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发布时间:2022-06-30 23:04:20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是一部由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 德米安·比齐尔 / 桑地亚哥·卡布瑞拉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影评(一):導演回復水準之作

  史提芬蘇匹堡憑著1989年的《性感的謊言》為影壇所矚目,2000年是他的豐收年,《伊人當自強》票房大賣,又憑《毒網》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不過,其後的作品成績總是強差人意,較成功的只有《盜海豪情》,《柏林暗戰》是向黑色電影致敬佳作但過於冷門。

  幾年的浮浮沉沉,這次《捷古華拉》,縱然有所不足,但應是導演回復水準的作品。

  影片是四個半小時長篇作品。不過,它雖然有史詩片的片長,卻不是另一套《沙漠梟雄》或《桂河橋》。這並不是一套蕩氣迴腸的史詩鉅片,反之是冷靜而粗獷地去描述這個革命家,甚至將他從被神化的位置拉下來。

  影片很大篇幅是游擊戰,從上半部的森林打至城市,到後半部的玻利維亞再起革命之戰,都拍得實感強,導演在場面及鏡頭調度上功力盡現。然而,它是影片的亮點,同時也是影片的污點。正因為這篇幅實在佔得太多。哲古華拉是一個堅信共產主義的革命家,但影片將他塑造成的只是一個戰士的形象。他走上革命之路的過程是應拍的,卻沒拍;他在古巴革命成功後願意跟工人階級打成一片也是應拍的,卻也沒拍。

  或者,在導演的角度,捷古華拉是一個戰士,而非革命家。不過,槍桿子奪政權似乎跟是共產主義有剪不斷的關連。

  導演這一次的哏R很有信心,故事依然是拿捏不準。一個最具傳奇色彩的革命人物,被他抹去神般的光彩,可是用力太深,取捨不宜。毫無疑問,《捷古華拉》是近年影迷必會掛在口邊的話題之作,導演這次總算再引起注意。

  絕對期待史提芬蘇匹堡的下一套作品。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影评(二):《切.格瓦拉》

  上周周四和周五两个晚上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看完了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的《切.格瓦拉》,因为时长的关系,电影被分为两部分放映,前一部分从切与卡斯特罗一行人偷渡到古巴直到古巴革命成功后切率古巴代表团到联合国参会;后一部分从切离开古巴到在玻利维亚被捕被枪决。

  同是描写艰苦卓绝的游击队生涯,电影风格和中国的《长征》等差别很大,我反而喜欢这种克制。克制,对一个人而言是成熟的标志,对艺术又何尝不是?越是克制的情感反而越有力量,越发人深省。有的观者或许会觉得平淡,而我却感受到那波澜不惊的海面下不断激荡的暗涌一次又一次撞击我的内心。

  切给农民义诊,身旁的小女孩说,他是个庸医,对每个人都这么说。简单一句话就刺痛我的心,言外之意,落后的条件让农民们营养不良、缺乏保健药物,都出现了同样的症状。

  切训练新兵,一段时间后给新兵机会自己选择离开还是留下,那简简单的几句话;切整顿游击队纪律,督促没有文化的队员学习,……

  战争结束了,大家都在欢呼革命胜利了,切说“我们只赢得了战争,革命才刚刚开始”

  记者问切,革命者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切的答案让她很意外,“是爱,对人民、正义和真相的爱”。

  古巴:茂密的丛林,恶劣的天气,匮乏的物质,队员有的离开了,有的牺牲了,没有眼泪,更多的是静默;胜利了,欢呼的场面一带而过。

  玻利维亚:当地的农民不理解切,一个外国人,为什么会来到自己的国家,为什么会为了让自己能够读书写字、看得起病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因为农民的告密,切和队友们被捕了,然而他的眼里丝毫没有对农民的怨恨,“为什么农民还要反抗你”“或许他们相信你们的谎言”——切和捕获他的军官的对话。

  看第二部分的时候我一直很难过,因为明知道切正一步步走向死亡。其实切又何尝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就是战死?

