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舞会》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毕业舞会》是一部由John L’Ecuyer执导,Aaron Ashmore / Mac Fyfe / Tamara Hope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毕业舞会》观后感(一):对天主教信仰自由的又一次打击
男配角很多余,只不过是拿出来养眼的罢了。
在差不多结尾处,那忠实于天主教的女士在媒体面前说了句:“我们对法官的裁决很失望,很显然,这是对天主教的宗教信仰自由又一次打击”,呵呵~女士是含泪说的。“宗教信仰自由的又一次打击”这是什么?这是在讽刺自己?同志爱难道不属于自由的范围吗?
《毕业舞会》观后感(二):怎能不想起QAF?
看的是OAC字幕组做的片子,片名翻成《毕业舞会》。
怎么可能不让人联想到QAF里那场无法忘怀的毕业舞会?一直无法释怀的,是Justin始终没不能记起起那场惊艳四座的舞。
片子一开始的学校走廊,熟悉的身影,QAF里的Daph。想起的,是她一次次对Justin的帮助与支持。
校理事会的那场听证,大胆发言的母亲,竟然是QAF里那位说F*ck Bush的女议员。脑海里浮现出那句F*ck Bush之后,Brian和Justin在屋后的那幕烟吻,以及那句as long as you protect me。
这个案子是真实发生过的,这部片子只是一个童话。
影评其实是给QAF的。
《毕业舞会》观后感(三):意义远大于电影本身
这好像是我看的第一部关于gay people反抗社会宗教束缚的电影。以前看的gay类型的电影多少也会有一些涉及反抗社会观念道德观念束缚的情节,但是大多都是局限于周边生活如家庭,朋友的圈子里,但是这部片子却上升到了法律以及宗教的高度,并且把这个反抗的过程具体化为了一部电影的主要情节,在这部片子里家人和朋友是主人公背后的强大的后盾,用于描写主人公和自己相爱的人的场景也少得可怜(电影里第一次kiss竟然发生在结束OMG,简直望眼欲穿啊),电影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与天主教会反抗斗争的大情节中。
总的来说这部片子较好的给我们展现了一幕发生在加拿大社会里gay people勇于争取自身权利的画面,对于主人公父母的刻画也比较到位(我真得很敬佩这样的父母),之所以给出四颗星而没有给满分,首先主要因为影片选材很有现实意义,其次就是在情节架设上也有不少地方稍显突兀,感情发展并是不是太顺畅。
《毕业舞会》观后感(四):一个起点,两个方向
毕业舞会和盛夏光年,一部美国的一部台湾的,一部大胆开放,一部含蓄内敛,一部积极向上一部略带伤感,但两者都是关于同性恋的片子。毕业舞会是我无意中看的,闲着无聊,只是为了娱乐,后来才发现这是一场特别的舞会。大学快毕业了,毕业舞会临近,但是作为基督教会的学校却不允许学生带同性的舞伴,因此他展开了困难重重的斗争。他的目的很简单,只是参加舞会。可是这过程,却走得很漫长。他不成熟,因此考虑问题不够全面,以至无法接受后来发生的许多事。当他的另一半不赞成他的做法,甚至跟他分手时,他想到过放弃,可是他的举动早已经唤醒了千千万万同性恋为自由、为光明正大恋爱斗争的思想,于是他选择了继续走下去。当然,这是一部喜剧片,最终,他取得了胜利:参加毕业舞会,并为所有同性恋争得了社会认同的自尊感。
而盛夏光年,纯粹就是将一个同性恋单向恋的故事。他(康正行)爱着小学的同桌余守恒,并把这份爱一直延续到高中。但是,在他与一女生发生关系之前,一直都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同性恋。而后来,这个女生却与余走到了一起,因此,康正行问:你选择我还是慧嘉(那女孩的名字)。这时,余才发现,原来,自己最好的朋友.....余无法放弃慧嘉,但也不能没有他。余心里也很矛盾。后来,康正行忍受不了内心的煎熬,想离开余守恒 ,可是余却不让。故事的结尾是在海边,他们袒露了心声。
康正行:“其实,我没有把你当成朋友。我是真正的喜欢你” 。余守恒:“你是我永远的朋友”。这之后,他们两个到底发生了什么,我无从而知。如果继续做朋友,康正行得克服多大的心理障碍阿;如果选择离开,那一定会成为这一辈子最大的伤痛。
突然想起片头康正行说的一句话:如果当初我说不愿意(不跟余守恒做朋友),天知道我后来又会多得到什么。
是啊,如果当初....天知道我们现在又会是什么样呢...
《毕业舞会》观后感(五):我只是想去参加毕业舞会,和我的男朋友,和我的朋友们
8/10
这是一部细腻感人又清新可爱的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男主角Marc是一个天主教会高中的学生,想带自己的男朋友参加学校的毕业舞会,遭到校方的拒绝。起初他只是想通过各种途径争取自己的权利,但是随着媒体和律师的介入,这起简单的事件拥有了更多的意义,同时也逐渐影响和改变了Marc的生活。
影片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细致的刻画出了Marc的心路历程,真切、动人。Marc是一个出色的年轻人,他独立、自信、勇敢。试想一下,有几个gay高中生有勇气挑战天主教会呢?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所以当他逐渐成为被媒体关注的人物时,他会不安、焦躁;当他发现他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被干扰时,他会动摇、想放弃;当他再次面对不公的现实时,他会意识到需要有人站出来面对与抗争。Marc心理的每次波动都让这个人物显得真实可信又令人钦佩。所以,在最后一次庭辩的前夜,当他因为压力而动摇时,那个陌生人的电话就尤其显得令人动容。Marc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不是孤军奋战,他并不仅是为了自己而战,他的付出和艰难都是值得的,不仅对于他自己,更是对于和他有着许多共同点的年轻人。于是就有了整部影片最美丽的镜头:镜头从上空俯视着躺在床上的Marc,光线形成美丽的十字架包裹着他,卧室的墙壁缓缓倒下。这时,我仿佛看到了一只剥茧而出的蝴蝶。。。
影片对于大主题的阐述同样出色。宗教与人权,这样的一个大命题丝毫没有让这部影片显得刻板与说教,相反,许多场景都引人思考。例如在Marc起诉学校之后,学校高层的两个天主教信徒的对话就让人印象深刻:“He won’t deny he’s a homosexuality, but he expect us to deny who we are, what we believe in. Insupportable.” “I don’t know… Times are changing… Regrettably. If the church hope to survive, I hate to say it, we may have to change with the times. Not that I want to, or else we could find ourselves all alone…”
人物形象和关系的细致刻画使这部影片显得更加饱满。虽然着墨不多,许多形象都熠熠生辉、令人喜爱。木讷胆怯却默默支持儿子的父亲、内心纠结却勇于为儿子抗争的母亲、开明仁爱又进退两难的女老师、大大咧咧却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女同学、表面很酷实际内心敏感的男朋友,在这场斗争中,他们与Marc之间的感情或矛盾、支持或纠结都令人动容。就像Marc最后在法庭上说的那段话,我相信任何有心的人都会被深深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