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新街口》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10-18 11:22:30

  《新街口》是一部由雪村执导,雪村 / 曾志伟 / 黄渤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街口》观后感(一):一部很不错的电影!(红旗下的石头)

  前两天跟单位的时候,无意中看见FTP上有这么一部电影,名字挺熟悉,也很亲切-《新街口》。于是,晚上值班没事的时候,就看看了看,一看不要紧,还真让这部电影给迷住了。电影里面所说的话,人物的表情、动作、打扮等等都将这部电影要反映的内容很好的烘托了出来。让人一看,感觉上世纪80年代北京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其实我们评论一部电影的好与坏,那么较真,没必要!电影就是电影,娱乐就是娱乐。我觉得雪村这人挺有思想的,我估计他拍这部电影,目的肯定是要赚钱啊,可是要赚钱的话为什么要选这样一个题材来拍呢?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啊,怎么着也反映了一个人的那种根性的思想及他本身与众不同的观念,或者是那种意识流似的的东西,亦或者是那种骨子里的叛逆精神。。。。

  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反映了一个主题,就是:迷失和无奈!我们没有力量改变这一切,但我们有权利表达这种状态,通过什么来表达,见仁见智!雪村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我用这种方式来表达,用最真挚的感情来表达!这才是最重要的。

  电影看完了也就完了,我们易于感动,善于遗忘。

  《新街口》观后感(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看了电影新街口,让我对雪村的印象大有改观。

  雪村的出名是因为说唱音乐,后来也拍过[一石二鸟]等电影,但凡响平淡。电影[新街口],刚开始看感觉是80年代的怀旧片子,演到后来就感觉不单单是怀旧了,更象是一部平民化的黑帮片。

  电影塑造了几个人物,最后回归到刘建军这个人物,成为了首都的一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引起人们更多的联想。那个年代很多东西都刚刚开始,出国热,个体热,那个时候城市街头没有到处写着办证、贷款。那个时候人们除了想拍婆子,还幻想着能赚点钱。故事里的几个人,更象是王朔笔下[动物凶猛]那几个人到了80后的生活状态。但是那时候,他们已经开始演绎市井,把现在的很多事情演绎的淋漓尽致。那时候他们不怕工商民警,坚持不懈的经营着小本生意,屡屡从头开始,在他们眼中上海人都是裁缝,他们卖麻糖的时候扮托,他们相对老革命三舅又十分的讲义气。三舅是个线索,沈红是个线索,三儿也是个线索。他们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不同生活状态的人。他们打架,讲义气,但最后为民小吃店的开业更显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一种思想的成熟,社会观,价值观的改变。

  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那个雷雨夜,刘建军没有找到沈红的家,虽然他,真正撬开了沈红的心扉。沈红裸露的脊背,更象是一种诉说,一种无奈。事过境迁,当所有的结局娓娓道来。更象是一幕幕记忆,楔刻在每个经历过时代变革的人心里。

  新街口明显有模仿香港及美国黑帮片的痕迹,但又充满了生活味儿,黑色幽默。很期待有更多的好故事,更多好的国产黑帮片。雪村给很多人的印象是小人物,很猥琐。因此,与其说雪村是在拍电影,还不如说他是在玩电影,根据自己的口味,拍出自己想要的那种感觉。

  而这种感觉,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平民之乐,“大家乐。”

  《新街口》观后感(三):差口气的包子——雪村的《新街口》

  昨晚在无聊间,看了雪村的新片《新街口》。无疑,片名具有很强的符号性,第一是地理符号,北京,新街口,位于西直门往东,纵贯积水潭地铁站,是一个交通繁杂的路口,一路向南,则会直达西单,一路的小店是时尚男女的乐园。第二是时代符号,80年代改革开放,人的观念和行为都在这样的一个转型阶段。故事非常简单,一群年轻人做生意、追女孩、在血与火中挥洒青春。片末,雪村饰演的建军攒了所有的钱送一个女孩子出国,女孩临走之前想用身体作最后的纪念和答谢,无奈……避孕套没了,于是乎雪村急出寻找,待找到后,却发现自己已经忘记了回去的路,暴雨中,屋内屋外,是两个对现实和未来都很无奈的人。

  故事貌似很美好,但是却有很多的致命伤。

  1.人物的民工气息:

  明明是北京的事情,可是片子里面的几个主要演员都操着地方气息很浓的方言,黄三儿的东北味儿、板儿带的山东味儿、沈红不知道什么地方口音的那种硬北京味儿,再加上雪村有点猥琐的眼神,再摆上点包子啊、酸三色什么的,总让人感觉讲的是一群外地民工在北京的血泪史。

