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公路之王》影评10篇

发布时间:2022-09-14 14:25:05

  《公路之王》是一部由维姆·文德斯执导,吕迪格·福格勒 / 汉斯·齐施勒 / 丽萨·克鲁泽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公路之王》影评(一):小记

  7月3日:看完所有采访和评论,文德斯自我显然对于美国文化于德国电影侵蚀有着非常清醒的认知。Nicholas Ray, John Ford, Walker Evans。他的电影显然留下了那个年代美国电影的痕迹,但同时又是如此德国。同时,边写边拍的感觉也非常地新浪潮。清晰地记得Rüdiger Vogler和Lisa Kreuzer坐在电影院,一遍又一遍看着那个片段。性爱、暴力、文化与时间交织在一起,陷入一个无限的循环。感觉真的非常奇妙。

  《公路之王》影评(二):公路之王

  他叫他神风队员,他叫他公路之王,两人在疏离的琐碎之中心灵彼此靠近,默契到同时走出电影院与放映室,"少放一条没关系吧""少放两条,我们走吧""cool"。

  在彼此道出对方的真相----

  他质问他问什么要不停打电话,他回答为了确认她没事。

  他说,她会没事的。他说,你对她毫不了解,他说可我了解你。

  他回复他,你懂什么,你只是一个不停抱怨孤独而持续孤独的行驶在旅途中的人

  《公路之王》影评(三):怀抱渴望自我放逐

  一个已经自我放逐的男人遇到一个开始自我放逐的男人,开始了回归之旅,结果却是新的放逐,那位放映员在边防哨所对离开妻子的男人说:“我是如此渴望成为一个有女人的男人”,其实这句话也可以改为“我是如此渴望成为一个有朋友的人”,但是爱情之不同友情就在于肌肤相亲之下更深沉的信任。

  这部电影可以说很多说很多,但是还是沉默一些好

  《公路之王》影评(四):高楼耸立,公路伸长

  城市,是一片钢筋水泥的森林。这是一种由来已久的说法。实际上人类远比森林里的动物更容易迷失。特别是对那些寻梦者来说。梦本身的虚幻与缥缈已足以令他们目眩神迷。但我依旧对那些去路上寻梦的人保持我个人的一份敬意,无论他们成功了,失败了,升华了,或是堕落了。相对于结果,我往往更着迷于探寻那个神秘刺激,充满悬念的过程。就像当年我也想过和他们一样背着旅行包拥挤在烟雾弥漫的绿皮火车里,漫无目地的去旅行。或许那些记忆会在时光旅途中流失,或封存于某个难以触及的角落,但看将来某一天在重新想起,会有一种别致的光泽和魅力。

  《公路之王》影评(五):圈圈闲话——公路之王

  被蓬看到的话大概会分析成一部同志电影...

  现在的趋势是——只要有两个男人出现在同一镜头中,就会被怀疑是同志...

  文德斯的公路电影,片长3小时有点考人耐心。

  音乐蛮好听,但好几首我听来都差不多,看了片尾的曲单,才发现是不一样的曲子,我的耳朵可真不灵敏。可惜ZB出的D5无OST...

  "归属"是公路电影乃至那个年代的主题,"在路上"的状态里有骄傲也有无奈,漫无目的寻访之旅中,寻在的过程往往有着宿命般的偶然。

  这部79年的黑白片拍得还挺不错的,我喜欢黑白明暗的画面,比彩色有意思。

  《公路之王》影评(六):流浪

  沉浸于日常光影之中,语境开始固化,如同冰坚的雪山突兀于意指的荒原之上。流浪作为理性的反抗,是对于家园这一最普遍语境的爆破剂,毁灭力量的反观,是镜像与权力的获得。

  公路本身因其视野的游移,如同影像声画——从不停留于一个画面,奔驰于公路之上即是身心语境的迫力剪辑,毁灭与重构的交替。

  对获得的拒绝——严肃的流浪所为,指向的不单单是游离沉重的痛苦,还是生活维度的拓伸,严肃的自由。

  透视着景物的车窗如同长镜头一般,将建筑﹑人物﹑明暗不带任何观念地投向观影者。真实,穷尽任何伪饰,因观念的主动退缩得以树立它最宏伟的地位。公路向前延伸,长镜头获得调度,涌现,真实在流浪者面前涌现——时间。此时还有什么他求。

  《公路之王》影评(七):我和我自己

  e 和 i 加成一个“我”,这一整个“我”之间与e的父亲、i的母亲、e的妻子、i的女友又合为了一个类似家庭的结构或它形成的前后。

  i给自己的站点定下了名字,e的加入却引导i渐渐地驶向自己未知(或不原意面对)的境地,当e留下纸条,返回了妻子身边,离开了这趟永远知道下一站的旅程,i却发现自己对曾经熟悉的生活开始了迷茫,如果i的全部生活意义是为了播放电影,而修理一架不再播放的机器对他来说意味的是什么......下个站点是否也是空场?

