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经典影评10篇
《呼吸》是一部由金基德执导,张震 / 河正宇 / 朴智娥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吸》影评(一):人间最大的喜剧---呼吸
一个因外遇而濒死的家庭,一个快被执行死刑的囚犯,和在一起竟然是爱的复活;女主角对囚犯的施爱,唤醒了囚犯对生的希望,也挽回了丈夫的心,能感觉到的是她重新找到了自我,而并非僵尸般的生活。
这其中的情节有《空房间》的极度浪漫,有《漂流欲室》的极端残忍。而结局是在爱中的永生,只不过一个是破镜重圆,一个是死在爱梦中。静静的结局是极大的人间喜剧。
只有金基德才能做出如此的电影,被我尘封了太久的他,还是总能唤醒我的心。
《呼吸》影评(二):沾上灰尘的白衬衣
一个女人,无意发现自己的男人在外面有了情人,她的感情世界容不下一粒沙子,就像她失手滑落的白衬衣,沾上了灰尘,就宁愿把它扔到垃圾箱里。她骗不了自己,即使她企图将发夹扔进池塘里,将她男人外遇的证据永沉湖底。可是冰封的湖水,包容不了这枚惹祸的发夹。
就像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段誉她娘,知道段王爷在外面有别的女人,就作践自己,将自己的身子给了大理城外破庙旁边的一个断腿乞丐。这个女人,也选择把自己的感情安放在一个即将被判处死刑的犯人身上。这样的选择很简单,她的雕塑,需要在密封的空间里完成。
她刻意的在囚室里营造春夏秋冬,刻意的让自己在他面前显得很快乐,囚犯真的以为这个女人爱上了自己,他绝望的人生有了期盼。可是,这个女人只是将自己和他男人的记忆强行的复制在了犯人的身上,通过这样来雕塑一份她可以掌控的”爱情“。
在他的男人和情人断绝关系以后,女人发现,自己还可以接受沾上了灰尘的白衬衣,即使她的第一反应还是将这件白衬衣扔进垃圾箱里。
囚犯苦苦等待“冬”的来临,到了行刑前的一天,女人还是没有出现,他又一次选择了自残,这一次,不是出于对死的恐惧,而是希望能多活一天,再一次看到这个女人。自残的工具和部位已经很熟悉了,这一次的自残,很顺手。
可能因为这个囚犯漂亮的眼睛,又或者,女人希望自己的雕像不再残缺。她一手雕刻出来的”爱情“,需要她去完成。这一次雕塑行为,没有了道具,没有了海报,铁栏杆外面就是冬天。
经历了一次从头到尾都不用脱裤子的性爱释放以后。女人居然用自己的嘴死死的咬住囚犯的嘴唇,用手堵住囚犯的鼻子。
如果,囚犯没有反抗;女人将会第一次作出完整的雕塑。可是这次的作品一如的残缺。女人的嘴唇上沾满了鲜血,冷冷的看着惊恐未定的犯人。犯人被带回了囚室,就像女人把自己的雕塑放进烤箱里一样,厚厚的门在他的身后关上了。
另外一个试图雕塑自己”爱情“的囚犯,面对不完整,甚至失败的作品,选择了和这个女人用榔头砸碎雕饰一样的方式---毁灭。
读不懂爱情,我只知道呼~~吸~~~。
《呼吸》影评(三):《呼吸》:失语的成人寓言
《呼吸》更像是一则成人的寓言,可以这样说,金基德的每一部电影都在说着一个又一个的成人寓言,几乎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物都在隐喻着人生中的某些事情、情感以及深奥的哲学意义。——有志女青年
一开始看金基德的《呼吸》会莫名地想到蔡健雅的一首同样叫做《呼吸》的老歌,“呼吸,呼吸没有你的空气……呼吸我需要多一点空气,思念几乎让人窒息沉溺漆黑无声的海底。”后来,随着故事的展开,我才从我那莫名地的感觉中走出来,歌里那明明唱的是歇斯底里的爱情,而金基德的《呼吸》里关乎的却不仅仅是爱情。
