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钟与蝴蝶》观后感10篇
《潜水钟与蝴蝶》是一部由朱利安·施纳贝尔执导,马修·阿马立克 / 艾玛纽尔·塞尼耶 / 玛丽-乔西·克罗兹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潜水钟与蝴蝶》观后感(一):《潜水钟与蝴蝶》——电影与原著之间
[收录于《字与光:文学改编电影谈》,香港:三联书店,2016]
先看原著,再看电影,也不一定是较为明智的欣赏策略,至少对于《潜水钟与蝴蝶》并不奏效,我宁愿将时序倒转,看过电影,再看书可能更佳。
众所周知,《潜水钟与蝴蝶》原著作者Jean Dominique Bauby(1952—1997)本为法国时尚杂志ELLE总编辑,后来发生意外,全身瘫痪,唯有左眼皮能够活动。唯一的沟通方法是,人们读出字母,一直到Bauby眨眼示意,一字一字,一词一词,组合成一句,句子再组合成段落,然后是一篇文章,最终成书——《潜水钟与蝴蝶》。电影导演Julian Schnabel花了大概四十五分钟,用POV的主观角度,让观众进入Bauby的视角,之后才以蝴蝶这个集记忆力与想象力于一身的象征开展情节。在时间运用上,导演未免过于奢侈了吧。
原著《潜水钟与蝴蝶》开展了记忆和想象的天地,我最喜欢〈皇后〉的最后一段,文中的艾珍妮皇后是拿破仑三世的妻子,也是医院的赞助人。Bauby恬适惬意的背后是命运播弄的悲凉,两种极端的感受在幽默的自嘲和想象之中浑然成为动人的叙述,这一种悲喜交杂的情绪带动着自传的书写:
「这时候,一股无以名之的恬适感涌上心头。我不但是遭受流放、不但是瘫痪了、哑巴了、成了半个聋子,不但是所有的欢乐都被剥夺了,一切的存在都被减缩了,所剩下的仅仅是蛇发魔女美杜莎般的惊悚骇人,甚至,光看我的外表就够恐怖的了。这一连串接踵而至的灾难,使我不可遏抑地笑了起来,很神经质地笑了起来;被命运之锤重重击打之后,我决定把我的遭遇当成一个笑话。我呼呼喘着气的开怀笑声,刚开始时让艾珍妮皇后怔了一下,但是后来她也感染到了我的好情绪。我们笑得眼泪都流出来。这时候,市政厅所属的铜管军乐队开始演奏华尔兹。如果这不会冒犯艾珍妮皇后,我实在很乐于站起来邀请她跳舞。我们要在绵延数公里的方砖地板上舞动、飞旋。从这一次以后,我每到大厅廊,一看到皇后的脸,就对她那似有若无的微笑了然于心。」(邱瑞銮译,大块,1997,页25)
电影《潜水钟与蝴蝶》没有着力处理以上幻想化的段落,导演的强项似乎是刻划人际感情。电影的亮点是父子戏,由当年英玛褒曼(Ingmar Bergman)《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1957)中与死神对奕的骑士Max von Sydow饰演老父,当然是绝佳选择,一场剃须,另一场通电话,已足以叫人动容。
可惜的是,电影时有佳句,整体而言却略为拖沓,也不够豪放自如,总体来说并不太圆满。另一个佳句已是尾段,杜鲁福(Francois Truffaut)《四百击》(The 400 Blows,1959)的音乐响起,Bauby驾车穿越巴黎的城市和乡郊,接儿子去吃生蚝,可惜事与愿违。至此,关于电影,已不必多说了,喜欢的人一定会翻阅原著补充电影的不足。似乎,文字的想象空间比电影还要大,而且读者有更大的自由。还有一点是电影不及原著的,但这不能责怪Julian Schnabel,而是Bauby的感受太深刻了。你看看,书的结尾是这样的:「在宇宙中,是否有一把钥匙可以解开我的潜水钟?有没有一列没有终点的地下铁?哪一种强势货币可以让我买回自由?应该要去其它的地方找。我去了,去找找。」(同上,页127)
《潜水钟与蝴蝶》观后感(二):To be or not to be
在看电影之前先了看小说,说来惭愧,书是花了一个早上的几个下课时间看掉的,硕大的字体和毫不吝色的空白其实会给看的人有一种很爽快的成就感。看完之后有些迷惑电影会怎么样来表达一个人可以说是大片大片无拘无束的内心独白和那种矛盾的洒脱感觉。
