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乌冬》经典影评10篇

发布时间:2022-07-31 12:14:33

  《乌冬》是一部由本广克行执导,中山裕介 / 小西真奈美 / 松本龟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冬》影评(一):我们的精神食粮?

  看到题目,本以为这只是讲了一个关于超好吃的食物故事,但远远不只是如此。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出现过不下三次,那是在黄昏日落时,在男主还是个四五岁孩子的时候,父亲双手推着自行车慢慢的走着,小男孩并没有坐在车后,坐垫上载满了乌冬面条,男孩子在父亲的身后走着玩耍着,想象着自己是一个乌冬超人,

  父亲问到,春川将来想要做乌冬面吗?

  不是,春川想要变成乌冬超人,做乌冬面会被别人看不起的。

  随后的镜头缓缓拉远,只描述出父子两人的背影,没能看到两人的表情,春川跑到父亲身旁用自己的小手拉着父亲的衣角,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季节是初夏吧,小路旁布满了油黄的小麦,被夕阳照得闪闪发光。

  春川不认同父亲的工作,从小就是,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这里只有乌冬,没有梦想。

  春川去了美国实现他的梦想,他的梦想是做一个喜剧演员,给所有人带来笑容,可这时的他还并不懂怎样给人们带来微笑,在舞台上扮丑,伪装成一个自己都不认同的傻子来逗乐大家,那个不是笑容,是嘲笑是讥讽,越来越没有意思。

  春川被辞退,被旅店赶出,就这样,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丢人也好,被当做笑料也好,他出现在了熟悉的人面前。其中有个很有意思的片段,家乡熟悉的人们都知道春川回来了,

  都这些年没有消息不会是失败了吧

  你也知道春川从小就是没有耐性去做一件事情的人

  对啊对啊,总是一腔热血却什么也做不到。

  人们七嘴八舌道。可当他们看到春川就在门外时,就知道果然是这样了,在美国失败了。却全都约定好假装不知道春川回来,要人热情的打招呼。有意思的感觉就在于都很了解春川的人们,虽然当做饭后八卦对象,但真正顾及着春川的感受,十分纯朴的人。每当电影完全展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周围的关系时,总会给我力量,明明有那么多的缺点可身边的人依旧接受,因为对身边的人来说就是这么个人,独一无二,这样的想法会让害怕展现自己给大家,在很多人面前不能随心所欲的人很大的勇气吧。真正的生活就是如此。

  春川进门后,也把那份尴尬收起热情的打招呼,与姐姐有个热情的拥抱,父亲却说了一句让认心凉的话,你回来做什么。父子两人之间的隔阂,一直未随时间改变。

  回到家后的春川算是重新生活了,找了份卖杂志的工作。一本赚取十日元,十万本就是一百万日元,以本这这样的想法做起了这个工作。普通的人都会想着做不到吧,但男主就是这样一个极其热情想着美好的结果不计辛苦过程的人。虽然在开始推销时也会让他觉得卖出1000本都很困难,不过这样的性格也给了他极其好的灵感,在书店发现买书的人在寻找杂志上乌冬的专栏确怎样也寻找不到时,男主想着,如果可以做出有很好吃的店并有意思的乌冬专栏的杂志不就能大卖吗?

  果然男主的第六感是对的,把在这个县城极其普遍的乌冬面馆找出来,吃个遍。

  ?

  《乌冬》影评(二):差不多是最差的饮食题材电影

  最近看了一系列饮食题材电影,《乌冬》是最乏味的,(以后会不会有胜出的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饮食类电影使观众发生兴趣有个明显的前提,就是观众总得是一个或多或少的吃货,很难想象对饮食毫无选择的人会看完一部这类电影。即使电影主题另有深意,美食也一定是主要的媒介,因此电影必须要把美食烘托得美轮美奂。

  美食既然出名,自有其强烈吸引食客的基因,最口呐的主厨都能侃侃而谈自己的得意之作,在电影里展现某道名食的精髓,让美食既有强烈的诱惑力,又可以让老饕深研关节,其实非常简单容易,导演有无数种手法可以利用。然而《乌冬》一片,竟然在这样一个要点上考了个不及格,这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莫非导演真的对乌冬感觉Soso。借用当下时髦的一个词“鸡汤”,大多数饮食电影本质上都是卖“鸡汤”的,但你连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鸡汤都做不出来,只是让演员在哪里凭空做精神上的陶醉状,这叫银幕下的吃货们情何以堪?

