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影评10篇
《周恩来》是一部由丁荫楠执导,王铁成 / 郑小娟 / 张云立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周恩来》影评(一):历史洋葱论
我没有看过这不电影,只是路过说一句:历史就像洋葱,当我剥开最后一瓣时,我早已泪流满面。
我没有看过这不电影,只是路过说一句:历史就像洋葱,当我剥开最后一瓣时,我早已泪流满面我没有看过这不电影,只是路过说一句:历史就像洋葱,当我剥开最后一瓣时,我早已泪流满面。
中国的历史就是部刘备史,你看刘备什么人,中国的历史就是什么样的
《周恩来》影评(二):中国永远的总理
说周总理伪善,圆滑世故,明哲保身。是对总理的误解,更能突显其小人。从红军时期到文革,总理几经沉浮,能上能下。文革时保全了邓小平,叶剑英等很多人,很多企业免受毁灭。也消灭了林。作为总理尽全力为国为民,最后累死。是人民好公仆,好丈夫,好总理。这些批评者你们为中国做了什么?凭什么如此评定总理。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任何历史人物都是正反,应客观公正对待。更何况是无私奉献一切的周总理
《周恩来》影评(三):自慰
电影情节支离破碎,就和中国现当代史一样。大部分镜头继承了样板戏的传统,尤其是各种大会,光明之下毫无阴郁。煽情的音乐加上莫名其妙噼里啪啦的掌声,丁荫楠只是使着浑身劲的画了一副平滑的景片,拼了命的告诉作为个人的周恩来何等辛苦,至于这背后的原因与反思,和他一点关系没有。
92年影片,借着周恩来在人们心中的荣光成就了当年的票房成绩,然而也仅仅是如此而已。回首过去不到50年的历史,仍然谎话连篇,毫无勇气的探究。历史风云之下,空荡荡的一段让人恶心的文字“两们伟大的革命家探究中国的未来,一夜未眠”(大体意思),真是一段笑话。可笑的还有观影的我们,喊着新中国成立,看着人事任命并无任何疑义,只会祥林嫂的泪水,阿Q的精神在心中树立个遥远模糊的影子精神自慰。
《周恩来》影评(四):再次被感动到泪如雨下!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小学时学的一篇课文,印象极其深刻。语文老师准备的非常充分,是因为有包括领导在内的十几个人要听课。课文老师讲的是声情并茂,遣词造句欣赏,朗读课文,背景资料介绍,讲到最后,老师和听课的一群人几乎都热泪盈眶,在这样的气氛下,小学生虽是不很懂,也被渲染的红了双眼,不少也是哭的稀里哗啦。上了中学,有些知识慢慢的了解了,尤其是一些历史知识的学习,读史明智嘛!这时,学校组织观看了这部电影《周恩来》,电影把文革十年后期作为切入点,周恩来所做的努力和付出就更难能可贵,王铁成虽是作为特型演员演出,可是演技精湛,情绪饱满,带领观众从一开始就深入剧情,被深深吸引和感动,看到最后,不由自主的就被一声声的呼唤给带出了眼泪。原来,丰碑早已在心中筑成,我用热泪祭奠!
《周恩来》影评(五):天欲坠,赖以柱其间
这是一部让人不得不流泪的电影。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很小,大概是小学一年级,和父母去看的。只记得到最后,满场唏嘘之声,那时的我,什么也不知道,但是也哭得伤心,只知道屏幕上那个人是个大家都尊敬的人。
后来,慢慢了解了周恩来,慢慢了解了这部片子反映的时代。作为后人,我也许永远也不知道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总理心灵上是怎样的痛苦,我看到的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为了这个国家所付出的一切一切。
王铁成在这里面饰演的总理虽形并不很似,但神韵很到位。举手投足之间那一份气场,让人恍若看到了总理的影子。
