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多瑞安的忧郁》的影评10篇

发布时间:2022-10-18 11:42:23

  《多瑞安的忧郁》是一部由Tennyson Bardwell执导,麦克·麦克米兰 / Lea Coco / Steve Fletcher主演的一部喜剧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多瑞安的忧郁》影评(一):这不是一部帅哥同志片,这是关于成长和家庭的片子

  全片最帅的还是男主角的底迪。但是,这根本不是关于一个GAY的爱情故事。

  重点其实是男主角的成长故事,只是恰巧这位男主是个GAY而已。

  在家里,母亲没有自己的意见,总是听从父亲的观点。每当父亲在餐桌上谈论自己的政治观点,其他家庭成员就负责点赞。

  这是一个典型的父权式家庭。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家庭模式。

  这样的戏码每天都在家上演,有一天男主开始审视这让人不舒服的家庭关系。当父亲再一次在饭桌上,发表完他的观点时。男主终于鼓起勇气,弱弱地说了一句“I’m disagree”。

  从那句开始,男主开始走上了一条怀疑,思考,寻找自我的道路。试图冲出父亲的阴影笼罩。在这过程中,男主的性取向令他怀疑,困惑,也正好成为了一个助他思考,成长的契机,也可以说为他打开了一扇门。

  我们每个新鲜的人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当我们面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冲突时,我们该怎么冲出重围。

  电影最后的台词:

  “我父亲的确让我非常愤怒。你知道为什么吗?你知道我父亲对我做过的最坏的事是什么吗?他让我深信别人对你的看法非常重要。而事实是,别人的思考从来不够充分,因此从那之后我决定遵从自己的生活方式。无论他人如何看待。就算人们认为我疯了。觉得我该带着我的自由党观点,还有我的粉红色衬衫移居到另一个星球去。我只会大笑他们。因为那根本不是粉红色是紫红色”

  《多瑞安的忧郁》影评(二):家庭冷暴力和话痨综合症——Dorian Blues

  我是当作gay片下载来的,但幸运的是这不是gay片。

  Dorian开场的自白就是,「是的,我是个典型的gay。」然而实际上,这是个现实严肃版的Growing Pain。

  外表纤细的Dorian,性格也相当敏感,家庭大概也是典型的美式家庭模式,木讷的主妇母亲,自我为中心的父亲,还有和Dorian形成强烈对比的完美型肌肉男弟弟。

  Dorian有些恐惧的发现自己是个gay的事实,实际上恐惧的并不是异化本身,而是根本不知道如何对父亲开口。可爱的弟弟会错了意,给哥哥介绍了心理医生。不过医生毕竟是医生,十分慧眼的抓住了事物本质,本来Dorian只想把自己扳直了,结果在指导下变成了如何克服心理抗拒对父亲开口,「老爸我是同性恋。」

  出师毕业的Dorian挑了个时机对父亲摊牌,结果父亲满脸讽刺笑容的说,「这就是你青春期的反抗方式吗?」

  如果是我,大概就是永不开口,再不和父亲分享自己的成长。

  Dorian中学毕业后选择了到纽约读大学,用他的话说就是想要离家远点——至少朵儿同学在认识自己这方面是值得称道的。Dorian找到了自己的圈子,Dorian学业有成,甚至因为文雅敏锐的气质吸引了别人,找到了恋人。

  Dorian离开了父亲的阴影,似乎成功了。接着情节直转,一系列的事件都在切开完美外表的大苹果,露出里面真正的核。

  先是半年后恋人移情,接着肌肉男弟弟来访,说出失去了体育特长全奖的沮丧,然后在弟弟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事件意义的前提下,一向视弟弟为平生骄傲的父亲得知了这消息,心脏病发作去世。

  Dorian带着弟弟连夜奔丧。一系列的葬礼活动让他满心烦躁,甚至冲淡了失去父亲的悲痛,当然也有可能他完全没有悲痛。

  母亲的台词最一针见血,对Dorian说,「虽然你一直不喜欢你父亲,但是现在的你最像你父亲。」

  回想Dorian第一次反驳父亲,口气甚至表情,都可说神似。

  Dorian说,「都说男孩子在父亲的葬礼后就能飞速成长,我却晚了三年。」

  父亲这样的形象,大概就是一种典型的中老年美国人的心态,骄傲自大,以自我为中心,筛选的接受事实,听不进意见和建议,甚至也听不见。

  母亲采取的是装聋作哑的态度——谁都不妥协日子就没法过了;弟弟采取的是服从和接受;而朵儿同学则采取了闷骚的反抗,如镜子一般的以暴止暴。

  这种现实,不知道叫家庭冷暴力,还是叫做话痨综合症。

  对前者我也不想说什么,我完全同意Dorian的做法,离开污染源头远一点可以帮助自己尽快洗清不良习气。可能谁都经历过,离开家庭后才发现有些原来是陋习,然后花个几年矫正自己,也不乏矫枉过正的例子。这大概可以算失败家庭教育的并发症。