  《乌冬》影评(三):Soul Food

  What is your soul food?

  正如片中的乌东面,正如父亲在香助掀起的热潮后依然默默的日复一日。

  那是家乡的味道。

  只有当你离开了,才觉得那味道如此美好,如此难以割舍。让人每每回想,心中都充满怅望。

  全日本最小的一个县里有900家乌冬店,却没有市场经济惯有的激烈竞争,相反,它们都静静地等在某个角落,像袅袅炊烟一样安然,等着你不经意的邂逅。香助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美味和这宁静有什么联系,他发挥着充满都市气的热情与活跃,为故乡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

  但那不是它和它们存在的目的。

  这让我想起游人如织的水乡古镇,悠长细致的意蕴被拥挤嘈杂破坏殆尽,只剩一副副空壳。

  They are there, without soul.

  香助从孩子们的怀念中明白了那味道的意义,那也是他作为一个孩子的永远难以忘怀的记忆。当他最终如释重负地躺在父亲灵前,梦中出现的父亲临走时说的最后一句话:香助,……这里没有梦想,只有乌冬面。

  是啊,故乡没有你追寻的东西,只有存在于你心灵最深处的温暖与安慰。

  香助最后还是走了,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将父亲的善良永远地留在故乡之后,他继续踏上追求梦想的旅程。

  故乡此时已永远地抚慰了他的灵魂。

  无独有偶,就在看了这部电影的这天下午,纽约时报上一篇《Food for the soul》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同样的问题。

  家乡的味道,是工业化和大都会永远无法体会的。

  《乌冬》影评(四):梦想与面条有关

  乌东原来是要放酱油吃的!边看边疯狂感叹.被人回击说,市面上的酱油不怎样吧,饕家门客讲究荷包蛋都要滴贵的要死的某日本酱油,殊不知日本做烤鳗用的顶级酱油仍然产自我们的土地上,可惜,只外销,不内售.

  感觉这个小岛国比起我们,对食物有着更执着的追求,每个县都有自己最厉害的食物,想起某次一家伙兴奋的带着"全世界最好味"的草饼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心里不是没有感动的.

  如果某个地点,真的能和一种全世界最好的味道联系在一起,就会变的真的特别起来.

  混在脑袋里忽然被某人提及,然后两个人就会异口同声的说:就是那个啊~真的很好吃!

  这样的话,也会突然寂寞.有时候,会因为太多人一起热爱,而改变了原来的模样,就好像电影里为了增快煮面速度而做细变软的招牌"男人面"或者因为没有停车场顾客太多到处停车觉得给邻居带来麻烦所以只好关门的店,

  藏在角落里的溺爱忽然轰隆的被世界宠爱之后.

  她也会无所适从.

  你也会害怕她无所适从,到最后不知道是该分享自己的热爱还是该悄悄的延续下去.没人分享觉得寂寞.

  分享之后,你又觉得难以证实,那些在她红火之后,才爱上她的人;你无法证实,你们的爱,对她的爱,是不一样的.

  到最后,不知道是她老去了,还是拥挤的爱破坏了她原来的模样.

  扯啊扯的,就又扯到了陈绮贞,真是不好意思.

  热闹过后,乌东面回到往常,世界也变回当初,然后一定要经过一点疯狂,人才会知道自己最强烈的梦想.

  最好趁年级还不算太大,一定要去不同的地方,遇到不同的人,吃不同的美味,做不同的梦,然后就会变成,你喜欢的样子,是不是?