但是,没有让人失望,电影完美地表达了书中“肉体沉重如潜水钟,但内心渴望像蝴蝶般自由飞翔”的感觉。从最开始的不断变换焦距光影晃动的镜头开始,导演就让人开始透过一个人的左眼观察、思考、想像……电影的画面纯净无暇,光影的融合自然流畅,好像一幅幅有声的图画,原来只用一只眼睛也可以看到这么美丽的世界。当Bauby座在轮椅上,面向大海,即使没有声音,但似乎也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无边的思考和想像的表达。影片中几处回忆的穿插也自然真挚,包括最开始回忆Bauby工作的时候那种带有浓烈工业气息的硬照片场的迷幻味道和后面Bauby为父亲刮胡子的亲情的自然流露,影片都做得平稳而出色。
其实在看到影片里的Bauby的时候总会想到《深海长眠》里的主人公Ramon。Ramon会想像自己自由地走下床,从房间的窗口飞越,飞过田野、森林、山脉、飞越大海,大海没有尽头飞越也就没有镜头。Bauby也是,他的心灵是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飞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见证冰川的的崩裂。似乎,躯体受到束缚的人们总是充满了灵感,Ramon用嘴持笔书写那些向死而生的诗歌;Bauby用左眼皮书写他某一部分的生命。另外,和《深海长眠》里不断出现的Ramon沉溺在浅海中的意向一样,《潜水钟与蝴蝶》里也不段闪现Bauby被困在潜水钟里的画面,提醒着我们他身体的不自由,然而这正更突现了人思维的美妙和精神的深刻。只是,Ramon择死,Bauby或许曾经这样想过,然而随后面对一切用的却是更加豁达和珍惜的心态。
To be or not to be,当个人没有能力做这个选择的时候,在宇宙中,是否有一把钥匙可以解开潜水钟?有没有一列没有终点的地下铁?哪一种强势货币可以买回自由?应该要去其它的地方找。去了,去找找。
倒塌的冰山又以回放的形式恢复,真的可以找回已经毁灭了的吗?还是只能停留在The 400 Blows中的配乐环绕的郊外小道上?
《潜水钟与蝴蝶》观后感(三):《潜水钟与蝴蝶》-被躯体绑架的人
汤姆·维茨,《四百击》,《洛丽塔》...如此熟悉的配乐,拼贴着肆意绚烂的影像,谁能想到这是一部关于死亡的电影。一个被自己的躯体无情绑架的男人,即将沉向永恒的海底,他还能作些什么?
这就是今年戛纳最佳导演奖得主《潜水衣与蝴蝶/Le Scaphandre et le papillon》想要讲述的真实故事,改编自《ELLE》主编让·多米尼克·波贝的自传体小说,97年法国最畅销图书。男主人公让多(作者)某一天突然身患重病,四肢躯体丧失活动能力,只有意识时而清醒。靠着唯一可以活动的左眼皮,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与外界交流,艰难的写下了他在生命最后时光里的丝缕感受:肉体如同束缚在厚重的潜水衣中,无法动弹,而思绪却如轻盈的蝴蝶,自由的飞翔。
法国影片的美国导演朱利安.施纳贝尔可是名副其实的“新表现主义画家”。作为八十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美国当代艺术家,施纳贝尔的天分触及到艺术的各个角落,电影也不例外。此片仅仅是画家第三幅‘第七艺术作品’,他已经可以娴熟的把绘画的色彩感带入镜头,靠大量的虚镜,闪回和超现实,来重塑男主角的人生,用压缩的时空感切换人物和观众的心理。一个男人,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追忆自己的爱情,调侃曾经精彩的人生,甚至重新迷恋上新的女人。这些混乱,扭曲的叙事逻辑,真实与想象并举,竟然能被施纳比尔处理的如此美妙,让观众都不禁爱上了剧中的男男女女。
在很多情况下,观众是站在让多的主观位置,从他唯一可以感知的视角,接触逐渐萎缩模糊的外部世界。而与外在感觉由繁到简相平行的,是主人公内部精神层面的清晰梳理。愈到影片后半部,让多的回忆愈加明朗,感情对象也更加丰富立体。他与不同女人的爱情游戏,和前妻孩子们的天伦之乐,以及年迈老父的坦诚倾诉,都细腻真实的打动着观众。尤其是让多与父亲的那场戏,虽着墨不多,却是本片的重点。也就是说导演施纳比尔本人就是为了用这段情绪来追忆父亲,探讨死亡,才会想到拍出这部影片。
