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文化随笔

遐想于清明随笔

发布时间:2022-09-07 11:56:19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下意识地想起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孩提时代,只知吟诵,不知何意。

  年龄些许大点,再吟诵此诗时,有人教给我应该这样背诵:“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摇指杏花村。”并告诉我说,杜牧的这首诗写“肥”了,应该“减肥”。当时只觉得好玩、有意思,而且更容易记了。再后来老师教给我们,杜牧完全用的是白描的写作手法,闭目遐想,脑海中自然会浮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半百之后,再度吟诵此诗,朦朦胧胧之中,又滋生出另一种歧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的是清明时令、天垂雨帘,地苏物醒、春意盎然,跃然纸上。路上行人,为避避料峭未尽的春雨,行色匆匆。透着自然、质朴。遥想1000多年前的唐代,行人路遇降雨,除了能做到行色匆匆外还能做些什么呢?更何况,当时人们所处的时代,绝不可能拥有多种多样的雨具及防范措施。充其量不过是“青箬笠,绿蓑衣”之类的雨具,方保“斜风细雨不须归”。雨具简朴、实用,但却十分的环保。而1000年后的今天,我们享用着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雨具,或只需举手之劳、肆意将手轻轻一招,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即刻改变我们安步当车的局面。雨具多了、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多了,大自然的负荷也就自然增多了。那些废弃的、抑或是一次性的塑料雨具,给我们提供了方便的同时,用后被我们随意丢弃,不知何年何月方能降解;那代步的交通工具,每天排放之废气所造成的低空污染,自不必说,尤为惊悸可怕的是给地球带来的温室效应,已成为21世纪人们的一大忧患。长此下去,结果是不言而喻。《京都议定书》中的预言绝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痴人说梦、更不是什么杞人忧天。

  为排遣阵阵春雨所袭过后的瑟瑟寒意,找一处酒肆小酌几杯,乃在所难免之人之常情。被问及的牧童自然会远远地指向“ 杏花村 ”。不过,那时的“ 杏花村 ”,所叫卖的均是酿造的绿色“杜康”,用时下的话说是绿色食品。再看看眼下我们的杯中之物,几乎多半是勾兑而成。更不乏利欲熏心之人,使用工业酒精勾而兑之,置消费者性命于不顾。酒桌上也因此爆出了笑料:要喝娘(酿)造的、不喝狗(勾)兑的……

  时间的一唯性,使我们不可能退回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但在人类已步入文明社会的今天,多么真诚地希望看到杜牧笔下“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杏花村”能实有所在。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