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日的面包》的影评10篇
《我们每日的面包》是一部由尼古劳斯·葛哈特执导,Claus Hansen Petz / Arkadiusz Rydellek / Barbara H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每日的面包》影评(一):我们日用的饮食 今日赐给我们
“你必汗流满面,才有饭吃,直到你归回地土,因为你是从地土取出来的。”
——《旧约·创世纪3:19》
“我们日用的饮食 今日赐给我们”
—— 主祷文 《新约·马太福音 6:13》
人类义无返顾进入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挥舞着巨手,修改了上帝的旨意。
借助机械的大能,人类已经不需要在日光下流汗劳作。
凭着化学的神迹,粮食的生长已经不需要泥土,水分,阳光。
上帝失意离场。
我们看到,蔬菜的生长只需要一丁点儿泡沫。
橄榄的收获只需要一只摇撼树干的机械手,一个清扫橄榄的机械扫帚。
同样的机械扫帚,把小鸡扫入从出壳,喂食,生长,直到被宰杀,分割,包装的长长传送带。
不再有四季。
不再有感恩。
不再有与上帝造物的隐秘交流。
工业认定农业是它的一个附庸,并进而否认农业的存在。
工业代表了人类巧智的限度。
母猪的存在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生小猪并给他们喂奶。为了生小猪,只需要人工受精即可。为了喂奶,只需要把母猪固定在铁栏杆里,让她们的奶头冲着小猪即可。
如果说,从古至今,一头猪最终都免不了被人类屠宰的命运的话,农业文明里的猪还有在泥里打滚,还有发情和母子嬉戏的快乐片刻,那么工业文明下的猪则是从出生起就被剥夺了所有生存的乐趣。
工业理性认定,分工是必须的。
在流水线上,刚捕捞的鱼被四把分工不同的屠刀以精确的次序开膛破肚。
工业巨手掌控一切,五个指头运转自如。
如果说还有什么微瑕的话,那就是它的小拇指还不够灵活。
人存在的意义第一次出现了:他们要充当那个小拇指。
开关,修剪,挑选,整饬,微调,润色。大意如此。
打着哈欠,拿着电剪刀,把传送带运来的一扇扇猪肉上的猪蹄剪掉。
不需要语言。而语言,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工业认定人是它的一个附庸,并将最终否认人的存在。
真应该请老托尔斯泰来看看那最后一幕。
工业对牛的行刑。
看看牛临刑时的战栗,闪躲;
看看它们受刑后三秒钟的痉挛。
看看尸体怎样被工业巨手轻盈地抓走,剥皮,肢解。
老托尔斯泰一定会痛心疾首,暴跳如雷。
《我们每日的面包》影评(二):我们每日的面包
这是一部可以让人提出很多问题的电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动物权利主义者会看到对动物权利的侵犯,素食主义者会看到素食的必要性,环保主义者会看到食品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对环境的破坏,技术崇拜者会看到先进工业技术的应用,艺术家会看到美的形式,政治家会看到粮食问题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变态狂会看到机器的暴力和生产线的控制力。哲学家会看到人与机械,人与其他生命的异同。
所有的这些解读方式都是可能的。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这部影片何以做到这样的开放性,能够带给观众不同层面的解读的?这些不同层面的解读是导演的意图吗?
可以看出,导演为这部影片选取了一种尽可能客观的视角。 没有采访,没有实况报道的声音,没有配乐,没有字幕(除了片头和片尾),只剩下画面和同期声。而在就画面而言,镜头的变化非常少,除了一两个例外,只用到三种镜头,固定,跟随,平移;只有两种景别,大的全景,中景;只有一种镜头连接,剪切; 几乎所有镜头是平视;几乎所有镜头长度集中在30秒到80秒之间。没有推拉摇甩,没有特写,没有镜头特效。此外,导演还为画面设置了一套相对客观的美学的规则,黄金分割,镜像对称,中心对称的画面。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给观众不同层面的解读,答案也许就在于影片的客观性,即最大程度地去除了有主观导向性的东西,甚至包括镜头的变化。
让我们试着从对导演Nikolaus Geyrhalter的访谈中了解一二。
(译自本片的官方网站www.ourdailybread.at)
是什么促使你制作着部电影?
