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弗林》经典观后感10篇
《成为弗林》是一部由保罗·韦兹执导,罗伯特·德尼罗 / 保罗·达诺 / 朱丽安·摩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为弗林》观后感(一):我喜欢这部片子
icolas懦弱、恐惧、迟疑、敏感、狠不下心、不自信、遇事第一反应永远是逃避,思考的时候眼神躲避游离。
因为经常会胡思乱想也大概是潜意识的不自信所以总是拖延恐惧迟疑。因为心太软因为善良因为怀旧念得旧日的好与坏所以永远矛盾所以永远不忍心。
作为一名典型分裂患者,自己的一面简直就完全是Nicolas的翻版,即使我一直多么不愿意承认,看上去这么大条欢快的我,居然有一面是能看着阳光照着的小草微笑,想不出原因的很认真的难过,躲在被子里半夜单曲循环眼睛潮湿,由一件小事就能从委屈到焦虑,某句话的小温暖记好多年,熬夜喝杯冷水突然觉得寂寞,梦到已逝的亲人哭到天明……
erceptive,Nicolas的妈妈这样描述他。是的,更敏感更敏锐的观察和感受的能力,爱与恨,喜与忧都无限放大。像Nicolas那样作为诗人,这样当然是好的,诗人本就是靠敏锐的感情吃饭的动物。
但我不是。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完全不需要那么敏感的神经。更坦白些,我甚至一直是有些是鄙夷的态度,该死的矫情的小家子气,一直极力想摆脱却时不时冒出头来,让人过的,感觉不好。
现在我依旧不是那么愿意正视它,但我至少不会鄙夷它。我一直就认为成大事者哪来那么多情情感感疙疙瘩瘩,虽然我连什么是成大事都不知道。对,是的,我还是会试着改掉它。不过实在改不掉就算了,学会接受吧。
好吧,无论如何,希望所有敏感的人,都能过得好一点。编剧导演真善良,后面有种大家都神父附体的美好的不真实感,不过我喜欢。我潜意识里大概在说服自己相信。突然想起来今天凤凰台提到了八十年代的几个诗人。双手插口袋,眼神游离,腿或某些地方因为焦虑紧张还是别的什么而抖动和晃动,原来是诗人的特征。
除了演员莫名神似厄齐尔有时会让我出戏,神父附体世界洒满阳光有点快的不太真实,这是部我喜欢的片子。
《成为弗林》观后感(二):多变敏感心,微妙父子情
当不羁老家伙遇到忧郁小年轻,且他们还是久未蒙面的亲生父子,这故事似乎给人以大有看头的印象。但实际上影片并没有花枝招展的情节,也没有大起大落的节奏,就像这父子俩写在纸上的作品一样,在平缓中娓娓道来。男人之间的情感是很特别的,没有女性之间那般直接,却有时又超越了她们更加深邃。在这对有着纯粹血缘的父与子之间,复杂的情感层次让两人从陌生、到相互排斥,再到步入正轨,看似错综的变化其实却自然而然。在老头子癫狂地冲着小伙子嚷着“你就是我!我创造了你!”,到他愤愤地指着儿子的鼻子告诉他“你不是我!”的转变中,这位年轻人似乎获得了某种新生,而当他带着自己的儿子见到自己的父亲时,他又意外地收获了父亲的另一种表情。
【《Q》用稿,请勿转载】
《成为弗林》观后感(三):在一个绝望的世界里,你需要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
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嘶吼呐喊,也不总是泪水滂沱。把那些都留给中国好声音吧。
这部片子因为平淡而醇厚,所有的回味都在不经意间。在我看来,比起尼克,乔纳森更值得尊敬——他虽然潦倒,但活得有尊严,尽管这样的尊严,有时候靠的是自己编织的故事来维系。“生活就是在搜集素材”,就是他保持最后一点自尊的屏障。他自己相信么?我不知道。但是,生活,总需要一个理由,尤其是当你希望活得有尊严,而现实又在无情地剥去它的时候。
乔纳森和尼克确是两代人,不仅仅因为他们是父子,更多地是在精神层面上。尼克在单亲家庭中成长,母亲又自杀,其承受的生活艰辛和内心痛苦可想而知,吸毒似乎是尼克这一代人排遣抑郁的方式。相比儿子通过放纵来宣泄人生,乔纳森这一代人,虽然酗酒,但更多是通过自我暗示、依靠自身信念来坚持活下去。乔纳斯说得对,他更加顽强。
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认为你是谁。在一个绝望的世界里,尤是如此。
《成为弗林》观后感(四):有点滑稽却沉重的父爱
一位父亲要如何面对自己的孩子,如何教育他,给与他?