我不能认同,大部分人说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为人妻母的女人和一个死囚的禁忌之恋,可我分明没有看到爱情的影子。爱情大抵应该是纯洁的,抑或是激烈的,或是绝望歇斯底里的。《呼吸》中的是有那么些些爱情的影子,不过是一个孤独的中年女人和一个注定死亡的死囚之间那互相救赎的感情,只不过是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因绝望而产生的肉体的碰撞,如此简单明了,固没有爱情故事那般的纠结。
看金基德的电影,等待最新的金基德的电影,无形中成为了我的一个习惯。他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导演之一,我记得我看的第一部金基德的电影是《漂流浴室》,我脑中永不能忘记那深入女人体内的鱼钩,和那一湖水草青苔肆意生长的湖水,孤独的女人海藻般浓密的黑发……我想,有太多的中国影迷如我一般这样喜欢金基德,探讨金基德,抑或迷恋那些故事中永远处于失语状态的人们。
有那么一种导演,一辈子都在拍一部电影。你看,王家卫,一辈子在说着孤独。金基德同样是这样偏执的人,一辈子拍着一种格调的电影,一辈子关注着那些处于极端边缘的人们,他们的极端是温和无力的,不是歇斯底里的愤怒和发泄。他们的悲伤是隐忍却又是毫无遮拦的,他们的希望总是在绝望中后生。总是那么些灰色的人物,像那素描画中的人物那般简洁明了却无法拥有水彩那般多彩的颜色,他们都患上了严重的失语症,他们无法再用语言去表达感情,这不是一种严重的抑郁症的,而只是想用尽力气把悲伤在安静的状态下发泄,他们拥有常人无法拥有的勇气,他们是金基德电影中的人物,你永远琢磨不透的人物,大抵你也不用去琢磨,你不凡去相像你就是那患有失语症的人,那时,你定不会说,金基德的故事不合情理的太多,那些人物也过于飘忽了。
大可不要再拿《呼吸》去和金基德之前的电影相比较,比来比去,你永远会发现,金基德啊他就是这样一个偏执的一辈子在拍一部电影的导演,他的故事从来不会让你昏昏入睡,尽管从《空房子》开始,失语症已经逐渐蔓延在这个导演安排的每一个人物身上,整部电影下来我们却看到了精彩的故事和情节,以及那些会永远留在记忆中的细节。你看,我记得《空房子》里男孩打高尔夫球的样子,你看,我也记得《弓》里那长年漂泊在大海中那一搜船上的一个已经破烂的单人沙发,你看,我也记得《时间》里,女人用被单蒙住脸的动作。
忽然之间,觉得自己也近乎于偏执的边缘。我喜欢金基德,于是我喜欢他的所有电影,就像我拥有了无数的珍宝,我永远无法把它们比出个好坏来。到了《呼吸》,依旧是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我喜欢这个故事极致的痛却又简洁的情节,我喜欢女人那张不漂亮的脸蛋和她偏执极端的行动,我喜欢那些看上去永远不完整的雕塑……我喜欢这个故事永远灰色的影调。
我喜欢的金基德依旧是他的电影该有的样子,我知道他的骄傲和倔强终究不会屈服于外界的评论之下。
《呼吸》里的人物,死囚、妻子、丈夫以及一个坐在摄像头后面偷窥的监狱长,面对妻子,丈夫是明目张胆的背叛,面对死囚,妻子是明目张胆的靠近与救赎,金基德把自己安排为一个喜欢偷窥的监狱长,然后用摄像头和监视器,把最隐秘的一切暴露给观众。一会推进一会拉远的偷窥,一会是欲望一会是纯洁的切换。
于是,《呼吸》更像是一则成人的寓言,可以这样说,金基德的每一部电影都在说着一个又一个的成人寓言,几乎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物都在隐喻着人生中的某种事情、情感以及深奥的哲学意义。人物就如我所说的那样,是简单明了的素描肖像。故事中的女人,她必定是偏执的,但是关于她的内心关于她的过去以及她为何要接近和用肉体以及希望去拯救一个死囚即将结束的灵魂,并最终要亲手结束死囚的生命,每一个观看者定有不同的猜想和感受。这个女人,是《呼吸》中最为偏执与神秘的人物。
