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桃花扇》经典观后感集

发布时间:2022-09-23 14:37:26

  《桃花扇》是一部由孙敬执导,虞俊芳 / 郑大年 / 马中元主演的一部历史 / 爱情 / 古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桃花扇》观后感(一):题外话

  央视电影频道刚开播的那会儿,可能是没什么东西放,经常播一些影片的片断集锦。其中就有这个片子。

  画面是中国古代故事,音乐却用得很西洋,具体记不清了,大概是《乱世佳人》的配乐吧,诸如此类的。

  撕扇子那一段,正合着音乐的高潮部分。

  中西结合。

  却没有一点突兀的感觉,反倒是看得我激情澎湃热泪盈眶的,感动得不行。

  ——虽然那时候看电影很容易哭。有哭点的哭,没哭点的也能哭。

  后来正儿八经地看这个片子。满怀期待地等到了撕扇子的情节。好像也有音乐,也是音乐的高潮部分。

  ——嘛感觉没有。

  莫名其妙地印象特别深刻,碰到《桃花扇》就老想起这茬儿。

  《桃花扇》观后感(二):明末爱情之一 李香君

  百度上的话剧,没有电影版详细,粗略,如果不是直接去看话剧,感受不了效果,还是电影版的比较还原,但是居然说出南京我也是醉了,话剧梳笼一次居然要3000银子,电影的300还正常。梳笼在古代为妓女首次接客伴宿。

  故事都是大家俗知 复舍子弟在孔子庙前帮打阮大成,杨公子暗中介绍李香君和朝宗认识,2人郎情妾意,后知为大胡子资助拉拢,香君决意筹措退还(香君家人被阉党所害,所以痛恨),后阮大成知晓,心生恨意。后马士英,阮胡子立拥立福王为南明,抓朝宗,朝宗逃离,香君被迫嫁入弘光皇帝红人田仰,不从,头撞栏杆,血染桃花扇,娶亲作罢,后阮胡子以皇帝名义招她入宫为歌姬。后清君入关,挥君南下,史大林扬州失陷投河自尽,香君逃出,后躲入庵中为尼,后被朝宗寻回,2人琴瑟和鸣,后被公公发现身份,被家中赶出,后香君因病而死。朝宗顺治入官时,镇压农民军,因开黄河,以水为兵,几区沦为无人区,死百万。而后悔不已。几年后病逝。

  其实朝宗 包括冒辟疆 有些唯唯诺诺之式,包括杨官员,感觉那个时候的男子虽然有才,但是气节并未比的当时秦淮女子。因朝宗入官。导致市井人骂复社无君子气节。其实 冒辟疆 晚年靠写字为生,穷困潦倒,方以志脱俗出家。若当时女子能考入朝为官,也未必会逊色大名士。但是大明朝有什么好么?为嘛 投靠清朝 就被人骂了?就开始反对清复明,明朝的皇帝弄得民不聊生,不明是非,忠奸难辨,有何好?信阉党灭东林,清朝起码逐渐发展了。虽然最后从雍正开始逐渐衰败,封建社会灭亡了。不代表明朝,人民就过的幸福。 难道因为不是汉人皇帝的关系么?

  阮胡子,虽然有才能,编的一手好戏,手里培养了一群戏子,可惜人品太差,认阉党为父,祸害殃民。加害东林党人。可惜皇帝昏庸啊。世风时下。也莫说亡国了。明末清初 死千万。人口减少过半。真心惨烈啊。 不过后来起码他们2个后来在一起有一段好时光。

  推荐去看白柳门。柳如是 钱谦益。冒辟疆 董小宛 陈圆圆。吴三桂 陈圆圆。

  《桃花扇》观后感(三):曾愿作人杰,奈何为狗熊

  在看电影《桃花扇》之前,我并没有读过清初作家孔尚任的传奇剧本《桃花扇》,只是耳闻作者历经十载、呕尽心血才得以完成剧本的创作,在当时文字狱风行的年代可想见其中的不易。