摄影取景,画外音和配乐在影片中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是导演颇为得意的个人风格标签。主观镜头的大量运用,忽视构图的完整性,走焦,空镜随处可见,为的是让观众切身体验到一个瘫痪病人的痛楚。而有时这种痛苦又伴随着一种诗意的宁静,露台上的地平线景观让人想到了安东尼奥尼的《奇遇》,海水的包容又似乎消融了‘潜水衣’的束缚。画外音里的让多是那么的乐观,被自己的躯体绑架时,也能放飞思想的蝴蝶,让死亡的恐惧越飞越远。当记忆的碎片被信手拈来,拼成了新的寄语,那就通过左眼里的窗口,留给美丽的护士:“E,S,A,R...选中了字母就眨眼。肯定眨一下,否定眨两下”,在小说出版后的第十天,让·多米尼克·波贝离开了人世,却把自己的生命留给了我们。
正是导演本人的性格与原作者有颇多相似,感性,热情,充满幽默,他才能把这个关于死亡的故事处理的富含‘笑意与自由’,不落俗套。采访时的施纳贝尔一身睡衣,随意的开着玩笑,即使是对酒店外的喧闹表示厌恶和抱怨时,也不忘加上一句:“应该让这些污染空气的人去坐牢!..哦不,这么说太野蛮了,不应该有任何人坐牢,他们都应该去坐电椅。”
《潜水钟与蝴蝶》观后感(四):被束縛的奔放
這部電影是繼<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後又一部讓我感到的片子
在描述一位在不明原因下
男子變成準植物人的故事
以及他如何用他僅剩的右眼(眨眼)跟外界溝通
並且完成了一本著作
描寫著他如何的孤寂 但也慶幸著他雖然被身體囚困
想像力 跟 記憶 卻是自由的 就像是蝴蝶一般(對他是如此 對愛他的人也是如此)
有著如潛水鍾般的身體
但思想是自由的 仍舊有情緒 性慾
開頭寫著:
"在宇宙中,
是否有鑰匙可解開我的潛水鍾?
有沒有一列沒有終點的地下鐵?
哪種強勢貨幣可讓我買回自由?
應該要去其他的地方找,我去了,去找找..."
片尾寫著:
"<太陽神密特拉的座騎>
就像我們不懂得去愛的女人,
我們沒有好好把握住的機會,
讓我們手中的幸福溜走..."
除了令人噓唏之外
也讓人了解到其實自己是多麼的自由
有很多的可能性能發生
能創作 能思考 能執行 能圓夢
自由奔放
《潜水钟与蝴蝶》观后感(五):蝴蝶飞越潜水钟
你,爱你的生命吗?
对于四肢健全、身强体健的人来说,这个问题似乎不足以构成必答题。
但是,当你全体只有左眼还有知觉时,你还会热爱和留恋这个残缺的生命么?
身为世界顶级时尚杂志——法国《ELLE》总编,让—多米尼克?鲍比(Jean-Dominique Bauby)的生活,象杂志上的华服般,摇曳生姿。
可是,一场突然而至的锁闭综合症(locked-in syndrome),把他的生活不由分说地打乱。昏迷20天后,当他终于醒来,发现自己已经丧失了所有的运动功能,不能说话、不能动弹,不能自主呼吸。
“我不但是遭受流放、不但是瘫痪了、哑巴了、成了半个聋子,不但是所有的欢乐都被剥夺了,一切的存在都被减缩了,所剩下的仅仅是蛇发魔女美杜莎般的惊悚骇人,甚至,光看我的外表就够恐怖的了。”
鲍比的身体,像被困在沉重的潜水钟里,全身只有左眼皮还能眨动。
影片以一组晃动的模糊的镜头拉开故事的序幕,这种镜头运用手法,颇象《蓝色》,也是以主人公刚醒来的眼球为视角。只不过,鲍比要比蓝中的女主角不幸得多。
全片有三分之二的镜头,以困在病床上的鲍比作为第一视角。镜头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折射出他的不同内心反应:悲哀、焦灼、慌乱、绝望。
鲍比的花团锦簇般的过去生活,则用了闪回等镜头语言,将过去穿插在现实中。那些蓝天、白云、碧海、欢笑的妻儿、盛宴,成为一道记忆的盛宴。对于困在病床上的鲍比来说,本来想死的他,只能靠想象与回忆活下去。
被命运之锤重重击打之后,鲍比决定把自己的遭遇当成一个笑话。在失去这些如此习以为常的寻常幸福和快乐之后,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生活。在反思中,他和父亲、妻子、孩子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和变化。