我第一次看金基德电影的时候,是17岁,那时候的理解注定是非常浅显地停留在感官上。我这样说的意思是,每一个不同的年龄段看金基德的电影必定有不同的理解。我想,当我现在看到《呼吸》,我为之感动的是女人的偏执以及与死囚同室的另一个囚犯的疯狂,如果硬要说《呼吸》里有爱情,那么这爱情一定是那个囚犯展现出来的,我看到最后那依旧异常绝望,却无声无息痛苦冰冷的结局,我只是习惯下的平静,习惯了金基德这样近乎于让人窒息的结尾,依旧是不留余地的悲伤,我是多么喜欢。
文/有志女青年 转载注明
《呼吸》影评(四):《呼吸》:摒住呼吸,又看金基德
我的开头不应该是“在一个冬天的下午看完《呼吸》后心情沉痛、不能平静,无法从金基德电影中解脱”,事到如今,对待金基德必然要理性起来。《时间》时是“再看”,这次是“又看”,可见这位老兄的效率确实是高(眼下依然期待小田切让加李娜英的《悲梦》,堪称迄今最具份量的卡司阵容)。直观地对《呼吸》打个分数,大概相当于戛纳刊物2.1的评分(与王家卫的蓝莓夜接近),没有大突破,只有小亮点,还行。喜欢者依然可以戴着眼罩、摒住呼吸继续支持,但《呼吸》不错一点当属它的结构小巧轻盈,片长也只有80来分钟,金基德的低成本速成创作依然特立独行,很难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涉及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1.重复延续的主题
只要是金基德作品,不管是有意无意去设置一些细节表露个人特征,它们都能被影迷将无做有地一一翻出。以下要说的,你可以不当一回事,但它们在《呼吸》中真实存在。
首先是开头出片名前的自残,之后还有几次溅血再演。《时间》中作为变相自残的整容,居然被一伙人看出是抨击韩国整容业,现在回想还是不可理喻。张震饰演的囚徒在不折不扣地自残寻死,猛刺喉咙的行为与塞鱼钩并无二异,均是出于恐惧,尤其是惩罚与死亡的恐惧。他的行为又要联系及为何被判刑入狱,究竟犯下了什么滔天大罪。在后面,《呼吸》的故事自然提到了相关一切。此人灭妻杀女,当属大恶之徒。类似自残还有他的撞墙,讽刺的是当妇人和他来了段感官世界般的交欢后,要将他窒息而死,他却表现出了逃避的恐惧。
其次是家中做雕塑的女人和中间一段阳台上的人偶道具,冰冷没有生命的物体。这个可以追溯至金基德的美术本行和《野兽之都》、《时间》等多部片子。在《时间》里有人不客气地批评了海边稀奇古怪的几何体,没办法,金基德的审美就是如此,太主流大众的他反倒看不上了。同样的,对于春夏秋冬的故事形式,乃至死亡宿命的无法逃脱,这类陈列堆积并不陌生。
最后是《呼吸》的影片灵感,来自《空房间》里年轻人修炼隐身消失大法的西大门监狱(密室禁闭的空间束缚)。得承认在某些时候,会好奇为什么是安排四个人蹲一间牢房,简陋的铺设实在叫人想起三池崇史《46亿年之恋》的同性爱。
2.影片故事的解读