唯一遗憾的是,对于不是很了解时代背景的人,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对九。一三事件描述很多,占了很大比重,但又没有完全交代清楚。还有一些历史人物的出场,没有介绍,没有字幕,我不太清楚那个人是谁。
但是,应该说,作为一部史诗般的人物传记电影,恐怕是今后若干年内都很难有超越之作的。
《周恩来》影评(六):难忘的
今后几十年的历史怎么评价我不去说,诸往已。时代在变,历史也是任人涂抹的,但是最周总理的敬爱就像是唯一不变的真理一样,或者说,他已经变成了这个日益显示丑陋的世界中唯一值得一说再说的传奇。 历史政治翻云覆雨,互相勾结。无数的人从祭坛上重重的跌下来。毛主席的功与过,邓小平的得与失,一切都是在不断的争论之中。无数人难逃文革劫难,可是只有周总理身处漩涡之中却又游离之外。斗,实际上不过都是政治利益的争斗。人,一旦又私心,总是逃不出是非利害。于是有了很多的兴衰荣辱。刘少奇、贺龙、陈毅……这些人都是曾经无比的荣光,最后却是难逃劫难。以后会有很多的事实翻来覆去,这些我们可能知道的机会很小。到底是什么回事,也不是我等人可以一一清算的。 可是,在兽行的人们,武斗的人们,发泄着他们的私恨和人性中变态的恶,他们失去理智的践踏着人性和尊严,可是有谁有勇气去动总理呢。他是那么的完美,再恶的人都找不到一丝瑕疵。君子坦荡荡的总理,心底无私才可以坦然面对疯狂的红卫兵,说下义正词严。一心为国,对人真正怀有挚爱之心和博爱之心,才可以为贺龙之死内疚,才会拖着重病之身去昆明湖为老舍鞠一把清泪。情之所至,岂不是天地动容? 在现在这样迷失于欲望的年代,让我们记住周总理吧,记住还有崇高,无私,完美,理想这样的宏大词语吧。人,为什么不能眼光远一点呢。为什么就要死死纠缠于自我的小世界呢。是的,每天都有很多的人在发泄,在运用网络的虚拟要做着道德规范之外的事情。每天都有人挖掘出更深的人性,把那一些与兽性相距无几的欲望赤裸裸的袒露出来,大声慨叹着长吁短叹的自己的不自由……可是有没有人想过,这一些所谓的解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吗?是啊,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时代,这样的人们,不值得我们去奉献。可是,超越的东西真正不需要了吗?不是的!这样的时代,更需要我们出自己的一份力气,去身体力行的拯救,去以身作则的教化,去全力以赴的澄清。
《周恩来》影评(七):我们所不知道的周恩来
18/06/2005 《周恩来》
可能,在很多的中国人甚至是世界上很多的人的心里,完人几乎是很少的;在我的心里,唯一能称之完人的只要一个,那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即使总理是很大,但是总理 也是有任选的。这个时代有李总理,几年过后就是朱总理,可是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周总理却是独一无二的。
今后几十年的历史怎么评价我不去说,诸往已。时代在变,历史也是任人涂抹的,但是最周总理的敬爱就像是唯一不变的真理一样,或者说,他已经变成了这个日益显示丑陋的世界中唯一值得一说再说的传奇。
历史政治翻云覆雨,互相勾结。无数的人从祭坛上重重的跌下来。毛主席的功与过,邓小平的得与失,一切都是在不断的争论之中。无数人难逃文革劫难,可是只有周总理身处漩涡之中却又游离之外。斗,实际上不过都是政治利益的争斗。人,一旦又私心,总是逃不出是非利害。于是有了很多的兴衰荣辱。刘少奇、贺龙、陈毅……这些人都是曾经无比的荣光,最后却是难逃劫难。以后会有很多的事实翻来覆去,这些我们可能知道的机会很小。到底是什么回事,也不是我等人可以一一清算的。
可是,在兽行的人们,武斗的人们,发泄着他们的私恨和人性中变态的恶,他们失去理智的践踏着人性和尊严,可是有谁有勇气去动总理呢。他是那么的完美,再恶的人都找不到一丝瑕疵。君子坦荡荡的总理,心底无私才可以坦然面对疯狂的红卫兵,说下义正词严。一心为国,对人真正怀有挚爱之心和博爱之心,才可以为贺龙之死内疚,才会拖着重病之身去昆明湖为老舍鞠一把清泪。情之所至,岂不是天地动容?