那只幸存的左眼,成为鲍比联系世界的唯一通道。在医护人员和家人的帮助下,他依靠眨动左眼,一个字母一个字母,花了一年多时间,“眨”出一本书《潜水钟与蝴蝶》。
在书中的结尾处,鲍比说:“在宇宙中,是否有一把钥匙可以解开我的潜水钟?有没有一列没有终点的地下铁?哪一种强势货币可以让我买回自由?应该要去其它的地方找。我去了,去找找。”
他的灵魂,如一只轻盈的蝴蝶,穿越如同罩在沉重的潜水钟里的身体,飞向美好的自由的世界。
1997年3月9日,书出版两天后,鲍比去世。
诚如鲍比所说:“我的生命就在这里,没有重复。”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
在《深海长眠》里,同样身残的男主角雷蒙,病床上躺了数十年,一直在为以体面的方式结束生命而努力。对他来说,以安乐死的方式告别人世和这个没有知觉的肉体,是为了保持生命的尊严。
是死更勇敢,还是活下去更勇敢?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无憾地面对和确认自己的选择,那么,每一个选择,都值得尊重。
只是,这部影片,让庸碌地平凡地活在这个尘世上的我们,再次爱上了生命。
http://yuyancbn.blog.sohu.com/94451450.html
《潜水钟与蝴蝶》观后感(六):以爱的名义逃避
几天前看了这部电影。许多画面一直在我的眼前晃动。有时仿佛自己变成了主人公,无奈又无力地看着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晃动的人影。
这是部励志电影吗?我没有这种感觉,但至少为主人公在生命的最后之际对自身的超越肃然起敬。还有其他令我感动的吗?有,但与作者无关,是其他人带给我的。
海边,夕阳,一家人在海边嬉戏,虽然爸爸坐在轮椅上只能静静看着,不能参与其中,甚至表达喜悦的能力都没有。但还是给我带来非常的感动。儿子为父亲拭去流下的口水,母亲温柔且失落的眼神。 爱的力量使主人公的妻子在他几近成为废人的时候还相伴左右。
另一边是情人,从前如胶似漆,但最后只给了一个电话,表白似乎很感动:我知道,现在更爱你了。但是也很苍白。以爱的名义选择逃避是容易的,但以爱的名义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却是难的,什么是真爱?我遗憾的是主人公面对幸福却不自知,但又能怎样呢?飞蛾扑火也是一个选择。生活的悲剧每天都在上演。但你是否祈祷,不要成为这幕悲剧的主人公?但是你现在经历每一个场景,都是未来剧情的铺垫。
我是俗人,让我选择的话,我一定选择剧情老套,但结局圆满的情节。
《潜水钟与蝴蝶》观后感(七):潜水钟
昨晚上做了个梦,梦中通常很少有对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神游。 然而早上醒过来却尤记得昨晚的梦中有对话提问。 昨晚回家晚饭的时候外婆对着吃饭的我问,是否还记得某某,我想了想某某,倒记了起来,小时候我俩名字一样,她比我大很多岁,是夹在我妈跟我之间的年龄层,高中的时候早恋,后来又因为怀孕被院校勒退,草草结了婚,生了孩子又跑去了日本,后来再婚嫁了个比自己年龄大些的男人,生了孩子定居了日本。 外婆见我记起,又接着说,她爸爸也去世了。 听了我倒是一怔,前不久我还见着人,很年轻硬朗的样子,知识分子,白白净净倒不显老。 外婆说,谁说不是呢。听说是类似的心绞痛痛死的,连新买的贴身呼吸机都没用上。 至此无话。 我说无常,她一老农妇也未必懂,只是我感叹无常做什么呢,似乎也无甚可多感叹的,但却又是那么桩事情。 晚上临睡前,我俩上楼,她一边走着楼梯,一边又在那儿兀自嘀咕道, 人就是这点不好,总是要死的。 我听了愣是不经大脑便笑说,那你难道能不死了。 说完我才回过神,打自己嘴巴也没用,这张不安分的嘴巴。 忙笑呵呵地补说,那您就先给自己订个目标,活到100,然后再往上20年20年的加。 说这话纯粹是安慰,如果没有意外发生,按着年龄推算,老的总是要先走,他们替我们挡在前面,我们总觉得这些离我们还远。 是,人总是要死的,她说死了以后轮不轮回又是另一世了,谁又能晓得呢。 听了我那不痛不痒的混帐话,她貌似稍微转移了下注意力,笑说,哪儿有那么老的,没病没灾不用人伺候就是福气了。 