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家新闻》影评10篇
《毒家新闻》是一部由乔·舒马赫执导,凯特·布兰切特 / Gerard McSorley / 塞伦·希德主演的一部传记 / 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毒家新闻》影评(一):坚持、执著
最初想看这部电影,一半是因为Cate Blanchett,一半是因为从小对记者职业的崇敬,曾经想过要去学新闻,但后来因为对数学的喜爱放弃了
影片的开头就让我立刻喜欢上了这个记者,不受拘束、随意、自由,然而却马上揭示了最残酷的结局
Veronica有时给人感觉单纯的像个小孩子,面对毒枭竟然当面质问,但这正是她所信仰的,她坚信通过记者的报道可以使更多的人关注,这是她的职责
只是她真的把那些人想得简单了,那些言语上的威胁最终变成了现实。响起小男孩清澈的童声,穿插不同人听到她的死讯的画面,只有悲痛
每一个爱尔兰人都会记得当听到Veronica Guerin被害得时候他们在哪,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却可以至少换回一些社会的觉醒
《毒家新闻》影评(二):一篇无法书写的评论
不管心中激荡着多少感动,多少豪情,我似乎无从落笔去书写这部电影的评论。我写什么呢?如果我仍是4年前的我,一名大学新闻系学生的我,我会写,我看到希望看到梦想看到一条光荣的荆棘路,但现在我告诉你今天我看到的,我羡慕的:
作为一个记者,她以30万读者为荣并为他们的诉求写作(而我们的报纸的读者甚至不止这个数目),她得到警方的帮助查得到罪犯档案,她得到议员的帮助去她不能去的地方采集证据,她去采访时会有两名警察在身后,她被枪击后得到24小时警察保护。
这里不是爱尔兰,这里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毒品交易,这里有太多的无法书写。
但我仍要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因为Veronica Guerin走过的那条光荣的荆棘路,是一切的开始,并永远不会褪色。
《毒家新闻》影评(三):一级死亡报导
红色跑车,交通灯口,黑色的摩托车,戴头盔的骑士,碎裂的玻璃,尖叫,枪声,鲜血,倒毙车内的女人,绝尘而去的凶手。
1996年6月26日,爱尔兰都柏林,女记者Veronica Guerin在等交通灯的时候被两个枪手射杀。她生前致力于追踪一宗运毒集团的报道,挖出了该集团的秘密首脑,曾被枪击恐吓,遭首脑殴打袭击,最后被枪杀于街头。她以生命完成了她的一级死亡报导。她的死激起了一系列强烈的反响,民众组织了示威活动,将活跃街头的贩毒分子赶出了城市;爱尔兰政府修改了法律,允许查封来源可疑的资产;主使谋杀的集团首脑、凶手、参与运毒的成员一一落网伏法。
女记者是一个正直到近乎天真、勇敢到近乎鲁莽的人,面对面地同黑社会成员发生冲突,当面质问那个残暴的集团首脑是不是主使运毒。单薄的力量如何同黑社会较量?但是请不要笑她,请给她一点尊敬,如果不是有她和像她那样热血冲动的人,我们的生活将有一天会跌入黑暗深渊。
我们不会像她那样做,不是因为我们比她聪明,比她理智,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她的勇敢,她的热血,她的正义感。对于她的个人,生命是无价的;对于她的家人,失去挚爱亲人是哀痛逾恒的。但是至少,她的死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改变,一些光明。
只是,如果政府是冷漠的,对国民的生死无动于衷,连死亡都不能触动,我们还有希望吗?