  还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天地间驰骋纵横的浩然正气~

  电影做到了

  注:根据记忆复述的台词或有错漏。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影评(三):有点长。。。

  许多人都对这个革命者有争议,当然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很多事情很难在当今在重新评价了,至于这些真真假假的盖棺定论,你爱不爱听,完全取决于你对事件的了解渠道。

  很能细细品味的一个电影,也可以多看几遍。

  切讲到关于革命的看法时,就说了一点。革命,需要的最基本的,就是爱,出于爱而革命,出于爱而暴力,否则,他就不是一个革命者。

  很多细节都在无形间显露了他的本性,如果是单纯的,名义上的共产者,他肯定抢了这些有钱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切,就不是这样的伪共产。他想证明的,战争着的,永远是一种精神,因为虽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精神才是唯一可以永存的。即使实践早已失败,理念却永远可以再次用实践去挑战。

  后面到了城里的战役很精彩,游击战居然不光适用于乡下。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影评(四):高贵的活还是理想的死

  切可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化身,是人的气质与理想,革命者的勇气和责任,以及在美国人的后院搞社会主义的绝对反叛,都是我们崇敬。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四段,遇到菲德尔?卡斯特罗钱,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幻想着整个美洲乃至世界的独立与发展,遇到菲德尔后,他是一个有着民族解放思想的理想主义者,为了古巴的解放开始了在古巴的游击战。游击战结束,他成为了古巴的三巨头之一。当改革出现阻力时他成了一定要为改革失误负责的人,这是的他离开了古巴,又成了一个理想主义者。

  这个上部主要就是讲的切的第二和第三个阶段,他为古巴的民族解放和古巴在世界地位奋斗的故事。追随菲德尔乘坐“格拉玛”号而来的81人都是抱着一颗为理想而死的心抵达古巴的,而切的这颗理想之心更浓,因为他是阿根廷人。无数的战争让这个患有严重哮喘的战士更加坚强,也让这个异乡人成为了菲德尔可以依靠的几个人中,最得力的一个。

  整部电影给我印像最深的两个场景,一个是招募新士兵,两个小孩因年龄不够但能写会读而把手举得高高的,并因落选而耍了脾气,坐在了地上。这让我下意识的想到了以前看到的我们国家的革命电影,唯一地不同就是他们的农民穿的都还不错。第二个场景就是在联合国大会上,灰暗而摇动的画面,画面中间切做着充满激情的演讲。灰暗和摇摆也许正暗示着切的未来。而联合国大会却是这个理想的者理想得以传播和破灭的祭坛。

  放弃了高贵的生活,追逐理想,这就是切,古巴的解放者,南美的游击队长,时间的精神圣徒。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影评(五):他只是个传说

  切?格瓦拉以被俘的方式结束了他在尤罗峡谷必将失败的困兽之斗。十几个小时之后,他被枪杀在一间破旧的小学教舍里。他的尸体被玻利维亚军方炫耀式的拍照展出:照片上,已经死去的他须发虬缠,投向死亡的最后一瞥竟带着怜悯与安详,脸上闪耀着属于受难圣徒的柔和光芒。

  切?格瓦拉的人生上是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传奇。身出名门却矢志革命,大功告成却又挂冠而去。放弃了在古巴的官位,身份,家庭和安宁,从刚果到玻利维亚,他践行着他所笃信的革命理想,直到子弹让这个不安分的生命永远地终结在玻利维亚的热带丛林之中。如此悲壮而丰富的人生,在二十世纪的历史上,不说绝无仅有,也绝对的世所罕见。也许这也就是他能够成为传说的最基本的理由吧。