  对于后者我是很想冲上去把那种人暴打一顿,太可恨了,能离远点就离远点,要是老朋友就得认了。

  但是最近才发现这种人太多。比如津津乐道本世纪50年代后的无序时代,充满热情无限怀念的念叨那会最美丽,然后对小心翼翼提出质疑的人说「你们不懂」。

  小样,就你懂。别人不认同就是「不懂」。

  和这种自我为中心的家伙能进行怎样的对话?对方不过是自说自话,缺乏反思,缺乏开放的心态,封锁在自己的世界里罢了。

  这会就得佩服「与时俱进」这句话,说白了就是,人得识相,否则也没人认同你,管你以前干什么的有多出名多厉害。

  事实最能教育群众,某人从高调到灰溜溜的嘴硬,爱说什么说什么。

  无辜受众就像Dorian,从盲信中悟出要多久,再从话痨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又需要多少年。

  上帝保佑朵儿,阿门。

  《多瑞安的忧郁》影评(三):出柜故事

  这部片子的演员在同志题材的影片里不是最丑也得在那提名里候着永世不得翻身——给他们一个五星那是多不容易。

  每个同志都存在着围绕出柜展开的故事,不管是已经出柜的,永不出柜的,在出不出之间挣扎的,出柜了很解放的,出柜了很痛苦的,出了又后悔的,出了又回去的,总之性向的告白故事就和初恋告白一样,大家都有,大家都纠结。

  这个片子里涉及到了非常多的出柜细节:向同龄人出柜;向家人出柜;出柜前尝试矫正;心理咨询;宗教诉求;在女性性工作者那里寻求冲动……最后要的就是说一句话:I’m gay。这个故事最后用一个满足主角弑父欲望的方式结束了冲突,所以也就意味着出柜经历的失败告终。——这个失败是就家庭关系而言的,到最后父子间的冲突也没有化解。对他自己来说倒是成功的,在他面对说出模具说出“I’m gay"时,他的自我认知就完成了。

  ======

  以下是私货。

  刚到现在的公司时,公司安排了新人培训,席间有CEO出席。在自我介绍时,我一如既往地说,我有男人的身体和女人的心灵。这句话由于在大学期间各种场合说得太多,我说出来时已没太多特别的感觉,也无需鼓足勇气。现场立刻响起稀稀拉拉叫好的掌声——他们把这视为我在向整个公司出柜,事实是我没有那样想。

  男人的身体和女人的心灵这个话,我想不起最初我是怎样想到用来描述自己的了,或许正是在分析室中——也就是和Dorian一样在心理咨询室中。我并没有异性的强烈冲动,尽管我的确对女性化的装扮更加倾心,却对失去当下的身体感到害怕。心理咨询的出发点不是要让我男人的身体回归男人的心灵,而是让我接受心灵与身体的错位,而我确实也做到了,这并不像说起来的那么容易。

  出柜之所以难,是因为出柜的背后意味着社会视角的彻底改变——从一个大多数人的视角转变为一个少数者的视角,接受社会的不同规则。对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来说,就是丢脸。但是——没有任何人能把丢脸的想法赋予你——除非你自己接受。那些让你压抑到爆的念头都是妖怪,一出柜,说出来,就像被照妖镜照了一样,涣散了。

  新人培训过了是素质拓展,白天各种游戏,晚上就真心话。我老老实实把和BF相识的事情抖了,对着HR。这是真的出柜。

  出了也就出了,我们这一代的宽容程度已经很大,哪怕那些宽容仅仅是事不关己的漠然,也胜过视为异端的决然。在公关公司,男同女同都很多很多,我在其中是多么多么的不起眼。

  我老大其实知道我是gay,但从来没有说起这事。直到有一次一起唱K喝酒,路上忽然甩给我一句:你男朋友呢?

  于是我男朋友就出场了,我跑回成都去上学,他来顶替我上班。这真是我人生中最滑稽的阶段啊。当VP听到这样的安排时,乐了:还能这样?

