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窃情》经典影评集
《天堂窃情》是一部由克里夫·唐纳执导,德雷克·德·林特 / 金·汤普森 / 丹霍姆·艾略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堂窃情》影评(一):从中世纪文化角度剖析“渣男”行为
浏览了别人的影评,其中有一点深得我心: Abelard太过自私,为了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和所谓的精神洁癖,而断送了艾洛伊斯的美好未来。
在他说出“我希望你也成为一名修女”的时候,我先是惊讶,随即有一股冲动脱口而出“渣男”!
但更多的是疑惑。
为什么对自己爱的人做出这样的选择?为什么擅自给出一个明知道艾洛伊斯不会拒绝的选项?为什么艾洛伊斯还义无反顾地听从?
先别急着归结为自私,也别用爱解释一切,虽然这正是影片的主题。
在艾洛伊斯听到噩耗刚刚赶回他住处的时候,他虚弱地拒绝了,而且还赶她走,一方面是认为自己已经无法给艾洛伊斯幸福,索性来个干脆了断,另一方面,则是自卑,他自认已经不是男人了,连正常的女性都配不上,更何况是巴黎有名的才女,还有一个可能藏在他心底的秘密,那就是,艾洛伊斯引诱他犯罪的,艾洛伊斯是始作俑者,她几乎断送了他的一切。就像亚当被夏娃引诱之后,上帝问亚当缘由,亚当把罪过都归于夏娃。从心理学上分析,自卑的人,同时也是自大的人,他归罪于艾洛伊斯,这是男权优越感的体现。他虽然嘴上说着自己有罪,这一切惩罚都让他更坚定了上帝是公正的这种说法,但他没有说出来的是,艾洛伊斯,你让我犯罪。注意影片当中他虚弱地忏悔那一段,他的用词是“我们”。中世纪,妇女依然被看成是低于男性的存在,她们生来就是罪恶的。对女性的歧视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比如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除少数贵族妇女和修女,在很长时间内,没有进入教堂礼拜的权利,不能出席葬礼,因为被视为污秽,如果妇女难产而死,甚至不能被埋葬在教堂墓地中,牧师也会十分嫌恶给产妇做临终的祷告,即使他知道这对中世纪的人来说至关重要。他除了是个男人,还是一个神学家,浸淫在神学的世界中几十年,习惯了用圣经来解释问题,这是职业习惯,也是思维的桎梏。在修道院中缠绵的时候,他望向头顶的基督,心中充满了悔恨和欲罢不能的自责。他心中深植的神再次复活了,在他的理性稍微回归的时候。这一关键的细节已经预示了他未来的选择。但同时,艾洛伊斯则全然不顾神学教条,不管是少女时期和嬷嬷的顶撞,和叔叔的争论,还是后来主动挑逗教授的疯狂举动,她表现得完全不像是普通的中世纪妇女,规规矩矩地活在十字架下面,在她的心中,自己定义的真理远胜于别人强加的道理。他看到了基督,她没有。他是知道差距的。
我们看到的艾洛伊斯,聪慧,大方,是个才女。可是至于具体的水平,影片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我能看到的是,男主始终在学术上把她当作学生,只是在relation方面,把她当作势均力敌的伴侣。至于为什么说男主把她看作是学生,因为实际上的确如此,艾洛伊斯尽管在女性群体中出类拔萃,但是在见解和学识上还是比男主少了二十年的。所以,他会引导她,只是一件极其自然和平常的事情。