基本上我创作电影是为了我可以看到自己。我对那些人们通常不会去看的区域和地方着迷。这也适合例外两个例子PRIPYAT和ELSEWHERE(导演此前的两部作品),同时食品的生产也是人们对之及其模糊的一个封闭系统。在广告上展示的那些图像,那些搅拌黄油以及有各种各样小动物的小农场,和那些我们每日的食品真正来源的地方一点关系都没有。对于那些食物的创造以及这类的工人,我们有着一种带着尊敬的陌生,而突破这一点是有必要的。
我们每日的面包,就像你的其他作品一样,没有那种实况报道的声音,但这部电影同时也没有任何的采访。
我原先设想我的电影主要是持续追踪拍摄,也包含采访的场景。在这部电影中,可以单独成立的那些工作的世界被展现了出来。人们在那些如果没有他们就会是空的空间工作,同时当他们工作的时候没有很多交谈。一开始,我们实施了一些采访。在 Wolfgang Widerhofer 开始剪辑的时候,那时拍摄仍在继续,我们发现这些采访越来越像是干扰和打断对电影的理解。
影片中没有专门针对某个公司或材料的信息。
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是否那些处理小鸡的公司位于奥地利,西班牙或波兰,或者在本片中展示的那个生猪屠宰场每年宰杀多少头猪,是毫不相关的。同时我也认为,当我作为一个观察者一勺一勺的喂出信息的时候,事情就被过于简单化了。这会让人觉得简单,让人兴奋,然后可以很快地把影片放到一个特定的视角当中,并且它就像所有其他所有激动人心的新闻那样日复一日的轰击我们,正是这种东西使得报纸得以销售出去,同时这也钝化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在这部电影当中,一种结构背后地窥视被许可,在声音和图像上提供了很多的时间,同时为我们思考这个世界,生产我们基本食物但又常常为我们所忽略地的世界,提供了可能。
获得拍摄的许可困难吗?
在某些情况下面非常的容易,因为那些公司为他们所做的感到自豪,对技术创新和生产流程,对产品安全,并且他们想要家兔到电影的制作当中。能够参考以前的那些作品使这个容易了很多。同时也有一些来自这些公司的人视消费者对食品生产的陌生为一个麻烦,因为消费者对他们的生产一无所知。另一方面,很多公司害怕宣传,害怕这样的电影可能公开的东西。毕竟,有一些不间断地令人愤慨的事情,并且他们可能会想:如果将要产生一些公愤的话,那么最好去我们的竞争对手那里去拍!
但这部电影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揭示令人愤慨的事情。
我想用一种尽可能客观的态度从这个角度去创作接近的画面。在这方面引人入胜东西是,机器及可做的意义,人的创新和组织精神,甚至战栗和麻木的近似。植物和动物被当作任何其它商品一样地被买卖,平稳地运行极其重要。最重要的是,动物可以如何通过一种尽可能有效并便宜的方式被生出,喂养和控制,如何对待它们才能使它们在到达屠宰场的时候尽可能的新鲜并完好,以及,那些肉当中的药剂和压力荷尔蒙的那些水平指标在合法的范围之内。没有人考虑它们是否快乐。如果你想把这个称为丑闻,这比称之为正当要更贴切,那么你必须让你的思想更进一步。然后就会到达另一个丑闻,即我们是如何生活的,因为这种经济,“无情”的效率是在一种与我们社会生活方式互惠的关系当中的。 “买有机食品,少吃肉” 这样的说法是没有什么错的。但这同时也是一种借口,因为我们每天都受用自动化、工业化和全球化生产的水果,而这可不仅仅只是食物而已。
你是否想让影片的题目,我们每日的面包,被作为一种与宗教相关的理解?
这个题目指向我们的文化历史,并且因为宗教更彻底地关系到效果,关心人们如何对待他们的资源和活生生的同伴。我总是把思想推进一步,题目的下一行将是:并宽恕我们的罪。但这也指向赚取我们每日的面包,这种生活的常态,人们是如何做他们的工作的这个问题,以及这是如何改变的。谁启动了那些机器,谁在控制这些生产过程以及谁赤手空拳地挖地或摘下黄瓜?在当今地欧洲,我们的是如是如何流通的?