我自己能走能动,多好。我的命数88。 至此无话。 她睡觉,我吧唧电脑。 周末的时候,把《潜水钟与蝴蝶》重新拿出来看了一遍。 从那剩下那一只眼的视角里,看到语言医护师拿着字母表,向角色告知用眨眼来表达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似刚从这电影中恍然如梦地醒过来,这是种什么感觉呢。 唔,就是我打开来看电影,没看过简介,然后电影开始,懵懵懂懂,懵懵懂懂,平铺直叙,既没有兴奋点,也没有香槟美人或者帅气的殴揍,开场到一点点的时候,角色突然把车停了下来,然后是一大堆的医院事务,唔,我还是不知道这跟潜水钟或蝴蝶有什么关系,或者蝴蝶好理解,潜水钟又是什么呢。 然后就到了,语言医护师拿着字母表的那里。 用眨一下眼跟眨两下眼来拼写一个又一个单词。 唔,这部电影准确来说,是从这里开始“看”的。 我无关痛痒地注视自己,每天经历着一些事情,或者没有改变,有时候想要变化,却常常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状况而约束着自己,困扰着自己。 他身体被缚住,无法动弹,角色说,我还可以想象驰骋。 从母亲的肚子里独自熬过漆黑的长夜,蜷缩在那里,绵延过十个月份,来到了世界,偶尔想到那个过程都觉得甚是憋屈,我是怎么熬过来的。 后来行动渐渐开始自由,哭泣,走路,撒野,奔跑,空间也比过去大上数百千万倍,更驰骋。 烦恼也更多,束缚困扰不见的少,还有很多时候是自己困顿自己。 这回,我稍微看懂了一点潜水钟的比喻,然而,很多事情我还在舉步不前。 黑夜没有困顿我,然而对于黑夜的恐惧却笼罩我全身。 就如顾城的那首诗,一个人等待天亮起来是这样孤独。 翻来覆去,思绪不停,然而我却有些如此地绵延于这种困顿。 从梦中醒过来的自己与梦中的自己似不太像,是另一个自己。 我问对方姓名,感谢对方的帮助,主动上前,对方说了自己的名字。 我便醒了。 再醒来,仔细琢磨,梦便渐渐散了。 再回头想,就只剩一个名字了。 是另一个自己的意志。
《潜水钟与蝴蝶》观后感(八):静待死亡
我只是在想
。。。
就像一个水手看着海岸渐渐消失在眼前
我看着我的过去退去
变成湮灭的灰烬
Jeam-Dominque Bauby
之前以为是励志片,或者至少也是像《背着爸爸上学》这样的影片令我震撼和感动。《潜》没有传递积极向上,只是单纯的叙事,Jeam-Do醒来已经是在医院,已经昏迷了三个礼拜,已经失去了除眼睛之外其他肌肉的活动能力。然后,加上Jeam-Do的大段独白。
面对覆顶的灾难,有很多的无奈,然后就是对至亲的想念,以及有时候会有的对奇迹的侥幸的渴望。幸福就这样与自己划清了界线,无所谓惋惜,无所谓哀叹。现实里有漫长的寂寥的周日,有兴起时被关闭的电视节目,有电话那头泣不成声却无法抚慰的父亲与情人。裙子在镜头里飞扬,衣诀飘飘仿佛蝴蝶。那个护工说,愿意和你一起潜水钟,但死亡终究是很私人的事情,私人到只能够独自面对,独自等待,夜夜梦魇。
全片充满游离的无助,画面简洁,拍摄者试图表现出一种纪录片的味道,也正是这种客观将Jeam-Do鲜明突出出来。不论是孩子们在沙滩上奔跑的热闹,还是Jeam-Do健全时帮父亲刮胡渣的温馨,脑子里总会叠影现出那张只有一只大眼睛尚在间歇移动的脸,于是忧伤淡淡相随。
其实很多国产片都“过”了。煽情,是因为事件本身并不足以成其剧本,或是编剧和导演对素材本身便没有信心。
当然从本片中要推衍出“珍惜当下”之类的格言,未免恶俗。生命原本脆弱,既然是现实,只有坦然以对,安静等待,属于自己的死亡。
http://frosty-sword.blogcn.com/diary,20954265.shtml
《潜水钟与蝴蝶》观后感(九):我害怕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爱不了你
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还可以爱你,谢谢你赋予我生命的全部意义。
这是我很久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后来又重新看了一遍。很奇怪,第一遍看的时候我觉得这部片子平淡无奇,看到一半就昏昏欲睡,可是第二遍看的时候却觉得异常感人以致我几乎哭着看完全片。
