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文化随笔

独孤误谁(随笔)

发布时间:2022-08-16 12:53:41

  《独孤误谁》以轻松幽默的笔触,对独孤伽罗及隋文帝的一生,进行了讽刺性评判,揭示独孤伽罗一生为假象所蒙蔽,最终误了夫君杨坚的性命。

   独孤误谁(随笔)

  此独孤为独孤伽罗,隋文帝杨坚的皇后,历史上相当有名,死后封号一大长串儿。

  独孤伽罗,鲜卑族,出生贵族,爹是北魏名将独孤信,是正儿八经的关陇贵族。十四岁的时候,他爹把她嫁给了另一个豪门,同样是关陇贵族成员杨忠做儿媳妇,杨忠就是杨坚他爹。

  这只是一次豪门联姻,与爱情无关。

  可是,幸运的是杨坚原本性格好静,情商不高,且诚心向佛,又比她大三岁,看着这么个小人儿,心生怜悯,当个宝似的,是衔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摔了,非常非常专一。小两口关系也一直很好,始终共同进退,历经政治上的腥风血雨,也都能化险为夷,最后,两人牙一咬、心一狠,抢了外孙的帝位,开创了隋朝。

  这不是一个男人背后的女人,她大脑清楚,是非观念很强,搁现在的话讲,叫政治素质过硬,还能手不释卷,通晓古今,是杨坚的战友。她这个做娘娘的,可以让自己当皇太后的女儿,重新当公主,自己当皇后。这事相当绕,脑瓜子不好使的,得能想半天,但这就是游戏规则。杨坚让自己女儿,数落得都有点不好意思,她却一点都不脸红。

  凭良心讲,隋朝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朝代,隋朝几乎是为后期一千多年的统治,奠定了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方方面面的基础。屈指算算,便知大概:离乱了四百来年的国家,得到了统一,胡汉正式完成了融合,一个包容天下的帝国再度确立;轻徭薄赋,崇尚节俭,短短期间国力剧增,国家的储备粮食,可保五六十年,可比拟中国的八十年代初期;兴建大兴城,奠基了长安城的雏形;打破九品中正的选材模式,开始启动科举制度,影响了世界的文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的政治模式,影响直到现在;还有著名的《开皇律》的制定等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多角度地对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现在人动辄说大唐盛世,其实,唐朝鼎盛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如隋文帝开皇时期。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是秦始皇和隋文帝。这和咱们的评判标准不同,因为咱们更多的是从儒家出发的,侧重于道德层面,比如是否仁政,讲究的是国泰民安;而西方则是从实用的层面上判断的,国力如何,国际地位如何等等,都能理解。从事实上讲,的确是这两人开创的东西较多,其他人多半是承继,仅此一点,就值得推崇。

  但是,这两人却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评价,秦始皇还好点,一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总算把他给捎上了,大大地拓宽了知名度。杨坚就没这个好运气,相反,他那更具争议性的儿子,还给他可劲地抹了一下黑。就像聂绀弩点评三国演义时,忽然来了这么一句,曹丕的儿子曹操怎样怎样,他的深意在于,曹丕先当的皇帝,然后才追了曹操的魏武帝,这才是事实上的先后关系。杨坚似乎也有点,一提到隋朝,立马就想到他儿子杨广怎样怎样,于是,顺带着老子,似乎也难以高大起来。

  这是一个相当值得玩味的事情。

  我们可能会说,他皇位来路不正,所以给人们印象好不起来。可是,唐宗宋祖来得都不正,一个是骨肉相残,威逼亲爹;另一个是背信弃义,欺负孤儿寡母。可咱们偏说人家好,为啥?因为这几位会“秀”,李世民能捏着鼻子,听听不同意见,赵匡胤能善待柴家后人,且不杀文人。历史谁写的?文人执笔的,似乎只有在这些皇帝跟前,能找到成就感和归属感,于是,不断粉饰层层堆积,辄而都成为千古一帝了。

  杨坚在政治上没那么高的情商,他考虑到北周之所以被他灭了,完全是因为宗室力量不行,索性杀尽了前朝的宗室。这样一来,就违背了仁政的理念,道德上失分太多;此外,他读书不多,性格也不大稳定,不尊重知识分子,动辄廷杖,也就是打大臣的屁股,搞得一帮文人灰头土脸的,尽管之后还能反思,懊悔不已,可板子已经下去了,你还能指望人家说你的好?李世民、赵匡胤是被放大了优点,杨坚却恰恰被放大了缺点。他那儿子更是,杨广也不是彻头彻尾的王八蛋,杨广的失败,源自于他太过急功近利,老想着用几十年的时间,干几百年的事情,自然只能以失败收场。

  当然,杨广的道德方面也不咋样,他无所不用其极,最终篡位成功,最后,也迅速地亲手葬送了如日中天的大隋王朝。

  这事独孤伽罗有责任,再往前追溯的话,杨坚也有责任。

  回到杨坚身上,杨坚是中国古代皇帝当中绝对的另类,就是几乎用一生的时间,只宠着独孤一个人,他那后宫完全是摆设。按说,独孤也的确不赖,豪门千金,异域风情,不像鼠目寸光的女人,老惦记着巴结娘家人,她对外戚要求极严格,一律不当高官,娘舅家犯法,杨坚不忍心,她主张处死,能大义灭亲。可当别人说她自己坏话的时候,她却能忍住,说无害国家,可以包容。单凭这点,的确了不起,杨坚对她好,也算正常。可是,杨坚对她好过头了,上下班两人一道,形影不离,杨坚坐朝的时候,独孤就在帘子后面等着,什么事情都瞒不过她,她也很自然地参与政事,大臣们称他俩为“二圣”,杨坚听着还挺得意,他忽略了人性都是有弱点的,温情代替不了政治。

