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王牌制片家》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发布时间:2022-10-21 14:47:16

  《王牌制片家》是一部由米歇尔·贡德里执导,杰克·布莱克 / 茅斯·达夫 / 丹尼·格洛弗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牌制片家》影评(一):牵强的主题

  Jack Black就是美国人的周星驰,但是他没有周星驰帅。

  这部电影一如既往,还是讲小人物的大事件(Jack Black这种烂仔也演不了大人物),只是情节设计和场景构造都差强人意。我就一直都想不清楚那个街区的居民为什么会喜欢他们粗制滥造的翻版电影,而且每一部都是Jack Black主演!

  但是怀旧总是一件好事,能够把整个社区凝聚起来的东西也许就只有怀旧。用香港人最喜欢用的一个词组,那就是集体回忆。这是属于所有人的东西,是最能牵动所有人头脑中那根弦的神经刺激。

  这一点也许就是这部电影唯一的一个亮点。

  《王牌制片家》影评(二):演職員名單之後<敬請回帶>

  整體來說,<低清老翻王>不能叫我很滿意。

  劇情推展不夠力,角色很容易就改變主意,這是順著劇情的過份理所當然。人物因此自然變得模糊、浮湥察妒怯伤麄儤嫵傻年P係,如朋友、鄰里或老闆費先生與邁克的疑似(義)父子關係等,都叫人摸不透,代入不了,不知所措。

  然,不知所措也未至於叫人渙散掉,導演有的是笑料,這仍舊攫得住我們。為重拍錄影帶而攪出的各種裝模作樣的方法和道具確予人驚喜,而且花臣不斷,不得不讚Michel Gondry的想像力豐富,一次又一次的還是讓他吸引住眼球。

  但若僅止於此,我便懶得來寫了。

  電影跟電視其中一個最大的分別在於,後者的結尾精彩與否並不重要,家庭觀眾都已看盡前面的一十九集,莫論最後如何,觀眾都沒所謂了,舒服就好。可電影的結尾呢?它是人們從電影世界回到現實生活前的最後一個立腳點,人們總是站在那兒回望整個旅程。那一刻的氣氛和韻味總是決定著我們的情緒,而這份情緒正是我們帶著回到生活的一個手信。

  <低>給了我一份名叫「集體回憶」的手信。它讓我體味到人們分享著「集體回憶」時的感動,也讓我明白到「集體回憶」指的並不是人們擁有著一個同樣的故事,而是在一個故事裡面,人們都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

  <低>的結尾做何樣,這裡不說(因為大家都比我先看了?),但我保證他的精彩,這結實地反映在跟筆者同場的「香港」觀眾上;竟然無一不釘在椅上!不看罷演職員名單都不走!

  ※ ※ ※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或者那難以與人分享,但這份孤獨,是人的命,無法避免。尚幸,總有一些更大的故事包裹著我們,在那裡我們總有自己的位置,於是一個一個被串連著,我們因此不再感到寂寞。

  ※ ※ ※

  共同而又不一樣,我們在不同的位置盯著同一個銀幕,脫不了孤觸卻又不寂寞,這不就是我們為甚麼還要進電影院嗎?

  原文刊於:

  法蘭.奇談

  http://chanvinci.com/blog1/?p=323

  《王牌制片家》影评(三):一个电影精神的胜利

  Michel Gondry这个mv狂人,他的视觉感受有时很难用语言去形容,他的智慧,他的灵光一闪,那是一种玩乐的天赋,那是一种童心的闪现,我无法对这种闪闪发光的智慧说不。

  电影是一种大众娱乐,或者往大了说是一种大众文化行为,但我们头脑中的电影是一小搓儿人鼓捣完了,给另一大拨儿人看的,可这部影片告诉我们,电影也许应该是那种自产自销似的创作行为,这种全民皆影的行为正是一种宝贵的电影精神。

  这次的故事比前两部片子更像一个商业片,笑料不断,也许很多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一部粗制烂造的B级片,其实不是,Michel Gondry并没有滥用时下风靡的电脑特效技术,而很多电影中的特殊效果是通过那些看似粗糙的“前期”制作来完成了,现在人们看电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观赏习惯,如什么时候改用特效了,什么时候该上情节点了,观众比导演自己都清楚,但是正是因为这种习惯,在某些时候就形成了一种现象,并不是导演给观众套上了思维的定式,而是观众自己给自己套上了思维定式,就像片中的美国人,他们的思维很开放(至少片子里所表现出来的观众),他们呢接受这种重拍行为,但是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我们身边,你能够喜笑颜开的拿着20块去排队看两个疯子拍的所谓的电影么?看那些成熟的完整的商业大片并不代表你的品味有多高,只不过说明你是大众文化的定位准确的一个受众而已,观众还是应该有自己的头脑的。