所以,他是把她看作一个有罪的爱人,艾洛伊斯有罪,但是毕竟爱,所以不能弃之不管。对他来说,最好的解脱和救赎,就是能侍奉上帝,求得主的原谅,而不至于堕入炼狱,承受千年火刑。现代人可能无法理解中世纪对于天堂和地狱的执念有多深,在那个时代,人们生来就是为了死亡做准备的。极好的人可以进入天堂,大部分人会进入地狱接受拷问,而那些亵渎神灵等等不为世俗法律所容的人,都要去炼狱。用一句话概括炼狱:火,我就是火。生生世世,永不熄灭的火。艾洛伊斯诅咒叔叔的时候,就说了让他遭受炼狱之火。可见她的愤怒和绝望(顺便一说,这段台词念得太棒了)。在理解了中世纪的生死观了之后,我们要解读男主的选择就更容易了。他不仅要让自己得到救赎,还要让始作俑者,那个更加罪恶的个体也得到救赎,“无论如何,我们千万不能堕入炼狱啊!”这并非儿戏,而是他在经过痛楚和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这个决定,也包括了他们的儿子在内。两个有罪之人的儿子,也必定是有罪的。但是经过修道院中日日夜夜的经书念诵和抄写,日日夜夜的祷告跪拜之后,他身上的罪也能减轻。是的,中世纪的修道士们还有一项工作,就是给人们祷告,就好比是佛教中抄写金刚经,渡人渡己。那一句淡淡的“儿子可以给我的妹妹抚养”,无疑是加深“渣男”印象的一击。我们脑子里的观念已然变成“大不了就分”,“别吊死在一棵树上”以及“不能不要孩子”。快餐时代,是不会有宗教的,自然不会理解宗教中对于死后世界的虔诚。男主有爱情,但和其他男性一样,他是理智的。如同一家之主,替所有家庭成员做生死抉择。好吧,到这里又可以批判大男子主义了,但是无法否认中世纪“向死而生”的伟大情怀。
至于艾洛伊斯会听从,除了爱,还有理解。在挣扎无效之后,她承认了自己的心里再也无法容下第二个人。她的理解不是在一开始就产生的,而是在她淘气地亲吻基督像底座之后。她在修道院里,学会了更多的知识,学会了人世的艰辛,学会了与神相处,学会了在艰难枯燥的岁月里,尽全力体会昔日爱人可能让自己去体会的。这就是她的理解。
要知道,在恋爱关系中的两个人,不太可能完全理解对方的每一个心思和动作,但是美好在于,愿意去理解和相信。艾洛伊斯就是这样一个徜徉在爱河的女子,虽然愤怒,抵抗,疑惑,但是先理解着试试看吧,“反正,我这辈子,都耗在你手里了。”而无疑,对于两个追求精神境界和真理的却又无法独立生存下去的人,投靠一个可以发挥自己智力优势的机构,听上去还不太差。艾洛伊斯大概也是能读懂这一意图的。
也许到死,艾洛伊斯的心都不曾属于世俗意义上的“基督”,但是她的心中有神。她屡次称呼男主为“my lord, my god”,这个神是谁,无需赘言。
那么,在观望了他们内心的汪洋大海之后,你还认为Abelard是“渣男”吗?
《天堂窃情》影评(二):两颗对望的晨星,整个天空都会为你们照亮对方深情的眼眸
在涂尔干的《教育思想的演进》里看到关于阿伯拉尔和爱洛伊斯的爱情,查了查还有电影可看,真是件幸福的事。虽然男主角不是我心目中的阿伯拉尔,但是似乎所有由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中的演员,最后都会渐入我们心目中的那个角色。我爱这样的电影,大概因为是在众多的不真实中,终于看到最接近真实的东西,那种欣喜总是莫名,那种情感总是真挚。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人物与他们的爱情。JUST AS YOU SAY,WE ARE ONE.
电影的故事毋庸再述,那么美的爱情只有一次,它只属于他们,就如同我们的爱情只属于我们,那么完美,那么多彩,让人移不开视线。
很多时候我还是认为前人说得对,只有这样的悲剧才能让人震撼,所以说人是残忍的,只有痛才能让他们有真正活过的感觉。
《荆棘鸟》中麦琪的话很凄凉,从上帝那里偷来的爱情结果,最终还是还给了上帝。
也许这样的悲剧才能让人永永远远的铭记吧,如果他们幸福美满,大概早被遗忘。所以说,这是幸运还是不幸?如果是我,情愿选择永远被遗忘,大概大多数人不会选择用自己的一生幸福来换名垂青史的吧,如果是,那他是着了什么魔。
爱洛伊斯是勇敢的,麦琪是勇敢的,胜过她们爱的人,我一直这样认为。
阿伯拉尔比拉尔夫要悲剧,但却比拉尔夫要勇敢,至少他曾经选择放弃唾手可得的荣耀,执意迎娶心爱的人。
麦琪比爱洛伊斯要悲剧,因为她的孩子最终回到了神的怀抱,但爱洛伊斯每一次亲吻十字架的地盘,都在温习她和阿伯拉尔的爱情。
很想写首诗给他们,会取个什么样的名字?