这部影片也代表了一点点当代历史吗?
我想是的。同时我也把我的影片当作关于档案的材料,人们会在50年或100年的时间里将其翻出来,看并且想,“他们早在那个时候就这样做了”,或者“他们那时仍然那样做。”这就是某些事情是如何开始或结束的。形式上我试图做得尽可能地长期有效,这种动机并不是说,那个时候的影片就是这个样子的。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影片及时抓住了某个特定的点,一点点的历史。这就是为本片尤其之所是。
正如导演所说,这是一部让我们看并且让我们思考的影片。影片的开放性出于客观性,而客观性又来源于限制。在这一点上本片是对“少即是多”这一原则的诠释。正如导演所说的,这个世界是可以独自成立的,它就在这里,尽管受到了我们不应当的忽视。而观众可以对影片作出不同的解读,这取决于观众所处的不同情境和历史视角。影片拍摄地的是欧洲,但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要吃饭这一点是相同的。作为中国的观众可能提出的问题是,这会是我们的未来吗?或者,这正在变成中国的现实吗?如果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我们能做一些什么来改变它呢?食品工业化所带来的高效生产率真的那么值得我们追求吗?还是我们应该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以减少对食品工业化生产的依赖呢?我们应该改变我们爱吃肉的习惯吗?如果是的话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呢?总之,这部影片让我们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给我们一个脆弱的答案。
《我们每日的面包》影评(三):我们每日的面包
本来是想看《寻找薇薇安.迈尔》的,但是没有找到在线观看的,看到了百度的推荐时《我们每日的面包》或许是被题目的小清新给吸引了。但是内容却是食物的来源工业化,血腥的,残忍的,机械化的,高效率的,人与机器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多了每日要进食而已。
第一个画面就恶心到我了,因为刚好在吃饭,一排排杀好的猪挂在那里。那气氛的确很沉闷和抑郁。鸡,猪,牛的群养,人工受精,破腹产,小牛从母牛的侧身拉出的那一刻,真的吓到我了。很多地方看不懂,因为没有字幕没有解释没有音乐没有旁白,只有一幕幕的清晰画面。但是能看出德国的高科技,每一个细节的收割都有一个专门的机器应对,尤其是用一个机器让整个树摇动,果实全部掉到地上,在用收获机拾起。还可以现场在机器的推动下进行包装蔬菜。很多很多,我都不曾了解的生产,种植过程。
真的震惊到了,或许每一只动物,都还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冰冷的机器给谋杀了。感觉他们一出生就被支配好了,连他们都没有知觉。连最后的挣扎都显得如此多余,或许在这里称呼他们是动物,是不是对他们太残忍了,因为人类看来只是食物的存在。很难过,可是一些都是无法控制的。
看到很多评论说要做素食主义者,这对我来说不太可能,一个肉食性。在密密麻麻的人类社会,发展要快,不可能是田园风光如此惬意。在这个社会里生存,无权去批判这个工业化,只愿不要出现有毒制造,化学物品过量,危害到生命。至于营养问题就留给自己解决吧。
我们每日的面包。在折机械冰冷的社会里,冷静对待。
《我们每日的面包》影评(四):一扇通往工业世界的窗户
记录片的好处就是,可以对他分期付款,截成几块看心情波动也不会太大。近来日日感觉生命不够,才导致这片子像切片面包一样被我吃完。
这部电影给人同时带来两个感受,赞叹与惊悚。机器战队对(欧洲)食物生产的全面覆盖让人叹为观止。“在欧洲高度现代化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流水线下,一切有别于人们印象中的田园牧歌或是拖泥带水。事实上,这个世界高速,精确,冷静,整齐,它被各种各样的生产流水线、电脑、机器人、大机器以及我们-人所引导,无论是在农场,养殖场,还是在屠宰场,几乎每一项细小的操作都会伴随一种相应的机器。” 小公鸡小母鸡踏上死亡之路的方式很好玩,像坐电梯一样被那个吸尘器吸走。惊悚的是对动物的处置有时冷的没边。女工人与机器融为一体一样,一下下把猪的脚剪下来。
电影中,工人就像机器的一部分,“劳工 的交谈声被刻意压得很低,也没有任何翻译,他们的言语如同机器发出的杂音,失去被注解的意义。 ”
没有解说,没有音乐,片尾字幕都短的惊人,还有大量的固定长镜头,让这电影真成为一个“记录”片。导演也不渗入一点个人意见,”视觉冲击完全来自内容本身“。
-----------------------------------------------------------------------------------------
百度和维基还是配合着用好,维基真是言简意赅,深明大义..
