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思想钩沉

论大众文化的时尚美

发布时间:2022-08-11 18:22:27

  ??你发现没有,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被各种文化制品——商品区步行街,流行音乐,以及各种形式的电视节目——包围着,都无不置身在大众文化的休闲氛围中。这一现象下面隐藏着多种意义以及多种运用方式,而这些是文化制品的设计者们事前没有意料到的。??实际上,文化就是生产关于和来自我们的社会经验的意义的持续过程,并且这些意义需要为涉及到的人创造一种社会认同。,决没有预料到,这种感性解放在今天是以大众文化的感性愉悦方式变形地实现的。生活在当今中国都市的人们,不管个人是否喜欢,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大众文化的潮流正拨动着几乎每个市民的心弦。可以说,大众文化正在每日每时地和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塑造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当然组成部分。因而认识和阐释大众文化,就成为认识和阐释人们自身的一个重要方面了。??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popularculture)是以大众传播媒介(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按照这个理解大众文化是工业文明以来才出现的,尤其是一种以大众传播媒介(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文化形态;同时,它还是社会的都市化的产物,以都市普通市民大众为主要受众或制作者;大众文化认同审美的感性愉悦,它不是神圣的而是一种日常的审美文化。在这个意义上,通俗诗、报刊连载小说、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无疑属于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形态,最早产生于西方社会,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后的欧美发达国家。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也是当代中国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在城市里,大众文化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而且,从大众文化的发展态势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大量增加,社会对于大众文化的需求将会有更大的增长。也就是说,大众文化随着改革开放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之中,而且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毫无疑问,大众文化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世纪之交的中国大众文化就是在这种社会价值氛围中茁壮成长并身体力行着消费逻辑的理念与城市中产的趣味,制造着一个又一个貌似异端的文化时尚。大众文化是借助商品经济和现代传媒两个翅膀而勃兴的。大众文化遵循“市场逻辑”,它要赢得自身的繁荣,就不能像纯文学那样一味追求个性和独创性而令自己的读者圈越来越小,它需要尽可能多地占有大众,从而赢得更丰盈的利润。这就注定它要追寻大众的“平均数”,以大众的欣赏趣味、思维习惯,大众的认识水平和道德标准作为自己文化生产的标准。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着高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现象,不是文化本身;文化是精神产品,不是具体的物质。工业化生产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即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质,文化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高级需求,即精神提升和美的建构,亦即人类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实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时尚美是从动态文化方面来说的,它是特殊时期普遍流行的生活方式中显现出来的美。主要特点是:第一,它是人为的或非自然的,也就是具有人为性;第二,它新奇而吸引人,即具有新锐性;第三,它总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日常性。同时,时尚美还具有优越感,变化快捷并且排斥其他的特点。另一方面,还应该认识到时尚美虽然代表新生活的闪光,但对这闪光本身却大可怀疑。因为:第一,时尚仅仅代表社会生活中最前沿的那部分,而决不可能代表生活流的全部;第二,跟随时尚美的往往只是一部分人、甚至是一小部分人;第三,时尚是短时的,属于生活中的不稳定现象;第四,时尚由于善于炫耀人的优越感,因而总是激发个人的不切实际的欲望,容易加重生活的失衡感或失落感,正如《项链》里的女主人公那样。??利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影和电视)成批地制作和传输大量信息并作用于大量受众,是所有大众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但贪多图大往往对公众造成传媒的"暴力"。一种大众文化在开初总是善于吸收高雅文化和民间文化等的某些特点,创出原创性新模式,随即迅速地通过批量化生产而流行开来,从而变得模式化了,并引来众多摹仿之作,流行是大众文化的必然特征。但流行的结果就是模式化,而模式化则又距"老化"或"僵化"不远了。在一部电影或电视剧中,好人与坏人、情人与情敌、由顺境转逆境或相反等故事,都是按大致固定的类型"打造"的,从而有武打、言情、警匪、伦理、体育等众多类型片、类型剧。这与高雅文化注重"典型"或"个性"是不同的。不仅影视甚至流行音乐,往往都是按明星的类型化特点"定做"的。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往往与日常生活过程交织在一起。甚至有时,现实生活似乎就直接地意味着谈论昨晚的或等待今晚的电视剧。这种日常性固然可以使艺术打破神圣或神秘性而与公众亲近,但又容易使艺术变得低俗、庸俗或媚俗。大众文化作品无论其结局是悲或喜,总是追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这种轻松的满足有时以牺牲历史使命感、理性精神和批判性为代价。大众文化可以满足他们精神的需要,可以慰藉他们的现代孤独感。在这种情境下,艺术的等级观念被否定了??上面提到了大众文化的时尚美的表现,以大量信息、流行的和模式化的文体、类型化故事及日常氛围满足大量公众的愉悦需要。使大量社会公众获得感性愉悦,让他们安于现状。在此同时也反映了大众文化的时尚美的不好之处,认识到时尚美虽然代表新生活的闪光,但对这闪光本身却要抱有怀疑的想法。大众文化从根本上说具有娱乐文化性质,就是要使人们获得感性愉悦。但这种娱乐特征在不同作品中有着不同表现,呈现为高低不同的价值品级。成功的大众文化作品,应当不仅能使公众获得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愉悦,而且能在审美愉悦中被陶冶或提升,享受人生与世界的自由并洞悉其微妙的深层意蕴。而那种只满足于产生感官快适、刺激或沉溺的作品,显然是平庸的或庸俗的。同样,那种不要娱乐而只要直接的功利满足的作品,也必然是平庸的或庸俗的。所以,大众文化诚然离不开直接的娱乐性。庸俗的趣味是抵御精英文化的最强大的力量,也是造成反美学的主因。??大众文化的这种积极作用是以一种愉悦大众的形式来实现的,效果是良好的。在这种愉悦性的影响下,大众文化文本之中也会携带一些庸俗化倾向,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引导,分辨优劣。大众文化积极的美育作用常常是在一种“无意识”的条件下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仔细辨析大众文化产品中的各种意义,引导我们了解其中富有价值的成分。发掘大众文化产品中的积极因素,充分利用其喜闻乐见的审美形式,感染人,激发人,以达到良好的美育效果。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