  WHATEVER ,我是想说,看的很开心.

  《乌冬》影评(五):乌冬

  其实以我们来看,结尾处松井香助一定要找回爸爸做的乌冬面的味道的内容实属多余。只要味道好,推除出新未必不是很好的选择。这也许就是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日本依旧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等级制,而那固守着传统的做法和精神虽然令人赞叹,但细细想想未免是固执。毕竟中国三面受敌,入侵容易,所以新的东西非常容易接受,只要是实用的。两者事实上也许都没错,只是在当今时代来看,中国的做法要略胜一筹。

  传统的日式美食加励志,我依旧对作品中的食物没感觉,说实话我感觉与其在吃食物,还不如说是在吃传统,真的有感觉吗?或者说是有作品传达出来的那么好的感觉吗?也许永远是隔岸看花分外香吧!

  当然影片还是不错的,很好地传达出日本文化的精神以及编剧想要传达的思想,故事表现得很是精彩。

  《乌冬》影评(六):匠人精神

  乌冬,日文:うどん,英文:udon,是一种以小麦为原料制造的面食,在粗细和长度方面有特别的规定。乌冬面是最具日本特色的面条之一,与荞麦面、绿茶面并称日本三大面条。

  普及完毕,现在来简单介绍一下本片。男主角松井香助,背着一身债从纽约回到家乡,不屑继承父亲的“松井面馆”,去了一家杂志社打工。为了提高杂志销量,以“乌冬面”为主题推出了专栏。这个名为“乌冬巡礼记”的专栏,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竟然在全日本掀起了乌冬热。香助也对父亲从事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这部电影的拍摄地是日本著名乌冬之乡赞岐县。据说这么一个小小的县,居然有九百多家乌冬店。影片前半部分,香助率领“面通团”寻着炊烟探访各家面馆,生动有趣。后半部分,则描写了一段感人的父子情。

  香助的梦想是成为喜剧演员。因为他认为父亲一辈子就只会制作乌冬面,很没出息。父亲一直板着脸不笑,香助觉得自己要做的是能让人们欢笑的事。但是,父亲其实是用另一种方式给人们带来笑容,就是做好吃的面。他每天起早摸黑,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只是做面。这应该就是“匠人精神”吧,执着、不放弃。

  从食物中获取的,不仅仅是营养,也有满满的正能量哦!

  《乌冬》影评(七):我们将重回故里 ——在《乌冬》里找回饥饿和怀念

  也许这是一个极其平凡的电影,小成本制作略带脑残,然而,正是这种平凡容易感动人。我们选择流浪,我们曾拥有梦想,但不管跑了多远多久,终究要拖着疲惫的身体和行李箱,带着困意和愧疚,重新回到自己生活过的地方。

  确实时间和经历带走了很多东西,童真和纯洁的心,妈妈的怀抱和父亲的烟熏,记忆了小学的教室和弯曲小路里牵着我的手。那时候一切可以慢慢开始,慢慢结束,近乎可以永不逝去,可以守护一生。我依旧会路过青草地,带着城市的味道和陌生的眼光,依旧会不知所措的在你面前流泪,会想回到过往,也会告诉自己不可能。

  我们总能轻易的离开正如自己所渴望的,也总爱回头怀念那些物是人非。如果可以真希望可以将时间定格在那蓝天,那白云,那青草,我叫在要对面的村落,我还是放学流浪后随时可以回家吃口热饭的孩子。妈妈会生气的责怪我读书不够用功,父亲会从外面带点零食回家,爷爷依旧沉默的看着我,奶奶还在坐着等我回来,新年是一家团聚的热闹时刻,围在床头打牌。如果可以回去,如果一切没有改变,如果没有现在的思念,又怎知道过去的原来最美好。