几个关系是要搞清楚的,囚犯和狱友、囚犯和妇人、妇人和丈夫等。妇人给囚犯讲述的春夏秋冬,其实就是她和丈夫的美好点滴。丈夫变心找小三,她的记忆复制献给了处于痛苦状态中的囚犯,约他分享。囚犯过去的家庭(应该)和妇人的初始处境相当接近,比如妻子变心,他痛下杀手。他们示好的开始就是讲述死亡体验,对于囚犯而言,死亡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他有过几次尝试。他的内心阴暗很难去揭示清楚,不如留白给周围人对他的态度来进行解释。妇人接近他、亲吻他甚至热烈交欢是喜欢他吗?显然不是。当丈夫回心转意后,她解脱得很轻松,可称之为务实。之所以接完冬天的故事,既是让故事回到起点,也是弥补妇人对囚犯再度自残寻死的内心不安,墙壁的白灰即是冬天的壁纸,我们并不惊讶地看到丈夫和女儿在高墙外堆起雪人打雪仗,她与囚犯却在里面仪式般肉体交欢。在这里有人要用上老套的救赎一词,何来救赎?对于一个死刑犯,哪来的救赎余地。
说白,《呼吸》的关系之争就是爱情的角斗,受困一方要挽留离开的,妇人和丈夫之间冰冷无语,同性的妒火杀死囚犯。死在爱自己的人手上,这不会是一个很坏的结局,即便他是个男人。其他合力谋杀的狱友作翻滚状退出屏幕下方时,这个与死亡有约的故事正式终结。妇人唱着欢快的歌曲,一家三口行驶在冬天白雪铺地的回家路上。
《呼吸》的故事并不难懂,难懂的是触成囚犯和妇人接触的监狱长,即是躲在监控器背后的金基德导演。他藏身在后,从不露面。这里已不能用常理去解释说这个人是否因待监狱太久有了窥淫癖——他是站在导演的身份上去控制整个个故事,让观众目睹剧情的展开前行,而不是一步到位。他在控制镜头、按响警铃之余,还会干点切换画面的闲杂活(冬天一段),这无疑是助于观众的理解。
2.深呼吸的合理性
这个故事需要合理性吗?为什么监狱内的囚犯安危可以被新闻反复报导,为什么监狱长会允许他们做出格的肌肤之亲,又为什么其他狱友会合力反对囚犯的 “出轨”。面对喜欢边缘人物的金基德,似乎很难平心静气地去将故事圆说。它的合理性其实只是建立在监狱与家庭这两个室内空间上,监狱并非只是单纯的禁锢,更多是一种囚禁人的象征。比方说妇人被婚姻及女儿所累,自知丈夫出轨却不断封闭。
不让囚犯开口,这是自残造成,又是另一种失语症。现实中没有爱的囚徒,在幻灭的情感体验后,他避开了刑罚,死于爱人的掐杀。这个逻辑又是什么,会面室的风光、歌声、自白,都充实了囚犯的空虚躯壳,但它们之后只是被烧掉的壁纸,妇人也不是真心爱他,他们每每又被强行拆开。最后一次,妇人给了他漫长、真实的死亡体验,正如她在第一次所讲的那样。有所顾念的囚犯害怕了,害怕这种热烈疯狂的死亡,他本能地逃避,如同一个失败者——就相当于妇人将所藏记忆倾泻于他,自己如愿地全身而退,甚至因为她的所作所为,丈夫也被挽回。囚犯的死,反倒是个合乎情理的结局。
对于《呼吸》,金基德这样解释说:呼吸是一种围绕着死亡的行为。当你呼出时,你必须吸入等量的空气,不然就会死。当你持续这种等量的关系一直到老,其结局依然是死。在这个故事里,囚犯实践了这一说法。我们也可以将《呼吸》理解为一个散发死亡气息的故事,所以它经历四季,就在冬天作结。所以影片与气管所在的喉咙会有诸多联系,借此,更是跟以往失语的金基德完整地缝合在了一起。
《呼吸》影评(五):谢谢新的朋友
这几天重感冒了,又碰上寒潮,好冷,这时候看这部电影还真是更加难受,阴冷的天加上阴冷的剧情,幸好导演加了个貌似甜美的结局,可惜这不是我喜欢的金基德的风格了。。。
看完全片,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张震同牢房的同性恋帅哥,可能不管你是喜欢男人,还是喜欢女人,甚至喜欢什么东西都好,只用你痴情,非常痴情,大家都会被感动的。。。
嗯!写这段好像我多年以前曾经梦到过这一幕,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眼前发生过的事好像什么时候曾经梦到过或者感觉到过,相信狠多人也有过类似的感觉吧,应该有这样一个小组的,谁要知道,麻烦通知一声,谢谢。。。
多了一个朋友关心我的健康,感觉蛮好的。。。
《呼吸》影评(六):是爱情让我们不能《呼吸》?