  一个一个看过来,也就建国像个北京小胡同串子,干瘦的小身子骨、肩膀上纹的蝴蝶、红背心、光头、发拧得眼神,真的是一个挺出彩的人物。我记得这个家伙曾经在《独自等待》里面露过一脸,是夏雨那群狐朋狗友中作音效师的那个。黄渤刚在《疯狂的石头》里面凭借“黑皮”走红,演技不容小觑。第一次看到他实在管虎的《生存之民工》,当时就感觉不错。不过在《新街口》中,“板儿带”不是北京的那种油,而总像是农民的狡黠。

  2.时代的一厢情愿:

  片子在一厢情愿的展示着那个时代的符号,一次又一次,电视节目里面出现了表现时代特点的节目——女排夺冠、铁臂阿童木,歌曲《童年》、《冬天里的一把火》也在提示着大家这是一部表现80年代生活的电影,人们穿的衣服、说话的方式、单纯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告诉人们,这是一部怀旧片,这是一部怀旧片,但是这些情节的反复出现,却恰恰在极大程度上冲淡了影片最要表现的内容——时代感,时代感并不是外化的画面,而是渗透在人的思想与行动中的。雪村祥林嫂般的“重复重复再重复的介绍80年代,也是为了让观众重复重复再重复的有强烈的代入感(语出《大内密探零零发》)”。

  片中多次矛盾聚集的地方“大家乐”歌厅,据说曾经是真实存在过的一个地方,但是,我小学学校边上还有一家“乐乐照相馆”,在那里二十多年,能有谁知道?需要真实还原历史,却拿一个可能只有当地人知道的地方说事,不是一厢情愿是什么。

  3.情节的无缘无故:

  建军对沈红的爱应该算是一条主线了,无论是忍受腿酸的痛苦给人当肉枕头,还是大夏天为给沈红买栗子被暴打,无论是不明就里的替她排队办出国签证,无论是看到沈红被拥在不同男人的怀中,到最后为了一个避孕套奔走街头,怎么看都是特别突兀的一段感情。主席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是不是真的因为年轻不懂爱情?可雪村那张脸,实在是老了一些吧。

  火中的那场打斗源于为三舅报仇,三舅被一个所谓的只要不出事就可以随便打人的精神病老大捅伤,那段拍的不够犀利也不够惨烈,顶多顶得上《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马小军他们骑着自行车围殴几个孩子的烈度,但那场架之后是上千人的群殴。没想到这样也死了人。黄三儿死了,死的有点不值,不是为了事不值,是为了情节不值,想要赚人点感动的地方我却无动于衷,因为我知道他们在“演戏”。戏被看出演来,就没意思了。

  4.个性的欲言又止:

  不懂事的时候也流氓过,也打过群架,也见过两伙人剑拔弩张的劲头,大家乐的对峙的那场戏,明明是两个混混头子的对手戏,却毫无紧张感,怎么看怎么像是一个微服私访的政府官员纪晓岚惹动了当地的黑恶势力,可惜边上不是莫愁和杜小月,却是两个长得象道哥一样的保定混混。回头看,一脸麻子坑的政府官员状的大哥,总有些李默然老师的范儿,还是去撞吉野号吧。

  那个精神病老大也没什么彩,一脸木讷,虽然脸上长了一巴掌宽护心毛(语出郭德纲),还是只有《功夫》里面小胖哥狐假虎威的劲儿,一点黑道人物的范儿都没有,难怪警察懒得搭理他。

  三舅,本来打算搞成个先抑后扬的催化剂型人物,也还是没感觉。

  沈红,一个貌似西单小六的女人,一个电影中经常会出现的标准的天使身材却长着尾巴的“坏”女人,片末光洁如纸的背影展现出的仍然是光洁如纸的演技。比起演于北蓓的陶红……算了,不比了。

  我挺纳闷,一个300万投资的电影,还真有几个人露了一小脸,曾志伟、英壮、李琦……挺有趣。

  总体说来,《新街口》是一个拍的好看不好看放在其次,但是比较有“诚意”的电影,正因为很有诚意,便有些刻意。就像片子里一直出现的包子,雪村这个学徒蒸的包子,还是差了好大一口气,可以吃着果腹,但是要骗观众的钱……还差点。

  套用片中一句话,“我们说的是差一两退一斤,您是差二两!”