这部影片没有给出答案,却揭示了这个问题。
影片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了我们线索,比如为什么父亲不在孩子身边,因为父亲在监狱,为什么父亲会找了一名银行出纳做妻子,因为涉及金融犯罪。
为什么这位父亲如此不负责,能抛弃孩子、妻子、家庭,而后来又回头找他的孩子。
父亲也是渐渐的在反思他的人生。
总是在赞美他的妻子,也许妻子还再世的时候他从未这样好好的赞美她,这使得他内心愧疚;
在狱中经常给孩子写信,有上百封,如果你是一个能抛弃家庭抛弃孩子抛弃妻子的人,你还会写信给家里的孩子,告诉他将来的目标吗?
父亲与小佛林谈论到母亲自杀的那个夜晚,他说,问题不在于自杀不自杀,而是为什么拖了这么久才自杀。这句话其实透露出父亲内心的愧疚是十分沉重的。因为他知道,他离开后留下妻子一人打两份工日夜操劳,还带着一个孩子,这是十分困难的。老佛林知道他妻子很早就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可是作为母亲,她本能的扛起了家中的一切,包括孩子。而最后母亲终于选择自杀,是因为她无意间看到的孩子写的东西,她确信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能独自面对人生的时候,她知道自己的使命完成了。
我猜老佛林日夜饮酒,过着荒废堕落的生活也与这份愧疚感有关。
到影片的结尾,父亲说着See ?see? see?。。的时候。
似乎是想告诉他的孩子,我曾经也这样抱过你,以前如此,现在亦是。
原来这位父亲一直没放弃他的孩子。
没有放弃对他的期望。
也许他只是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孩子,他犯过错,想弥补,却无从下手,这种矛盾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这位父亲更加真实。是啊,人无完人,何况我们的父亲呢。
这种笨拙的父爱有点滑稽却是沉重的。
《成为弗林》观后感(五):《成为弗林》:文学式生存是一件可怜的事
(芷宁写于2012年8月1日)
沉湎于文学艺术到痴狂的人多多少少都异于常人,他们往往怀揣着要将无形的感受领悟转化为有形文字的愿望,在一条崎岖泥泞狭窄的路上艰难前行,敏感的神经不断被无情的现实击打着,梦想也仿若蛛丝上的晨露,他们中的大多数生活的一团糟,却因有着超乎常人的感受力,而不愿意苟活于人群,泯然众人,于是,他们自己造囚笼,囚禁着自己,也自己做上帝,自己来崇拜。
影片《成为弗林(Being Flynn)》里的父亲乔纳森·弗林便是一个为文学而活的人,他自诩比肩马克·吐温和塞林格,而他的自负自我、一事无成以及穷困潦倒都和他穷其一生追寻文学的方式有关。该片的创意来自于真实的故事,改编自作家尼克·弗林的自传小说《烂城衰夜(Another bullshit night in suck city)》。此类影片往往因其真实性而显得分外残酷,也颇具现实意义。
许是编剧、导演保罗·韦兹对原著吃得透的缘故,该片结构简捷,脉络清晰,唯一不足的是力道少欠。影片的主线是一个男孩如何在父母有心性缺陷的残破家庭中,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作家,一个可以成家立业的男人的故事。如何呈现这个带着伤感气息的故事,凸显了主创们对现实境况的了悟和感受,在有的场景,观众几乎可以嗅到诗化的凄清,而在有的场景,又能看到记录片般的直白,如部分有关流浪汉庇护所的情节。
