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政府的“面子” 填满群众的“里子”
在中国,县级行政单位是地方政权的基础。而中国有多少县,就至少有同等数量的县委大院。在这些县委大院中,有不少是破旧的矮房子,有些甚至从新中国成立时起沿用至今。尽管县委大院不太“体面”,但这些县也没把住上好房子太当回事,而是将搞好群众生活视作最大的“体面”。(6月18日人民日报)
在湖南临澧,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县委大院一直都是几栋破旧的红砖瓦片房;在河北灵寿,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县委大院,淹没在城里的漂亮的学校、宽阔的广场和高大的楼房中间,依旧是红瓦白墙的低矮平房;在河南卢氏,服役60年的土坯房,仍然是该县县委领导和各部门的“蜗居”,最高的房子只有两层半。在中国各类建设急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几乎很难相信县委大院的建筑寿命能如此之长,也许如果没有门口的牌子,外地人肯定是找不到这些县位大院的,可就是这些被淹没在城市高楼大厦之中,一点都不“体面”的县委大院,才真正的进入老百姓的心中最“体面”的县委大院,最愿意相信的县委大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相信中国没有一个县的财政拿不出修建新办公大楼的资金,但这些红砖瓦片的县委大院是真没有资金修新办公大楼,让自己更加体面吗?其实不然,这些县政府、县委是为填满老百姓的“里子”,放下了自己的“面子”。云南嵩明县将大笔财政收入投入在农村建设标准化学校,做到“不管走到哪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在灵寿县,2008年筹集来建综合办公大楼的1300万元,最终解决了全县262所农村中小学校的2.3万名学生取暖问题;在临澧县,六七十年代筹备的资金,被用来解决了澧南53万亩农田的灌溉;在蓝山县,大院搬迁的计划被雪灾、医改、村村通工程等“更重要的事儿”一次次比了下去;在岳阳县,原计划的3000万元建设资金,被投入建成了一个大的饮水工程。就如衡东县县委书记程少平所说,“不能把一个党政机关变成一个衙门”,我们的党委、政府时刻心里想的是老百姓的难、老百姓的苦、老百姓的不易,将本就来源于群众的财政收入切实用到民生上,填满老百姓的“里”,才能有我们党委、政府的“面”。
如今豪华的党委、政府大楼在各地拔地而起,各种“白宫”、“国会大厦”曾出不穷,许多官员为彰显自己的发展政绩,让政府更加体面,将办公大楼装修得富丽堂皇,却忽视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大搞形式主义,浮夸之风盛行,渐渐远离群众,脱离群众。殊不知这种脱离群众的“体面”只是一种空壳,中看不中用的。
红砖瓦片的县委大院在如今已是非常少见,但它们在老百姓的心中,却高高的耸立在那些豪华办公楼之上。虽然它们低矮、破旧,甚至有些是危房,但它们真正的让群众感到党委、政府不是“高大上”,使我们的党委、政府更加的体面,更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