  能不能都能了,这下,真的是在全公司出柜了。

  真正让我担心的并不是出柜后的自身形象,而是自己在业务上的能力。我并不会因为是gay而工资高一百块钱少一百块钱,但是如果做得一团糟,或许留给别人的印象就是那个没用的gay。

  吉力说我要的就是有一天公司里的人看到我就说你看那个gay穿得好光鲜人也好厉害。太懂我了。

  所以这个故事最后让我动情的地方在于,Dorian 的弟弟Nick去了gay bar,遇到了熟识但并没有有意把自己撇清,不是因为想装基骗摸,而是没觉得有什么必要。真正的社会认知就应该是这样,想舔想插时知道自己要的是火腿肠不是黑木耳,不舔不插时完全就没觉得gay不gay有什么不一样。这才是成熟的,而我做不到,很可惜。

  大学的时候班里40多个学生一半男生,我算是最明显的一个。让我激动的是,我意外地从闺蜜那里得知隔壁一个游戏男和我是同类。那个时候没有网络没有接客帝,这样一条鸡毛信让你知道你不再孤单,看人家的眼神都要温柔许多。我还得知,他真的叫过一次鸡,来了,也跟影片里的情节一样,最后大家聊聊散了。

  toxic说,那些永不出柜又要偷偷摸摸出来乱搞的就叫”暗娼“。同志群体中我不恨C的不恨有病的,就恨那些非要和女人结婚的。那就不是出不出柜了,那哪是柜子,那是合棺。

  最后,在读研时,看了王尔德的《The Portrait of Dorian》,就把英文名改成Dorian了。——果然这是个很娘,很gay的名字。

  《多瑞安的忧郁》影评(四):一部让人难以评论的影片

  首先,它很真实,虽然说电影表现人物,丰满人物需要依赖剧情,但是我仍然喜欢看一些独角戏,这个独角的表演甚至大于电影本身,让你会觉得:对,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应该这么做。这部片子展现了一个少年思想内心演变的某个阶段的故事。走的路线不是我们熟知的从困惑迷茫自己到内省直面人生的老套路,主人公也曾迷茫,但是他自我发觉的过程是很平常而又自然的,没有经历什么大悲大喜的爱情或者挫折,就像每个同志发觉自身本质的过程差不多,也许他就稍微大胆了那么一点。最终的结果呢?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找到真爱认清自我或者合家团圆理解万岁式的结果,结果很真实,母亲虽然不了解一些东西,但是她了解另一些事情。

  说到这里,这个片子讲述到的一些东西让我有了很多想法,比如关于主人公与其父亲的关系,让我看到了很多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家长的一些爱,到底是更爱孩子呢还是更爱自己呢?还有优秀而完美的弟弟其实也有很多苦恼,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觉得其他人是完美的,自己总是会比较倒霉的那个,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最终还要看你对待生活的态度。

  最后,结尾母亲说的话,又让我想到了一些事情,主人公认为母亲完全没办法了解他,他还不止一次的调侃母亲,但是最后他似乎可以想象出母亲静静的整理零钱时所思考的东西,我的母亲也时常给我这样的惊讶,有时候我认为她根本不能了解我,或者不能了解我的一项特别的东西,但是结果证明她有时候还是了解的。呵呵,这部片子没有告诉我们事情应该是怎么样的,哪怕一些暗示都没有,但是我、我们却知道,生活就在那里,他就是这样,大多时候它都是模糊而没有结果的。

  《多瑞安的忧郁》影评(五):平实下的细腻与动人

  哦,My God! 原本以为只是一部简单的喜剧片,没想到如此出色,我几乎要说,这是我看过的关于“gay、成长、家庭”主题的影片中最好的一部了。

  同类主题的其它影片,总免不了忧郁甚至是哀怨的基调,结尾也会搞的很煽情,虽然其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比如C.R.A.Z.Y,但没有一部能像Dorian Blues如此举重若轻的刻画这样一段成长的历程,细腻而动人。

  从各个方面来说,这都是一部优秀的影片,丰满而生动的剧情、充满控制力的节奏、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恰到好处的表演,我几乎要说perfect了。

  有许多场景都让人印象深刻,本身含义丰富、耐人寻味,却拍的毫不刻板,即生动搞笑,又很好的展现了人物的心理、推进了剧情。比如那场看心理医生的戏,寥寥数笔,就深刻的展现了父亲与两个儿子的关系,以及他对Dorian成长和心理的影响。还有那场Dorian和舞女的会面;初到纽约的感受描述;以及最后的那场兄弟纠葛,看似不温不火,却充满戏剧张力(我实在是很喜欢这场戏,尤其是剧本中的那个小聪明:"Did you like that guy?");而兄弟之间羁绊的化解又是那么自然和真实,毫不刻意与煽情,却感染力十足,尤其是那个鬼脸,太暖心了!还有母亲的那句 "I should stop him."

  在平实的剧情下,处处埋藏着真实动人的细节和感召人心的力量,这正是我深深喜爱这部影片的原因。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