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时事评论

谁为此负责?

发布时间:2022-12-27 10:18:03

  本次县里初三期中考试有一个这样的题目:

  说说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她哆嗦”

  这个题目出的本身有点问题,应该在后面注明这句话的出处。因为如果学生对《我的叔叔于勒》课文不是太熟悉,这样的题目是无法解答的。出题的人给出的正确答案是:表现母亲(即小说中的克拉丽丝)令人憎恶的冷漠、势利。

  而我在批改的过程看到了很多很多类似的答案:

  表现母亲冷得受不了,写出我对母亲的关心。

  写出母亲的不怕寒冷,表现出她的坚强。

  读过《我的叔叔于勒》小说的人都知道克拉丽丝在小说里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面形象,她自私、冷酷、势利、虚荣,是一个只认钱不认人的人。

  一般来说,正确答案才可能高度的一致,可这个题目却出现了高度一致的错误答案。是谁有本事让我们的孩子犯同样的错误?

  诚然出题者后面的提示语没有给出,学生不知道这句话是哪的,当然不能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就好像让你去画一个从来就没有见过的人,你能画得像吗?按理说不知道这句话是哪的,这道题就没法答了,可是我们学生却能做出答案,我想这应归功于我们的老师了。包括我在内的老师们都会在考前跟学生强调,试卷上不能有空题,尤其是主观题,不管怎么说也要把它做满。于是乎我们的学生在不知道这个人是谁的情况下开始了对这个人的评价。共同的思维是,提到母亲就会想起母爱、关心、坚强等等词语,于是一番斟酌,就有了以上的答案。

  我们的老师从应试的角度告诉学生的做题技巧,学生完全领悟了老师的苦心,在实际考试中进行了应用,从某个角度说,老师是成功的,因为他的目的达到了。可是,学生却从应试的训练中慢慢养成了应付的习惯,如果只是停留在对考试的应付,还不必担忧,最令人害怕的是学生如果养成了应付生活、应付工作、应付一切的习惯,那问题可就大了。

  谁为此负责?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