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
——这里讲的“乡下人”,是指那些难离故土的五十岁以上的乡下老人。
城里人笑话乡下人上街东张西望,不看红绿灯,分不清什么街什么路。乡下人不笑城里人下乡把小麦当韭菜,说大米是从麻袋里出来的,穿高跟鞋走不稳乡间小路。即使笑,也没有城里人的优越感,更没有一点嘲笑的味道。在这点上,乡下人更懂得环境使然的道理。
现在,乡下人有时候也买菜吃。但自家种的多余的菜,是绝不拿去卖的,而是送左邻右舍、亲戚朋友。
乡下老太买菜,很少买几两半斤的,即使买肉也是多就多点,很少要人家把多出的一辆二两刻掉。她们怕给人家添麻烦。
承包商要大面积承包田地,给500元钱一亩,让你不劳作,不担风险,收入还略高于自种。可多数老人仍不肯把自家的田地让出。他们不是算不清简单的账,而是为了留住田地有事可做。他们一日不下田地就难受,甚至要闲出病来。村上办的休闲场所多空着,场上长满了杂草,室内满是蛛网和扬尘。一辈子与田地打交道的老农民们,离不开泥土。
有些农家儿孙,通过念书、经商或打工进了城,老人们觉得脸上有光。可要他们进城去住,很少有住得久的。他们说,住在城里就像鸟儿关进了笼子。他们情愿做乡下的麻雀,宁可飞的低些近些,但落个自由自在。除此,他们还有很多的不习惯。
他们不习惯进门换鞋。
他们不习惯把鱼刺、肉骨吐在桌上。
他们坐在马桶上就没了“方便”。
他们受不了饭桌与厕所(卫生间)仅几步之隔。
他们看不惯小孩吃饭趴在桌子上,一人大站一方,还横着筷子夹菜。
……
人都有一定的熟悉的生活的“场”和“圈”,走出他的那个“场”和“圈”,就有很多的看不惯和很多的不自在。
“常回家看看”,是媒体的过分炒作。实际上,乡下老人多只望儿孙们回家过个年。如果儿孙们回来早了,或是出去迟了,老人们就会在心里急。小灾小病不对儿孙说;生大病,儿孙回来了。看着儿孙们天天围着自个转,老人们就盼着早一天死。他们怕耽误了儿孙挣钱。他们生怕儿孙的日子落在了别人的后面。
年边,乡下老人们都要忙着蒸粑、做豆丝、打豆腐、熬糖。其实,现在的人多不爱吃这些,超市里的食品比这些可口多了。孩子们不爱吃,老人们还要忙。老人们说,不忙就不像过年,就没了年味。
城里人家煮饭,添一个人就只加一个人的米,紧紧的。乡下老太见添一个人,就得起码加两个人的米。她们生怕饭不够吃,怕人家背后说她小气。
重视、花钱,能保住古村落的状貌,但难留住这些古朴的民情民意民习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