  对于历史人物来说,一大悲剧就是生前不得施展,死后却又被抽离成了布满光环的符号。生前死后无人真的理解,身后收获的不是盛名,而是寂寞。切格瓦拉就是这样一个寂寞的传说。他被印在人们T恤的胸前背后,他被涂鸦者描绘在墙壁上,他的招贴画贴满了世界的角落,他被许多人奉做神的存在。六十年代的巴黎,青年人喊着他的口号冲进壁垒,而在中国的云南边境,许多苦闷的知青被他的日记鼓舞,偷渡边境去解放东南亚受苦的人民。人们把他当作反抗的象征和宣泄的出口,年轻人也在他的传说中寻找叛逆的理由。愈发可悲的是,他被商业的力量打造成了无所不在的消费符号,与闪烁的霓虹交相辉映。他被揉进了流行艺术,揉进了商业运作,被揉进了青春梦想,被揉进了革命旗帜,揉进了各式各样的载体,变成了时髦的象征,却沦为了一个内涵无比庞杂却空洞虚无的传说。

  可毕竟,他只是一个人。尽管他有着无比传奇而悲壮的人生激励,标志性的雪茄,虬髯,微笑和军装,但他只是一个人,一个复杂而悲情的历史角色。他被人们比做终生奉献革命的英雄,可也有大量证据指明他是一个神经质的暴躁屠夫。也许当我们拨开重重光环重新审视这个人,会发现所谓的圣徒光彩可能只是那些悲情时刻我们产生的幻觉。在行刑前,据说切曾经被问到,你相不相信上帝,他答道:我更相信人类。剥去光环并不是说要否认格瓦拉的价值,而是只有把他还原为人,才能真正的被这个不屈的人类灵魂震撼与感动。

  索德伯格08年的这部分为上下两集,长达四个半小时的格瓦拉传记片,平稳压抑的犹如现实。挂着战争和传奇的噱头,讲得却是一个人真真正正的故事。断断续续的四个小时看下来,很少能在心里泛起一丝波澜。本来古巴革命的历史本然的就极富传奇色彩:82个人承载一艘名叫格拉玛的游艇从墨西哥秘密潜入古巴,一经登陆便遭袭击只剩十几个人生还。却在短短三年时间,从深山密林的游击一举推翻了貌似强大的巴蒂斯塔政府。但是电影的叙述,平淡而平静。充满了各种游击生活的琐碎细节和战斗的残酷。通过对背景的渲染和营造,丛林游击的处处杀机给人带来一种窒息般的压抑感,但战斗过程本身确实平平淡淡,尽管充满了流血和死亡。据说电影中的各处细节,是导演对格瓦拉日记和其他一些史料的真实还原。而正是这种还原,让革命与游击,褪去了那份火红的浪漫色彩,只剩下热带雨林令人晕眩的绿色和树缝间投下的刺眼阳光。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残酷的奋斗牺牲。格瓦拉就是这样带着这种奋斗与牺牲走向了一座又一座丛林,直到死去。影片没有刻意地渲染任何悲剧色彩,因为故事和历史本身,就已然足够悲壮。

  大量的细节展现了格瓦拉作为一个人的可爱与强大,而更重要的是无助和失败。他的部下会叛逃,他招募的新兵会临阵退缩,他会被卡斯特罗安排到无关紧要的位置,他无时不刻地受着哮喘的折磨,他被他想要拯救的人出卖,他没能带着自己的部下冲出生天,他没能说服看守他的士兵解开他的缰绳,他最终被捆绑着手脚枪杀,他遭遇了人的失败和人的无助。正因为格瓦拉被还原成了人,他在这场注定无法成功,用生命挑战宿命的战争中获得了神一般的光荣。

  切人生最闪光的一刻,我想应该是当他放弃了在古巴的一切而重新拿起枪的时候。他是真正的战士,真正的战士或许最怕的就是胜利。而我又觉得,他重新地踏上战场,召唤他的应该是那个当他二十几岁骑摩托车横穿南美大陆时在心里种下的梦想。贫穷和压迫让这片灰暗的天空无法呈现彩虹,让这片贫瘠的土壤种出希望。或许正是这种不公点燃了他心头的火种。而我觉得,格瓦拉身上最强烈的魅力,不在于他的反抗,而在于他反抗的原因——那些我们时时刻刻都不应忘记的梦想,和那些对于压迫和不公的愤怒吼声,这或许才是格瓦拉传说的真正意义。你或许不认可或者反感他的做法,但你不敢说自己从来没有做过他的梦。