  今天我只想就这部1963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黑白影片《桃花扇》谈一些我自己非常个人的看法,因为作为90年代出生、在多种思潮与海量信息的冲击下成长起来的电影观众,社会环境决定我们离几十年前的艺术形态比较遥远,更别说是这种夹杂着传统戏曲唱段的历史剧目,其中有很多更深层的含义必定是我难以理解的。

  所以看完电影后,我浅薄的第一印象便是,主人公李香君真乃女中豪杰,电影塑造这样一位外表娇柔胸怀大义的民族英雄形象,或许正契合了原作者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初衷。

  如果单纯将《桃花扇》的故事看作于此,李香君的种种义气行为以及她与生俱来的倔强性格就能得到非常合理的解释。她虽沦为商女,却孤芳自赏并处处牵挂国事,她琴棋书画却并未耽于享乐而是用来明辨忠奸,她也爱贤才也惹风情,但她更爱衷心和义胆;最重要的是,她的这些脾气也都不只嘴上说说罢了,她还要当庭骂座,哪怕是要被活活打死,她也毫无惧色。

  以上种种,相信看过许多老电影的观众都不陌生,这活脱脱就是位女革命党人啊,样貌该被印刷在红色的宣传海报上!

  但《桃花扇》能被传颂至今,引得无数男女老少为之扼腕叹息,它真正叫人伤感的一定不止是那段惨痛的历史,真正牵动人心的应该也是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确凿相爱过的两个人,经历了现世的千般磨难,以扇为念以血为鉴的深厚感情却终于化为乌有,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都不能不说是一场悲剧。

  于是我忍不住想,或许李香君若放在现代,真不能算一位情商高的女子,甚至在这方面还有些愚钝。

  首先,她相中了意愿许配终身的郎君侯朝宗,自己也知道看重的不是他“没胡子”而是他敢“打胡子”,所以她并不在乎此人是否有钱有权。可她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她并没有发现侯朝宗其实只是个表面文章的“愤青”,骨子里虽算不上是彻头彻尾的“软蛋”,却也绝对比不上她生下来的那股子豪情。

  顺便一提男主演冯喆,我觉得他演得挺到位,一出场一亮相就很符合人物的性格,加上明眼的现代女性都能一目了然:这样的男人,嫁也可嫁,恋也可恋,就是别和他大谈什么理想与信念。

  可惜李香君并没有看清楚这一点。她生得一副小鸟依人的面容,却有一颗能把男人吓住的雄心;她爱词赋只爱易安居士的《夏日绝句》,她崇拜的是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然而侯朝宗那一点点的书生气节与之相比就连狗熊都不如了。

  李香君第一眼没看清楚,甚至往后还越发糊涂。她不仅冲在侯朝宗前头把会耍手段的阮大铖给得罪了,还在自己最需要关怀的危难时刻力劝侯朝宗带着金银细软去逃亡。这的确表现了她对相公的爱,但回过头来看看对方是怎么做的吧!

  侯朝宗面对李香君的凛然,只是无力地推辞了两下,结果还是丢下她一个人走了。这让我忍不住又想到了另外一对爱人,泰坦尼克遇难船上的杰克将冻得发抖的萝丝哄骗上了救生船,而就在萝丝即将获救的那一刻,她不顾性命地跳回了泰坦尼克号,为的只是和杰克生死相依。许多人都曾被这个情节感动得热泪盈眶,同样,在我眼中那才是完美的爱情故事,尽管浪漫得过了头,却恰恰能在情感上给人鼓舞和力量。

  然而《桃花扇》是一场悲剧,是历史与人性结合的大悲剧。男主人公侯朝宗或许有他自身性格的缺陷,但他这样的性格又显得非常真实,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面对这样一位“高大全”的女子,他仿佛注定只能成为整个悲剧的配角。

  倘若侯朝宗生在当下,他或许就是那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三好青年,他肯定还会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闲暇时候聚在酒桌上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身边来来往往的好姑娘也排着队任他检阅,最后他挑挑拣拣选了一位样貌才华与他相当的便幸福美满的过一辈子。