《毒家新闻》影评(四):是真的有人在坚持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前40多分钟真的挺散难以入戏,要不是魔王的粉丝,真的要弃剧了。
从40分钟之后,入戏了。
魔王真的把恐惧拍的入木三分。包括在家里被枪袭,一屁股坐在地上声嘶力竭,无助又恐惧;当被约翰吉利根殴打时,慌张的将车开动,用夹着尾巴逃跑形容也不过分;在家里收到威胁电话时,更是被吓到抱着马桶吐,钻到丈夫怀里颤抖痛哭。
但是你说,勇敢是什么?我觉得勇敢在这里不是无畏,是畏惧到生理和心理都已在抗拒,依旧赶赴前路。
在很多情况下,女主的做法都让我产生质疑,一个人,一个女人,怎么可以这么横冲直撞单枪匹马的潇洒上路,也许就是因为是一个女人吧,一个已有家庭有孩子的女人,看到毒品让一个个家庭支离破碎,路边的孩子将注射器作为玩具,更容易引起她的爱和反抗情绪。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真的有这样的人,在坚持。
当我想到这是真实的人物传记,对于片头的散乱就多了些宽容,现实生活不能与电影相比,若要原汁原味,就不能放太多的添加剂。
也许是天性,也许是环境,我们做不成这样的人,但我们该相信,是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着坚持着,这比任何电影里虚构的英雄主义都更为英雄。
最后一句,这部电影不该这么少影评啊,不管是为了演的惟妙惟肖的凯特,还是真实存在奋战到底的维罗妮卡,这部电影都该值得接受礼誉。
《毒家新闻》影评(五):它为你敲响
这是真人真事。
在1996年,爱尔兰的法律还没有对于那些公开销售毒品的行为作出任何反应的时候,有这么一个记者,女的,拎着自己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一个人跑去直面那些淋漓鲜血和惨淡现实,和那些长着大鸡巴的男人们调笑、交谈,被那些有着漂亮名头的王八蛋毒打、威胁、欺骗或者杀害。
她什么都没有做,只不过试图寻找一个名字。即便是这样,那些快要吓瘫的优雅的男人,在她只是敲了敲门,问了一句,你好先生的时候,就挥拳把她打得眼眶歪斜,并且紧跟其后,微笑着告诉她,我会杀了你的孩子,那个小孩子,我要废了他。
你们知道,那些男人说话从来都不能作数,但是他们却会因为看到最弱小又可怜的自己,吓得要去打女人,用欺压弱者告诉阳痿的自己,噢,我能!
后来这个女的死了,被那个连名字都不敢让人知道但是富可敌国的人精密布局杀害。
看到这,我笑了。
那些获利者,你们以为杀害了一个格罗里卡,所有的格罗里卡就死去吗?
在格罗里卡被枪杀后的一周,爱尔兰因为她,更改了宪法,禁止毒品公开交易,并且冻结毒贩的财产。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
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份。
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欧洲就减少。
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敲响。
李刚,你以为自己为儿子庇护,就可以抹去其子手上的鲜血?
金正?,你以为你穿了增高鞋,别人就不知道你的身高?
,算起来,你也不过只有89年的历史,你就以为可以统治五千年的中国?
算了吧,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是格罗里卡,可是时间却是。
《毒家新闻》影评(六):生得其所,死亦得其所!
凯特布兰切特的短发造型与真实人物形象很贴近。凯特把Veronica的正义热血勇敢演得形神兼备,让人觉得凯特本人也是这种性格。
其实每个人骨子里都有正义感,都有伸张正义的热血,但,不是每个人都敢拿生命去伸张,去对抗。影片之前的交代都是在说明Veronica对生活对家人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想想爱尔兰当时什么社会状态?议员法院警察谁都不能把毒贩怎样?连法官都被收买!同行的记者都嘲笑她的被枪击。被威胁被恐吓被收买,身体告诉她她害怕了,她呕吐,可是她的精神没有屈服,她没有让步!她更进一步接近了真相!
她没觉得这件事应该是别人的责任,没觉得别人应该做什么,没有抱怨别人没做什么,只是自己一步一步从没放弃的履行自己作为记者的责任。可能,注定社会乱到一定阶段就需出现英雄拯救,可能Veronica注定就是来拯救这个社会的。
有的人默默无闻苟延残喘的活了很久,有的人坏事做尽骂名累累还期望不死?!而,1996年6月26日,她死了,被毒贩数枪击毙在车中。为她短暂的一生划了一个惊叹号!她让全爱尔兰记住了她,乃至全世界都记住了她!