  作为朋友e希望i能过得比现在更踏实,然而沟通的结果却由一记老拳而结束,出手的是i,这个被e羡慕着的家伙,却无意被e触了自己的伤口,孩子样的单纯笑容,却最怕孤独,拒绝拥有也就没什么可失去,保持着抽身事外的天真,不懂也不愿品尝人情的苦乐。

  那个“我”之间由平行最终交错而过。影院外的霓虹灯,闪烁着的e字,i抬头望着它,是在挂念着谁么?还是change的种子悄悄地在他心里发生了作用?

  尾声于是响起,流水般的字幕把问题留给了观众自己。

  《公路之王》影评(八):我们的快乐

  看了Alice in the city, 然后慕名而来。

  喜欢不喜欢一个电影取决于看电影的人和看电影时看电影人所处的状态,客观好不好不知道,主观给五星。

  KEY WORD:

  欧洲公路电影

  德国城镇与乡村

  父与子

  婚姻中的男人和女人

  性与孤独

  文字和书写

  战后德国与美国

  电影的沦落

  神风队员

  kamikaze

  i won’t be force to show films where people stagger out, stunned that kill any joy left inside them, disobeying any feeling for themselves and the world.

  ——我们的快乐被谁夺去了?

  ——被我们的懦弱。

  ——一切必须改变。再见。

  ——好的。我会尽力而为。

  自我的迷失究竟又能怪谁呢?

  再见,电话。

  再见,空箱子。

  再见,公路。

  再见,布鲁诺。

  《公路之王》影评(九):公路之王

  维姆·文德斯电影《公路之王》(1976),他“公路片三部曲”最后一部,也有德国“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痕迹。布鲁诺与罗伯特驾卡车沿东、西德边境由北向南穿城过镇,修理电影放映机,目睹影院的衰败与电影文化的衰落(“元电影”色彩)。也有公路片常见主题:重访自己的过去与内心,从而重新定位现在与以后的关系。布鲁诺再回莱茵河畔小岛上的荒弃故园(父亲二战战死,母亲已逝);罗伯特与父亲的宿怨缘于后者不尊重女性(他的母亲)。他们在东德边境作出“改变”的决定(这一有象征意义的“边境”13年后将不复存在)。除了开头两人相见场景,其余近三小时很大程度依赖导演、演员、摄影的临场发挥、密切合作。黑白,宽银幕。

  摄影师罗比·穆勒使用摄影机运动、布光、捕捉细微诗意,夜雾、晨曦、旷野、风吹草动…人物、情感、风景的默契,使之有别于一般纪录片。文德斯认为,此处用黑白比彩色更写实自然。1968年后欧洲的落寞悲观,失去政治能量而看不到未来方向,模糊找到“改变”的力量(最后出现“白幕电影院”,顾名思义,可重新开始)。二战后美军的占领与美式流行文化的大量侵入,使得片中充满美国流行音乐。文德斯也说自己小时候只有美国电影可以看。罗伯特说:“美国人殖民了我们的潜意识”。深受影响、另起炉灶。两人忽然在幕布后演起滑稽默剧,逗笑等电影的孩子。是向被遗忘的二十年代德国表现主义电影黄金时代致敬的方式吧……

  《公路之王》影评(十):文德斯与火车

  《大路双王》算是文德斯早期“公路三部曲”中的一部。全黑白的影像刻意营造出一种西部片的粗砺感,但德国境内的深沉人文景观还是让本片显得精致惟美。加上总是在恰当时机响起的背景音乐,近3个小时的长度让沉迷于公路片的影迷过足了眼瘾。

  一个总是颠簸在路上连刷牙喝水上厕所都需在野外解决的电影维修技师,一个因妻子离去遭遇解雇而痛苦纠结不已的男人,两个人决定一起进行一段未知的旅程。

  边境,连绵的群山,荒芜的加油站,德国风情的城镇,一个又一个电影院,无休止的公路,很少的对白。

  无论是白天还是寂静的夜里,只有呼啸而过的火车,在提醒他们的存在,和他们一起,放逐亦或寻找什么。

  已经不止一次在文德斯的影片里看到火车了。对于一个铁路爱好者而言,还有什么能比在班驳的画面里寻觅到火车的影子而更令人激动?无论是美国的火车,日本的火车,古巴的火车,德国的火车……无论是在德克萨斯的巴黎,还是在哈瓦纳的清晨,还是在东京的暮色中,还是在这没有终点的路上?

  最后,文德斯把镜头对准了一个简陋的乡村火车站,失业男人用自己的眼镜和空空的皮箱和站内唯一的一个过客做了交换,他得到了小男孩的笔记本。这个喜欢静静地记录火车站里所看到一切的小男孩,和他分享了一段短暂的时光。然后,在只有一节车厢的火车里,他看见了维修技师的房车,狂野地奔驰在公路上。

  在浩瀚的网路上试图搜寻本片的原声音乐,无果。得到和得不到,都是悲剧。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