  再说说影片的核心概念,重拍经典电影,或者是说重搞经典电影,这个行为在片子里成为了主人公致富和获得认同的核心,正像片中的那个老黑人说的,在美国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挣钱,是的,美国人的确是那种对事不对人的性子,只要你有能力,有idea,社会一定会给你机会和大众的认同的,这个电影如果感动了你,无非是主人公的拼搏精神,要不就是这个挣钱发达的idea,这个有些天马行空的营销概念的确超出了我的想象,然后故事就像一颗石子投进了一个平静的水面,散开了无数的涟漪,我想这一定是一部毁誉参半的片子,但是Michel Gondry的片子一直是毁誉参半,因为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没有像其他好莱坞的商业导演那样作着保险的电影。与其说是Michel Gondry的胜利,不如说是一个营销行为的胜利,更不如说是一种电影精神的胜利!

  《王牌制片家》影评(四):该片很好 很后现代

  该片很好 很后现代 是纽约一个逐渐被边缘化的社区文化(哈莱姆区或称哈林区)面临被地产大亨后铲平而自发的自救行为 由偶然事件开始而一发不可收拾 追寻自身文化传统的反思 上世纪30年代的哈林区是当时纽约的艺术中心 尤其以黑人爵士乐的崛起(以片中爵士乐大师为代表)和大批黑人诗人的出现为代表 时称哈莱姆“文艺复兴”。当时就像影片中黑白纪录片里的那样 周末纽约的很多上层人物都来这里听音乐和戏剧。

  哈莱姆“文艺复兴”的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点:1.在黑人的觉悟和民族自尊心大为提高的情况下,一些黑人青年知识分子开始重新评价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 并要求在文学艺术中塑造 “新黑人”的形象──一个不同于逆来顺受的汤姆叔叔型的、有独立人格和叛逆精神的新形象;2.在报刊上广泛开展了“是艺术还是宣传”的讨论,大多数作家都认为必须加强黑人文艺作品的艺术表现能力。这一运动的主要领袖艾兰·洛克曾说:“美是最好的牧师,赞美诗比布道更有效果。”结果,有一些黑人作家在运动中趋向极端,走上“为艺术而艺术”的道路;也有少数作家强调“黑人艺术”的特点,用自然主义笔触宣扬哈莱姆区黑人“特殊情调”的生活,他们就被称为哈莱姆派。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提高了黑人文学艺术的水平,从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诗人和小说家,对促进黑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黑人民族的自尊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本片的主角(就是触电后把录影带洗白)好像是个独立电影人。美国电影就是有这样的人才好看。看过他制作的一些电影。结尾字幕放完后有他的网址。

  该片实际是戏中戏。他们自己拍的版本颠覆了经典(后现代的意义就在于此),所以赢得大批好评。结尾“捉鬼敢死队”的女主角现身,这就好似一个象征,为的是重新确定正版(正统)无可动摇的地位。说明历史事实本身并不重要,关键是拿它做什么。寻找自身的结果无法改变被商业利益产铲除的命运,但文化的记忆是任何力量铲除不了的。北京不就是这个社区的放大版吗?地产商一面乱炒自己楼盘有什么文化概念一面用推土机铲除本土文化,恨不得炸平城市重新盖房。谁真正关心胡同里的人想什么?

  《王牌制片家》影评(五):职业影迷和老爵士的胜利

  我从来没有因为一部电影这么生气,因为在豆瓣上看到一个家伙说“真没想到我喜欢的杰克布莱克会出演这么一部大烂片”,此人的头像是【龙虎门】,呃……原来这就是他的评分标准?