  只可惜,侯朝宗不仅降于乱世,还是颇受吹捧的知识分子,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当他临秦淮河吟诗的时候恐怕自己都没想到他将肩负的是何等重任,更没想到那风尘女子李香君会对他报以高到变态的期望。

  所以我个人觉得,其实侯朝宗挺冤枉的,他虽立场不够坚定,但并不代表他不懂得爱情。他只是过分天真了,以为顺应时局在信仰上做一些微调也不会影响两个人的关系。熟不知李香君爱的并非是他这具躯壳,而是在幻想中早已把他描画成了不肯过江东的项羽的模样,才会在幻想破灭后毅然决然地将他撵走,连男女间最基本的沟通和解释的机会也不留下。

  所以说,李香君是《桃花扇》里占绝对地位的主人公,她之所以被塑造成如此这般,主要还是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兴亡与朝代更迭的深切感触。在李香君身上,我们能看到作者的豪情壮志,也能体察到作者的忧怨无奈;至于这一段伴随明朝灭亡的爱情,则更像是作者为自己的一腔愤慨在那个极度不自由的历史中打的掩护。

  《桃花扇》观后感(四):桃花扇那不讨好的民族大义

  西安电影制片厂花了大力气拍摄《桃花扇》,导演孙敬从各地调来明星演员,摄制组在梅雨天的杭州艰苦拍摄,明星王丹凤(上影),冯喆(峨眉)还要向昆曲演员学戏,每天早上六点钟起来晨练。

  但这一切的辛苦皆未能换来影片的成功。在1963年这种政治斗争阴云密布的时刻,评价一部影片的好坏不是审美标准或者娱乐标准,而是政治标准。

  毛泽东说了《桃花扇》是棵大毒草,是为着蒋介石鸣冤。《人民日报》一刊登出来,当时最受欢迎的两大影星瞬间沦落为人们指指戳戳的对象。所有参与《桃花扇》摄制工作的人员通通成为小毒草,每人都要写检讨,检讨自己为了制作大毒草出了力。

  《桃花扇》被禁映。孙敬三天两头被罪责上报。不管冯喆出演过多少部革命进步电影:《铁道游击队》,《南征北战》《羊城暗哨》《金沙江畔》,在这一部戏曲片中扮演这么一个风流才子(侯朝宗)即被批入地狱。冯喆1969吊死于锅炉边煤灰上,死因至今还是个谜团。

  扮演具有民族气节的妓女的大明星王丹凤说,我戏里骂阮大铖,被说成是骂共产党,被说成是为蒋介石鸣冤,明明阮大铖就是个大奸贼,怎么会变成共产党呢,我不服气,可是我当时不敢说出来,说了会被他们打死的。

  为什么一出支持反清复明的戏会衍变成一棵支持国民党保守势力反对共产党进步势力的大毒草呢?这样牵强附和的类比只有在红色政治斗争这场无聊的游戏中才会出现,并可怕的发展成全国性规模的运作。

  在《早春二月》中扮演文嫂的上官云珠也在文革中跳楼自杀。《早春二月》还只是被当作反面教材巡演了,但《桃花扇》是被禁映。在那个革命当先的环境氛围中,风花雪月的爱情就像是犯罪。尽管这两场爱情也并非柔情蜜意,而是掺杂了民族大义与抗争意识的悲剧。当这种进步意识被糅合在爱情悲剧中体现,这本身只是一种被归类为家庭伦理剧的戏剧表现手法,不过与《铁道游击队》等军教片相比,却显得太过腐化了罢。

  《桃花扇》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明朝末年,针砭时弊的复社领袖侯朝宗(冯喆饰)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王丹凤饰)以扇定情,彼此相爱。奸臣阮大铖利用李香君来收买抨击他的侯朝宗,被李香君回绝。后阮大铖拥立的福王篡位,大肆搜捕复社人士,侯朝宗被迫告别李香君,阮大铖趁机献计总督马士英买香君作妾。香君誓死不嫁,以头触桌,溅血扇上。杨龙友就着血迹勾勒几枝桃花,香君乃托人携桃花扇致朝宗,以明心迹。不久,清兵入关,阮、马仓皇出逃,香君入尼姑庵避难。八年后,朝宗至庵寻访香君。香君得知侯朝宗已降清变节,怒撕桃花扇,与其情断义绝,从此隐居。