  他只是个传说,这个传说是属于一个被存在被创造的神的;但他是一首史诗,这首史诗,属于那些因为有梦而不安分的人类。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影评(六):造反教科书

  切在人格上,可谓完美,此人在古巴革命成功后竟抛弃高官厚禄,又钻进刚果、玻利维亚等地丛林里面帮助他人革命,正是这样毫不利己的牺牲精神,使得他感动激励无数青年,成为世界级偶像。

  但他在手段方法上,并不尽成功。切在古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古巴广泛的革命基础,和另一个强有力的领袖卡斯特罗的共同努力。他带兵打仗有一套,但上台执政并无亮点。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通过战斗取得自由后,如何巩固革命果实,才是最大的难点。如果古巴没有卡斯特罗撑着,切走后,难免又再陷入党派纷争的内乱中。就目前来讲,古巴虽然有了统一的政权,但由于美国长期经济封锁和图谋颠覆,古巴人这几十年来过的也不是什么好日子。

  谈到革命手段之老辣,还得回咱们中国看看,因为共党就是一个成功典范,毛、周等人,都可说是切的师范,游击战、农村包围城市等等战术战略暂不提,只说战后政权的巩固、处置派系纷争、土地改革、经济建设、外交手段等方面,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者确实堪称典范。

  周恩来曾指出:格瓦拉是“盲动主义者”,他“脱离群众,不要党的领导”,在古巴获得偶然性胜利后没有认真进行总结,就跑出去盲目地推销经验。“不依靠长期坚持武装斗争,不建立农村根据地,不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来逐步取得胜利”,而是“不管有无条件,以为只要放一把火就可以烧起来,这完全是冒险主义和拼命主义”,结果给革命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害人害己。格瓦拉的英雄形象,很大一部分是由于青年的偶像崇拜心理和知识分子缺乏分辨力给抬举出来的。

  这番话,确实是点中了切的要害。

  片中革命军打跑了独裁者后,一个士兵跑来跟切请假,说要回去看老婆。但被切驳回,他说:我们只是赢了战争,革命现在才刚开始。

  可惜到最后他自己也没能做到革命到底。为革命而战斗总是充满着浪漫和激情,但为革命而建设,则需要长久的坚韧。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影评(七):切·格瓦拉:阿根廷》

  切·格瓦拉:阿根廷》

  看电影名就可以猜测到这是一部人物传记了。下载时看它的介绍感觉是一部好的电影,拍摄的时间经历了四年之久,可以看出导演对这部电影倾注了不少心血。很明显它不是一部商业化的电影——花四年时间完成一部并非大制作的电影怎么可能适应这个快节能的商业社会?所以我想它应该不怎么买座——象我昨晚那样不用心看不明白,没有相关方面知识面的也看不明白,现在这个时代最卖座的是“爆米花”电影。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无论你倾注了多少心血来完成它并不代表人们都看好,只有懂得的人才明白,可惜懂得的人地却很少。

  未能坚持看完这部电影,虽然它不了各处剪接手法来避免看都呆滞。看到一半困了,第二晚再续看时也觉无味。

  放下了再拿起已没有当时的感觉,吃饭这是样感觉,恋爱有时也有这种感觉。

  个人推介程度:没看完,无意见。

  ———————————个人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影评(八):如果好莱坞不拍主旋律片,会怎么样?