  正如我从未离开自己一样,我也将回到自己的故乡。

  希望那天到来的时候,还有哪怕一个人可以陪我回忆过往的点滴。

  我该回家了。

  《乌冬》影评(八):灵魂的食物——爱与无尽的感谢

  这是我这几年来看的电影中最为催人泪下的一部,本片以日本香川县赞岐乌冬为主题,来让人感受到亲情、梦想、还有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努力。

  食物确实是温暖与沟通人心灵的美好要素,似乎在东方国家——我国以及日本特别明显。而除此外,本片对于人情感的揭示与抚慰令人难以回避。因为爱的理由(并非是指恋爱),所以才做了乌冬的工作的父亲;以及——那个渴望同样让大家感到欢乐、希冀成为一代笑星的男主角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最让人感到温暖的。

  父亲微笑着,在教室一侧对男主角说:“谢谢你。”于是也变得无比合理了。集合人的并不单单是灵魂的食物,还有一颗颗拥有美好爱与感谢的崇高灵魂。

  .S. 片中对于乌冬的大致做法进行了描述——

  原料:水、盐、还有小麦粉

  做法:把三种材料混合拌匀捏成大面团,上下垫上席子(席子一般铺地上,面团在上下两张席子中间放置),在席子上将大面团用脚踩到发粘为止;踩过后就放在案板上切成小块,捏成团;再放进塑料袋里,在恒温条件下放置(发酵,不知道要放多长时间);然后再踩一次,而且这次是将5、6个面饼叠在一起踩;之后,再放在桌子上用擀面杖擀平;把擀好的面皮切成长条,就是面;把面放在开水中煮10-15分钟,煮好后立即用清水浸泡;淋上酱油,放上葱花,就可以直接吃了。除此外,也可以放到汤里再煮一次,吃热汤面。

  完

  《乌冬》影评(九):一部“写食”电影

  比较欣赏里面的一句话:享受的是去追寻乌冬的过程!

  和美食本身比起来,去寻找这种美食的过程更能让偶感到幸福。

  也许是偶看电影比较少,偶觉得很难看到这么重的笔墨来描写食物的电影。虽然很多电影也以食为题材,但是也只是拿食物为她们真正想描写的人们的感情添彩....

  就如这部影片的后半部一样,失去了父亲的主角努力的寻找父亲乌冬的味道...(难免的俗套...励志剧情...)

  偶更喜欢前半部!有一个故事背景的乌冬屋纪录片(笑)。

  除了乌冬本身的制作工艺,到乌冬各种吃法,到乌冬屋各自的特色,人们的乌冬情怀....

  这样的“写食”片难免不会勾起观者的乌冬情节。

  tw,偶就在上个星期六去腐败了一次乌冬面(茶)

  《乌冬》影评(十):好饿

  2006年,喜剧剧情电影《乌冬 | Udon》

  影片开始从荒野求生到舌尖上的乌冬,过度还是可以的。看着看着我都饿了,电影里的人都吃疯了才是真的。。不过确实让我这个饥肠辘辘的人看这样的电影真是煎熬啊。。

  都是套路!日本电影骗眼泪的套路,说好的喜剧呢。。唉。。。屋里怎么有这么大的风呢。。

  因为片长也比较长吧,分了几个阶段,又表现出了很多东西,比较让我在意的就是,热潮过去以后,日本人们说表现出来的状态,这种素质和道德感,真的是非常让人佩服,很多东西不能有钱的了就忘记了,就想电影里说的那样就本末倒置了不是吗?这种可以说是淳朴的品质,确实打动了我。

  结局大家又因为乌冬聚集到了松井小店里确实比较有感觉,但是总是感觉缺少了一些东西,也许在我个人看来,不管说有没有鬼一说,最后爸爸没有听到儿子亲口道歉,我心里是很难受的,还有在姐姐说来还原松井乌冬味道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他们仅用很短的时间完成了,然后主角依旧放弃了这个事业。。我心里也是纠结的。。当然智者见智吧。还有海报好丑。。

  ----我是乌冬的分界线-------------

  推荐指数:★★★☆(7/10分),还是挺好看的,悲喜交加吧。可以一看。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