  李香君与怒沉百宝箱的杜丽娘尽管都是恨郎不争,但香君在精神境界上超越了家仇提升到了国恨,更为大我。她面对当朝恶势力以死捍卫爱情,当面对爱情知己变节时又毫不犹豫地斩断爱情。她拿着杨龙友以自己的血液画成的桃花扇,叹一句“桃花薄命,扇底飘零”,是对郎的思念,与对自己命运的感慨。而当片尾朝宗被拒无奈的离去时,她又说“纵使借到西江水,也难洗我今朝满面羞”,随后昏倒在地。这又是另一番交织着失望与失恋的复杂心绪。

  李香君的民族大义如此崇高。孰说商女不知亡国恨?这位商女的精神境界已经高尚到了变态的地步,但当时的共产党依然不买账。当孙敬、冯喆与王丹凤等被打压在红色的批斗台上,连同着被一起打压的是一切价值判断标准,从这场无理的斗争中,我们不仅仅失去了冯喆这样的优秀演员,更失去了衡量是非对错的标尺。

  通过文革,共产党成功的禁锢了人心,僵化了思想,这场红色恐怖对有些人来说比白色恐怖更渗人。这又岂止简单的是一场愚昧的政治错误,不过是杀鸡儆猴的极端的政治手段罢了。而《桃花扇》正好成了这个政治手段的献祭品。

  不过,二十一世纪的群众眼睛是雪亮的,《桃花扇》这个故事偶个人认为太过高大全,但戏却是好看,荧屏之上可见不懂戏曲的演员为该片所下的功夫,如果再带上一层为其平反的心意,这就是一部力挺的片子了。

  《桃花扇》观后感(五):【2017戏曲01】关于桃花扇的一些乱笔

  一 孔尚任的桃花扇

  孔尚任准备写这个桃花扇的时候,大明朝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大明朝了。

  然而在大明朝活着的那些人还好好地活着。

  于是,孔尚任同学要搞事情了。孔尚任同学在人过中年之后,觉得自己有责任搞点事情了。

  于是,孔尚任同学写了个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故事,要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

  但是,大明朝已经不是当年的大明朝了,大明朝已经完蛋了。前明遗老们就算不承认,就算伪装着自己还在这块地盘上,就算还说着汉语写着汉字用着科举进仕途,都不能改变自己是亡国奴的现实。孔尚任同学想要搞事情的时候,康熙帝已经登基三十年了。搞一个这种东西出来,康熙帝看着,你是不是想搞事情?对,当时的汉人是挺喜欢这出戏的,想起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想起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想起来当初没能守住的国土光这么想着就要鞠一把老泪心里苦啊。虽然转身可能也就送孩子们去入清朝的学了,但这不妨碍我们听见大明朝就哭啊。不过,康熙帝的感受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康熙帝看着孔尚任同学,不能因为你姓孔,你就这么给我搞事情啊,你披着爱情片的皮搞这种事情出来,我不杀你是我宽容大度,但实在混账。

  万万没想到,就这么个艰难的情况,孔尚任同学还是活到了七十岁在曲阜老家去世的。

  孔尚任同学心得多大。佩服。

  二 昆曲的桃花扇

  先说孔尚任同学本来的本子。

  太长了,我还没看。我只是奇怪,怎么之前看这么戏本子啊剧本子啊的时候,就没人跟我说,本子还是为了舞台效果。好的本子当然可以独立成文学作品来看,但不能否认,舞台、表演和观众才是本子的生命之所在,而不是评论家们用文学术语堆积起来的分析文章。