究竟是生么让我对这部片子的态度产生了这么大的扭转?我想应该还是与个人的经历有关,有的时候年龄没有达到一定的成熟就很难去理解一些生命中的感情。这部《潜水钟与蝴蝶》在我的所看的有限的法国电影中毫无疑问成了最为感人的一部片子,我也从这部电影开始喜爱上了那个张扬而又忧郁的电影天才——马修.阿马里克
影片讲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一位法国的电影人在与儿子回家的路上突然中风,然后他整个人完全瘫痪,只剩下一只眼睛可以活动,然而意识全部清醒。这位主人公因为心里的巨大落差而想到死亡,然而在照顾他的女护士善良之下,他渐渐地平复心情,只用一只眼睛来完成他的小说,也就是别人念字母然后他眨眼,这样与人交流和吐露自己的心迹,直至死去。所谓的“潜水钟”其实就是他对自己整个人躯壳所困不能移动的的戏称,而“蝴蝶”则象征他无边无际的思想和丰富多彩的回忆。在影片中,当主人公意识到他还拥有想象和回忆的时候,他就获得了新生,因为他天生注定可以想很久,真因为这个特质他才当上的导演。在这些无边的思绪里,他可以在风景秀丽的地方与他的美人尽情游乐,他也可以开着他的豪车狂飙,他还可以不计体重疯狂地大吃美食,做一切他喜欢做的事情。他也用着自己还可以自由支配的大脑来回忆他以前和家人、和前妻、和自己的父亲的那些画面,那些美丽的、快乐的、幸福的、活生生的回忆一切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电影并没又刻意去煽情,然而我却被它打动得一塌糊涂,原因就是它的真实。影片淡淡的、细微的每一抹色彩都伤感而温暖,不管是回忆,还是想象都是那么的真实,毫不造作,甚至电影在刻画主人公和其他正常人的互动里加尽了一丝幽默,使得看起来有那么一些荒诞和戏谑。
泪点有那么几处,都是和主人公周围的人发生的。
第一,和他的父亲。这可能是整部电影最为感人也是作为普化的情绪了,电影也没有简化描写他与他父亲之间的互动。从电影里我们可以知道他从小由他的父亲带大,他的父亲身体并不是很好,他父亲孤身一人很孤独,还在之前用他给他父亲剃胡子来表达这对父子的亲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电影的后面他父亲给他打电话做铺垫。那场戏的主角是他的父亲,一位在自己的晚年突然要失去自己儿子的老人,他的双重性在于他是老年人却可以活下去,而自己的儿子青年却面临死亡,所以无可避免的,老人的心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他又不可以把自己的悲痛赤裸裸地表现在儿子的面前,所以他在用电话来独白絮絮不止的时候,看似简单的问候都是生命中不能够承受的沉重。从主人公这方面看,他的情感没有自己的父亲那样复杂,但是也因为爱而承受着自责、忧虑、遗憾等情感所带来的痛苦。这对父子,在电话里倾诉自己的感情,一个是只能用眼睛来表达简单的意思,另一个是先随便拉着家常最后控制不住自己感情的爆发。他们的沉默和尴尬代表了世间所有的父子,羞愧于表达却爱着对方的一切。
第二,主人公身边的女人。前妻和情人在我看来都是被他爱着的,然而不同的是,他对前妻是如同家人一般的爱,对情人却是一种对异性的狂热的爱恋。上文说道,电影一点都不做作,即是主题偏于沉重,影片本省并没有非常严肃地讨论生与死的大问题,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被刻画的极其饱满鲜明。比如前妻一直埋怨为什么他的情人不来医院看他,和最后她打断了自己前夫和情人的对话就生活,同时又不乏戏剧所需的冲突和张力。就请人而言,她因为他的病倒而不敢面对他,这也在情理之中,有的时候爱情是如此的偏执盲目,以至于只爱爱人最美的一面。影片住店刻画了男主人公生病之后的前妻和他生病之前的情人,却没有怎们描写他和前妻的过往,也没让情人在他生病之后出现,这也就是想呈现这两位女子在他生命的出现的位置不同,妻子对他是责任和支撑,情人对他迷恋和依赖。另外两位女子,一个是护士,一个是帮他记录书稿的秘书,这两个女人就像天使一样,长相美丽,心灵善良,她们成为他一直坚持的最初理由。我固执的认为,主人公也爱上了她们,那是一种感激与欣赏,就像爱上冬日里的第一束阳光一样,他贪恋她们的温暖。当那个护士因为自己的一次失控而道歉的时候,生死、疾病、衰老与生活相比都成了无关紧要的事情了。