大概是“天鹅之歌”
秋水边的落照里,有你叹息的身影
你灿烂的眼眸中,闪烁着悲的浮萍
你知道他将远行,不再有恋人般的拥抱
两颗天边的晨星,从此各自空守岁月的安宁
《天堂窃情》影评(三):《天堂竊情》:生生世世流傳著我和您的愛
_
寫於2011年愛荷華城,原文附有劇情截圖:
http://www.douban.com/note/1908181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號晚考完最後一場考試,緊張的final終於結束。12月17號開始的為期一月聖誕假。室友回了Ames, 家裡清清靜靜,本來正當好好補眠。可是放假第一天,也許熬夜久成習慣,難得12點前睡下,次日凌晨四點多就醒了。起來看完了Stealing Heaven.1988年的老電影,見有好事者將題目譯作《天堂竊情》,倒也確當。
故事發生在十二世紀的法國巴黎。阿伯拉爾(Peter Abelard, 1079-1142),巴黎大學的創始人,西方宗教史上最富才華的經院哲學家之一,才22歲便遊學巴黎,舌戰群儒,駁倒當時主流思想唯實論(Realism),開始了他的概念論(conceptualism)對中世紀初期歐陸神學界的統治。並與1115年進入當時最高神學機構-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擔任理事,並被提名為這所大教堂的神職人員。38歲時的他已是巴黎最受歡迎的教授,被譽為“高盧的蘇格拉底”,沿襲著古希臘的教學傳統,他帶著學生遊走在巴黎的大邸古堡間,在酒館和旅店邏輯辯論,在教堂和課堂探討神學……
就在某個漫步巴黎街頭的清晨,他邂逅了年方16歲的海洛伊斯(Heloise)。從小在修道院學習七藝經典,精通拉丁文,希臘文和希伯來語,年輕的海洛伊斯停停當當一佳人,智慧與美貌一樣出色過人。她的叔叔——同為巴黎主教大教堂教士的福爾波特(Fulbert)接她返回巴黎后,聘請了同事阿伯拉爾為她的家庭導師,一心要將侄女調理成內外兼修的佳人,好忠婚T貴族皇親。但是這個愚蠢的叔叔錯了主意,冰雪聰明的人也通常桀驁難馴。還記得她在修道院上課時提的問題,“按照舊約,如果說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樣創造了男人,那麼上帝也一定像男人一樣具有生殖器吧?”(If God created men according to his own image, then God must have reproductive organs like men do, mustn’t he?)分明大逆不道,邏輯上卻滴水不漏,嚇得語無倫次的修女姐姐只能在胸口不斷劃十字。海洛伊斯太聰明了,所謂天妨慧質,福和慧豈能雙修?自古佳人,不是夫人命。
lt;图片1>
朝夕相處漸漸成為心意相通,聲名遠播的神學教授和嬌憨慧黠的少艾才女相愛了。他們之間,隔了整整22年的陰差陽錯,隔著宗教和世俗,隔著,神與人。羊皮紙精心書寫的經書打開著,他們卻無意著眼那些智慧而神聖的字句,目光在彼此含情脈脈的凝視中糾纏。哲學、邏輯、神學,那些曾經深深令他們著迷的話題也在愛情的甜言蜜語面前黯然失色,終身致力侍奉主耶穌的誓言也被海誓山盟替代了。阿伯拉爾身為師長,自然嘗試過逃避。可是,避無可避啊。他躲得了她,卻躲不過自己的念想。
lt;图片2>
lt;图片4>
最愛平安夜他們的對話:
-You owe me a kiss, my Lord. It is the custom of Christmas.
-Yes, It’s practically the law.