  我觉得自己非常对不起汤显祖莎士比亚们。不和舞台结合的本子,光看本子,真是浪费。

  之后再来说,作为演出的桃花扇。

  昆曲的本子呢,通常来讲,要是按着剧本原来的写法演,估计要演个两三天,还不一定能演完。再说,现在演出票价都好贵啊,剧团能扛出来,观众不一定跟得上消费。而且,昆曲源自江南文人小团体。没在江南生活过之前,不太能理解生活在这么个小团体是什么意思,后来见多了,这个团体比较突出的特征:基本富足、基本傲气、基本有才气、基本比较有古意。昆曲在这么个环境中长大,可见本身比较脱离普罗大众的低级趣味。太雅致。这个词儿的另外一个意思,有时候可能就代表了没什么意思。杜丽娘唱个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年华如流水呀,都能咿咿呀呀唱个半小时,这可能对之前没有接受过这个东西的人来说,太不友好了。

  于是,昆曲就发展出了折子戏。不唱整本,有点像B站上的影视剧cut版,把重点给挑出来,给大家看。也不长,半小时搞定,大家摇头晃脑,听个好听的声音,这很好享受,也很好接受。

  我纯粹是为了哀江南来的,就为了 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段来的。这个怎么说呢,找来找去,果然只有老男人才能唱的出味道来。网易云音乐上有首老男人唱的歌,下边有条评论说,小男孩只是在唱歌,老男人一张嘴唱的才是人生。那种人世变迁物是人非满腹心事无人寄的伤痛感,只有老男人才能唱的出来。也只有让有了年纪的老男人来唱,才会觉得这本子讲爱情不光是爱情,才会看见孔尚任同学一把年纪了,为什么不老老实实当个官,为什么非要这么搞事情。

  大概还是因为放不下。然而现实太沉重,放不下也要放下。我们只是在作品中看到了可怜的自己。

  桃花扇后来的版本,我在豆瓣上找了找,有1963年的这版,以故事情节为主,唱词身段还在其次,而且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一种人物气息,从故事上来说,很完整,作为桃花扇的入门级观赏作品,还是可以的,当然这部影视作品后来的遭遇还有演员的情况,网上也有,不多说,自行判断;还有1990年的五集电视剧,是侯长荣和韩再芬的,这两个人的名字放在这儿,意思就是“可以放心去看了”;之后就是1699·桃花扇,基本上是按着全本的桃花扇裁剪的,三个小时,可惜网上现在找到的资源是那时候还没怎么历练过的演员,太青涩了,涩得吓人,只能说好看,人好看,服装好看,舞台好看,但我来听曲子的,唱成这个样子我是不太开心的。

  三 作为历史的桃花扇

  桃花扇的故事背景,在晚明。

  晚明是段神奇的历史。因为在江南生活了一段时间,没事也去转了转附近的博物馆,对晚明那段生活中的富足还有体会。日常用度之细致奢靡,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简直到了亡国灭种的地步。

  我不爱看历史,正史野史都不太看,举例来说,四大名著里,三国开了十几次头,每次到曹阿瞒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就看不下去了。说不上来为什么看不进去,就是看不进去。后来有人问我看不进去红楼怎么办,我就摊手了,看不进去就不看啊,这又不是工作业绩,还要冲上去,文学作品看不惯就换口味呗,审美这种东西,强求是没有幸福的。不要强暴自己,也不要强暴作品,放彼此一条生路吧。

  最近渐渐不觉得不爱看历史是个毛病,有很多东西都理不清楚,脑子很混,大概今年会加强一点。

  还是说回桃花扇的背景。我倒不太在意什么忠奸义啊的,看完全剧,就只有这么一个问题:复社要真这么有人物,那怎么还是亡国了呢?

  从中国古代来说,读书进科举,考上的都是人才。范进中举当然也有,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范进中举之后是真的去当大官了呀,过的老开心了。考虑到新中国建立之后识字率才上升,基础教育才普及,才能在这么多年之后产生这么多微信公众号爆款,晚明那个时候能认字就了不起啦,更何况还中举。

  大家都是人才,大家都是品行很好的人才,大家还把国家给搞垮了,这是个什么道理呢?

