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里的几天》经典影评集
《九月里的几天》是一部由圣地亚哥·阿米戈雷纳执导,朱丽叶·比诺什 / 约翰·特托罗 / 莎拉·弗里斯蒂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九月里的几天》影评(一):生而为人,我可以自动屏蔽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的IMBD上只有5.8分,这次影展,我只看了两部电影,一个这个,还有一个《翻琴谱的姑娘》,我个人铁定是爱这个的。
影片犹如我中午吃的蛋黄蟹,外面的蛋黄美味无比,蟹的话,实在没有什么好多说的地方,如果要说,就是炸的过了些,肉都有些焦了。
但,那外面裹挟着的盐蛋黄和芝麻实在相当美味。
就像影片中那些情趣盎然的小细节。
男孩问女孩:你为什么讨厌美国人
女孩说:因为你们的头像马铃薯,因为你们腿短,因为你们从不做爱,因为你们喜欢小布什...(还有很多,但我忘记了)
女孩说:你们美国人强大有力,就像恐龙一样。很多年后,人们会想起,曾经有个文明高度发达的种族,却莫名的在地球上消失了。你们美国人喜欢拍恐龙片,知道为什么么,那就是原因。
女孩说:你们那不是做爱,那是做广播操。
男孩问:那你觉得美国人不是人类么?
女孩说:不知道。也许你们是种奇怪的人类,就像日本人一样。(观众们开始轻笑)
男孩说:哦。把我们和日本人相比...那是种族歧视。(观众们很爽快地大笑,兼有鼓掌声...)
男孩和女孩在接吻的那一瞬。
女孩说:我们是不是应该...你知道,我们是兄妹。
男孩轻轻笑了出来(我爱死这个男孩子了!!):做爱很好,乱伦更妙。亨利 米勒说的。(他老人家说的能当真么,傻孩子...)
另外,关于这对伪兄妹的所有互动都透着灵气,他们的游戏,他们的争吵,他们的目光对视,还有那段两人相互用手电和蜡烛打量对方无限美好青春不敌的身体。
甚至在朱丽亚 比诺什和两个孩子的互动都趣味无穷。
但导演硬生生加进去的911前政治背景让人有些无法接受。
建议导演去拍《before sunrise》《before sunshine》这类的片子,肯定相当有潜质,对话,和透着感情的细节都很适合这种。
但生而为人,我可以自动屏蔽。
它是法国电影展,不是么,我就当它是一次法国式的情趣意淫好了。
《九月里的几天》影评(二):喜欢
片子讲911事件前几天发生的事情,一帮特工杀来杀去。一位特工父亲预知911将会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以此情报赚取利润欲将财产分给一双儿女。负责将儿女带到他面前的任务他交给了自己多年前的搭档---朱丽叶。比诺什。这女人太有魅力了,太美了。骨子里那些优雅经由年龄从每一条皱纹显出来。她虽已陈年,却若玉里经由岁月生长的花纹,愈加的弥足珍贵。一个欣赏杰希卡。辛普森的男人定是不如推崇朱丽叶。比诺什来的宽容,那些好莱坞大波波,我真是看够了。
朱丽叶在片里调皮可爱,又真诚无私。她喜欢那“儿子”,却眼看被“女儿”抢走,不过那一双儿女并没有血缘关系,可放在韩国,又要算作乱伦。就这点,我们比韩国人享有多一点的人权。
刚看完变形金刚的人对于里面那个叫William Pound的杀手一定熟悉,这意大利后裔真是好演员。他塑造的杀手是杀人前定要和心理医生沟通的主儿,讽刺?不讽刺。当年张子强绑架前斋戒沐浴,更有贪官污吏虔诚皈依,一个道理。自欺欺人,谁都会的。
摄影很美。剪接很棒。故意模糊的画面告诉我们,清楚地看清这个世界或许并非好事。
《九月里的几天》影评(三):未来世界的头号密令
鬼知道是谁想出这个电影名字来的,要不是Juliette Binoche的话,我才不会浪费将近两个小时来欣赏这部“惊悚”题材的法国片呢!我一边看一边心里在嘀咕,影后级水准的朱莉叶怎么突然间选片能力下降了呢?后来才传闻得知,电影拍摄那时导演是朱莉叶的男朋友,哦!难怪说恋爱中的女人总是最…的。其实当作是欧洲风光旅游片来观赏也是不错的,从巴黎到威尼斯,有美味的西餐,也有水上的士穿梭、神秘古城夜游,温情浪漫气氛洋溢不断,简直就如片中花瓶男主角反复问的,我们现在去哪里?感觉下来,片子里的那些什么政治阴谋、惊悚元素简直弱爆了,除了那个行凶时朗诵诗歌的杀手。明眼人都看得出导演对美国抱有暗讽的意味,同父异母的小孩,一个美国一个法国的桥段设计更显得过于直白露骨,而最有趣的要数做早餐时男女主角激烈谈论喜欢/不喜欢美国人的话题,还有那个充满别样意味的结尾。原来在法国人眼中的911是这个样子的啊…