在现在这样迷失于欲望的年代,让我们记住周总理吧,记住还有崇高,无私,完美,理想这样的宏大词语吧。人,为什么不能眼光远一点呢。为什么就要死死纠缠于自我的小世界呢。是的,每天都有很多的人在发泄,在运用网络的虚拟要做着道德规范之外的事情。每天都有人挖掘出更深的人性,把那一些与兽性相距无几的欲望赤裸裸的袒露出来,大声慨叹着长吁短叹的自己的不自由……可是有没有人想过,这一些所谓的解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吗?是啊,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时代,这样的人们,不值得我们去奉献。可是,超越的东西真正不需要了吗?不是的!这样的时代,更需要我们出自己的一份力气,去身体力行的拯救,去以身作则的教化,去全力以赴的澄清。
欲望不是越多越好,越能满足越好的。当我们的欲望一一满足后,短暂的快乐之后是更长久的无助和无聊。为什么不能清心寡欲一点?使得自己有所不能得,有所禁忌,有神秘感。只有这样才有一种追求的勇气,才有距离之美,才有继续前行的动力。否则,我们最后剩下的就只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这种轻,比重更难承担,而一旦无法解决,人们陷入茫然,就真的是没有归路了。
《周恩来》影评(八):周总理语录
周恩来经典语录 1、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上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 2、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好像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相辅而行。 3、我们国家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如果图享受、怕艰苦、甚至走后门、特殊化、那是会引起群众公愤的。 4、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就是最有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表现、这样的民族也一定是能够自强的民族。 5、周恩来周总理是大家所敬爱的人,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好国家领导人!所以对周总理的经典语录也是颇为看重,西西品味,西西领悟! 6、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7、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周总理肯定地说:“有!”全场暴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 8、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是老实人才能经得事实和历史的考验。 9、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10、我们的下一代、总是要把自己摆在劳苦大众一起、要能够吃得起苦。因为我们的革命精神、就是从吃苦中得来的。 11、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12、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两国zf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分歧不应当妨碍中美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该导致战争。 13、青年人没有不栽几个跟头的、没有不碰几个钉子的。碰了钉子以后、不要气馁。 14、今天的现实是不够美满的、但是美满的现实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创造。 15、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16、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www.lz13.cn)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 17、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18、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遮掩错误就是躲避真理! 19、外国记者问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20、一帆风顺是不能磨练人的。 21、中国人几乎占世界人口的1/4。这样大的国家、如果在文化上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经济上不能有较快的发展、那我们就对不住世界人民、也对不住我们的祖宗。
《周恩来》影评(九):天不遂人愿
所谓“天不遂人愿”有很多含义,比如这部电影的主题没有达到我的期待,比如我组织放映的时候因为片源声音质量太差而且没有字幕有很多台词没听清而且很多同学没兴趣。但是最终我指的还是,老天爷和毛天子不遂周总理的愿……
--------------
《周恩来》是一部漫长的,“平静的”传记片。片中基本没有《建国大业》壮怀激烈的慷慨陈词——不多的呐喊只是来自文革群众的口号,没有《建党伟业》里激荡碰撞的思想火花,更没有经典红色战争片那些排山倒海的大场面。它只是静静地记录着周恩来和与他相关的人,通过他们的言谈行动,反映属于周恩来的文革十年,与文革十年中的周恩来。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就是全片的第一个镜头:光影模糊的画面渐渐清晰之前,具有文革时代标志性声线的红歌早已响起;从旋转的镜头中我们辨认出,这是在从行驶的轿车内观察外面的街道,而我们又听到了诸如“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口号。画面逐渐明晰:墙壁上贴满了大字的标语;街上是穿着统一的军绿色服装、喊着统一的口号、迈着统一步伐的年轻人以及挂着毛主席肖像,用大喇叭嘶吼着红歌的宣传车;轿车里是满脸无奈、一语不发的周总理。
