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杀手》经典影评集
《职场杀手》是一部由Costa-Gavras执导,约翰·兰迪斯 / Yvon Back / Philippe Bardy主演的一部喜剧 / 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职场杀手》影评(一):执着生妄想
希区柯克的惊悚中是导演对现时社会的透视,看着男主角紧张、执着的表情,疲于奔命的姿态,突然相信了工作真的是我们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意义。如果我不是刀跙,那真的就成了鱼肉。再振作起精神吧,让我们再杀一个,理想就要实现了。
《职场杀手》影评(二):一个不同的法国
我不想再谈故事情节,因为并不是这部电影的强项。印象十分深刻的,是电影反映的一个我们---特别是法国艺术电影观众---不熟悉的一个法国。
这个国度:
一样有它的蔓延城外的郊区(Suburbia, or urban sprawl),而非我们从Rohmer或Truffaut那里耳熟能详的巴黎的历史艺术的沉淀;
一样有随处可见的生活方式的机械化,和人们职业的工业化,模块化,“非个人化”,而非一般法国艺术电影中,那些不食人间烟火,让我们看完了还不明白主人公何以谋生的“都市波西米亚人”;
一样有白领失业的残酷现实,一样有国际化生产输出的威胁(这一点因为中国还是一个受惠国,所以大概大家很难体会到罢),一样有中产阶级“精英”,看到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方式从指缝间流走的切肤之痛。
所以这是一个值得佩服的尝试,是一个真实的噩梦。不过,或许对于今天浮躁虚狂的中国年轻白领来说,还远了一些罢。大家不妨继续沉迷于寅食卯粮的狂欢,直到八或十年后,越南印度的竞争力赶上来为止。
题外快报:根据Global Sourcing 二月份统计,中国白领的业绩/工资比率,或者所谓 performance/price ratio,已经落后于印度,泰国,波兰和捷克。
所以未来并不遥远。
《职场杀手》影评(三):杀人这种事情,我每天都想过啦
Le Couperet (职场杀手、生死职场)
导演: Costa-Gavras
主演: John Landis Yvon Back Olivier Gourmet
片长:117mins
很久没有看过这种从头到尾都让人紧张的电影了。
还记得周星驰在《功夫》里面说过的话吗?
“杀人这种事情,我每天都想过。”
你想过杀人吗?
看这部电影,好像自己就是主角,一个平常人,突然产生了杀人的念头,又立即把它付诸行动,用的还是一把鲁格。
法国人并非个个都是一把左轮枪横扫千军的让雷诺,普通人杀人都是哆哆嗦嗦,
再是紧张害怕得无法自控,忏悔,再然后为了目标绝不放弃,决定继续下去,杀掉更多的对手。
DVD介绍写的是“爆笑喜剧”,动手杀死自己的职场竞争者,最后是如愿以偿,得到了这份工作,这算是一个时代的黑色喜剧吧。
整部电影完毕,好像让人经历了一次业余杀手生涯。
小时候看电影,经常为主角担心,后来发现主角总是神通广大,每次都能全身而退,也就处之泰然了。
想不到今天找回了这种感觉,作为杀手新鲜人的主角,想不让人担心都难。
至于电影的背景,法国的失业率一向高企,所以去法国留学,不是什么好的选择。
好吧,顺便闲扯几句,一般人看法国,都只看到巴黎的衣香鬓影、吕克贝松、让雷诺、普罗旺斯、亨利什么的,法国留学也有相当一批小同学趋之若鹜,可惜现实是,法语并非传说般好学,到了那边的课堂上你会发现耳边响起的跟教学光盘里的完全不是一档子事。我认识的在法国留学的朋友,似乎一个都没拿到文凭,打工也不易,法国人自己都在家待业,满大街都是不那么浪漫的阿拉伯人,光天化日的马赛大街上被人抢劫……
好了,不继续妖魔化了,法国人民都希望中国人去旅游,至少旅游经济还可以帮他们解决一下失业率问题,减少一点罢工,免得出现更多职场杀手,至于留学么,我劝你别去了。
《职场杀手》影评(四):全球化、异化,etc.