匪夷所思的剧本,精巧别致的镜头无不证明着金基德对故事的驾驭能力和他那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但这种电影看多了,难免的会想和导演玩起智力竞猜。电影初始,隐隐感到其实那女人并非囚犯的前女友。两个受伤的人需要彼此疗伤,在金的电影中,陌生人总会由于某个不成理由的理由而变成最亲密的陌生人。另一个揣测则是监视屏幕上那张若隐若现的脸——绝对是金基德的。在电影中不断强化着自己的导演身份:拉近镜头,切换画面,窥探欲,控制欲……多么真实的导演写实。
电影似乎缺乏一个解释。囚犯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躺在他们中间静静睡去?影片直到结束也未明确回答。但我以为导演是给了答案的。囚犯本身也是个遭到背叛的人,想要所爱的人留在身边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她永远不能离去。是爱情让我们和我们所深爱的人不能呼吸。但至少不能呼吸的感受并不那么恐怖。或许,迫使自己不能呼吸,可以让我们重获新生?(女人)或许,迫使自己不能呼吸,我们才能得到想要的幸福?(监狱里的Gay)
结尾有点超出我的想象,本以为会绝望到底的。
虽然依旧压抑的很,但至少漫天雪花,还有那么一点点希望。
《呼吸》影评(七):漫谈金基德:残酷背后的冰凉暖意
漫谈金基德:残酷背后的冰凉暖意
(文:火神纪)
为了那些不该被遗忘的经典;
让我们一起,耐着性子,安安静静地回味。
——火神纪。题记。
太多的商业电影如雨后春笋般噼里啪啦地冒了出来迅速地把我们彻底淹没;让本来已经不够安静的我们,像是被火上浇油一样变得愈加浮躁。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静下心来看一部已经被人们淡忘了的电影。当然,责任并不完全都在我们身上——据某电影机构的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一年都有几千部电影诞生,并且保持一种逐年上升的态势;光是那些最新的电影已经足以让我们目不睱接了。
翻看老电影,不外乎两种人:出于对某位导演的迷恋而去翻看他的旧作,或者是那种口味与常人迥异的怪胎们。
不管是那一种,似乎都得耐得住寂寞——跟你看同样电影的人群也许并不很大,很多时候会发现,要找一个人跟你聊聊这部电影都很难;但是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当你找到这样一个人,你会发现——对方如同你一样痴迷。除此之外,也许还必须有宽裕的闲暇时光。不然只顾着眼前的一切就足以让你疲惫不堪应接不睱,如何去实现这种已经足以被称为奢侈的渴望呢。
好的电影,总会静静地呆在一边,等着有心人去将它挖掘出来。我为何会喜欢老电影,似乎,我跟以上所说的种种多少都沾点边。
国内的影迷认识金基德(Ki-duk Kim),大多是因为2004年的一部《空房间》(3-Iron);但却不是因为电影本身,而是当这部电影在互联网上大肆流行时被偷换概念地改了另一个更具有穿透力的名字——《空房诱奸》。
把对情色的意淫强加于一部优秀的电影,强加于一个导演身上,强加于影迷身上。一个被彻底误解了的金基德,一次莫名其妙的翻译,以及一群被彻底误导了的中国影迷;这是金基德的悲哀,也是中国电影引进机制的悲哀,更是中国影迷的悲哀呢。
每次说到金基德,或者他的电影,我总难免会提起《空房间》以及它的中国式译名。以一部电影去评判一位伟大的导演是极不公平的极端事件,何况还是被人先断章取义地标题党了一把。把金基德的作品归类于情色作品,这本身已经是中国电影业界一个极大的谬误,荒诞可笑之极。
纵观金基德的作品,虽说总不乏性爱场景的描写,但总是点到即止从不过火,而到了他的后期作品,比如前面说到的《空房间》或者07年的《呼吸》(Breath),均已经干净得近乎主流文艺,何来情色之说。