-您欠我一個吻,大人。親吻是聖誕節的傳統。
-啊是的,這幾乎是一條法律規定。
就這樣,說著這些,他輕輕吻上她的臉頰。一個長期沉浸在經院神學著作中的教授,一位是未經人事情竇初開的少女,然而此時此刻,他們什麽也不是,在床榻上,在馬廄里,在草地上,在聳入雲霄俯視人世的哥特大教堂的十字架下,他和她只是當初伊甸園中吞下無花果的亞當和夏娃。澎湃而誘人的解禁,縱容了他們壓抑的愛,纏綿席捲周身,寸寸蝕骨銷魂,繾綣又奔放的力比多推波助瀾,一波又一波,直到將這兩具手無寸鐵身無寸縷的無辜胴體推向沉淪的巔峰。華麗到極致轉成糜爛,暢快欲仙的一刻也婉轉欲死,登峰造極的下一秒即是萬劫不復,罪感恥感快感交織成一幕幕活春宮,過程有多麼美,結局就有多破碎。
lt;图片11>
海洛伊斯懷孕了,乘著小船沿著塞納河去阿伯拉爾的家鄉安胎待產,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取名Astrolabe(星盤).海洛伊斯說“Astrolabe is a way of measuring Heaven.”他們愛情的結晶,是天與地的距離,這個浪漫的命名,冥冥之中是否也預言了他們愛情的悲劇呢?阿伯拉爾趕來和她在鄉間舉行了婚禮,并將她接回巴黎,暫時安置在一個修道院里。當時在十字軍東征的大背景下,教會的勢力和對人性的鉗制達到空前的高度。禁欲主義形格勢禁,流言蜚語紛紛四起。教士並非不能結婚,但是會影響教學和聲譽。阿伯拉爾四面受敵,主教一再要他懺悔改過,就連他的學生都開始公然地蔑視侮辱他。然而最不幸的是,福爾波特因爲多年如意算盤落了空惱羞成怒,在一個夜晚派人對熟睡中的阿伯拉爾痛下毒手,將他閹割了。
lt;图片6>
-I am no longer a man.
-I am still your woman.
-我已經不再是個男人了。
-可我還是您的女人。
lt;图片9>
她哭著辯解:我愛的是您這個人,不是因為您是個男人。可是他蜷縮在床上,痛苦地叫她離開,那聲音中帶著厭惡。或者,是對自己的厭惡。他變成了廢人,深愛著他的妻子何嘗不悲痛。那床上躺著的,是她的阿伯拉爾大人,是她義兼師友的授業恩師,是為她受盡苦難的風雨愛人。那一刻,上帝在她心中徹底死了。“主愛世人”成了一句最大的諷刺。福爾波特隨後受到宗教審判,被教會沒收財產并逐出巴黎。可是這遲到的正義,有什麽用呢?失去了她的阿伯拉爾,她現在真的是孑然一身了。
lt;图片7>
才18歲,為他一句話,押下了一生。在看著他剃度出家做了修士后,她也隨之落髮做了修女。從此以後,他是Father,她是Mother. 她還是可以像從前一樣尊稱他為My lord,可以光明正大地與他書信往來,甚至可以時不時地見到他。也許,這就已是她所求的全部。15世紀時,神職人員在整理神學資料中發現了這對愛人塵封已久的往來書信。她的每一封去信都是這樣開始和結束的:
To her lord, her Father, her Husband, her Brother;
His Servant, his Child, his Wife, his Sister.
抬頭:致我的主,我的父,我的夫,我的弟兄
落款:您的僕人,您的子,您的妻,您的姊妹
這些稱呼,也許以前我讀著會無法理解,但是這學期去過愛城華人教會團契和禮拜多次之後,才體會到它們的含義。他們的愛情在宗教中昇華,宗教在愛情中人性化;出世的獻身精神和入世的生死相許,綰和交融;簡簡單單的稱呼,飽含了海洛伊斯多少的深意。相應的,阿伯拉爾的回信也深可玩味“致基督的新娘和僕人”。信仰成了這對愛人的唯一力量,當他們再也無法成為塵世夫妻的時候,他們選擇另一種神性的紐帶,在遙遙處相望,在分離中相愛,上帝和世人共同見證這一段淒戀。
電影中還有一段溫馨的小插曲。在此補記一筆:二人分開后多年,海洛伊斯的修道院被教會拆遷,教會姊妹們相互攙扶著在冰雨中輾轉流離,沒有一個修道院肯收留她們。年老修女們背著十字架和笨重的經書在泥濘中艱難跋涉,最後她帶領眾姊妹投靠到阿伯拉爾的小教堂。再一次躺在昔日愛人的床上,病中的她還是那樣俏皮:You still make love to me in my heart.(在我心裡,您依然與我做愛)這句真情流露的粗話,此刻聽來,又心酸,又動人。
lt;图片3>
1142年,阿伯拉爾走完了他坎坷的後半生,死在圣馬塞爾,終年63歲;1164年,63歲的海洛伊斯也在修道院溘然長逝。四十五年的清苦修行生涯,早一步,晚一步,她和她的大人,都不可能是一輩子。那道橫亙在他們之間的22年歲月鴻溝,就好像是個宿命的死咒,牽絆著她追隨阿伯拉爾的腳步。她在彌留一刻,緊緊握著那個親吻了一輩子的十字架,顫抖著從底座抽出那片珍藏了半個世紀的潔白的羽毛。然後用盡最後一絲力氣把十字架砸得粉碎。她恨上帝,她恨命撸允贾两K,她全部的信仰只是這份愛情,這份背負著罪與罰的沉重十架的愛情。
lt;图片8>
沒有人知道,她每一天親吻的,不是主耶穌基督,而是她摯愛的阿伯拉爾。
沒有人知道,45載寂寂苦修的年輪沉沉碾過,她那輕如羽翼的愛依然纖塵不染。
十架下的羽毛呵,這樣輕,那麼重。這樣清清白白,那樣的情、深、似、海。
lt;图片5>
-You will never catch it!