  《新街口》观后感(四):《新街口》:青春是个只能用来吹的避孕套

  《新街口》:青春是个只能用来吹的避孕套

  文/马庆云

  闲来无事,在电影网找对胃口的老电影看,雪村导演并主演的处女作电影《新街口》映入眼帘。一般来说,导演的处女作,都不会太差。这部电影当年的宣传口径,是总投资三百万上下,这个费用应该包括宣发费用在内的,从制作成本来看,应该属于一百万上下的小成本电影。这个成本,也便决定了,《新街口》不能当做一部绚丽多彩的商业大片来看,它必须要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的“四两拨千斤”的东西存在。

  该部电影实则是回忆80年代的北京新街口一带的生活状态,进而缅怀青春岁月的。《新街口》定位于喜剧风格,无论是从影片开头的包子满天飞,还是贯穿影片始终的北京味道的对白台词,无不透露着雪村对喜剧电影的野心。与雪村的音乐评书一样,《新街口》俚俗幽默但又要说一件仔细想想很感伤的事情,但因为雪村的个人偏好,又造成,俚俗幽默远大于感伤,从而造成两者的比重失调,片子嬉笑的东西能起来,但沉寂的东西收不住。与雪村有同样问题的导演,还有阿甘导演等人。

  中国传统喜剧电影的套路化创作模式便是,起先要闹,要笑,最后要落到一个沉寂的问题上来,从而让观众在笑之后咂咂嘴。包括最近的《泰囧》在内,都是这么一个创作路线。但是,优秀的喜剧电影,对于起先的喜剧氛围的营造,绝对不是靠几个颇有乐子的滑稽动作和一些看似俚俗的台词来撑门面的。就好比《新街口》开头,雪村、黄渤等人在大街上卖包子被工商追,然后扔包子一段——这段戏并未有真正有力量的喜剧效果,尤其以包子飞舞的慢动作镜头,最为败笔。很遗憾的事情,是《人再囧途之泰囧》非常强悍地继承了靠“滑稽动作”与“看似俚俗的台词”来撑场面的喜剧电影创作方式。

  故意放大滑稽动作与俚俗台词,是编剧无力的表现。优秀的喜剧电影,应该通过一句台词的引爆点来制造喜剧爆破。过多卖词,容易成为《非诚勿扰2》里边出现的样子,词大于影;过度夸大滑稽动作,则更是香港成龙之流早期喜剧电影的烂俗路线,不足取的。喜剧电影,是众多电影类型中最难创作的。很多喜剧演员改行做喜剧电影编剧、导演,也是顶危险的一件事情。包括《泰囧》在内的喜剧的大卖,只能证明苦逼的国人在无奈的生存境地中寻找的一种自我欢乐方式罢了。国人一旦走出苦逼境地,自然会发现卖词与夸大动作,都是顶无趣的。

  当然,《新街口》不乏有诚意的创作成分存在,一些优秀的现实主义的因子,又使它在价值方面远高于《泰囧》。该部电影,试图缅怀北京胡同的80年代的生活状态,因此,做了一定程度上的历史还原工作。这种还原,给这部电影带来最大的价值,让观众能够比较真实地接近上个世纪80年代的北京胡同生活,这种记忆,可以在一部分人的脑海中重新燃起,也可以在没有经历的人脑海中树一个影像模板。

  缅怀的,当然只能是青春。《新街口》以叙述者的口吻讲述了几个青年的新街口胡同生活经历。最后,雪村扮演的建军与范霞扮演的沈红终于要上床做好事了,沈红却让建军去找安全套;建军半夜去借安全套,借到后,却因为大雨迷失了找到沈红她们家的路;安全套最终智能被无奈的吹爆。

  我更愿意相信,这个桥段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但是,仔细想想,却又暗示了一种青春的情结——青春是个只能用嘴吹的避孕套,因为不能物尽其用,所有才会感慨万千。如果那晚的避孕套不是用来吹,而是用来干的话,那青春也便没那么多感慨了。因此,曾经吹过青春套的影迷,可以去电影网找找这部电影,看看。

  笔者聊天群号一个:254999648

  笔者微博:http://weibo.com/maqingyun1111

  笔者做的电影一周酣节目在线正版观看地址一个:

  http://v.ku6.com/special/show_6589693/O9JNk2_Y-GCyN7I4V6LqMw...html

  《新街口》观后感(五):值得一看

  开场的天女散花,太夸张了........没有库布里克那种音画对位的神韵,而且那几个人跳起来的动作怎么看怎么像是pogo而不是逃跑

  整个电影比较散,感觉有点自娱自乐的味道,像我这种没有那个年代那个地方的记忆的人看着就有点麻木

  人物的塑造不够,像情景喜剧了,而且总觉得对于整个社会环境的交待少了,加上人物不够有力,不能把整个时代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导演似乎想把沈红塑造成一个遥不可及的仙女,本来沈红的出场,打完架上了老大的车还有最后找到套子找不到门户都挺好,但是不知道是演员嫌戏少了还是怎么的,弄出一堆台词,也没什么作用,显得废话多,在三舅死前一直觉得这个角色很多余