电影开始5分钟的时候,我打算离场,标放实在是太他妈冷了,并且学校临时放鸽子把《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改成《职场杀手》(这名字听起来多多少少让人想到《穿普拉达的魔鬼》这样的片子)。考虑到入场票10块钱,我打算再坐坐。然后发现,这片子真不是乍一看开头觉得的的那么烂。
我们的主人公处于中年危机。失业,自信心逐渐缺失,伴随而来的是家庭关系的不和睦——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工作的丧失意味着权威不再,尊严受到威胁。不论是载妻子工作的各个男人还是孩子的抱怨都在警告他:你再不找到工作,你就要一直lose下去了。
从高层到两年多的失业者,其中的心理落差自不必多言。影片小细节做得很用心,主人公每天衣冠楚楚、标准中产阶级的打扮,极度焦虑时在家也如此——而当他杀人渐为熟练不再为之颤抖,甚至开始微笑着欣赏其中的幽默时,服装也随之变化,更为休闲。
都是细节在说话。影片的政治指向非常明显:反全球化。当然这一点都不直露,甚至,某种意义上,它只是静静地在说。中日合资的录音器,公司代表人员赠送主人公录音器时说的话“中日合资,所以比日本的更好用!”,等等。失业者和高位失业者们一起抱怨的还有福利制度。为什么有才华、有精力的适龄就业者们要面对这种窘迫、不体面的状况?片中有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出现多次:女体广告牌。从珠宝首饰奢侈品到情趣内衣,每一次广告牌的出现都是在主人公开车杀人途中。这是一个荒诞的,诡异的比对:主人公为了生计屠杀那些和他一样等待被剥削的人们,所求的是温饱和尊严。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展露着华丽而冰冷的表情。女体在这里承担的并不只是展现城市面貌的意义,这是一个色情的符号,也是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符号——性作为商品的包装,与权力的关系不在此赘言——而我们的主人公,无疑,此时他在整个权力体系的最底端,他为生计和尊严而杀戮。
最初的惶恐与后悔过去,主人公开始进入状态。编剧非常聪明。电影刚开始的时候,观众会以为这是一个类似《薄荷糖》结构的片子,继续看下去,发现不是的——小旅馆内的那场戏非常精彩。当观众看到主人公裹着毯子靠着墙,手边是一支枪这个画面时,几乎所有人都会以为,他自杀了——然后发现他没挂-对阿,不然,除了以《薄荷糖》那种倒叙手法,片子怎么继续?这一段落的情绪推得很足。
主人公木有挂。故事继续。手法越来越熟练,心理状态越来越平稳。他不再忏悔了。并不是每个目标都死于主人公手下。杀人过程越来越好看,一开始杀人过程是没有配乐的,越杀到后来配乐的使用越多。其中一个目标人物自杀承担了本应由主人公承担的法律责任,影片快要结束时,主人公终于实现了他杀戮的目的,一个对他来说并不为过的工作。
编剧的冲突设置做得恰到好处,侦探来访和刺杀目标公司高层的两个段落中节奏尤其好,观众很容易完全被带入叙事。
结尾处,另一个职长杀手出现了,并且她是一个女性——正好对应了其中一次应聘过程中女CEO的提问。地点之前出现过,这一次,主人公从刺杀者变成了被刺杀者。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主人公从事造纸业,循环回收利用垃圾纸品是他工作的创新点。不过在职场杀戮这个循环里,他最后的结局是怎么样,对观众来说并无二致——观众看到了全球化,看到了异化,并且看到了一个聪明编剧编的聪明故事,足够了。
《职场杀手》影评(五):职场杀手
2010年2月5日天涯活动的一个征文稿,并获奖。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282736.shtml