片中两代弗林的生活以及他们文字之路,都带着股子绝决和凄厉的味道,父亲在儿子年幼时就离家出走,只顾按自己作为一个作家体验生活的方式在世间飘泊,儿子尼克在父爱的缺席下,和母亲相依为命,然而DNA决定了他的文学天赋,于是当他的文字起到了意外的“杀人”效果时,他无力承受……
显而易见,这对父子之间的情感充满了怨愤和纠葛,隔阂也因经年累月而变得难以弥合,分离十八年后的相见,却是在一种极端的状况下出现的,双方都不愉悦的再次见面又发生在收容所里,子为志愿者,父为无家可归者,没有什么比这种境况更糟糕更揪心,然而,这便是命运给予的第二次建立父子关系的机会。
这次人生的交集,让父子有了了解彼此的可能,尼克需要接受父亲的种种“德行”,克服被父亲遗弃所造成的痛苦,还有自己的天赋所带来的阴影和伤害。父之酗酒,子之毒瘾,命运多舛、晚景凄凉的父亲仿佛一面镜子,善感的尼克终于藉此领悟到自己的路该怎样走,及时悬崖勒马,就像泰戈尔所言:“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不幸的经历消化得好,便可成为阶梯。
片中的表演较为上乘,特别是老家伙罗伯特·德尼罗与新生代小生保罗·达诺之间的对手戏。近年来,德尼罗演了一些关注家庭关系、亲子矛盾的影片,如《天伦之旅》,在本片中,他以精湛的演技将老弗林塑造的入木三分,特别是将儿子出版的诗集封面装入镜框时的神情,以及终于见到第三代并以极业余的手法抱着时的那略显尴尬的神情,都再现了沧桑的老弗林彼时起伏难平的心绪。
保罗·达诺,这位因在《阳光小美女》、《血色将至》等片中的出色表演而引人关注的年轻人,有着不俗的表演实力,他饰演的小弗林有着文学青年的敏感,有着寻找未来之路的迷惘,又有着体味人生的灵性。较之大小弗林,朱利安·摩尔饰演的妈妈戏份不多,却很重要,母亲一角是承接父子情感纽带的关键,也是儿子因天赋而负疚的源头,摩尔的出色之处在于,总在不经意间就将人物的心境转变拿捏得当,这个角色请摩尔来演,实属英明之选。
影片在展现别样亲情、成长历程、心路重建等人生命题的同时,也揭露了一些社会的阴暗面,关于庇护所的真实再现,让该片多了些人道关怀的气息。当然,不可否认,因人生跌入低谷而进入庇护所的人,他们中大多数的下一站很可能就是坟墓。
片中老弗林露宿街头时被流氓殴打的画面,让人不禁潸然,一个始终对文学抱有赤诚之心的人就这样过着负累的人生,虽然他看上去对此种作家之路乐在其中,并持之以恒,但是,很多被文学所伤的人,大概都不能平静地结束这次观影吧。
(杂志约稿)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9583197_d.html
《成为弗林》观后感(六):我是你又不是你
我们是父子。体内流着相同的血。
你生了我却又弃了我。
我怀着对你越想念就越埋怨越埋怨就越痛恨的心情长大。
我说,我绝不要成为你。
可是,我却又总是记得你说的话哪怕是信中的蛛丝马迹。
你说我天生是写手。
我因着对你的怀疑而迟迟不面对自己的能力。
又因为你的肯定对外表示我想当作家。
这种不自知的矛盾一直留存在我的心里。
直到你回来找我。
你的颓丧和明显虚妄的自吹自擂叫我失望。
我一面对那么久没见的你怀抱一些最原始的希望,
希望或许你能带来我内心的阳光;
一面又不断地被你茫然无谓的穷困潦倒的样子不断摧毁。
我越发认定,
我不要成为你。
可是,越抵触为何越被周围人说成我像你?
在梦里,在现实中,
我怎么会是你?
是怎样的一个契机呢?