导演的访谈
http://www.ourdailybread.at/jart/projects/utb/releases/en/resources/OUR DAILY BREAD Interview Nikolaus Geyrhalter.pdf
幕后的照片
http://www.ourdailybread.at/jart/projects/utb/website.jart?rel=en&reserve-mode=&content-id=1130864824949&img-pos=12&img-cap=1131948084351
猪肉的去向
http://www.veviba.be/
水果的去向
http://www.thegreenery.com/home
被挖空的鱼
http://www.skretting.no/
棒评论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213578/
《我们每日的面包》影评(五):记录
有创意的纪录片。
那些小鸡仔刚孵出来就走上了机械化的流水线,像物品一样被对待,还能如此有生命力。
10:22 我第一次见这么大的鸡群。工作人员走在里边听着那样的鸡叫不会头昏脑胀吗
16:15 但这自动化程度令人震惊
20:14 这是在干什么受精吗?
21:06 震惊了 原来工作人员这么收集牛的精液……
21:45 这么给牛人工受精
24:23 暴力添私聊
25:23 牛的刨妇产!!
30:02 原来苹果是这么批量清洗的 太聪明了
40:51 之前在微博上看过一个批量杀鸡,已经很惊人了,批量杀猪更甚,可能因为是红肉,哺乳动物吧
44:55 一切都如此机械,连工作人员在走廊里行走也是如此
47:23 太高级了飞机喷洒农药!
52:26 全自动化挤奶
60:19 这是在摇树?摇下来什么?
65:33 挖的什么坑?拿上来的是什么?看着像水泥
71:10 给猪灌肠?
85 分,杀牛放血真的so graphic… 牛切成两半居然需要用到钜子,好强壮的生物
谢谢这些养殖场和生产线的人take over这些工作,让我能心安理得地吃肉……
《我们每日的面包》影评(六):如果你们不快乐
我天真。我以为农民的生活是蓝天白云,美丽的太阳,绿油油的草坪,放养的牲畜。我以为即使是汗滴禾下土的辛苦也是伴着,虽然农夫们并不觉得但是我却能想象出他们拥有的平和心态。
我们每日的面包,我以为与食物有关的名称必然是以美好的形式告诉我,香喷喷的面包是怎样烤出来的,葡萄酒是怎么酿的,我以为食物的产生很美好。
一个多小时的沉默和嘈杂。每一秒钟我都更加憎恨人类。
如果,我亲爱的向日葵、青辣椒、小土豆、鸡鸭猪牛们,你们是在这样的冰冷和拥挤中成长,如果你们每天都活在任人宰割的环境中。你们的惊恐和不适,一定会通过你们自身传达给我们。如果你们不快乐,我们也一定会感觉到。《巧克力情人》中的人们吃了混有女主角伤心的眼泪的巧克力跑去河边呕吐,那么如果我们吃的是伤心的巧克力…
好吧,我矫情做作了。可是我真的是这样想的,我希望我的世界大同我的想象,至少我希望我的食物在死之前是快乐的。
《我们每日的面包》影评(七):但愿,来世你能做一头野牛
重看,仍觉震撼。
当我们生产没有生命的实体时,会觉自然而然,工业化,批量,高效,生产力的象征。
然而当镜头转向动物,植物,工业的高效使生命迅速繁衍,增殖,毫无感情,血腥感扑面而来。
原来鸡群是可以像小麦一样收割,屠宰。呆头呆脑的牛一脸无知的走进笼子,一个接一个,而不知屠夫即将给它致命的一击。连繁殖生产都可以摆脱自然方法,用人工更高效地替代。
这就是我们。远古野人怎么会想到我们早已可以工业化批量种植庄稼,生下来就能看到稻田也就习以为常。我们像“野人”一样吃惊,也是因为没见过罢了,世界早就是这样的。高度分化的社会,早已无法让人认清各行业的流程。我们看到汽车生产线的纪录片会开心,而看到涉及生命的流水线,难免同情,斥责人类的无情。
当田野里不再是一片向日葵,而是工业般整整齐齐的布满山头,我想说:看,那漫山遍野的大棚,这就是人类需求的根基,但绝不是生命的本质。
也许身体只是躯壳,而灵魂不走运地落在工业化的一环。我想说:但愿,来世你能做一头野牛,体验生命的快乐、痛苦、恐惧与幸福。
《我们每日的面包》影评(八):我们每日的生活
