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可补己之短
腐败号称全球流行的“瘟疫”,几乎所有国家都出现过腐败问题,严重者不仅影响了政府的执政基础,也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影响。有人认为,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的腐败要少。事实是否如此,经济发展水平是否真的决定国家的清廉程度?舆论监督对反腐起到怎样的作用?全球视野下,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现阶段的腐败现象和反腐败工作?(人民网6月23日)
腐败是全球通病,几乎所有国家都出现过腐败问题,而各国整治腐败的方法更不相同,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反腐经验,为我所用,补己之短。
一是学习一查到底的监督精神。在1995年10月,时任瑞典副首相萨林用公务信用卡购买了几盒巧克力,就被一个瑞典记者一直追查到银行,并调出萨林的全部刷卡消费记录,有根有据地指责萨林“挪用公款”,迫使这位前程看好的年轻副首相引咎辞职。仅仅因为花不了几个钱的几盒巧克力,就被一查到底,今儿迫使一位副首相引咎辞职。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我国,会是怎样呢?别说是一个副首相了,就算是一位副科长,花公款买几盒巧克力,也不会受到多严重的处罚吧?所以,这种不论问题多小,都能一查到底的监督精神,值得学习。
二是学习完善的监督机制。在发达国家,制度对公共权力的约束至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来看,制约的效果比较好。经过100多年的民主化及权力监督的制度化建设,公共权力的行使越来越干净。欧洲发达国家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制度十分严格,一点“小错”就会让老百姓失去信心。我国也应该严格执行反腐制度,不能因为是“小错”就放过,往往就是因为这些“小错”得不到震慑,才逐渐积累成“大错”。
三是学习公众和媒体监督制度。拓宽公众和媒体的监督空间,加大公众和媒体的监督力度,让公共权力的行使、公共政策的制定、公职人员的选人用人都曝光在公众的眼皮底下,让腐败无所遁形。当然,在赋予公众和媒体极大的监督权利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媒体的教育,防止出现“造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