-I will, I will, there, you see! This will be my own holy relic. A feather of a dove, it means love.
-嗨,海洛伊斯,妳抓不到鴿子羽毛的。
-我會的,我會的!瞧,先生,我抓到了!從今以後,這根羽毛將是我自己的聖物。鴿子的羽毛,它象徵著我們的愛。
阿伯拉爾和海洛伊斯的書信集:
http://www.sacred-texts.com/chr/aah/index.htm
《天堂窃情》影评(四):爱情经典 百世传唱
我大约在20年前上学的时候看过这部电影,并且从那以后,我始终认为这是我所知道的所有爱情主题电影中最经典的作品。
这部电影能够真正带给人心灵的震憾,这种震憾不仅仅来自于编剧、导演与演员对历史上这段爱情故事的杰出演绎,更重要的是,它确实是在用一种带着泪水的微笑来表达阿贝拉尔和爱洛依斯两人矢志不渝的爱情。他们的爱情遭受世俗与礼法的围剿甚至暴力干涉,使他们不能像每一对平凡夫妇那样生活在一起,但是,他们的心灵息息相通,从未有一时一刻相分离。影片对爱情的讴歌,超越了每一部同类影片或同类书籍思想表达的总和。现在所流行的爱情电影或连续剧,充满着对感情的虚假、浮燥、背叛、戏说和漫不经心,它们与《天堂窃情》相比较,无论在艺术还是在感情表达上都是绝对难以忘其项背的。时下的年轻人,如果想体会爱情的珍重,不妨观赏一下这部影片并仔细体味,或许能够让自己真正懂得那种纯粹、持久、厚重的爱情真谛。
当初在观看这部影片时,让我印象深刻是这样一组镜头:年轻的男女主人公在阳光明媚的草地快乐的奔跑,爱洛依斯双手接住一只鸽子的羽毛,并快乐地高声宣布:今天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兴过!影片展示了此后他们先幸福而后悲伤的爱情经历,在影片的末尾,画面上又出现了老去的爱洛依斯和这支珍藏已久的羽毛,而画外音响起了她年轻时快乐的笑声和她所宣布的:今天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她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兴过。影片的首尾相响应,完全能够让人感受到他们之间整个爱情的轮回是圆满而从无改变的。
最初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把影片误记为《Stolen Heaven》,并一直以为是一部唯美主义的法国电影。后来,陆续地知道原来这是发生在中世纪法国的一段真实的爱情历史故事,卢梭的名著《新艾洛伊斯》便是被两人爱情故事所感动和启发后写就的。多年以来,我一直希望能够再次观赏一遍该影片,可惜却再未能如愿。直到今天,在豆瓣网上看到网友对该故事情节的描述,我才得知此片的原名《Stealing Heaven》和中译名《天堂窃情》,心里非常高兴,才写下了上述文字。但仍很可惜的是,查了很久也未能找到有效的下载地址,如果哪位网友有资源且上传,我将感激不尽!