职场杀手
“夺走我的工作,就等于夺走我的生命”,主人公布鲁诺的这句话,透露了法籍希腊导演科斯塔·加夫拉斯的这部新片将依然呈现出自觉的时代使命意识和政治批判色彩,并传递出作者身上悲悯的情怀和人道的焦灼。本片把解剖刀对准了法国/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的“高失业率”这一社会问题。稍有不同的是,加夫拉斯尝试着在影片里加入了“惊悚”元素。
布鲁诺是一家造纸厂的高级工程师,拥有幸福的家庭,漂亮的房子。然而他意外地因公司搬迁而失业。两年之后,他依然没有找到工作,这严重影响了夫妻和家庭关系,百般无奈,布鲁诺想出了一个办法——根据自己的职位,做一个招聘启事。徵选出5名对他最具威胁的竞争者,然后一一杀死他们。
5位潜在的竞争对手,一方面是布鲁诺暗杀的对象;另一方面,通过对他们各自生活的展现,逐渐铺开一张法国失业群体的生活图景,以此显示“失业”在西方社会的普遍性与严重性。
布鲁诺的暗杀行为从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间离感,它丝毫没有侦破片/悬疑片中“缜密安排、隐蔽作案、手法利索、侦破困难”的贯常特质。布鲁诺事先对着大树练习射击时笨拙的动作和惊慌的表情,这哪里是杀手本色?在正式实施暗杀时,他居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可能有众多目击证人的情况下,堂而皇之地拔枪行凶……这更像是一种“想象中”而非现实里的暗杀行为。事实上,“悬疑”或者“逻辑”本来就不是加夫拉斯的最终诉求;不合常理、荒诞无稽的行为为的是表达一种超现实的理想/幻想,“不像杀手的人最后也拿枪杀人”也只是为了体现失业者“逼上梁山”的无奈与悲凉。
关注失业问题的影片并不少见,但本片的新意在于,它并没有直接表现资本主义社会雇主与雇工间那种生死对抗,而是把矛盾转移为雇工与雇工之间的“自相残杀”。这些被暗杀者,都和布鲁诺一样面临着严酷的生存危机,加夫拉斯的这一设置,无疑是悲上加悲的一笔。
冷静沉着的镜头反衬着焦躁冲突的内心,布鲁诺大量的内心独白勾勒出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以及与外界沟通无力的苦痛。“自己老婆与别的男人偷情”的幻想镜头也显露了主人公在常年失业下几近崩溃的心理防线。影片以此来表达对“失业”无声的控诉与无力的反抗。“无力”是因为“暗杀”这一最终解决失业的方法,在现实中根本不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因此,最后布鲁诺“谋得工作”和“逃脱制裁”这一“喜剧结局”根本无法让人为之欣喜,反之,是内心愈积愈浓的不安与迷惘。
在影片里,导演还不忘间或地对国家机器的无能与荒唐进行一番暗嘲。当警察最后一次来到布鲁诺家时,布鲁诺以为自己肯定是要被逮捕归案了,没想到,警察是来告诉他,他清白了,因为暗杀对象中一位失业者自杀了,警察推断出是他在暗杀了几位失业工人后畏罪自杀。具有黑色幽默的反讽通过这一荒唐无比的结局,被传递地淋漓尽致。
在本片里,导演还不忘间或的对国家机器的无能与荒唐进行了一番暗嘲。当警察最后一次来到布鲁诺家时,布鲁诺以为自己肯定要被逮捕了,没想到,警察是来高诉他,他清白了,因为暗杀对象中一位失业者自杀了,警察推断出他在暗杀看几个失业工人后畏罪自杀。具有黑色幽默的反讽通过这样荒唐无比的结局,被传递的淋漓尽致。本片给人一个凝固的笑容、一片看似晴朗的阴霾乌云。加夫拉斯以近乎无厘头的戏谑方式展示了问题,最后却又无力提供出口与道路。这与其说是导演与影片的遗憾,还不如说是现实无奈之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