我一直在心中默念,不要死不要死,期望有奇迹,电影不都是这么拍的吗?主角都自带光环,永远不死的吗?!听着她大叫,看着她倒下,直至镜头高拉高拉,俯视着,她躺在血泊中!我都没有哭。小男孩的声音出来,我的眼泪瞬间流了出来!她真的死了,再也活不回来了!法律被改写了,罪犯被绳之以法了,非法财产被没收了,那个曾经和她叫嚣的毒贩的妻子一无所有了,正义得已伸张,我的眼泪更是控制不住!她想要的都达到了,她却不在了,她用她的生命换来了这一切她若在都好!她用她弱小的一己之力改变了这个社会,却也是给这社会的最大讽刺!
愿她安息!愿每个人都能生得其所,死得其所!
《毒家新闻》影评(七):关于新闻,关于理想。
初三,独自坐火车从四川回新疆。三天两夜的旅程,和隔壁床的一个叔叔居然很投缘的聊了全程。末了,叔叔说,我觉得你以后很适合干记者这一行。我笑笑说,是吗?
回到新疆以后,为了配合老师讲课,我被安排在课上对同学进行一场模拟采访。课下,老师特满意的跟我说,娇娇,刚表现的不错,真有点儿记者的样子呢,你以后就做记者行了,反正你的性格也适合干那一行。
也许那个陌生的叔叔和老师当时都只是即兴那么一说,可如今,我却真的成了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
想起高考完报志愿那会儿,没有新闻专业的学校完全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而填报的学校,第一志愿全部都是新闻学。
决绝又义无反顾。
迷迷糊糊的在这所曾经一心向往的大学里混到第三年,自己却越来越不确定当初选择新闻,是出于自身的热爱还是别人口中所说的适合。
只知道,自从选择了新闻,自己便是打心底里认定了以后要做一名记者,一名为弱者说话伸张正义的记者。
我希望自己能如柴静般从容,如闾丘般大气,如影片中维罗妮卡般坚持。
然而,说到底,这些暂时都只是希望。
在没有完全了解记者究竟是一份什么样的职业的时候,我艳羡的是他们每天经历的不同的人和事,以及东奔西跑的新鲜旅程;向往的是他们被冠以“无冕之王”的美丽光环和所扮演的正义角色;想要迫切拥有的是像他们那样亲身见证各种里程碑式抑或历史性时刻然后再亲口传递给镜头之外的我们的资格。
然而,越接近这份职业便越否定自己最初的认知。
高中毕业后的几次同学聚会,“以后出名了不要把我忘了哈”是大家见到我后说的最多的话。对于这样的误解,我除了尴尬的笑笑外无言以对。
你见过有几个记者出名的呀?不过是份儿糊口的工作罢了。
记得当初家里人知道我选择了新闻,还立志以后要做记者,大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说女孩子当记者,太累,而且不安全。说实话,自始至终,我从来都不觉得记者是一份危险的职业,直到我们的新闻老师给我们讲起她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我才不情愿的在记者身上贴上“有一定危险性”的标签。
正如影片中演的那样,当记者的报道牵扯到利益关系,威胁,恐吓,谋杀便接踵而至,出于作为一名记者的良知和尊严,维罗妮卡选择了坚持,可终于还是以生命作为代价,好在她的死改变了她想要改变的,不可否认,她是一名好记者。
扪心自问,如果是我,会坚持吗?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个陌生叔叔和老师都认为我应该当记者,想来想去,我觉得大概是因为我能说会道,善于和人沟通,诸如此类。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误以为我的这些特点足以让我成为一名好记者。而事实上,这些都不过是些小儿科吧。
只想对自己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要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新闻,便要永不言弃。
《毒家新闻》影评(八):Everlasting love to Veronica & Cate
有时走开也是需要勇气的 于是她选择了直面死亡威胁
每个爱尔兰人都记得当时他们在哪儿,当他们听说了维洛尼卡·格林在那撒路被谋杀的消息。
真人真事 结局悲壮 罪犯最终也因为她的牺牲而被绳之以法 算是个不太坏的结局 谁让人们往往等到有人殉道才会觉醒
尽管心中惊恐害怕依然永远追求正义追求真相 这样的记者是国家之幸 如果这样的记者无处容身 那这个国家也没什么希望了