吉林 如尘 39218932@qq.com 2012-1-26
《天堂窃情》影评(五):《天堂窃情》:讲述阿伯拉尔和爱洛伊丝的爱情故事
记得是九十年代初的时候,看过一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译制片《天堂窃情》,一直记忆犹新。影片讲述的是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一个发生在十二世纪法国的爱情故事。
阿伯拉尔是一位伟大的经院哲学家,巴黎大学的创始人之一。一位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神学教师。他演讲时,口若悬河,极富感染力。他的学生形容他风度翩翩,神采奕奕,充满幽默,活力四射。他开始在巴黎教书时,年仅25岁。影片中男主人公,微卷的头发,深凹的眼窝,挺直的鼻梁,嘴角边的微笑总是略带着一丝漫不经心。
巴黎圣母院牧师福尔伯特为侄女爱洛伊丝聘请家庭教师,这个家庭教师就是阿伯拉尔。这一年,爱洛依丝16岁,阿伯拉尔38岁。这件事使得爱洛依丝兴奋异常,因为阿伯拉尔的名字早已如雷贯耳,关于阿伯拉尔令人动心的故事,恐怕早已乱了她的方寸。一个才华横溢,英俊潇洒;一个年轻貌美,单纯热情。两颗心很快碰撞在一起,阿伯拉尔与爱洛伊丝相爱。秘密地过起了夫妻生活。
“我们先是朝夕相处,继而心意相通。在讲课的伪装下,我们完全投身爱河。借她上课的机会,我们像情侣所向往的一般私室独处。书卷虽然打开,我们之间倾诉的更多的是温柔话语而不是经书的诠释;交换的更多的是亲吻而不是教导。我的双手不常翻动书页,却总是在她的脸庞流连;我们的眼睛不常阅读书本,却总是凝视对方。为了避免猜疑,我有时轻轻将她责罚,但这种责罚不是恼怒而是出于爱怜,因此香膏更加甜蜜。在爱欲的驱使下,我们尝试了各种缠绵缱绻……”
不久后,爱洛依丝怀孕了。阿伯拉尔不得已把她偷偷送到自己的老家,委托妹妹照看。为了不至损害爱洛依丝的声誉,阿伯拉尔又回到巴黎,亲自去见富尔伯特,希望他同意自己与他的甥女结婚,并且希望他保守这个秘密。富尔伯特同意了,阿伯拉尔立即回到家乡,准备迎娶新娘。这时,他们的儿子已经降生。
然而,爱洛依丝担心婚姻会断送身为教士的阿伯拉尔的大好前程,不同意与他结婚,只愿意作他的情人。因为按照教会的规定,教士一旦结婚,就会失去任何升迁的机会。爱洛依丝说,“你不可能同样细心的关心你的妻子和你的神学。讲课和女仆,典籍和摇篮,书本和捻线杆,羽毛笔和纺锤,你如何能使这一切协调一致?一个需要在神学的默想中沉思的人,怎能忍受婴儿的啼哭、摇篮曲和男女仆役嘈杂喧闹的干扰呢?富人可以做到,他们在豪华宫殿里不必为开支费用操心,不必为物质上的忧虑愁眉不展,但知识分子没有这样的条件。必须为金钱和物质操劳的人,无法专心于自己的神学或哲学着述”。
但阿伯拉尔说服了她,并且把他们的婚事告诉了一些要好的朋友。他们把儿子留在妹妹家,回到巴黎,请富尔伯特参加了他们的婚礼。在巴黎,他们仍然需要保守婚姻的秘密,为此不得不分居,阿伯拉尔住在自己的单身宿舍中,爱洛依丝则回到舅舅家中居住。他们见面的机会不多,而且都是秘密相会。
舅舅富尔伯特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他虽然同意了这门婚事,但始终觉得受到了侮辱,名声受到了损害。况且,替他们保守婚姻的秘密也可能会给他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说不定会毁掉自己的前程。于是,他违背自己的承诺,公开了阿伯拉尔与爱洛依丝的婚事。爱洛依丝出于对阿伯拉尔的保护,拒不承认。无奈之下,阿伯拉尔再次把爱洛依丝秘密送走,这次把她送进了一所女修院,让她穿上修女的衣服,以掩盖她的身份。
阿伯拉尔的这一举动,更加激怒了富尔伯特,他以为阿伯拉尔已经强迫爱洛依丝出家做了修女,于是他雇了一个凶手,于夜里潜入阿伯拉尔卧室,不由分说,对阿伯拉尔强施宫刑。