  可见,没有硬货的时候,先用道德来压人,有问题。

  四 我最想成为桃花扇里的谁

  嗯,我们就说1963的这部剧吧。

  我很认真想了想,如果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侯方域啊阮大铖啊李香君啊,统统不想做。

  能老老实实普普通通当个微小的杨老爷,就很好。

  《桃花扇》观后感(六):纵使借尽西江水 也难洗我今朝满面羞

  这是电影《桃花扇》里面李香君最后说出的话,语气幽怨,愤恨,无奈,一张粉脸写满了无助。说的是谁,不是别人,是自己的相公,大明朝的世家公子侯朝宗,为何说的,因为乱世离别,香君守节明志,不惜入庙为尼,苦等八年,见到的却是易服改装投靠清朝的侯朝宗。本来是才子佳人,加上民族大义,一出感天地泣鬼神的大戏刚刚上演,忽的,男主角没了。没了也就没了,再出场,换了装束,变了油彩,怎不叫人心寒。

  一个女子,才高八斗,容色绝丽,还是需要一个男人的爱,最简单的就是娶她回家。香君是名妓,也不逃这个规律,所以她遇见朝宗,心生暗慕,结为眷属。她的婚姻,比之一般妓女从良多了一层意思,因为朝宗是反清复明的大义士,国人无不敬仰。香君爱他,不无这个原因,侠士良臣如乱世暗夜的明珠,熠熠生辉,捧在手上,是一种荣耀。

  可是,家国大义从来是嘴上的辞令,聪明软弱的士大夫有几个会用生命捍卫?香君这厢出淤泥不然,病染玉体,血洒扇面,朝宗那边改志变节,颜色正好。一个鲜血染红桃花扇的爱情故事生生变成了笑话,香君是最后的看客。等着朝宗回来,她一听见朝宗的声音,凤眼睁,容颜美,奔去相见。旁边是她相好的姐妹们,都是当年香君与朝宗结合时的见证人。两人相见,絮絮而谈,陡然变色,只因香君发现朝宗已不是明朝的人。

  朝宗解释,语言温软,男人从来不缺乏解释,大至民族节气,小至男欢女爱,还拿出那把桃花扇,说“你对我的情意我永生难忘。”这一下击中要害,一个变心变节的男人,拿着女人的情物,脸面自得,语气洋洋,真不啻对女人最大的耻和辱。何况他面对的是心性极高,纤尘不染的香君,那扇子化作刀子,割在她的心上。

  接着,就是全剧的高潮——撕扇,香君劈手夺过扇子,看一眼,然后撕掉。鲜红桃花零落成泥,映出旁边朝宗那张面如土灰的脸。原来,爱情的结局是这般,不仅完结,还以这般赤条条的壮怀激烈的方式完结,那种命运的巨大嘲弄毫不留情的扑面而来。

  就像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大家都说她傻,摇头摆脑,嗟叹连连。世间不是只一个李甲,他负心,你转身,优雅决绝,是最好的报复,现代女性大半会笑杜十娘的痴傻。可是,谁知道她汪洋恣肆的眼泪,没有流出来,只是在心中淌。昧于识人,落得人尽皆知的笑柄,怎是一个断交能洗尽羞辱。那就投江吧,至少江水渺渺不知道杜十娘的不堪的过往,至少水河荡漾能洗涤污浊尘世的人心。

  原来,杀死爱情的不是别的,是一朝发现自己深爱的人是那般不堪,猥琐,爱慕品性的原是朝三暮四的小人,歌咏爱情的原是见利忘义的屑小。如果女人是一个读书明理,心性高洁的不俗之辈,深刻的羞愤就会令她无地自容。她恨那个男人更恨的是自己,爱之深,责之切。她太爱惜自己,所以不允许自己沾染一点肮脏,她太爱惜自己,所以不允许看到理想的破灭,爱情的死亡。她太爱惜自己,所以沉江,拼一死换尊严。