第三,没有什么比天真的稚童更加值得爱护的了。主人公的三个孩子的简单与他们的爷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小孩的心智并没有成长到理解这种概念,他们只看到他们的爸爸一天天的衰弱下去,而他们每天真心地祈祷爸爸可以恢复。但是他们大概不能理解那种一生一死的含义。主人公躺在轮椅上幸福地注视着他的小天使们,这是他没有痛苦,也忘去了疾病,他沉浸在伟大的父爱中,他被自己感动了。最后,小女儿抱了抱他,二女儿抱了抱他,大儿子抱了抱他,哭了。瞬间,那个男孩长大了,他与父亲交换了身份,成为了男人。
第四,男主人公身边的朋友。这些朋友实际上根本就不明白发生了生么,也是,这种事没有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又怎么会明白。所以,在这些朋友眼里,他的改变并没有那么大,他们还是在他面前说说笑笑,或者很琐碎地谈论别的事情,眼神中的好奇无法用悲伤来掩盖。可是,这几个看似不太靠谱的朋友就一直不太靠谱地陪伴到了他的最后,朋友给他戴上的滑稽兔毛帽子也似乎并不那么好笑。“天冷,别冻着。”其实,友情一直都是这样,世俗、琐碎、微小然而又伟大,友情一直存在也不懂得变化,不管你在如日中天的时候,还是失魂落魄的时候,不敢你是在生的时候,还是在死的时候。
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没有强调伟大,而是用真实的生活来触碰人们的心灵。在最后,主人公终于完成了他的小说,他的人生也就此停止,然而,因为对生的热爱和渴望,他的灵魂完成了重要的超脱。他终于从沉重的潜水钟离破茧而出成为美丽轻盈的蝴蝶,留给那些他爱的并且爱他的人们最美的倩影。
死亡不能停止这种伟大的爱。
《潜水钟与蝴蝶》观后感(十):非常伤感的一部作品
主人公突然中风后被医治的过程中的感人故事,里面有医生、家人、朋友的关心关注,但更多的是当事人对自我的反思,并通过无形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想象、记忆和感知所能达到的情感。
或许这是一部和现实隔离太远的作品,但处处让人感觉到情感的流动,就像一首散文诗一样,穿过观者的眼睛,并通过眼睛的视窗感受到人的内心深处。那里有爱,有欲望,有挣扎,也有罪,当人真的到达那里的时候,即使连一个字也说不出,只能通过眼睛的一闭一合来表述的时候,或许是一种时间到达尽头的信号,但即使这样,主人公也做到了,他用这种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的过程,就在这种沉重里,他有了独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轻——想象和回忆,虽然离不开那张床、那个轮椅,但他走到了生命的另一种状态,爱这个世界,爱每个人,虽然现在的他远远已经做不到了。
潜水和蝴蝶在影片里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象征物,但导演把它们连接在了一起,因为只在在潜水服才具有最完美的、最自由的想象,因为这种想象的基点是,有一天,还能从潜水服的束缚里挣脱出来,就像从蛹变成蝶的那一瞬,只是想象也同样在那一刻被挣脱掉了,不知弃于何处。
影片里很多关于类似的象征,海和岸、静止和运动、爱和恨、话语和动作、生和死……它们在具体体现上都已用各自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它们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便有了时间,便有了爱,便有了生命,就像主人公这部书的成书过程一样,他留下的是活的生命和话语中对生命和爱的诠释。
2008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