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中国》观后感10篇
《歌舞中国》是一部由彭文淳执导,梁一(Liang Yi) / 扬扬(Yang Yang) / 李川主演的一部歌舞 / 纪录片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歌舞中国》观后感(一):跪求彭文淳的联系方式!!!
正要写这个纪录片的论文,xdjm有没有知道彭文淳的联系方式的?跪求呀,千恩万谢!!!!!如果有的话能否发到我的邮箱里。他的电话或者地址,或者email都行。拜谢!!!!!!!!!!!
《歌舞中国》观后感(二):有点刻意
影片里几个上海的景头是我看到的最美的表现上海的景头,再一次感受黑白影像的魅力.
不过作为记录片,这部电影未免主观色彩过浓,很多场景都是摆拍,谈话也有点刻意,是一部带广告片性质的记录片.
作为上海人还是应该看看这部片子的
《歌舞中国》观后感(三):跪求彭文淳的联系方式!!!!!
跪求彭文淳的联系方式!!!!!
正要写<歌舞中国>这个纪录片的论文,xdjm有没有知道彭文淳的联系方式的?跪求呀,千恩万谢!!!!!他的电话或者地址,或者email都行。拜谢!!!!!!!!!!!
如果有的话发到我的邮箱里好吗:xxdd519@163.com。
《歌舞中国》观后感(四):有梦想追求就是了
我不喜欢里面透露出来的淡淡的哀愁
好像说舞师的梦想没有最终实现就显得落寞
我想一个东西如果自己真正地喜欢是不会太在意外界对它的看法的
那些从别人眼里得来的赞许比起内心的获得应该是微乎其微的
有梦想我宁愿把它安置在内心偏僻的角落只要自己知道自己在一步一步靠近它就ok了
那些宣扬出来的梦想我觉得更应该叫做理想或者目标
《歌舞中国》观后感(五):这是记录片?
不是拍出黑白影调的上海,就能算好看的记录片;
不是有Chet Baker的配乐,就能算和Jazz有关的;
不是打出字幕来说出导演阐述,就能算是有深度的;
不是因为你要拍记录片,就能这样摆布被摄者的!
虽然被该片导演狠狠调戏,还是对梁一老先生表示敬重。
鲁迅说:“做梦的人是幸福的人,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还是别叫醒幸福的人!
《歌舞中国》观后感(六):50年的梦
导演彭文淳显然是太注重摄影了,大段唯美的镜头冲淡了记录片应该给人的冲击力。
令我感到不快的是片中的画外音“他是一個大時代悲劇的小人物……20歲開始,自許要成為台灣的金凱利,到了70多歲夢還沒有破碎……他是一個有理想的舞者,但以他的條件、能力以及客觀的環境,他有這個夢,本身就是歷史的誤會.”,
也许是因为导演的足够旁观,才能说出这种貌似悲悯而实际上冷酷的评价;
也许是我的不成熟,不管是否接近事实,我也很难接受这种评价人的方式。
《歌舞中国》观后感(七):安逸
扬扬说的话,我有些不赞成。
她的大致意思是觉得,艺术需要有一个好的经济基础,才可以更好的发展下去,她希望她的学生们衣食无忧,好好的创作。站在她的立场上,这是没有错的。如果我是她,我也会希望我的学生不要饿着肚子可怜兮兮吃不饱。况且在上海那么一个物欲横流的地方,没有经济基础根本不要谈立脚,而且经济基础要雄厚,艺术才不可能是梦想,才不可能是可望不可及的星星和月亮。
我觉得,选择了什么,就应该有做出任何牺牲的准备。
哪怕是生命。
《歌舞中国》观后感(八):用力燃燒至灰燼的夢想迷人至極。
每當我在各個主流電視節目上看見笑容開朗的揚揚 心中想起的都是這片子里的她。
跟在梁一的身後。飛揚的跳舞 沈默的堅持。
第一次看這片子是初中的時候。
不諳世事。
再看這片子是最近的夜晚。
滿是感慨。
梁一背著一個夢來到上海。
從少年到古稀。
揚揚背著一個夢來到學校。
從家鄉到中國。
李川做著一個夢來到夢工廠。
從夢想到夢破。
這世界太殘酷。
也是因為這殘酷 他們的夢想才迷人。
圓滿的東西不得人珍惜。
卑微的東西引人矚目。
《歌舞中国》观后感(九):《歌舞中国》旧梦海上或死亡的上海
一部看上去很闷但很好看的“纪录片”,有人说它已经不是纯粹的纪录片,因为片中音乐/画面处理营造出的浓浓的氛围;因为影片在追述事实的同时,导演多少注入了个人感情的导向...
黑白的画面很美,爵士乐很美,里面一张张普通的脸不时的露出灿烂的笑很美~看过让人深深的叹一声:有梦真好。
电影散场了,后来怎么样了?这是个有结局的故事!
几年后片中带着学生走场子唱歌跳舞的扬扬到星空卫视做舞蹈节目去了,又几年后在芒果台各种娱乐节目里看到她的身影,看到她带着她的舞团与电视台娱乐节目合作,搞大型舞剧,也不只跳爵士了,融合了很多舞种。有时候看着那些娱乐节目,觉得她的梦想妥协了,有时又觉得虽然娱乐和人言会遮盖掉一些东西。但并不代表它们就不存在了,我只是还想知道,片中那个梁老师现在梦工场教他热爱的爵士舞么~
看别人追梦也是一种享受,有梦并且有勇气去追梦的人。无论怎样我敬佩他们……
《歌舞中国》观后感(十):记录的艺术
《舞动中国》是上课时候看的,感觉很不错,起码不困,镜头的运用,后期的制作都是很精细的,其中并没有出现编导的具象,而是用主人公的言谈话语带出了影片的主题,可能这并不是最好的纪录片,但确实值得一看。
就想上课时候我说的那样,在我看来不存在真正的纪录片,正常的生活插入一个非正常生活的东西就会把正常变成不正常,年龄的增长会带给我们表现欲,在镜头面前我们真正的一面是不会百分之百展现出来的,哪怕编导已经花了很长时间进行磨合想去减缓对被记录者的影响。因为我们拍摄的是正常人,毕竟像恩.佐桑一样拍摄的《生命》(摄影作品),那面对的是一群精神病患者。甚至会出现根据编导意愿去拍摄出编导想要的效果的影片,《北方的纳鲁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纪录片秉承着真实原则,但既然叫纪录片而不叫科教片就是因为我们要有加工,要吸引人。其实观众想看的只是所谓真实的,是他们认为的真实,至于是不是百分之百的现实生活,恐怕也不会有人去追究,毕竟我们拍片还是要给人去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