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文化随笔

著名学者评黄忠杰新著《松江文化记忆》

发布时间:2021-12-12 05:43:02

  一部松江文化瑰宝的新读本

  著名学者 沈敖大

  10月金秋,黄忠杰先生惠赠我一部书,大16的开本,30万字的字数,沉甸甸的。书名是《松江文化记忆》,而且还在括号里加了个“上”。

  其时恰逢贱恙在身,并没有引起重视,只是不急不躁,随便翻翻。没有想到,这随便翻翻,倒翻出点意思来了。于是就认真拜读,拜读之余,就觉得该书很有些价值,也很有自己的特点,情不自禁,想写几句读后的体会,以作绍介。

  如数家珍的记忆

  该书的价值在哪里?价值就在于它“记忆”了松江的文化,从远古的神话传说的“记忆”,到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记忆”,从姚家圈地下奇物的“记忆”,到三泖九峰,到大雄宝殿,到佘山的“记忆”,篇目34个,洋洋洒洒,如数家珍。搜罗这么多珍贵的“记忆”,而且言之凿凿,不容有误,得花多少精力,得费多少时日。黄忠杰的用心,可谓良苦。

  尤其应该指出的是,这些“文化记忆”,其文化是大文化的范畴,文化、历史、古迹、遗存、人物、传说,无所不包,展示的是松江文化的瑰宝,良是不易。其价值就在这里。

  文化记忆的大散文体裁

  黄忠杰对记忆的演绎,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用文化大散文的笔法写的”,这不免使我惊叹。文化大散文,谈何容易。这种形式,新编的文学史上是否有定义,我不得而知,我的一知半解,是融描写、叙事、抒情、想像、评论于一炉的一种书写技巧,而且驰骋想像,天马行空,文势汪洋恣肆,轻易是难以掌控的,至少我就不敢轻试。记得某公就是大散文的作手,天马行空,文笔汪洋恣肆,美则美矣,但瑕疵也颇不少,颇受垢病。那么,黄忠杰能写好吗:读下来的结果是还算可以。为什么,因为黄忠杰书写的是自己熟悉的事物,没有超越自己的知识结构范围,所以也就没有强不知以为知的缺憾。就以《姚家圈地下奇物的猜想》为例,它以“在一个夏日炎炎的下午,我拥着一阵难得的凉凉的夏季风,从容地走在麦田的埂脊上”起笔,夹叙夹议,演绎了“松江小昆山镇的一个姚家圈古文化遗址”,然后是引经据典,介绍了唐宋时期的遗物姚家圈遗址古井。介绍了姚家圈遗址的两个层面,各类遗物,想像小昆山曾经有过的繁华和辉煌。结语是“它从远古的深处蜿蜒而来,又曲曲折折地通向了新的另一端--未来的辉煌。”

  《姚家圈地下奇物的猜想》,由于采用了作者所谓的文化散文笔法,共写了四章。

  说它是一种新读本,也不为过。

  其余诸篇,其形式大抵类似。

  读后总的感觉是,本书是一种介绍松江文化瑰宝的新读本。当下松江外来人口超越了松江本地人数,新来松江的建设者,要想了解松江这座古城,不妨一读。至于老松江,也值得一读。

  黄忠杰的文化记忆是翔实的,这毋庸置疑,其表现手法--大散文的笔法,则尚欠火候,至少,文笔的美感还似有不足,似乎还“略输文采”。

  希望作者续写的《松江文化记忆》(下)更具文采,我拭目以待。

  (著名学者沈敖大评黄忠杰新著《松江文化记忆》)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