  我以为,说这部电影不好的都是没看懂的,没明白电影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中心思想知道吧,学语文的终极目标啊。电影不也一样吗,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表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导演究竟要展现怎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此片的重点根本不在那些翻拍桥段,要是有人把它当作【约会电影】【洋葱电影】来看,那真是对全体工作人员的一种侮辱。【约会电影】【洋葱电影】你不能拍吗?我不能拍吗?谁不能拍呀?把商业片拿来恶炒,炒得屎尿屁臭哄哄除了自欺欺人就是把观众都当作白痴。

  现在你去电影院里,像艾米丽那样回头看看观影的人们,那副所有人同一时刻因电影而产生的迷醉表情我不相信还能见到。可是在【小心倒带】里面,这群小镇居民看着自己捯饬出来的粗糙片子就是那副表情,真正荣光满面。

  他们几个人一组每组负责拍一段,之后坐在一起开会讨论段落顺序,还倒叙插叙说得跟真事一样;道具车不够用可以用硬纸板来代替;钢琴的琴键就几个大汉的手指头组合而成;有个白种人还硬是涂黑了脸要演黑人爵士歌手,原因是他很fat而这部电影就是在说Fats Waller的生平……这些大家聚在一起为一个目的努力,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经历,绝对都快乐过我们去看一部没诚意的商业大片。

  以爵士乐开篇的【小心倒带】最后以老爵士的胜利告终。米歇尔·冈瑞再一次把音乐和梦想全部都融化在一个看起来胡闹的故事里。从【暖暖内含光】到【睡眠的科学】到现在的【小心倒带】这个作者导演拍得越来越自由,越来越流畅,也更具独立精神。不讨好,不献媚,只以自己的童心和梦想造就的色彩在说故事。而他的叙事手法天马行空简直魔术师一般,观者都只有羡慕和倾慕的份,绝对模仿不来。

  【小心倒带】被爵士乐润色后仿佛比【暖暖内含光】更加温暖柔和。米歇尔·冈瑞也比【睡眠的科学】里擅长于表达自己的幽默感。被磁化的杰克走着走着就被什么东西吸了过去,镜头很远只拍后背,但我们也想象得到那胖子一脸的愤怒和不乐意。谁说朋克布莱克不适合这个角色呢?要我说根本度身定造。

  电影中他们问为什么是Fats Waller呢?明明有那么多大牌爵士手为什么偏偏是他?答说因为Fats是个快乐的人,是个能给大家带来快乐的人。哎呀,其实生活很有趣嘛,但都要靠真诚和梦想造就。

  市川拓司在《恋爱写真》中描写过一个电影迷关口。关口说过这么一句话,大意是他很喜欢电影,最擅长的就是看电影,可除了看什么都不懂,不会拍电影,也写不了影评,但如果有什么地方需要职业影迷他倒是可以去应聘,绝对能当上优秀员工。可是做影迷呢却挣不到钱,还得倒贴。

  但我相信做影迷的碰到米歇尔·冈瑞这样的魔术师,倒贴也是乐意的。

  米歇尔·冈瑞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跟比约克合作一些MV,他说“我和BJORK工作的时候,百分之六十甚至更多的想法都来自她。我并不介意,如果我拒绝那些奇妙的想法才是傻瓜呢。”他说,自己永远活在12岁。

  我为他鼓掌了 热烈的。

  《王牌制片家》影评(六):玩过火

  我知道,有些人一定会喜欢这部影片,觉得它是有趣的、富于灵感的,甚至是感人的。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部糟糕的电影,一段没有真实感的梦呓,一个过家家式的幻想。导演米歇尔·甘德瑞这次玩得过了头,终于显露出冰山底下空空如也的基石。

  米歇尔·甘德瑞一直以拍摄MV式的电影著称,他的《纯洁心灵的永恒阳光》、《科学睡眠》都是充满幻想性和音乐性的、飘逸的、非叙事性的作品。这部《王牌制片家》,单看情节介绍,你会觉得很有趣:迈克在一家老旧的录像带出租店工作,他和杰里是一对死党。在老板出去的几天里,电厂上班的杰里无意中身上带了磁性,把店里的录像带全都消了磁!无奈之下,他们想出了用DV重拍电影租给顾客的主意,结果竟生意红火。没想到影响大了之后,电影公司找上他们打官司,让他们变得一无所有。于是,几个人下了决心,要拍摄一部真正属于自己和这个小镇的影片……

  挺有意思,不是么?然而导演(同时也是编剧)并没有把它变成一个可信的故事,他似乎就用这个大纲开始了拍摄。《王牌制片家》里杰克·布莱克重拍的那些经典电影,简直就像是小孩玩过家家,甚至比不上youtube里随便找的一段DV作品。难道真有人会满心欢喜地花上20美元租来只有20分钟的录像带,看里面满身垃圾和废铁的杰克·布莱克演机械战警?并要求他们一部一部拍下去?这个支柱一塌,整个故事都变成了一出闹剧。当甘德瑞的灵性试图与现实结合,它就变得既不沉稳又不飘逸。当这个法国导演想要拍一部美式喜剧,就好比用法式蜗牛配了美式热狗,怎么吃都不对味儿。

