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发形式主义“奖牌”给基层减负
上级送上门的荣誉,被基层婉拒;挂满社区门面的牌子,让人不堪重负。清理各种评比、达标、表彰项目,为基层减负的呼声,分外强烈。(新华网6月11日)
为了明确责任,抓好工作,基层挂几个牌子原本无可厚非;但事无巨细,为挂牌子而挂牌子,就成了形式。而每一块牌子的背后,往往联系一个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这种状况已呈现标牌多、台账多、评比多的“三多”泛滥之势,让基层苦不堪言。
一般情况下,只要是上面有的部门,都要求下面也有机构,甚至上面各个部门分解出的每一项具体工作及各个时间段开展的阶段性工作,都要求下面有牌子,基层不敢不挂。无论是办、站、所、点,总之得成立一个机构,并且得有人做这方面的事情。但很多基层政府长期处于人手紧缺的状态,往往一个人就得做好几个机构的工作。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做日常工作已经很忙了,如果再来一些评比,就得准备申报材料、建立台账等,工作复杂而繁重,导致工作人员不得不应付了事,即使认真做了这件事,那么其他工作肯定只有应付,甚至会导致一些工作上的疏忽。
“奖牌”发多了,除了加重了基层负担外,还助长了形式主义、搞花架子的虚假作风。牌子挂了,工作仅停留在牌子上、材料上、台账上,那纯粹是糊弄上级;牌子没挂,工作有确定的机构和人员承担,成效显著,群众得到实惠,那才叫真落实。“牌子办公”看上去工作搞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则与服务基层是相悖的,若是老百姓不买账,老百姓得不到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挂再多牌子也是无用。
其实,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一直在对各类评比达标表彰项目进行清理、规范,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形式主义“奖牌”的问题依然突出,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大为基层“减牌”、简政的力度,杜绝形式主义“奖牌”,切实引入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