  看到的现在的好莱坞片都是主旋律的。连酷似布拉克皮特的人主演的《切瓦拉》也是这样。导演尽量要往艺术片靠,靠来靠去,还是靠成了主旋律:梦想、自由、为大多数人服务。丛林绿和城市黑的色彩处理也没整出什么新鲜来。人斯皮尔伯格早用过了。在我看来,和这个侠那个侠的电影比较,除了节奏缓慢,故事拖沓外,本质上没一丁点区别。好莱坞什么时候能不拍主旋律呢?恐怕永远不可能。谁让好莱坞代表先进的世界文化发展方向呢。

  不过,弗洛伊德,又是弗洛伊德,其实也很主旋律:当人们解决了内心冲突,就不再将心理能量耗费在无意识上捣乱造成的混乱上,就能to love and to work。我很喜欢这样的结论,但不知道他老先生到底说过没有,反正美国佬的教科书上说他说过。

  看了那么多好莱坞电影,留在记忆中的场景并没有几个,大概我已经被主旋律化了。

  《英国病人》,为了私情出卖国家,第一次挑战了我的价值观国家观,从此我开始想国家到底是个啥东西;《宾虚》,被迫害的人压抑愤怒也能在上帝的指引下得到拯救,第一次挑战了我的历史阶级观,因为我一直期望宾虚反抗残酷的统治阶级,电影却在4分之3处告诉我坏人会自取灭亡,宽恕能拯救灵魂和身体。还有《纯真年代》,我曾经以为喜欢的是那压抑而火热的爱情,现在知道自己所敬佩的是承担。这三个都是我用自己挣的钱在师大的图书馆花5块钱看的投影。首因效应,如同我第一次吃怡口莲,第一次喝椰树牌椰汁,第一次读奥尼尔的剧本,第一次看《死无葬身之地》,第一次看到北京的新绿。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影评(九):你好,切

  切在西班牙語中是大哥的意思,往往表示尊重。

  切的出現或許不是偶然,但是結果卻成了必然。這個現實的社會或許不會讓浪漫主義存在下去,但是你卻成爲了眾多青年的精神偶像。據說,全世界被印刷頭像次數最多的就是切的。

  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麽時候開始喜歡上這個鬍子拉碴目光炯炯有神的男人,或許我不會像他那樣抗上槍去革命,但是至少他教會我了一點——浪漫精神。這裡所說的浪漫精神並非指狭义中爱情里的卿卿我我,而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就是你在70岁的时候仍然可以带着墨镜,穿着皮夹克像壮志凌云里的阿汤哥一样驾着哈雷在公路上奔驰;照样可以在失去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情况下仍能乐观坚强的活下去,并且每年清明节的时候去跟他坟前对饮。

  李白,苏东坡,还有切,我所喜欢的人无不是豁达开朗心中有理想有抱负之人。生活本来就不易,又何必没事找事的顾影自怜暗自神伤呢?

  套用老罗的一句话:剽悍的人生不需要理由。我想你的人生是剽悍的,至于理由,呵,who cares?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影评(十):补充以下

  剧情

  本片是史蒂文·索德伯格拍摄的关于切·格瓦拉传记的上集,讲述了格瓦拉的成长历程,以及与卡斯特罗一起推翻古巴独裁统治的历程。

  幕后制作

  艰难的拍摄过程

  切·格瓦拉是半个世纪以来第三世界共产革命运动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运动的象征,对于拍摄这样重要的人物,史蒂文·索德伯格说:“这是我必然要去拍的一部电影,因为从我很小的时候得知切·格瓦拉的故事开始,我就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好奇。他是很多人的偶像,同样也是我的,我对他坚持信仰的信念非常尊敬。因此在工作之后,我就有了拍摄他这一生的念头。”

  对于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史蒂文·索德伯格也坦言了并不容易:“首先是说服投资者,因为这部电影始终有着一定程度的敏感性。你知道,虽然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但在很多地方,切·格瓦拉还是一个忌讳的词汇,而这些对于电影来说,都是不太好的影响。我首先要说服的是自己,因为自己不能放弃,必须坚定拍摄的念头,否则这一切肯定无法继续下去;然后是说服投资者,这部电影的投资并不小,我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选择是没有错的。”