  前半部影片里,导演似乎在借着全民自拍的DV风潮大肆赞美Low -Fi(与高保真对应)、赞美自娱自乐、赞美民众阶层的自我表达、赞美体制外的"独立电影",并把电影公司塑造成了邪恶黑手的形象--天啊,那段销毁录像带的戏都快把人煽乎哭了。但是别忙,甘德瑞似乎觉得还不够份量,于是在影片后面部分急转直下,改走了励志温情的路线,借老房改造之由又讲述了一个爵士歌手的故事,拍电影成了小镇居民(尤其是老店主)找回自信,重燃梦想的契机。在这样一个看似创意闪光不断的影片最后,我们终于看到了经典的好莱坞的煽情的大团圆的结局:所有小镇居民都沉浸在他们自拍电影的怀旧和温情之中,沉浸在自己创造的幻境之中;金钱有了,拆迁办的官员被感动了,迈克和杰里被追捧了,老人的梦想实现了。也许只有我,在深深的失望之余怀疑着:到底是我们观众不够真诚,以至全无感觉,还是导演不够真诚,仅仅是在玩一个游戏?

  《王牌制片家》影评(七):你是我如此贴近梦想的温暖瞬间

  当我一下意识到杰克布莱克把所有录像带消磁的瞬间 心里念念 介俩倒霉孩子呀

  往后拍着拍着竟拍出一片盎然的春天了

  到电影的最后 温情脉脉的一段纪实片放完 再从这小楼里走出去 外面是熙熙攘攘鼓掌欢呼的人群

  即使这些温情拯救不了世界末日 我还是愿意在某次地球毁灭之前欣赏它们

  这两个二百五倒霉孩子翻拍了很多电影 要了命的搞笑 有什么《捉鬼敢死队》《尖峰时刻2》《机械战警》《街区男孩》《狮子王》《一代拳王》《魔女嘉莉》《黑超特警组》《为戴茜小姐开车》《金刚》最要命的是库布里克的经典《2001太空漫游》杰瑞不是说了么 再造电影好过于原版 因为它们只有区区二十分钟 它们几乎没成本 再是提溜到现实里 我都想去老式的破旧的租赁录像带的店 回味一下那些并未发霉的小时光

  翻拍这些电影 像是在现实里真切的做场白日梦一般 大摇大摆的表示了自己对电影的喜爱 鼓励了平淡生活与常迸发的胡思乱想之间的缝隙 我们喜爱电影 无缘无故的喜悦忧伤 有时内心世界偏爱自编自导 偷偷上映 杰克布莱克和莫斯迪夫的国际脸儿让有幻想的人敢于面对去自己选择的机会 那些我们深深眷恋的事情 那些我们眷恋了却失落于它在现实里变得模糊的事情 多多少少我们是能为之去付出努力的

  当我们能摸到自己梦想的某一个瞬间 我们的生活会因此变得不平凡 有幻想的人便是有机会体验到这般销魂一刻 没有幻想的人大概从最初就放弃了

  而当你摸到梦想的那一瞬间 我相信所有人都觉得这是无比神圣值得的一刻

  《王牌制片家》影评(八):拍电影与钉子户

  《王牌制片家》的故事发生在一个DVD光碟开始淘汰录像带的时代。弗莱切先生有一家录像带出租店,传说爵士乐界的传奇人物费兹?华勒就在这里出生,然而他却面临着录像带产业的衰落,还有房屋被社区拆除的限令。弗莱切先生要去旅行,把生意交给了店员迈克打理。迈克的老友杰瑞被发电厂的辐射电波干扰到全身带磁,成天神神叨叨的他不小心把整个店里的录像带都洗掉了。生意要继续,还得瞒天过海,迈克和杰瑞只好扛起摄像机重拍经典,自编自导自演小镇居民想看的各类大片。他们的处女作是《捉鬼敢死队》。