  武则天受独孤的启发太多。

  独孤可能政治上算是深明大义,但作为女人,她没办法跳出爱情的自私。她一看皇帝都专宠皇后一个人,你们那些大臣,也都不许纳妾吧!尽管知道,当时纳妾完全合情合理,可她见到谁要是纳妾,就是浑身不舒坦,有事没事老挤兑人家,她用是否是一夫一妻制,衡量一个大臣的政治才能,这个玩笑开得相当大。

  她反对外戚参政,却忽略了自己不但参政,而且几乎是在主政,她的天真的用人标准,颠覆了隋朝的政治走向,以及最终的命运。

  杨坚一如既往地宠着独孤,纵容着独孤,独孤几乎做尽了杨坚的主。太子杨勇综合素质不错,杨坚起初也很满意,可是,有两件事独孤不满意,一个是未能像他爹那样,奉行一夫一妻制,家里有好几个老婆,偏偏太子妃受冷落,孩子生了几个,没有嫡子;第二是杨勇比较奢华,于她奉行的节俭理念不符。其实,这都不是事儿,一个皇太子有几个小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谁生的孩子不是她孙子,有个什么彼此?还有,国家都那么富裕了,皇太子过点好日子怎么啦?独孤就是转不过来弯儿来,还疑神疑鬼地以为,太子妃是太子杀死的,时常流露怨言,杨坚的耳朵也越来越软了。此时,杨广见有机可乘,老是在独孤面前说太子的不是,自己也拼命伪装。见独孤推崇一夫一妻制,于是,就假装自己也只喜欢萧妃一个人,他和其他女人生的孩子,一出世就弄死,死无对证。再者,独孤一来的时候,他和萧妃穿着破衣烂衫,专门找一帮又老又丑的下人迎候,直把那个独孤看得心花怒放,最终也使得杨坚决心东宫易主。

  独孤太自信了,她自信杨坚对她是始终如一的,她坚信,她为隋朝找了一个最优秀的接班人。她忽略了,她一个少数民族过来的女人,怎么可能赢得了所有男人的弱点?怎么可能战胜千百年来三妻四妾的肥沃土壤?

  道德上没有任何瑕疵的人,多半是大奸大恶之徒,王莽能因为一件小事,杀死自己的孩子,不过是为了赚取道德上的积分而已,偏偏一帮文人还有女子相信这点。

  独孤彻底失败了,她毕生的恩宠,到底架不住一个妙龄女子的千娇百媚。

  隋朝王宫里的女人,都是战战兢兢的,不敢衣着光鲜,不敢高声说话,可这也挡不住天然的美艳啊!就在那株梅树下,杨坚的老对头尉迟炯十几岁的孙女,一下子把杨坚迷住了。可怜的皇帝,出了一次可怜的轨,结果独孤妒意大发,竟然一下子把尉迟贞活活给打死了。老杨坚痛不欲生,愤然离家出走,骑着一匹马,跑了二十公里,才被大臣好说歹说地给劝住了。此后,夫妻关系虽然和好如初,但心高气傲的独孤,始终过不了这个坎儿,心灰意懒,五十九岁的时候撒手人寰。

  她死后,要是看到杨坚风流本性的话,没准能从坟堆里给爬出来。此后,杨坚据说是极尽奢靡,纵情声色,生长在北方的他,几十年守着一个北方的女子,忽然在暮年终于可以开眼,看着这一堆南方佳丽,他岂能自持?两年之后终于病亡。

  杨广的表现,也是可以足足把独孤给气活的。杨广当上太子之后,本性渐露,尤其是看到老头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还调戏起了杨坚的宠妃宣华夫人。病榻上的杨坚得知之后,气急败坏,大骂畜生,高呼“独孤误我”,然而,此时已无力回天。

  如果没有独孤的枕头风,可能结局真不是这样的。

  但独孤肯定不是故意的,她想选择出一个道德上的完人,动机没错,碰巧杨广又非常会演戏。她的错误在于,她真以为这个世界上,乃至她的儿子当中,真的就有道德上的完人,一如她认为,她的男人能始终视后宫为草芥的。她下手那样狠,倒不一定是她的狠毒,因为,史料中记录了不少她的美德,主要是太意外了,意外到颠覆了她毕生的认识和判断。她看起来在打尉迟贞,实际上是自己和自己发狠。

  另一个同样是来自于关陇集团的长孙皇后,就比她清醒得多,也被咱们的史书供上神坛。其实,就专一指数来讲,李世民哪里比得了杨坚呢?但是,长孙清楚,这个社会有规则,很多时候要随大流,不能突破公众的道德体系,人不能活在爱情中,对于玩政治的来讲,那就是个屁。

  杨坚也很憋屈的,那么大的成就,没人念叨也就认栽了,谁叫他不会拍文人的马屁?可那么专一的男人,偏没有多少人说他的好,连女人都不说他的好,似乎有点想不通。为什么?因为用情专一,只是你的道德指数高而已,别人未必非要和你一样高尚,再说,谁知道你是不是怕老婆呢?那样的话,人家就更看不起你了。女人也喊他冤啊,一国之君,喜欢一个小姑娘都保护不了,还好意思说!

  他自己不知是心虚还是得意,反正总觉得有点嘴挺硬,他对别人吹嘘说,咱就独孤一个老婆,十个孩子都是她一人生的,一奶同胞,必定不会骨肉相残。结果,越惦记什么,就越来什么,杨广不但间接害死了杨勇,没准还把他亲自也给灭了……因为杨坚死之前,只有杨广在场。

  估计临死的时候,他肯定想得挺多的,要不然,不会那么大声疾呼“独孤误我”的。

  独孤误谁?谁都没误,误者自误矣!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