在中国,金基德却也许永远也脱不去那顶被情色定义的可耻帽子,根深蒂固先入为主已经把他一棍子打死盖棺定论了。为什么在我的电影专栏里第一个想写的导演就是金基德,因为这关乎看电影的态度,以一种正确的姿态和观点来看待以及评价一部电影是非常必要的,这比最后得到的结论更重要得多。我们从一部电影里能看到什么,这本身并不客观,更多的是受主观臆断所左右;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样的事物,我们就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论。
我也许并不奢望能用我的文章去拨乱反正为金基德正名,但是我希望能把我所看到的那个金基德以及我所理解的金基德作品呈现给我的读者。
要更好地理解金基德的作品,首先也许必须要先粗略地了解一下金基德其人。1960年生人,自小家境贫寒,初中学历,服兵役五年后退伍,30岁时自费游历欧洲两年,归国后开始利用闲暇时间创作剧本并由此走上了电影之路。金基德的电影多是自编自导,是现今活跃在国际影坛上不多的几位创作型电影导演。
如果只是为了寻觅那些纯粹的美好,也许我们会对金基德的电影失望;他的电影其实从来不曾缺乏这种美好,只是我们必须挖开他残酷冷峻的表象深掘到其本质,我们才能找到我们所希望找到的东西。而就算这样,我们所找到的美好,也仅仅只是那种带着冰凉的微暖。
或者说,我们是被那些美好童话喂养大的一代,我们衣食无忧,我们天真活泼;所以我们总是愿意去相信——所有故事总是美丽而感人的,或者它们至少也将会有一个圆满的幸福结局。当然,光阴流逝将教给我们许多真理,比如——所有美丽而感人的故事只存在于那些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里,或者是那些即将变成耳熟能详的新童话故事里。
现实总是残酷地打破我们的梦想,但我们渐渐学会了一种百试百灵自我安慰的方式以排遣这种忧愁:我们并不是童话故事里那个王子或者公主,我们并不是故事的主角,所以我们没有能够享用到那个美好快乐的过程以及圆满幸福的结局。
现状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也许,所有人都不是王子或者公主,所有人都不是主角,所有人都必须去面对挫折和坎坷;王子和公主式的主角们只存活于童话故事里而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我们渐渐明白了“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的古训,我们也渐渐陷入了宋人方岳那种“可与语人无二三”的失语;可是我们却依旧天真地抱有奢望。而太多的电影故事也深谙此道,所以它们在尽可能地满足我们这种无法实现的奢望。这样做的结果自然是人人欢喜,我们在完成我们自欺欺人这个过程的同时,也完成了电影制作发行方对票房和期许,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其实都已经不再相信那些美好的童话故事和圆满的幸福结局了,可是我们可以推脱说——现实的残酷将我们压抑得太久,所以我们应该躲进电影院里去喘口气。
潜意识里仅存的那点怀疑主义被彻底地抛置一边,在主观上的选择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不相信,但愿意去相信;当一个新的故事在我们愿意去相信的那一边的时候,我们的天平都毫无意外地倒向了非理智的一边。
因此,我们开始在谎言中继续成长。直到有一天连我们自己也开始去相信,所有的谎言都是真实的,而所有的真实都是无奈的。这其实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我们都不愿意在每天被残酷的现实压迫之后,再进故事里去被同样残酷的所有再压迫一切。
很多人并不喜欢金基德的电影,因为他把我们愿意相信的一切都给剔除了,因为他把同样残酷的一切都残忍地横列在我们眼前。在金基德的电影作品里,他只是试图来告诉我们一些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我们依旧不喜欢他。因为没有人喜欢被刺破了梦想的气球之后还必须强颜欢笑地为对方歌功颂德;逃避现实,几乎是现代人一个无法根除的通病。