现在国力渐渐强盛,民族主义回潮,我们常能在网上的帖子里看到周恩来担任外交部长时不卑不亢,语含机锋的睿智形象。然而在这部电影中,周总理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默默地做着更实在的事情,或者说,收拾烂摊子。保护老干部(例如开场的贺龙和陈毅)免受文革迫害,摆平鞍钢的派系斗争令其恢复生产,慰问邢台地震的受灾群众,在林彪准备逃跑时稳住他的爪牙,等等等等。
在挽救危局之外,周总理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面对陈毅的“叫我检讨?一讲真话就过不了关!”,周恩来只能回避重点,答之以“很多地方很难理解,我也没有想到啊。我看我们还是应该正确对待”,迂回地劝说陈老总向形势低头,尽早过关以恢复政府工作。养女孙维世受迫害而死,遗体按反革命处理,直接火化,连骨灰也没留;周恩来想保护她的遗体进行检验都没能做到,只得自己悲愤。贺龙不但没有保住,连骨灰都无法安放在八宝山,周恩来在追悼会上的悲戚神情和七次鞠躬实在令观众动容。
归根结底,文革中的周恩来只能尽量回答“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面对“为什么会是这样”,无论是史载还是影片,我们都无法知道周恩来当时的思索。看完这部电影,我们理所应当地丰富了对周恩来晚年的了解,被他无可置疑的爱国之心与鞠躬尽瘁的工作所感动,但是对于事件之外的剖析,这部影片基本没有涉及。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一部传记片承担更多本职之外的责任,而且我也知道这部影片在1992年上映时创下了奇迹般的两亿票房——如果你对那时的物价水平有任何概念的话,你可以想见有多少人,在摊派之外,主动去观看了这部电影,因为那时超过30岁的人都对文革刻骨铭心,见证过周总理的操劳与谢幕。情随事迁,改革开放超过30年后的今天,如果每一个人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都能感受到一个伟人与崇高与纯粹,那也是这部电影继续流传的充分理由了。
《周恩来》影评(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影片《周恩来》,是广西电影制片厂于1991年拍摄的建党70周年献礼片,由丁荫楠执导,王铁成领衔主演。这一部90年代的主旋律电影,竟在当年实现了票房过亿的惊人成就,足见其不凡,更可见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和历史地位,还有老百姓对他的深深思念。历经岁月的洗礼,直至今日,这部电影仍迸发着勃勃生机,等着人们去品味,每每让观者感慨万千,回味无穷。
影片聚焦周总理人生的最后十年,以1971年“九一三事件”为分界点,描绘了文革前五年和后五年周恩来经历的部分重大事件,包括邢台地震、中美乒乓外交、九一三事件、尼克松访华、建国25周年庆典和四届人大等,同时插入南昌起义、长征等回忆片段,最后以其罹癌与逝世,人民群众十里长街送总理为结尾。
影片开头,1966年,周恩来乘坐“红旗”轿车缓缓驶过北京街头,车窗外,社会动荡的城市掠影映入眼帘,中国正处于一个疯狂的年代,在这一黑白颠倒的时期,周并未抛弃内心的良知,他助贺龙脱身,与他相约,“到了秋天,我去接你”,又在陈毅批判大会上挺身而出保护陈毅,对着咄咄逼人的红卫兵们说,“如果你们想抓陈毅,就从我周恩来的身上踏过去”,一身正气,不可撼动。可是在历史的波澜面前,有时候他也无能为力,就连自己的养女孙维世都在政治斗争中受到残酷迫害,含冤而死,其内心悲凉可想而知。即便在此时,他仍勤勉为政,主持维护日常经济生产,以声嘶力竭的呐喊对抗惊涛骇浪的历史逆流。
慰问地震灾区邢台民众与访问革命老区延安,展现了周恩来心系民众,与民同甘共苦的一面。1966年,在邢台地震灾区,他深入群众,走进灾民居住地,与他们亲切交谈,随后振臂高呼,鼓励灾民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在延安,他倾听百姓诉求,闻民众之疾苦,哀民生之多艰,若有所思,与民同乐,与民同忧。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让百姓生活稳定,安居乐业,应是周的毕生所求,为此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更是有一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魄。
影片的一大亮点,是比较完整地展现了九一三事件的始末,这在今日的影视剧中反倒不多见了。影片还原了林彪集团图谋不轨,事泄出逃的经过,周恩来在处理林彪出逃事件中,当机立断,顾全大局,维护了政局稳定。影片并没有太多描写政治上的勾心斗角,暗流涌动,更多关注的是周在这其中临危不乱,从容应对,深谙维稳之道,对处理突发事件游刃有余的出色表现。在影片后半部分中,当江青对其提出无理的人事调动要求时,周恩来以一时委曲求全,避开不必要的麻烦,也可见其以大局为重的真知灼见。
接近人生的终点,周恩来总理白发苍苍,病痛缠身,满脸倦容,恰似风中残烛,却仍兢兢业业,一心为国。在贺龙追悼会上,想起与老战友的约定,还有往昔生死与共的峥嵘岁月,周恩来潸然泪下,悲戚之态让人动容,老一辈的革命家相继倒下了,国家前途仍旧迷茫,谁来拯救?迟暮之年,他力促邓小平复出,临近结尾,当邓小平来到他病榻前,他对其感叹道“小平啊!你这一年,干得非常好,比我强得多。”一句话,或许正寄托着他对未来的美好期望。然而,在国家前路未卜之际,无情的癌症先夺去了周恩来的生命,片中,邓颖超轻吻着他的额头,无声地告别,片外,观众同样内心沉重,一代伟人,溘然长逝。影片最后一段,十里长街送总理,用的是出自纪录片的真实片段,短短数十秒饱含人民群众的无限悲伤,即使请最好的演员,也演不出这种悲恸之情。
但是,作为一部传记电影,《周恩来》还是有一些美中不足之处,比如对中美邦交正常化历程中的几个重大事件并没有重点描写,只是一笔带过,如此,周总理晚年的外交事迹便无法体现。重现国内的事件,虽说相对尊重史实,但太过零散,似乎缺乏主线。至于对五七干校中下放干部的描绘,倒是可算是神来之笔。
文革中的周恩来,一身浩然正气,几度力挽狂澜,不卑不亢,不屈不挠,在生命的最后十年时光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歌可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