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_随笔写作
低碳,是我们的自主选择!哥本哈根唇枪舌剑的硝烟尚未散尽,各国在筹划新一年经济发展突出“低碳”的基调却可谓异口同声。中国,尽管与印度站在同一战壕,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与发达国家剑拔弩张,但对内对外,均承诺信守既定减排宣言。因为,低碳,是我们的自主选择。
当论战平复,我们以冷静心态直面国内生态环境的严峻现实,也同时理解外交场合用各种解数和辞令博弈的无奈。“高碳”模式,造就一部分gdp的增速,也造就了向“低碳”转轨的高成本高代价。要达到减排时间表的要求,会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但箭既离弦,不能回头。
围绕一定时间内减排数量这块“蛋糕”,两大阵营在哥本哈根交锋,都为分得小些。发展中国家出的主牌是算历史帐,即西方国家在已完成的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已产生了绝大部分二氧化碳,而发展中国家刚步入这一进程。前者应对历史负责,要承担主要责任,后者出于发展之需要应承担较少的减排义务;且西方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后,高排放的传统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因此,“两个阵营”在减排义务的分配上是巴厘路线图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
对外策略和外交辞令出于立场和博弈的需要,不管得失输赢,当然不能成为国内回避“低碳”挑战的挡箭牌。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严峻现实的强烈呼唤,是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受惠的首先是内国国民,也惠及整个“地球村”。低碳,是我们的自主选择,而且也只有“地球村”成员各自做到“自扫门前雪”,才有全球环境的根本改观。
事实上,站在唯物辨证的角度看,“算历史帐”并不是有力的辨驳工具。这是因为,人类对自然和科学的认知是动态的发展的,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有局限性,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创造文明、推动历史车轮的前人。而西方工业文明的历史成果,早已植入全人类的文明史,在全球融合的漫长进程中滋养了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文明,成为人类共享的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18世纪初美国密西西比河上,富尔顿发明的汽船升起的第一缕黑烟,也不会有今天令世界各地畅通的各式快捷交通。而西方工业的转移,必然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在现代科学认知背景下的主动抉择,以及既有科技成果多大程度用于产业的改造和提升。能否让“后发”成为优势,这恰是“低碳”时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低碳,是我们的自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