  黄三说是从青海还是哪回来的,我没听清词,画面和前后文也没怎么交待,总觉得这女人是突然就冒出来的,而且青海回来的怎么讲话一口东北味,难道是东北人流落到青海流窜回北京投亲?或者导演本来就是把她设计为东北黑社会,和上海小裁缝对应

  两个老大的造型不够分明,大笨熊看的时候老把他们混淆,还指着那个送沈红出国的老大说:真看不出是神经病.............

  个人比较喜欢的角色是建国,板儿带,虽然也不够丰满,但至少很鲜明

  反正人物都挺单薄的,脸谱化,感觉板儿带就是个大脑,建国就是个打手,黄三再和建国组成打手夫妻档,建军是打杂的,大导茂是幕后老板,负责出钱出后台,三舅是罗嗦的长辈,沈红是仙女,大家乐老板是串场的.......

  摄影方面没细看,反正觉得一般,广角特写太多了,俗套了,至使最后群架死人雨夜找套的戏没有更高潮的摄影手法了

  声音基本是画内音,除了天女散花,...........这也使得天女散花处在一个很孤立的位置,觉得在卖弄

  总的来说这片子太杂乱,而且像情景剧...........可能有那段经历的人会很喜欢,但是没经历过的人很难从这片子里看出时代,乐趣倒是有的........如果看完了仔细把故事捋一捋,想着这片子和那些经典的若干点差距,还是挺好玩的

  《新街口》观后感(六):西四新街口

  我小看了雪村和这部片子。下载下来之后很久都没有看,估计不会带来惊喜,恰恰我错了。他不仅带来了惊喜,还带来了回忆,不同于贾樟柯的上世纪80年代。他们共同对改革开放的祭奠。贾的姿势是偏远的山西,煤矿,文工团。雪村是用暴力、性、流氓的姿势纪录那个时代的首都。贾努力还原真实。雪时刻提醒你,这是在仿古。

  好喜欢刘国军这个人,每次遇到道德质疑就瞪起眼睛龇起嘴唇一幅不吊的模样,再加上手里时刻握着的啤酒瓶,相当唬人。我想自始至终他都当三儿是哥们,没有爱情。这种感情也很纯真美好。

  我想观众都会误会沈红这个角色。她不过是手段比较高明的美丽女人,寸土不失就把野心的男人们收复得服服帖帖。最后字幕说她出国之后得了个什么世界选美……不信。女演员身材够好,装化得太现代,一看就是21世纪的,穿帮最厉害的就是她。五官说实话,没什么惊艳的地方,尽管导演的意图是多次惊艳。

  至于那个版儿带,演员好。刚看了他演的黑皮,这么近距离都完全相信这个角色。演员功力挺棒!人物写的也好,细节足够。

  最后说雪村。作为男主角,他的表现不怎么样。性格刻画不是很突出,顶多就是一痴情种子。对弟弟的责任感之类的都没有体现出来。

  总体来说挺好,因为出乎人的意料了。保留此片。

  《新街口》观后感(七):牛奶和伏特加

  雪村还真是一个有才之人

  作为一个第一次导电影的人来说

  《新街口》这样的片子已经算是很大的成功了

  《新街口》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我出生前后

  这片子一定要在新街口电影院上映

  起码从上座率来说可以得到保证

  二十几年前,新街口一个四合院才卖三四千块钱

  现在,每平米一辆经济型轿车,真不夸张

  二十几年前,几个哥们干点什么小买卖,只要能糊口,就很知足了

  现在,哥们各奔前程,想凑在一起真是不容易

  二十几年前,为兄弟两肋插刀

  现在,为女人插兄弟两刀

  二十几年前,一个女人为了心爱的男人保守着自己的贞洁

  现在,女人为了金钱被很多男人爱着

  二十几年前,为了找一个避孕套迷失在大雨的胡同里

  现在,为了寻找一个女人迷失在茫茫人海中

  二十几年前,他们都是穷光蛋

  现在,他们飞黄腾达

  二十几年前,我哇哇坠地

  现在,我在这里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新街口,德胜门,鼓楼,后海,什刹海

  记忆还没形成的幼年时代就是在这些地方度过的

  新街口,德胜门,鼓楼基本上还保持了以前的样子

  后海,什刹海已然面目全非

  二十年前,我爷爷每天早晨四点起床围着后海遛弯儿

  然后回家用一个小锅煮牛奶,里面还磕一个鸡蛋

  给我煮的,是不放鸡蛋的,放白糖

  看着炉子上的小锅,气泡从最外面慢慢冒出,渐渐向中间集中,越来越猛烈,马上要溢出来了,赶紧关火

  这辈子还有什么时候喝过比那更好的牛奶呢?