当我看完了你给我的你所谓的“旷世大作”之后,
我竟然慢慢地释怀了。
它让我知晓了真正的你以及现在的你处于怎样的一种状况?
我原谅并且接受了一切。
我想,把你生病之前的开头接下去写完,即使是以你的名义。
这一回,让我做你又何妨?
这是我,作为你的儿子,所应该完成的一件事。
你未完成的,有生之年,让你看到有我替你完成,
这是我的使命,希望能成为你的骄傲。
《成为弗林》观后感(七):编、导、演皆优秀的电影
我觉得看到一部出色的电影,只要简单的一句"好看 ! " ,已能充份表达了电影给我的观感。
然而,单单以一句"好看 !" 来形容这部电影 ,又好像有点对不起台前幕后的电影工作者,所以我会多给力一点,说这是一部编、导、演皆优秀的电影。
本片的编剧和导演是Paul Weitz,故事改编自美国当代作家Nick Flynn的真人真事,也参考了他的小说,而Nick Flynn正正是本片的主角。
故事讲述男主角Nick的父母在他年幼时已离婚,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对亲生父亲的印象,只停留在父亲于狱中给自己写过的百多封信里。然而分开18年,两父子在机缘之下重遇,遂展开一段愈趋恶劣的关系。
别以为这是一个老掉牙的故事,便觉得一点也不吸引。因为当二人相处的环境是在露宿者之家,儿子是职员,父亲是宿友,便为这个老掉牙的父子故事,徒增很有观赏价值的戏剧元素。
尤其是这名父亲常自吹自擂有多威风八面、甚么也看不顺眼、每分每秒都狂躁症缠身般吵吵闹闹,便可以想象到父亲为儿子带来多少尴尬场面,二人的关系有多恶劣。
儿子本身已对父亲有个既有的坏印象,相处之下更令彼此的关系加速恶化。
电影的手法非常了得。
为了配合父子二人都立志成为作家的心愿,一开始以二人自传式的开场白,带出他们各自的遭遇。之后不断交集了Nick与母亲(Julianne Moore 饰)的回忆,由轻松到沉重,渐渐给观众绘画出他的背景版图,让观众了解到他对父亲的憎恨源于为何。
从开始的铺陈,分别讲述一个尖酸刻薄的老人家的故事,以及一个仍未找到人生目标的年轻人如何找到理想的故事。两个活在两条平衡线的人互不相干,但当这两条并行线相遇的时候,引爆点一触即发。因为观众已对Nick的背景瞭如指掌,所以会觉得一切来得合情合理。
此外,其中一幕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讲述Nick对父亲形象是从母亲如车轮转的男朋友身上得来的。那一幕的展现手法挥用得很独到,很讨我欢喜。我在此不详赘,留待有兴趣入场的你们去留意一下。
无可否认,Nick的父亲性格可憎,简直是一名瘟神。但是他不是普通的一个人,不是一个可置之不理的人,而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我觉得这段父子情描写得很独到。
其中说到Nick希望努力阻止自己步父亲的后尘。他愈努力摆脱父亲的阴影,愈希望自己不要像父亲,却愈来愈似这名如烂泥一样的父亲。
ick的父亲因此振振有词地说 : 因为是我造你出来的,你当然似我,因为是我造你出来的,你当然继承了我的写作天份 !
面对这样的父亲,作为儿子的可以如何面对 ? 想想都能理解Nick的无奈。
从这段父子关系看去,Being Flynn这个英文名字确实命名得相当好。
eing Flynn,作为费连的儿子,对父亲的感情夹集着痛恨和同情。他态度恶劣令人可恨,但他无家可归,外面却寒风刺骨,看到他瑟缩街头依然嘴硬,心里反而由憎恨变成可怜他,可真是有苦自己知。
编导在这段父子关系着墨颇多,加上演员的表现出神入化,角色相当立体。
aul Dano当然演活了Nick,但表现完全被Robert de Niro的风芒盖过了。
由Robert de Niro来演译这位有躁狂症的父亲真是再合适不过。他的表现犹如延续了《的士司机》(Taxi Driver)的角色性格,一样愤世嫉俗,一样痛恨社会上所有人。老马虽有火,可是都已是老人一名,又可以有甚么作为呢 ? 所以唯有将所有不满发泄在身边所有人身上,由得自己惹人生厌,自暴自弃还觉得理所当然。
看到这样的一个角色,我不其然思量到究竟是甚么原因令一个人变成如此这般 ?