  谈到影片分为《阿根廷》和《游击队》来上映,史蒂文·索德伯格也表示这很无奈:“切·格瓦拉的一生波澜壮阔,想在一部普通电影的长度里来描述他的一生,实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因此最终我拍摄出来的电影有四个小时之长,这还是我剪掉了不少的情况,包括切·格瓦拉成长的经历。但当我把这部电影给投资者看的时候,他们还是不满意,其中一个人拍着我的肩膀说,四个多钟头,有几个观众能够耐心着看完?我想想,也只能接受他们最后的安排。于是这部电影分成了两个部分。”

  格瓦拉的成长历程

  对于影片最终分成上下集,史蒂文·索德伯格还表示:“我有时候想,也许这样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分开之后,我可以刻意的选择一些原定不要的素材加进去,因为毕竟一部电影变成了两部电影。在《阿根廷》中,我想描述的是切·格瓦拉成长的经历,以及他和他的朋友菲德尔·卡斯特罗的故事。整个古巴的故事都非常的壮阔,这是切·格瓦拉向世人证明他理想的一个重要地方,我们在拍摄的时候,这一部分也显得很顺利。大概有些人不愿意他那么的正面,但事实就是这样,古巴因为切·格瓦拉而改变,这是谁都无可否认的。”

  古巴革命军首领菲德尔·卡斯特罗对切·格瓦拉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史蒂文·索德伯格也着重提及了扮演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墨西哥籍新生代影星德米安·比齐尔:“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名很酷的演员,当我告诉他你要扮演一位革命领袖的时候,他问我应该如何去演绎,我告诉他,你需要看很多很多有关菲德尔·卡斯特罗的资料。其实我们原来还有一个疯狂的念头,能够拜访菲德尔·卡斯特罗(笑)……当然,这实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德米安·比齐尔是一名很敬业的演员,为了这个角色,他看了很多当时的录像和资料,开始逐渐的了解这个角色和这个角色的身份。作为一名领袖,需要相符的气质,这是毫无疑问的,德米安·比齐尔在这方面认真的下了功夫,我也常常在片场外也叫他,你好,领袖!他则用标准的革命手势向我致意。最后出来的效果非常的好,他和菲德尔·卡斯特罗合为一体。希望大家都能认同这个角色。”

  对于影片中展现的古巴风情,史蒂文·索德伯格说:“这次拍摄了很多外景,作为一部讲述半个世纪前的故事,我们必须要还原真实,如果让人感觉这很现代,很时尚,那这部电影就完蛋了。但是当我们计划在古巴进行实景拍摄时,却发现因为政治原因,这一点根本无法实现。本片最大的遗憾是我们无法在古巴完成拍摄,因此我们需要找一些相似场景来完成电影的摄制工作。我相信整个效果也能让观众感到满意,但这毕竟是令人遗憾的事,因为政治原因而未能实现实景拍摄。”

  花絮

  ·本片的筹备时间长达五年之久。期间史蒂文·索德伯格为了筹款,还参加了其他电影的导演工作。

  ·本片于2006年10月正式开始拍摄,2008年初完成拍摄工作,历时15个月。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最初向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建议瑞恩·高斯林来扮演格瓦拉的战友Benigno ’Beni’ Ramírez。瑞恩·高斯林还专门见了仍在世的Ramírez,并学习了一些西班牙语以准备出演角色。但是由于影片拍摄计划的延期,导致瑞恩·高斯林最终退出了本片演出。

  ·《阿根廷》和《游击队》在古巴和戛纳电影节放映的均为上下两集连在一起的完整版《Che》,长达257分钟。

  ·影片在拍摄期间,古巴政府曾经警告电影摄制组,如何影片中出现任何攻击菲德尔·卡斯特罗的情节,本片将在古巴禁映。

  一句话评论

  这是一部完全可以看出导演心血的作品,我们看到了一部史诗级的电影。

  ——《纽约邮报》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为本片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这部电影有足够重的份量成为他的代表作。

  ——《华盛顿邮报》

  如果在奥斯卡奖竞争者名单中没有这部电影,那么毫无疑问这是该奖项某种形式的堕落。

  ——GetTheBigPicture.net

  也许我这么说有些出人意料:这部电影是部动作片!

  ——JoBlo.com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