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人生解读

你几时为自己活过?

发布时间:2022-11-17 13:38:01

  都说中国人是自私的,我却不以为然。反倒认为中国人是最无私的,因为以我所看到的当今,很少的中国人是真正为自己而活着的,仿佛都困于他人的牢笼之中,为他人而生活。稀奇的是被困的不是身体,而是脑子,是思维,是精神。更为稀奇的是他人具体是谁,他们自身也不甚知晓。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首先来讲,一般人这一辈子拢共加起来大约也就三万多天,除去睡觉,也就剩一万五千多天,有的人不是活了一万五千多天,而是只活了一天,然后重复了一万五千多次!

其次,中国小孩没有独立之思想,这是很吓人的。试想一个小孩没有独立思考的国家、民族如何有未来?中国小孩从小就被灌以“就是这样的,你记住就行了!”“听老师的话,老师不会害你的”形同类似的言语,于是小孩患上了只听取他人意见,却失去自我主见的弊病,在一味盲目信仰别人的沼泽里迷失了自己,这是很悲哀的事情。

犹记得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拒绝平庸,当时很多人连我在内都在抨击这个题目实在是太过平庸,可近日里转念一想,未必是考题平庸,而是我们太过平庸,不是吗?中国教育制度和模式就是像一个巨大的生产机器,将一批批个性迥异的孩子复制成大同小异的人才。我们走着相同的路子,生活轨迹几近相同,思维方式也无太大区别,我们像一群迷路的孩子,由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牵向光明便是幸运,引入沼泽便是命运,少了一份主见,一丝独立思考的勇气,自以为然的,小学毕业升初中,初中毕业升高中,高中毕业上大学,终于实现了一直以来不知道怎么才拥有的“我要考大学”这个梦想。殊不知在拒绝平庸的道路上一直平庸着,最终沦为昔日口中拒绝的平庸之人。

到这,可能有人会说:“那是不是我们应该退学以寻自己,像韩寒、像乔布斯?“我的回答是:我此番言论绝非是引导大家退学,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韩寒,也只有一个乔帮主,同样也只有一个自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句话是个真理,但我们要让自己打心底体会到它的真谛。也并非引导大家抨击教育制度和模式,因为教育制度和模式已有太多的前辈思考过了,却仍无实质性的改变。我只是觉得虽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模式是值得商榷的,但它又是一直存在的,也就是说对于已然成为现实而我们又无法改变的现状,我们要做些什么,才能算作真正的活出自己呢?

这是一个值得亟待思考的问题。

可你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

其实我们是可以做些什么,使我们在大环境中脱颖而出,至少活得更好的。而不至于使我们仍困顿于‘随波逐流,盲目跟风‘这些我们都赞同的贬义词牢笼之中,而是勇敢地站起来,向这个世界宣告:“我在这里,你要看到我,我来过!”

我觉得首先是个性,个性是区别于他人最外在的表现。一个没有个性的人是不完整的人。虽说个性是外在表现,却又不是指穿着打扮,现在很多人误解了个性的含义,满以为标新立异便是个性,奇装异服便是个性,更有甚者将无知当个性,这都是不可取的。个性所指的是一个人外在的气质、脾气以及独立的人格。拥有坚定不移的原则和不可撼动的道德底线,这是一个真正有个性的人,这是一个真正的在为自己而活的人。

其次是思想。说的不雅一点,其实大多数人脱去了衣服都是差不多的,唯一能够区别你是你,而不是她(他)的方法,就是看脑子里的思想,肚子里的货。一个拥有大智慧,大思考,大格局的人才有可能成为胜者和强者,才不至于活在他人的生命里,而虚度此生。

你几时为自己活过?是不是觉得特自卑?如果不是,那为何在极其无聊之时也不愿面对真的自己?反倒是一有空就给自己的耳朵塞上耳麦,让大脑充斥于嘈杂喧闹之中,让眼睛沉浸于毫无营养的世界里,比如八卦新闻,比如肥皂剧,等等诸如此类无聊的事情上。

科技带给我们的有时不一定是进步,而很有可能是良知的泯灭,道德的缺失,自我的迷失。你看吧,有多少人游走于虚拟网络,游戏快感。有多少人迷醉于灯红酒绿,紫醉金迷。

有时候真的需要反思一下,在霓虹灯通明的黑夜里,还有几人能够意识到月亮有盈缺,星辰在闪烁?能够发现在物质世界渐渐丰富的辙印中精神家园正在渐行渐远?

朋友,你已经很累了,你真的需要体会一下自己的存在了。何不关上手机,闭上电脑,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机会,学会面对自己的心跳,闭目凝神,感受血液的流动,脉搏的跳动。

朋友,社会已经很残忍了,不要再对自己残忍了。少一点名利心,多一点平静心吧,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已够喧闹。

而最重要的还是思考,一个未曾为自己人生和理想思考过,一个没有和自己进行过心灵交流的人,你是没有为自己活过的,你是“大无私者”,而这种大无私是毫不利己,也毫不利人的啊,社会本身留给我们思考的时间就少之又少,因为我们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奔波,而你还要剥夺仅存的所剩无几的光阴,你怎么能如此狠心!

所以人还是自私一点,一辈子不长,多为自己活会吧,莫使只有初生落地的那几声啼哭才是属于真的自己!

QQ:1151815752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