  还有谁能煮出更好喝的牛奶呢?

  不可能了,永远不可能了

  物是人非

  二十年后,我凌晨四点走在后海北沿,寻找爷爷的足迹

  路过宋庆龄故居,又是别样的一番感受了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海这片美丽的地方已然变了味道,从甜甜的牛奶变成了浓烈的伏特加

  以前的花鸟鱼虫市场,后海公园,现在都变成了朝酒晚舞,欲望城市之类

  如果将来有机会

  我一定要把这片地方恢复成以前的样子

  爷爷当年晨练时候的样子

  爷爷熟悉的那个后海

  如果爷爷回来这里找我

  我一定不要他迷路

  (谨以此篇献给那些怀旧的人)

  《新街口》观后感(八):抄袭,又见抄袭

  我是在看了高博主持的《今晚》其中一期关于雪村的节目后,开始找这部片子的。

  昨天看完了,正应了那句老话——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看完电影之后,感觉自己没有什么要说的,而且心里很平静,不悲不喜。我看电影评价好坏的标准就是,一部电影在看完了之后是否能给人要说话,要表达的欲望,是否能在观众的心里掀起波浪,是悲是喜总得有个说法。

  关于这部电影其中的种种的文化、意义方面的探讨我不想多说什么,说说电影本身。

  这部片子讲述的是80年代的事情,其实那个年代有很多的东西可以表达,雪村去寻找了,去发现了,去梳理了,但是这些元素他没有用好。他只是做了一个砌墙的工匠,将一块块的“砖头”堆砌在了一起,整部片子给我的感觉节节段段。可惜!我是80生人,很是怀念自己幼年的时光,对于一切有关那个年代的文字、声音、图片、影像我都去收集。但这部电影将不在我的收集之列。

  而雪村最大的失败是他的抄袭,今年的抄袭事件已经够多的了,不想这又多一起。影片在快结尾时,那场床戏,当沈红说她不想怀孕的时候,当雪村饰演的建军冲出那宿舍楼道口四处找门的时候,我已经预想了之后的情节,我很努力的希望不要被我猜中,可是我错了。在做爱之前因为没有安全套而冲出房间弄套子,弄到之后回来才发现不知是哪楼了。这样的情节,和我的预想一模一样。这让不得不让我想起另两部电影,《跑马地的月光》和《爱情麻辣烫》,雪村在这一情节上同时扮演了张家辉和徐静蕾的角色。失败啊!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或许以后我对这部电影的记忆也只是这个情节和电影开头的那场“包子雨”了。

  《新街口》观后感(九):基本上是根据真实的故事

  《新街口》的片名来自于北京西城的一个地名,是上世纪80年代北京一个商业繁华的地段。八十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与计划经济并存的时代,在北京的新街口自下而上活着一群“痞子”,在老实的百姓看来,他们是一群社会渣滓。“地富反坏”出身的阴影不能让他们摆脱无业的窘境,前面看不到未来,后边又有工商税务城管卫生追击。这就是那个时代,谁也不会想到,十数年后,这些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了北京商业界的大人物。影片故事就来源于当时这些真实的人物和故事。。。。。

  所以。。。

  基本上可以说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的,挺好看的

  《新街口》观后感(十):80年代的记忆

  就像<<青红>><<孔雀>>一样,<<新街口>>试图向我们重现一个时代的片断...在人们开始淡忘的时候.有人说拍得不真切太做作,我的记忆也不确切,好像就是这个味道吧.要在短短的90分钟里把那个年代的所有特色元素都表现出来实属不易,还要拍得有趣,一个非专业的导演难免会犯堆砌素材的毛病.在二十年之后的今天看那个年代的故事,觉得好"傻",但生活不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么?

  回味,如果你有那个年代的记忆.唏嘘,如果你是如此的陌生.这就是电影带给我们的感觉,黑暗中的90分钟.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