仿影片的感觉,而同时知道,演出的现场电脑出了问题,采用的主题曲和一些典型的声响效果都没有被观众听到,这也许是个很大的遗憾,因为看电影的时候确实是有点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收放如此自如的大提琴和偶尔的电声夹杂其中并不可以给我们最完整的感觉,虽然艺术家觉得“我也很喜欢今天出来的效果”,但有了另外一半音效后,我们会觉得更好。
《大路》观后感(九):绝处逢生的精气神,重倒覆辙的历史殇
刚刚看完,打开网页看到一个新闻说,澳洲一华裔医生被一病人连捅30刀,死亡。而由于罪犯是精神病患,因此被判无罪。我于是想到了二十面相,用法律外手段、其实也就是以暴制暴来中止了一位精神病患的继续作案。
致敬江户川乱步,为着他的良心我也要这么干。突然特别感慨,这世间不公与残酷的历史,悲哀地重复着。偏偏不是天灾的不可抗力,而是人祸的自作自受。
我明白,电影的主题是颂扬在战争年代底层人民顽强不屈救亡图存的那股乐观积极的精气神。然而,我的重点不知为何落在了其他地方。明明不是无声片的错,却引起了我对于电影的恐慌。暴力、杀戮和死亡,可以这样没声没息地发生,就好像他从来没发生过一样。那种氛围让我又想起了《可可西里》那种恐慌,积蓄已久却又无处宣泄的安静。
丁香和茉莉营救六人时是用剪子威胁了女佣的,这种野蛮的方式,虽则有句话叫“治乱世用重本”,以此类比可以理解,可功利主义的方法在平民百姓身上体会到了,怎么说都不仁道。而无论胡帮管卖国与否,都不能否认这是窝里斗的现实,片子塑造的反派仍然是中国人,却不是正式与日本人的抗争,这里不能不忽视历史上的1934年,也就是拍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们仍然是被吊打的状态。所以连电影都没有底气去承诺些什么。
太过于消极了是不是。
那么说点有趣的。整个故事,一看到男主笑我也好开心,他笑得特别好看。那个拍头摸脸顶下巴的动作,贯穿全片,其实也是那种积极向上的精气神的象征,以及在最后的升华,表达出一种精神的不倒,片子就足够好了,兼有动人与完整两者。
也不知道是不是腐眼看人基。茉莉和丁香确定有点百合倾向啊,她俩抱在一起也就算了,互相摸脸也就算了,还摸胸啊。还有那几六个男的,一开始就很基。好了,是我有病,多说无益。
《大路》观后感(十):革命与世俗的结合体
朱大可在《流氓的盛宴》中提出了“正谕话语”的概念。他的看法是,所谓“正谕话语”的主体是国家主义话语。它是严厉、专断、透明、无可置疑的。正谕话要求叙事只有一个中心和一个向度,遵循着表情严肃的政治—道德书写风格。最典型的正谕话语出自毛泽东选集,例如如下的句子。
“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 ,“人民大众开心之日,就是反革命份子难受之时。 ”
毫无疑问,在1949年至1979年,此类话语模式有着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浸淫其中的中国普通百姓几乎普遍受到此类模式的影响。多年之后,贾樟柯在他的故乡三部曲中,镜头中多次出现电线杆上播报着威严女声的高音喇叭,塔暗示着权威像这个高音喇叭一样处于政治和传媒的高地,并且,声音的强奸让人无从躲藏。老大哥在看着你。由正谕话语模式支配下的电影和文学占据了文艺界的主流,登峰造极的便是江青主抓的样板戏。今天看来,这些呆板的、模式化的艺术作品太生硬、太非人性。这让三十年代的革命电影《大路》显得弥足珍贵。
在这部以宣传抗战为主旨的电影中,正谕话语已经初显端倪,字幕中不时出现抗战标语化的对白。但是,总体而言,这部电影仍是具有亲和力的,黎莉莉饰演的茉莉是一个顽皮、勇敢、豪迈并且聪明的女孩。兴之所至,她可以抱起丁香亲吻,也敢面对男人的裸体脸不红心不跳。这个用传统道德眼光看上去有些疯疯癫癫的女孩,完成了救出筑路工人领袖、从而保证抗战物资顺利抵达前线的任务。这本身就是对于正谕话语的对抗。
那么,既然《大路》没有落入(实际上也根本不可能)正谕话语体系的窠臼之中,那么它属于哪种话语体系?朱大可说,正谕话语的反面即是北岛为代表的反讽话语,但是他忽略了第三种话语体系,那就是世俗话语。在联华公司开拍革命电影之前,他们已经积攒了足够的经验在电影中讲世俗爱情故事,也就是“通俗剧”。《大路》中有很多镜头洋溢着世间的欢乐,比如丁香与茉莉亲密以及丁香和茉莉偷看男人们洗澡的镜头,裸体的出现即是对权威的对抗(详请参见《本质或裸体》一书)。就像中世纪时期,意大利牧歌将音乐由教堂重新拉回民间,作为通俗剧的《大路》也意味着革命与世俗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