  她太爱惜自己,所以喊出纵使借尽西江水,也难洗我今朝满面羞。这是香君的遗言,是千千万个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女人的遗言。

  《桃花扇》观后感(七):有看过新版昆曲电影桃花扇的吗

  6点档的电影,还以为是63年的老版,可那是京剧,还是黑白,这是昆曲,还是彩色。

  效果出奇的好,结尾也写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侯方域终究落水,才子未能免俗,佳人倒守住了气节。马士英也被还以真实面目,一如国军打的才是正面战场。

  拉一下片子。

  开端部:赠扇——离别——画扇。

  复社才子侯方域随同杨龙友访艳平康巷。侯方域当日以一折纸扇率复社同仁怒斥阉党余孽阮大铖于文庙,今以此扇赠与名妓李香君,并与之梳拢。次日,得知三千两妆奁乃由阮大铖置办,阮欲结交侯,侯亦答应替阮说好话,经香君劝说,侯方域才迷途知返。

  崇祯殁后,弘光即位,阮大铖投其所好,以戏文南音得其重用,被任命为光禄寺卿。阮对侯退回妆奁一事耿耿于怀,借中堂马士英之亲戚田仰觅妾之机力推香君,与此同时,侯方域避祸远走投奔史可法。

  田仰欲强娶香君,香君以死抗争,以头撞柱,溅落的鲜血洒在扇上,经杨龙友巧手绘成桃花扇。妈妈李贞丽为偿香君之愿,遂以身代嫁。

  发展部:送扇——入宫——囹圄。

  昆曲师傅苏昆生将桃花扇送至侯方域处,侯此时已因人际不和辞去军职,听闻香君之事,便欲重返故地,却被已升任兵部侍郎的阮大铖抓个正着。

  弘光众臣寻欢梨园,强逼贞娘(实为香君)献唱,香君借机怒斥众臣,并道破自己真实身分。弘光看上香君,强其入宫献艺。

  此时,侯方域身陷囹圄,只求日后能够隐居乡间,独善其身。宫中,香君苦盼自由,度日如年。

  高潮部:撕扇。

  南明倾亡,复社一干才子或死或隐,马士英甚至以身殉国,香君与众姐妹隐于庵观,规避清制。侯方域寻来,二人以扇相认,侯脱去披风,香君才发现侯已剃头着异服。侯辩解因从父命参加科举不得已而为之,香君却看穿侯之为人,绝望之下撕裂桃花扇,并将初见定情之诗改词叹曰:

  扇面皎皎

  扇骨铮铮

  面污骨损

  扇毁风停

  香君撕扇绝情,侯方域羞愧不已,背景众人唱道:

  儿女浓情何时消

  桃花扇底送南朝

  儿女情长,家国情仇,恩断义绝,城倾国覆,一时间人生百年,朝代兴亡,如梦似幻。

  《桃花扇》观后感(八):桃花扇观影感

  改编后的结局比起原著里男女主人公出家入道而言似乎要更好。剧情缺陷上也很明显:爱情与爱国气节的地位在李香君身上表现得其实并不对等。两人的感情一开始就建立在爱国主义情怀的共同理念之上,这样结局中后者战胜前者显得有些顺理成章,缺乏更强烈的冲突,尽管全影片一直在以桃花扇为象征来渲染两人美好且浓厚的感情。另外一点我觉得比较好,就是通过风尘妓女的正直来对比出读书公子的懦弱和不坚定,阶级的内在性冲突在这里才真正体现出来,女主人与男主人本不是一路人,李香君才是真正的主体,散发着一种崇高的美,而男主人公则不过是用正直气节假装出来的主体,其阶级意识仍然是统治阶级的,所以影片最后侯朝宗也像远大铖一样给自己找了“改朝换代”的借口。老电影画面简单整洁,感觉很舒服,演员也很到位,全影片最精彩的三幕——桃树下丢扇,借歌舞讽今,情灭撕扇——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最后一幕,镜头运用效果很好。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