为弹幕点赞向斗士们致敬40分开始超羡慕!大魔王拽着你跳舞啊天呐!凯特超可爱~同时也是全片最快乐的时候 此处背景音乐是伟大的爱尔兰乐队u2的everlasting love
你热爱你的工作 你可爱的家人们支持着你 你们一起愉快尬舞哈哈哈哈
葬礼音乐非常动人
片中其他配乐基本出自好莱坞配乐大师harry gregson 曾参与配乐的电影有天国王朝、火星救援、狙击电话亭和怪物史瑞克等
我发现cate完全可以驾驭黛安娜的 期待有相关作品邀请她
《毒家新闻》影评(九):Sometimes it's brave just walk away
“真相才是记者的国界,批评是记者唯一的语言。”
这是俄罗斯著名新闻工作者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的人生格言。在她从事新闻工作的24年中,她一直都是一位骁勇的新闻战士,一位不懈的评论家,冒着生命危险在炮火纷飞的车臣穿梭,深入报道战地贫民的生活揭露战争的丑陋,而最后她却用生命的代价实践了自己的诺言,2006年,年仅48岁的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并不是死于冰冷的弹火,却是残忍的谋杀。
同样的惨案,在今年再次重演,2009年7月16日俄罗斯著名人权战士,安娜的密友纳塔莉亚?埃斯蒂米洛娃在被绑架后杀害,抛尸路边。遇害前,她正在调查两起关于恶性焚屋事件和谋杀事件。据说此事和车臣总统卡德罗夫有关。多年来,越来越多的调查发现,世界范围内,至少有657名新闻工作者因为揭发黑暗势力而被谋杀。因为在众多国家境内,谋杀已变成让找麻烦的报道噤声的最简单、廉价和最有效的方法。且不少杀人凶手仍然逍遥法外。
原本以为新闻工作者是个光鲜而体面的职业,受人敬仰推崇,却没想到,荣誉背后的风险竟是如此之大。当然我口中的“新闻工作者”并不包括那些整天坐在演播厅,衣着光鲜,只需动动嘴,原封不动念念稿子就能锦衣玉食的权利傀儡们,或者像李之辈成天耍耍嘴皮子,耍耍白痴的娱乐流氓。
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碰到消费欺诈或者商家霸权时,最先想到的是,要告诉哪个电视台曝光而不是找警察时,这说明人们在肯定媒体力量的同时也赋予了新闻工作者很大的权利,所以面对强权时,人们就更希望他们能够勇敢地站出来针砭时弊,敢言敢怒,揭露丑恶而不是唯唯诺诺,充当权力的扬声器。毕竟,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才是其生存之本。只有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才有新闻自由的真正保障。尊重真理及尊重公众获得真实新闻的权利,是媒体的首要责任。
电影《毒家新闻》,是根据爱尔兰《星期日独立报》王牌记者Veronica Guerin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由精灵女王凯特布莱切特主演,电影展现了她身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最飒爽最无畏的风姿,即使最后的结局是是死亡,但仅凭Veronica一人之力,却重创了爱尔兰猖獗的贩毒团伙。在她之后,国内更是激起大规模反毒游行,紧接着大毒枭落网,而爱尔兰政府也正式修改了宪法,允许政府冻结毒贩的不明资产。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她是当之无愧的“人民的良心”。
对于婚姻和家庭责任,Veronica无疑是任性自私的,她无数次因为开车超速被开罚单,也因为她一己的固执而使全家遭遇恐吓,因为工作而不自觉地冷落了丈夫。就连她的死,也只是成全了自己,因为她成了英雄,而对于家庭,Veronica走后剩下的是,一个年幼丧母的孩子,一个痛失爱妻的中年男人,一个年迈白发送黑发的老人,其实,那些虚晃的荣誉背后也只不过尽是些苦涩的悲伤而已。但试想下要是没有Veronica的存在,北爱尔兰一定有更多的流着鼻涕,青筋爆裂,正犯毒瘾的未成年孩子,他们可能是任何人的孩子,也包括Veronica。
影片有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一连串的恐吓和抱负后,向来沉默寡言的母亲对Veronica说的一番话,“?????Sometimes it’s brave just walk away。”(有时候,放手也需要很大的勇气。)或许当Veronica选择为很多人而活的时候,她只有继续却不再有走开的勇气了。