鲁迅先生曾经极其悲愤地写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可是现如今,真的猛士跟鲁迅先生生活的那个年代寥寥无几。
金基德也许算得上是猛士。他的作品以过于接近现实而显得惨白、残酷、冷静而悲悯。他赤裸裸地把现实中的种种真实的东西陈置在我们眼前,不加以修饰和装点,毫不避讳我们所想要逃避的所有一切,以至于我们都明白他所讲述的一切,但是大多数人依旧无法喜欢他。
可是,假如我们愿意去面对现实,我们会发现在那些残酷的种种冰凉背后,多少还隐藏着一些我们不易发现的温暖。金基德的电影从来不缺少这样的温暖,而我们何尝正是因为这样的温暖而变得坚强,虽然我们不能只生活在美好的童话故事里,可是我们依旧坚强地活在这个世界上,随时准备着去迎接更惨淡的人生。
当我们把他的故事变成了现实而非童话;或者说,我们以一种更理智的成人视角来看待他所讲给我们听的每一个故事,我们会开始迷恋这个忠诚于现实忠诚于自我的导演。我们是否喜欢这样的一个导演;其实,更多的时候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去承认,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以及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故事,都不如我们所渴望的那样美好。
2009-3-7;己丑牛年丁卯二月辛亥十一。晨8:36。
--------------------------------------------------------------------------------
获奖作品年表:
1993,《画家与死囚》(A Painter and A Criminal Condemned to Death)获剧作教育协会最佳剧本奖。
1994,《二次暴光》(Double Exposure)获韩国电影协会最佳剧本奖。
1995,《非法穿越》(Jaywalking)获韩国电影协会最佳剧本奖。
1999,《漂流欲室》(The Isle)给他带来了普遍性的国际赞誉——先后获得2000年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NATPAC奖、圣丹斯影展的“世界电影奖”、2001年布鲁塞尔奇幻电影节Golden Raven奖、2001年葡萄牙FantasPorto电影节International Fantasy Film Award奖。
2001,《坏小子》(Bad Guy) 入围52届柏林电影节。
2003,《春去春又来》(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获西班牙拉斯帕尔玛斯国际电影节大奖和摄影奖。
2004,《撒玛利亚女孩》(Samaria)获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最佳导演银熊奖。
2004,《空房间》(3-Iron)获威尼斯电影节导演奖。
2008,《悲梦》(Dream)获韩国影评赏颁奖最佳导演奖。
--------------------------------------------------------------------------------
原名《金基德的成人童话Vol.01》;刊于《青年文学》2009年7号刊,总第319期,《声色》栏目;有删改,
此为网络完整版。转载请注明。
--------------------------------------------------------------------------------
扩展阅读链接:?《空房子》:安静的幸福
?《时间》:金基德的爱情观——流光飞逝之后;我们还能记得什么
?《鳄鱼藏尸日记》:阴秽底下潜藏着的美好
?《野兽之都》:终究被粉碎了的巴黎梦
《呼吸》影评(八):就那样吧 ~ ~