《九月里的几天》影评(四):九月里的几天
[九月里的几天]
导演:圣地亚哥·阿米格瑞纳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 莎拉·福斯特 汤姆·瑞雷 年代:2005
2001年9月初,失踪多日的美国特工艾略特突然让他的朋友、从事过特工工作的伊安带着他的女儿和养子大卫一起来见他。三人历经磨难见到艾略特后,方才得知艾略特要将自己的三千万报酬交给他的女儿和养子。艾略特的这笔大钱原来是一家公司给艾略特的顾问费。所谓的顾问费其实就是公司从艾略特建议公司买入或卖出的股价中按照一定比例付给艾略特的佣金。之所以此次顾问费达三千万之巨,是因为艾略特建议这家公司尽快抛掉所有的美国股票……
911发生至今,美国舆论一直怀疑,遍布世界的美国特工一定事先听到了恐怖袭击的风声,但由于美国情报部门的官僚体制和作风,才让恐怖袭击的信息没有及时达到高层,使之得到应有的重视,最终导致恐怖分子的阴谋得逞。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片其实是在给美国中央情报局洗脱罪名——并不是因为美国情报部门官僚,而是因为得到消息的特工根本就没上报消息。如果你以为特工艾略特只是想凭借这条信息狠捞一笔,那就把这件事情想简单了。他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报复美国,因为美国发动的海湾战争夺取了他妻子的生命——在他的努力下,那场战争原本不必发生,但美国政府背后的军火商和石油商不愿看到这个结果;二是多年的特工生涯,让他觉得愧对自己的儿女,需要用很多钱补偿他们。
这部影片最大的价值就在这里。它跳出了以往911电影关注的恐怖分子和受难民众这个圈子,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唯利是图的美国政府:911是美国近些年来对内对外多行不义、众叛亲离的恶果。
俗话说,旁观者清。这么一部电影,出在法国,再正常不过了。
《九月里的几天》影评(五):法国人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欧洲人对于911的理解
在911五周年之际,关于这个话题的电影终于浮出了水面。美国人是vol93和WorldTrade Center,而法国人也按照自己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欧洲人对于911的理解。美国人要表现的是反抗针对美国的恐怖主义中的美国英雄,而法国人却描绘了不是英雄的CIA和他在大洋两端的家庭。所以这个影片必然会惹美国人不高兴,那又怎么样?这个影片的拍摄手法和表演都是一流的。
故事的情节是虚构一个受雇于CIA的特工在911之前获得了一些关于袭击的情报,但是却把这些信息卖给了盈利机构。在CIA的追捕下,他找到以前的法国朋友想要和10年没见面的女儿见一面。
一如法国电影的细致,杀手、特工、法国女孩、美国男孩、间谍,每个角色都是有血有肉而性格鲜明。特别是变态的杀手表演出色,相反美国特工父亲反而看起来苍白而无趣。特工的法国女儿和美国儿子分别代表了大洋两岸对于文化和政治的分歧。某种程度上这解释了欧洲和美国在911和伊拉克战争中上的不同观点。
影片大量使用了长焦的短景深虚化效果,很多时候观众看到的都是朦胧的背景。开场就是这样,结局更是由极其模糊逐渐转为明朗的缓慢渐变。影片的大量篇幅是两个素未谋面的孩子相处的过程,看似和911没有太大关系却营造了一种情绪。人道精神毕没有打打杀杀吸引人,但是更符合欧洲人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