我很相信是因为这人自视过高却长期郁郁不得志所致。然而,帮凶却是那些不懂得欣赏自己的人。
戏中,Nick的母亲从没有与父亲有对手戏,但是她每次出场,几乎都提及到Nick的父亲,而眼神都是看不起他,嘴巴也没说过甚么好说话。
她的戏份不多,但已足以令我联想到,她与Nick的父亲之间是由爱转变成怨怼、讨厌和憎恨。
若然她反过来对他抱持从不动摇的信心和欣赏,可能一切都会有所改变。而编导在结局时从Nick对父亲的态度改变,也印证到我这个想法。
有说,以喜写悲,悲更悲。虽然这戏不是搞笑类型,但电影的调子由一开始的幽默,经历了中段在露宿者之家的社会现象、悲哀百态,继而引领观众到后段的悲情。Nick的父亲纵然惹人厌恶,但看着他一直沉下去,仍是叫人伤心的。
整体而言,这戏很能让那些跟父亲没甚么感情的人身同感受,更令人想到父亲纵有不是,但他始终是自己的父亲。
我们常要求有一名让自己引以为傲的父亲,然而,扪心自问,自己又是否他能引以为傲的子女 ? 这电影没给我们答案,答案其实在我们心里。
祁佳仕
《成为弗林》观后感(八):You're the truth not I
什么都没有,这是抄歌词。
There are twenty years to go
And twenty ways to know
Who will wear,
Who will wear
The hat.
There are twenty years to go,
The best of all I hope.
Enjoy the ride, the medicine show.
And thems the breaks for we designer fakes.
We need to concentrate on more than meets the eye.
There are twenty years to go,
The faithful and the low.
The best of starts, the broken heart, the stone.
There are twenty years the go,
The punch drunk and the blow.
The worst of starts, the mercy part, the phone.
And thems the breaks for we designer fakes.
We need to concentrate on more than meets the eye.
And thems the breaks for we designer fakes.
ut it’s you I take ’cause your the truth not I.
There are twenty years to go.
A golden age I know.
ut all will pass, will end to fast, you know.
There are twenty years to go,
And many friends I hope.
Though some may hold the rose some hold the rope.
And that’s the end and that’s the start of it.
That’s the whole and that’s the part of it.
That’s the high and that’s the heart of it.
That’s the long and that’s the short of it.
That’s the best and that’s the test in it.
That’s the doubt, the doubt,
The trust in it.
That’s the sight and that’s the sound of it.
That’s the gift and that’s the trick in it.
You’re the truth not I.