《毒家新闻》影评(十):锲而不舍的力量
《锲而不舍》,根据真实事情改编的一部电影,讲述爱尔兰女记者Veronica Guerin的记者生涯——她在报道了教皇猥亵男童案之后,又不遗余力去跟踪调查当地的大毒枭,尽管受到了种种精神上肉体上的威胁,仍然不肯放弃。毒枭们怕败露事机残酷地杀害了她,但是她的精神号召起了更多的人反对毒品。最终毒枭们被一一抓获,毒品得到了有效的抵制。Veronica 成为爱尔兰人们心中的英雄。
似乎我已经过去了那个容易被热情激荡的年纪,看着她不畏艰险一次次进出虎穴、贫民窟、警察局、法庭……我只是觉得辛苦,觉得敬佩,而不再因为她的热情唤醒自己内心的使命感。看着她与丈夫、儿子生活在一起的幸福画面,忍不住微微笑起来,同时也问自己,假设我处于同样的情况,会不会如她这样坚持呢?大概是不会的。
新闻学了三年,理想却这样容易击垮了,不知道老师会不会失望。小家的幸福与大家的发展相比的确算不得什么,不论是自己的理想也好,记者的使命感也好,眼前黑暗的现实也好,都需要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选择对新闻的执著。但我却看到,自己就是一个想要幸福平淡生活的凡人,当家人的安宁幸福受到威胁时,我一定就放弃了……这么想来有些令人沮丧,原来这就是自己对新闻的态度,但是更不想对自己撒谎。
另一个感触是一个国家或者社会对于新闻的态度,决定着新闻的力量。在影片里的爱尔兰,人们都相信记者们将坚持正义,相信新闻界会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于是在Veronica被枪击后,她一瞬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各个电视台都在播放相关的新闻或采访,公交车上都画上了她的肖像,甚至妓女们都知道她是一个英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重视,她的新闻报道才有了力量,她的死才最终唤起人们发自内心的呼喊。如果换一个社会,同样的努力会有同样的结果吗?我看不见得。
个人的力量究竟能不能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我一直抱有怀疑态度。在某些适当的时机也许可以,比如陈锋报道的“孙志刚案”,比如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但是什么样的时机或者说社会条件允许个人力量的推动呢?我敢说在这两个著名作品之前,有很多媒体曾经报道过收容所状况,有很多摄影家拍过失学的孩子,甚至作品也不见得差,只是时机,这个很玄妙的东西阻止了他们发挥力量。大多时候,个人的力量仍然是那么微不足道。
Veronica在枪击之后接受诸多采访,在电视节目上倔强坚定地说:“我不会让他们得逞,我要追查到底。”那一刻观众们都在感动都在喝彩,而我感受到的是媒体的强势。 影片中的毒枭们个个有权有势,咳嗽一声都让人心惊胆寒,但是面对媒体的诘问,他也只能是在电视机面前大发雷霆;新闻界的优势在于,他们拥有话语权。有了话语权,可以得人心,可以主导一切。如果一个社会中新闻媒体有绝对的话语权——且是有良知的负责任的新闻媒体,那是这个社会的福气;就怕连媒体也得不到真正的话语权。
影片的结尾,人们在街道两旁凝望着Veronica的棺柩送葬。一眼望不到头的人群带着庄重、肃穆,那种悲伤与崇敬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心脏。画外音说,每一个爱尔兰人都会记得,Veronica死的时候,自己在哪个地方。一个人的生命可以换来这么多敬意,真是不枉此生了。马斯洛的人“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就是这样么?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在尘世间碌碌无为的无名一世……人生,究竟求淡泊长久的小幸福,还是短暂但灿烂的辉煌?
最后,提一下这部片子的配乐。我没有查到配乐大师的名字,很可惜找不到电影原声再听一遍。很多时候,片中的情节让我凝神,而音乐令我泪盈眼眶。爱尔兰的风笛带着不可抑止的感伤,悠悠扬扬,结尾处送葬时一个小男孩的歌唱,更让人感到内心深处的悲伤和空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