在得知丈夫的背叛后,妻子不再和他说一句话。能有什么可说的呢,争吵辩解?言语是苍白的,愤怒是真实的,倾诉是必要的,张震的眼睛是会说话的;(记得某小说里的,小镇的居民都会找一个哑巴倾诉,但愿我们的理解不是出于误解)丈夫眼看着妻子和囚犯拥抱,为他伤心,体验了妻子曾经体验的,主动去弥补家庭的裂痕;最终重归于好。
发泄,发泄!我们需要发泄~~~ 生活还是可以继续的~~~
另一个重要的,是,金导初次涉足同性恋领域,张震因妻子出轨,弯了;被探访的陌生女子挑逗,又直了,最终导致他人痛下杀手,比死期早了一个晚上死去。
总体感觉:还行 ~ ~ ~
写在无歌可听的 2:25
《呼吸》影评(九):女主角不漂亮
金基德的片子看过一些《雏妓》《春夏秋冬》《漂流欲室》《空屋诱奸》《弓》,很喜欢那种对白很少,画面唯美又残酷的感觉。
金基德之前的电影,故事讲得很清楚,女主角都很漂亮,画面很干净很唯美,即使有的地方美的很残酷。
但是《呼吸》全篇晦涩难懂,画面令人不快,不可否认是有些弯弯绕绕的哲理在里面,但却让人不想去弄懂,女主角我不喜欢,不够漂亮,很变态的样子,对于一部本来就让人不快的电影,如果没有漂亮的女主角和唯美的情色镜头,怎么能让人耐着性子看下去呢。
原谅我就是这么世俗了,金基德的电影,这一部,评分不高,大家的感觉很差,不知道是为什么,反正我总结了的原因就是如题了,呵呵。
《呼吸》影评(十):《呼吸》
张震不说话是聪明的,一方面一个大家熟识的台湾演员在韩国电影里操着一口必然蹩脚的朝鲜话多少会带给观者些许的不适,就如侯孝贤说过的,声音这个东西是骗不了人的,一张嘴整个质感就下来了,于是侯孝贤让听不懂更不会说闽南话的梁朝伟在《悲情城市》里演了哑巴,相反的例子不胜枚举,2006年的《长恨歌》里本应该是地道上海小囡的郑秀文一口香港普通话实在的大煞风景,而金基德就让张震照着脖子捅俩锥子,这样也不用说话了,对于一个死囚,一个几乎绝望的死囚,这也是合乎情理的。我不敢说金基德借鉴了侯孝贤,但其功用还是有相似的,另一方面,张震的不说话也符合了金基德后期基本的创作风格,早期作品中充满愤怒的金基德在其电影制作的中后期竟突然转变风格,归于平静(《时间》除外),更甚至玩起了禅佛之类的东西(《春去冬来》)。
我一向认为金基德是个没文化的导演,对于其作品我之前最喜欢的便是其早期在法国拍摄的《野兽都市》和另一部《收件人不明》,这样的作品里都充满着人性的绝望和对社会的不满与愤怒,这种绝望未必彻底,但愤怒却是真实的,给观者强烈的认同感。我想这些都与金基德早期经历复杂,生活诸多不如意有关。我曾经说过,中后期的金基德陷入一种不可救药的虚无主义当中,他的虚无表现在影片人物的虚妄,与常态社会的格格不入,以及对于种种仪式的近乎于宗教式的膜拜,比如在《春去冬来》里影片最后用虔诚的镜头所记录的由金基德本人所饰演的主角上山的片段,《弓》里最后男女主人公结婚的传统仪式,而在《弓》里男女主人公甚至连一句对白都没有,在《空房间》里也仅仅是女主人公说过一句,“吃早饭了”,男女主人公们都将自己孤立在物质或者精神的孤岛里,与世隔绝。这显然是不符合生活常理的,但金基德本人似乎很喜欢这样的表达,在之后大失水准的《时间》里,男主人公剪辑的视频恰恰就是之前的《空房间》。
朴智娥在《呼吸》里继续着沉默,但却用行为和歌声表达着属于金基德的桀骜不驯,本来是很简单的夫妻失和的故事,却在金基德的桀骜不驯里变的神秘而多情。当路人窃语着冬季里穿着夏裙的朴智娥是不是有神经病时,分明可以看到在朴智娥嘴角里金基德对于嘲笑者的不屑,他甚至依然迷恋着其早期电影里比比皆是的冷暴力和死亡,当张震托着朴智娥的脸时,我常常想下一步是不是张震会突然的把手指插入她的眼睛,留下血淋淋的窟窿,就如《收件人不明》里我不时对于每个人眼睛的担心。张震终于没有将手指插入朴智娥的眼睛,但却差点被朴智娥在热吻中闷死,那种如螳螂求欢似的激情给人以极大的快感,那是朴智娥情感宣泄的终极,是其对张震的奖励,是其对于那念念不忘的五分钟死亡的怀念,在对其丈夫公然的被判中寻找压抑情感宣泄的出口和快感。
影片的最后,朴智娥终于和丈夫和好,张震却在监狱里被喜欢他的小囚犯勒死,这又是另一个情感的故事。整体而言,影片最大的看点也就是朴智娥的表演了。
影片资料:
《呼吸》:导演:金基德。主演:朴智娥、张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