前段时间看的,今天忽然又想起来了,说两句。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流水线上的小鸡,不明所以的被运送到各个环节,接受检测,淘汰掉不合格的,然后分配到不同的地方,作为肉鸡或者蛋鸡,实现作为一只鸡的单一功能的无限扩大,以及最终完成自己的一生。
这多么像我们人类自己啊。我们从出生,到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以至于继续深造,不就是实现个人技术学识的单一化,然后投入到为各行各业的服务当中,是的,我们也是革命的螺丝钉。
尽管偶尔也会追问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也想要逃避我们自己以及环境的束缚,自由自在的为自己活一次,可是,可是,太多的可是之后,折中的休个假跟个团被运送到跟我们生活不一样的地方放放风,就觉得原来的生活也不是不可以忍受下去的,然后再回到原来的生活当中,继续做一直都在做的事情。做着做着慢慢的就成了习惯和必然。当我们有了下一代,我们也这么教育孩子们,要听话,祖祖辈辈都是这么活得,生活原本就是这个样子,无论怎么反抗还是要回到原来的位置上,人生就是如此。
带着些无奈和不甘,就这样,完成了我们的一生。
《我们每日的面包》影评(九):我们都是每天吃面包的机器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以为音响坏了,后来才发现这是一部没有台词的电影。整整一个半小时都压抑地让人窒息和冒冷汗,我不得不中途几次暂停,刷下围脖调节气氛。机器的轰鸣声,工人的谈话,动物的叫声,一切都显得精准严谨却冷酷无情,甚至让人忘记了自己也是有情感的动物。
记得几年前看《食品公司》,事不关己地觉得这不过是发生在美国的事,再恶心都和自己扯不上太大的关系。而我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了每天在超市买到的食物,这些每天被我买回家烹饪的食品都是这样被批量生产出来的,不禁让我胃里阵阵作呕。
虽然蔬菜谷物的生产过程早已司空见惯,但是当我看到一堆小鸡在传送带上被分类装箱,一只只猪被自动机器开肠破肚,一头牛在挣扎后被电棒击晕。。。我想说,人类真的该灭绝了。
从前的田原牧歌是多么浪漫的场景,现在被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大片的食品工厂和蔬菜温室。每种蔬菜水果都大小一致,包装得干净鲜亮,鸡蛋肉类被工整地摆放在冰柜中任君挑选,吃饭从一件愉悦的事顿时变得索然无味。
不过还好和《食品公司》里的美国养鸡场相比,欧洲这边的还算干净,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有这点要求了。
除了食物,这部电影还讲了很多,关于机械,关于工人,关于我们大多人的生活状态。
面包在欧洲人生活中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对于贫困者来说它们就是生命。来自非洲和东欧的工人们早中晚三餐都在面无表情地咀嚼着面包,在工场重复做着机械的动作,其实他们早已成为了一部机器,一部吃面包的机器。
可能我们对于他们来说有更好的生活工作环境,更美味的食物,更丰富的娱乐生活,但是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从被接收批量教育,到被分配完成各种枯燥乏味的工作,现在连吃的食物都变得雷同。很少有人能真正脱离这条轨道,我们不就是在传送带上被分类装箱的小鸡吗?最后的命运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无情地宰杀。
想到这里我的宿命论心理又开始作祟,这个世界我们了解的越多就让人感觉越无助和绝望,与人类的灭亡相比更可怕的是,我们的心灵已死。
《我们每日的面包》影评(十):《Our Daily Bread》: 神赐我们每日食物