《成为弗林》观后感(九):文学青年都应该好好看的电影
这是一部冷高潮的现实主义电影,负能量超过了正能量。正是如此,它没能在煽情方面超过那些结尾明亮又给力的亲情救赎片。刚看完的时候觉得一般般,平淡的尾声不是我想要的结局。
不过,沉淀下来之后,很多感受挥之不去,难以释怀。
每一个文青都有一个作家梦,这个梦想也许源自多年前一次美妙而充满自我完成感的写作经历,那时只觉得构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是快乐的,殊不知成为作家这条路阴云密布,荆棘丛生。无论是作家还是艺术家都是这个世界上最缺乏幸福感的职业,因为他会不断感到失败,生活犹如恶妇,理想是看上去很美的背影杀手。
在影片中,写作是老弗林的信仰。他过着孤苦无依,一败涂地的生活,支撑他走下去的只有’’美国只有三个作家,马克吐温,塞林格和我’’这一信念。他看似乐观自信,将生活中遭遇的一切困难当成作家取材,有尊严地回应朋友的拒绝,堕落成流浪汉也不忘义正严辞地教育孩子。不过,与窘迫的生活相比,他的体面言行又显得那么地虚伪无力。
人都不是傻子,谁不想过幸福生活?做不到’’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也就罢了,还可以选择小桥流水,如花美眷。可是,老弗林却抛妻弃子,像出走的高更或托尔斯泰一样。诈骗,入狱,醉驾撞人,被房东驱逐,成为流浪汉。现实的苦难将会变成杰作的细节,他将这句话当成咒语真言。只有遗传他文学才能的儿子敏锐地发现,每天晚上父亲都在愤怒和悲哀中质疑自己的信仰。
这不由得令我想起了一则新闻,关于今年的芥川奖得主田中慎弥,他高中毕业以后就坐在家里写作,一直没有出去工作,整整写了十年也待业十年,虽然母亲对此很支持,但他每晚必须要喝烈酒才能入睡。家里蹲尚且纠结如此,更何况流浪汉。
人生是荒谬的,如果不对过程赋予意义,终点只有死亡而已。但人又是泥塑的,外部的风刀霜剑难免不引起内心的矛盾挣扎。出走型的作家都带有一种内心流浪者的气质,平凡人的幸福里无处安放他的精神和希翼,但是选择流浪就意味着选择荆棘和厄运。
不知道为文学或艺术献祭了自己正常人生活的家伙到底有多少,最终站在金字塔尖上的只有那么几个。墙外,想向文学之路发起进攻的人,奉劝一句,入行须谨慎,墙内的,共勉,心顺处便是天堂。
《成为弗林》观后感(十):作家爷俩
一个是对梦想从不妥协、自诩为伟大作家的年迈老人。一个是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拥有写作天赋的无业青年。他们是一对素未谋面的陌生父子,在相隔了18年的分离后由于生活的所迫偶然间又重新相聚了。然而二人间迥异的性格,相互的不信任、不理解、欺骗、排斥、直到最后的决裂,使他们又陷入了自甘堕落的万丈深渊。但是两人都有着相同的特点,那就是成为一名作家的梦想和共同深爱着的女人。最终父子间的亲情使他们从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继续追寻着各自的人生梦想。
德尼罗饰演的老父亲是一个梦想着能够与马克吐温齐名的狂妄自大、傲慢偏见、抑郁寡欢不得志的作家。只能开着那辆经典的黄色出租车像幽灵般孤独的游走在城市之间以此讨为生计,和《愤怒的公牛》里一样,老爷子还是如当年那样生猛,滚完床单后拿着棒子冲下楼去沆瀣一气大战摇滚乐队。影片中两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家中的墙上始终挂着当年爱妻与幼年儿子的照片,虽然始终未能相见但仍然挂念着家人保持书信来往,儿子隐约记着父亲的教导:“我们来到世上就是为了帮助别人”。父亲希望儿子能够继承写作天赋延续着成为作家的梦想,当儿子的诗集出版成册,父亲欣慰的将封面裱框挂在墙上,父子间的亲情在经历了波折后更能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母亲是影片里最为悲催的角色,单亲妈妈独自抚养着年弱的儿子,枯燥繁重的工作、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扼杀了年轻女性的青春自由的向往,只能通过不断地更换男友带来稍许慰籍。最终当看到儿子的自述小说了揭示母亲的无奈生活,映照了母亲心中的无限失落和痛苦后最终无法释怀。只可惜还没有等到儿子深爱着感谢母亲部分的完成就用一颗子弹结束了生命。不知道如果她能等到那部分的完成,生活还是否会是原来的摸样。母亲的故事贯穿整个影片像拉锁一样紧密联系、影响着父与子的关系,成为影片中沟通父子感情的纽带。
还让我惊讶之处是影片描绘了一套完善的弱势群体收容救护体系。实行人道主义,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美国社会着实给人以温馨、感动。最后说说那个青年作家的女朋友,看的过程中就感觉好眼熟,忽然想起就是影片《朱诺》中的那位闺中密友,好久没有作品出现,原来短发也能如此美丽,必须得持续关注。
最后推荐影片的原声,喜欢的风格,必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