事发后,阿伯拉尔得到普遍的同情,凶手遭到惩罚,富尔伯特受到谴责。但是,这次劫难后,阿伯拉尔在教会中的仕途彻底结束了,因为他不再是一个健全的人,不能再在教会供职。阿伯拉尔万念俱灭,吩咐爱洛依丝出家,做一个真的修女,他自己也进入修道院做起了修士。
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阿伯拉尔与爱洛依丝除了工作上的短暂见面外,没有了任何联系。有一次,阿伯拉尔为了安慰一个遭遇苦难的朋友,把自己的遭遇写了下来,取名为《我的灾难史》,意思是告诉朋友,与我的灾难相比,你的痛苦算不得什么。后来,《我的灾难史》传到了爱洛依丝手中,她读完后,立即给阿伯拉尔写了一封充满爱意的信。她说:“我相信没有人读了它或是听了它而不流泪的,它重新唤起了我全心的悲伤……。”她表示自己依然深爱着他,说“您是我的心灵和肉体唯一的拥有者”。她请求阿伯拉尔给她写信,“在上帝的面前,我请求您,不论您用任何方法,请您藉着那些慰藉的书信,回到我的身边。”
阿伯拉尔回信了。在他们来往书信中,爱洛伊丝对阿伯拉尔的称谓是“致她的主人,或毋宁说她的父亲,她的丈夫,或毋宁说她的兄长;她是他的仆人,或毋宁说他的女儿,她是他的妻子,或毋宁说他的姐妹;写给阿伯拉尔,爱洛伊丝”,或“他是除基督外她心目中的唯一,她只属于信仰基督的他一个人”。阿伯拉尔对爱洛伊丝的称谓是“致基督的新娘和仆人”。精神是支撑他们匍匐夜行的唯一力量,上帝见证着这一伟大的灵魂之恋。
他们一直保持着通信联系。在他们的通信中,大多数话题是关于修道生活的。在已经不能成为真正夫妻的时候,他们选择了另一种表达爱意的方式,即把相互间深深的爱转到了对上帝的爱中。1142年,阿伯拉尔结束了多灾多难的一生,与世长辞。生前,他曾向爱洛依丝提出,他去世后希望葬在他帮助爱洛依丝等人建立起来的圣灵修道院。爱洛依丝把阿伯拉尔的遗体运回这个修道院,依照他的遗愿下葬。1164年,同样只活了63岁的爱洛依丝也去世了,人们把她葬在阿伯拉尔的墓旁,永远纪念这对恋人。
影片中好几个镜头,在当时也是比较震撼人心的。也有好些令人开怀的情节。比如神学院的学生们私下议论,有一句台词是,“抵制诱惑的最好办法就是接受诱惑。”而爱洛伊丝的出场的镜头更是惊人:一个外表枯板的嬷嬷给一群青春妙龄的少女授课。身材苗条修长,好学聪颖,思考上帝是男性还是女性的爱洛伊丝站起来提问:“上帝也有生殖器吗?他也会吻女人的生殖器吗?”堂上一片哗然,嬷嬷惊诧无比,少女们嘻嘻哈哈笑着扭作一团。男女主人公对白时,爱洛伊丝对阿伯拉尔动情的说:“让我作你的婊子!”——这句完全真情流露的粗话,以致我在后来不断见到人提到“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粗话是很动人的,那就是对自己喜欢的人说的粗话”这样的评价。……,影片结尾时,年老的阿伯拉尔与爱洛伊丝再次相见在原野上,大风中爱洛伊丝对阿伯拉尔说,“在我心中,我在和你作爱。”
他俩的的通信,后来汇成《阿伯拉尔与爱洛伊丝的情书》。该书英译者(毛尔顿)说:“阿伯拉生时为伦理学家,伟大的领袖,着述甚多,现在早已遗忘了。他的哲学家的名誉,也死去了——但是他的情书还活着。”但作为哲学家,阿伯拉尔在西方哲学史上也是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后人被他们的爱情深深感动,1877年,他俩的遗骸被移至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合葬(在这里,他俩与巴尔扎克、莫里哀、王尔德、普鲁斯特等一起静静地安息着)。有一期的正大综艺节目也介绍过,说许多热恋中的情侣,都要到他俩的墓地上献上一捧鲜花。(2007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