在看到《我们每日的面包》(2005)之前,我很难想象这样一部纪录片能够让你在整整一个半小时之内保持持续的好奇与震撼:没有解说,没有音乐,没有采访,节奏单调的固定镜头里,只有工人、机器、动植物活动在各个农场,屠宰场和食品加工厂里,而一切看起来似乎只是毫无意图地展示着人们的日常食物如何被生产制造---一个听起来无论如何也说不上有趣的主题。
奥地利导演Nikolaus Geyrhalter用了2年时间,辗转于欧洲各国的大食品生产基地和 工厂,拍摄了这部《Notre Pain Quotidien 》(Our Daily Bread) 。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日常生活背面的关于食物的世界,在欧洲高度现代化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流水线下,一切有别于人们印象中的田园牧歌或是拖泥带水。事实上,这个世界高速,精确,冷静,整齐,它被各种各样的生产流水线、电脑、机器人、大机器以及我们-人所引导,无论是在农场,养殖场,还是在屠宰场,几乎每一项细小的操作都会伴随一种相应的机器,其分工细致令人叹为观止。影片极其详尽地展示了这些千奇百怪的机器是如何迅速准确地完成指令,而人,被置于某种和机器同等的地位。
对于观众来说,这是一部同时激起赞叹和惊恐的影片。他有很多美丽的画面,也有很多令人感觉惊憟、不可思议的场景。当你长久注视着大银幕上长长流水线上涌动的黄色小鸡;当你看到银幕中央一台形状奇特的大机器在田野间如变形金刚般伸长铁臂,并且发出古怪的声音;当你看到在一个充满了绿色荧光的空间里,成排的自动喷头四处挪动喷洒水流,而事实上那只是一个种植生菜的暖房时,影片几乎像科幻片般呈现出一个超乎现实的机械世界,然而一切又带些戏虐之意。
对于很多温情脉脉的环保主义者和动物保护主义者来说,影片中的很多画面也许有如恶梦一般。几秒钟后被电死的流泪母牛,被开膛破肚、被肢解的成排的动物尸体,当兽医把手伸进一头被剖腹产的母牛肚子里掏出一头血淋淋的小牛时,我听到黑暗中观众的惊叫。事实是,在人类庞大的食品消耗之下,动物被某种看似粗鲁的、不那么 “人道”的方式对待,而新生的植物则在化肥的催化下迅速的生长,收割,荒芜。影片中在屠宰场从事血腥操作程序的女性工人,她们面对镜头温柔而腼腆地微笑,她们喝咖啡,吃点心,安之若泰,没有任何受伤害的迹象。人和机器是平等的,卓别林在30年代的《摩登时代》里讽刺了标准化大工业生产的无情,和人被机器所异化的戏剧化场景,以今天的经验来看,人类的承受力显然和科技的进步在同步增长,与此相关的,还有人类的无穷尽的消费能力。
影片视觉的冲击力来自于内容本身,来自于观众未知的体验。影片中使用了大量的全景固定长镜头。明亮、工整、对称 的画面加重了影片机械的 ,冰冷的观感。没有任何淡入淡出或黑起黑落,场景转换只是 单纯的组接剪辑,精确但几乎没有明显的意图。没有解说,没有音乐,除了生产环境的同期声,这基本上算得上是一部默片 。影片展现的另一个事实是,在西欧,某些机器无法操作的野外作业基本都由外国劳工来完成,在影片中,这些外国劳工 的交谈声被刻意压得很低,也没有任何翻译,他们的言语如同机器发出的杂音,失去被注解的意义。
一切象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工业世界的窗户,我们始终得以静静凝视,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部纪录片。除此以外,Nikolaus Geyrhalter不想说得更多,因为这个由人,机器,动植物构成的世界--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供给系统本身已经足够有趣,或者足够深刻。
在走出影院之后,我有过短短的5分钟想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然而回首看见自己身后那条长长的生物链,我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圣经里说,神赐我们每日食物(Give us this day our daily bread)。安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