  迈克和杰瑞的第一次拍摄过程令人捧腹又担忧。一架便携式摄像机便是他们的全部家当,粗制滥造的道具,劣质的特技,台词前言不搭后语,最后草草结束,直接从摄像机里取出来就递给了客人。关键是,这个缩减成20分钟版本的《捉鬼敢死队》竟然完全没有经过后期剪辑和处理,简直就是混乱加荒谬。可更荒谬的是小镇居民们都非常喜欢迈克和杰瑞极富创造性的重拍作品,排起长龙点名要求拍摄他们心中最爱的影片——《尖锋时刻2》、《狮子王》、《机器战警》、《金刚》、《黑衣人》……迈克和杰瑞的成功之道其实就是美国电影最原始的“棍棒喜剧”,由此可见,我们观众对于电影的要求真的不高,无非是娱乐嘛,乐到我们心坎里就算对路了。何况,迈克和杰瑞的电影人人都有参与感,那就更让人欲罢不能了,谁不渴望在大银幕上变身英雄或美女?

  弗莱切先生回来了,小店拍电影的事业蒸蒸日上,却依然摆脱不了拆迁的厄运,一拖再拖,成了社区的钉子户。雪上加霜的事情发生了,他们的重拍被法律制裁为对好莱坞大电影公司的侵权,录像带统统被粉碎。两个危机促使他们要拍一部原创电影,小镇居民一齐出动,拍摄了传奇人物费兹?华勒的一生,以证明小店以及小镇的历史价值。片尾,银幕上的光影在孩子们的脸上闪动,路人们聚集在马路上看着从窗户里透出的影像,感动鼓掌,很有当年《天堂电影院》的味道。说到这里,看来拍电影和钉子户倒有几分相似,都要有一种理想主义的坚持精神,但是能不能坚持下去那还得看你有没有创造力,会不会游走在法律的边缘了。

  《王牌制片家》影评(九):史上最可爱的电影

  最近很喜欢Jack Black,一名非常聒噪以及非常乱来的摇滚青年。

  所以从他的Be kind rewind上线开始,就一直拉习习去看,被她屡放鸽子直到电影下线都没看成-_-

  今晚终于在电脑上看完。本来以为又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好莱坞搞笑商业片,就像School of rock一样,铺垫,噱头,高潮,都是他一手挑大梁推动,剧情紧凑,惹人大笑;再或者像Tenaciou B,充满了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和印记,关于一个坚持梦想的渺小摇滚英雄,好像是他自己写出来的一样。

  这部里却完全不同。

  电影名字的来历是因为它发生在一个出租录影带的小店。所以善意的请求每名顾客看完之后倒带回片首,以方便下一名租赁的顾客。

  在这部电影中,Jack Black不着边际的有趣和狂妄,以及Mos Def带点老实劲儿的笨拙,被导演用到十足十,但是你却不会觉得他们是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他们自然的好像只是出现在镜头中而已。

  没有刻意的特写和着墨,故事并不依赖谁而展开,事实上,这部剧看下来,我不觉得有主角配角之分。里面每个人的脸我都记得,每个人的性格都跃然纸上。

  不用无休止的长镜头,不用手提摄影机的摇摇晃晃,不用一脸朴实的本色演员,这部电影却能被演绎的如此真实,如此强大,如此有说服力。

  我喜欢。非常的喜欢。

  影片的最后,爵士钢琴音符缓慢的流出,镜头一一划过每个现场观众的脸,随着剧情,见到他们大大的笑容或是黯然的神色在明暗中闪烁,让我突然记起了电影最初给人的感动。

  抱着玩笑的心情打开的这部电影,稍感开头粗糙还一度溜号,怎么也想不到,居然会在片终处潸然泪下,不论怎样也无法打住。

  http://rainonroof.blogbus.com/logs/25671195.html

  《王牌制片家》影评(十):Son of Rambow 和 Be Kind Rewind

  两部关于自己拍摄影片的影片;两部关于自己实现梦想的影片。Son of Rambow是童年的梦想,Be Kind Rewind则是成人的。

  更喜欢Son of Rambow。因为我有同样的童年,长大后却越来越少了那样的想象力。小时候和弟弟,一个拿着扫帚当大刀扮关公,一个拿着晾衣叉当银枪扮赵云,天天刀来枪往,如果有摄像机,我想,也会像那两个孩子一样,动自己拍摄的念头吧。那时候,从来没什么心事,永远无忧无虑。

  长大了,就像Be Kind Rewind里说的,有时候,生活就是a dump swamp。You’re stuck for life。在生活的泥潭里,一点点地沉下去,现实的压力越来越大,梦想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你完全失去了它。

  去看看Son of Rambow吧,能让你记起童年的梦想;再看看Be Kind Rewind,给自己一份重寻梦想的动力。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