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闯改革“深水区”创出教育活力来
勇闯改革“深水区” 创出教育活力来
作者:麻秀甲
改革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国的必经之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改革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与背水一战的气概;改革需要懂得去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改革需要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之勇气。唯有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才能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唯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教育改革力度,才能除教育不正之风,创造出风清正气的教育环境;唯有夯筑教育的城墙堡垒,基础教育的事业才会蒸蒸日上,更上高楼;唯有勇闯改革的“深水区”,杀出一条血路来,教育才能真正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否则,素质教育将摘不掉应试教育的帽子,创新教育将是新瓶装旧酒之事,科教兴国战略将成为纸上谈兵,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写在前面
回顾历史,我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血泪与屈辱的历史,那是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必然产物;展望今朝,我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正从大国行列向强国之路迈进,那是改革开放、自主创新的成果,让国人看到了希望,更是充满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改革,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改革,是接受挑战,追求成功的民族自信;改革,是壮士断腕,自我革新的民族智慧。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一个浪潮,打开了中国的南大门。三十多年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的变化,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无至有,从弱到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增多,无不拜改革所赐,这就是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一理论正确性的最好证据。国家每向前迈进一步留下的脚印,无不是摸着石头过河留下的足迹,由此可见改革之旅的艰辛。不过,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改革在给我们带来红利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新的矛盾和挑战。贫富差距的拉大,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环境污染问题,耕地锐减问题,社保、医疗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若得不到及时地解决,那将是我们深化改革之路的绊脚石。如果把改革比作一条大河,那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涉及的领域即为“浅水区”。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力度的加大与深入,我国已步入改革的“深水区”,此时属于攻坚阶段,属于理性探索时期。此时的改革,遇到的棘手问题将会越来越多,改革的阻力将会越来越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关乎着国家的希望,关乎着民族的未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国家的发展,靠的是人才,而人才的出炉,靠的是教育,而基础教育则是教育之根基。唯有夯筑坚实的教育根基,所构建的教育之塔才会固若金汤。那么,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着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呢?
第一、形式主义严重,爱搞形象工程。关于这一点,三年的基层从教经历,笔者感受颇深。上级部门发一份文件下来,学校就召开职工大会,组织学习文件内容,领会文件精神,小则做笔记,写心得上交,大则组织专题讲座,搜集材料,整理装订成册以便上级领导来检查。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检查,老师得一边教学,一边改作业,偶尔还得去进行家访,搞“接地气”活动。加班加点整资料是家常便饭,对资料的建设比写教学设计要求不知还要高多少倍。明明是按照文件要求整理的资料,第一次来检查的领导说这里不好,那个地方得改;按照指导改好后,第二次来检查的另一个领导又说得改回来。最后,究竟该听听哪个领导的呢?搞得负责资料创建的老师一头雾水,最终还要被校领导责备甚至扣个人绩效分。况且创建出来的资料除了是供领导来检查翻看,其次就是为本校在大大小小的检查中获得美评。检查过后,把资料装进文件夹,锁进陈列柜当摆设。每个学期,小会时时有,大会周周开,简直是文山会海,整理的纸质资料可堆成小山,下学期又成了一堆废纸。你说这不是劳民伤财那是什么?漂亮宽敞的实验室不拿来做实验,实验器材拿来做装饰品用,要不是有领导来检查,则实验室的大门不知要紧闭多久。
第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城乡差异显著。城乡学校的差异,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可谓天壤之别。在乡镇,几十个学生挤在一间狭小的教室里,有的学校连篮球场都没有一个;在乡镇,一个老师得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光写教案和教学都够呛的了,更甭说改作业、搞家访了。老师真正成了“买声”、“吸粉”和“站台”的职业,加之工资待遇又差,导致很多新来的高校毕业生待不上一年半载,不是改行就是到别处另谋职业去了;在乡镇,很多老师的业务素质都很差,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比较古板,管教存在粗暴现象。
第三、教育行政手段代替教育规律,校长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教育行政化趋势严重,干预过多,文件代替规律,学校管理和教学模式僵化刻板、生搬硬套。有的乡镇教育办公室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文件束之高阁,还大张旗鼓地要求:周一到周五,一至六年级学生每晚得上自习,六年级周末必须补课。除了配备的家庭作业外,每生还得自行另买一本家庭作业,科任教师得把两本家庭作业教改同步;语文作业每周四次,作文间周一次;数学作业每天一次;语、数每单元考两次,每月月考一次,每次月考进行全镇排名,全镇倒数第一名的老师,必须在政府会议室举行的月考总结会上进行表态发言,其名字必进教办的“红红脸”专栏进行全镇公示,并扣除个人当月绩效分5分。更出格的是,教办要求本辖区各中小学必须按照教办的制度执行,学校的原有制度一律作废。由于无处说理,加之又禁止越级上访,面对严厉苛刻的制度,很多教师不得不面对现实,无奈地选择在制度下沉默。这种过分地干预,一是影响到学校初衷正常教学的开展;二是师生负担过重,影响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遏制学生的智力和个性发展;三是加深了领导与教职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四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最终戕害的还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最终让素质教育的理念在文字里沉眠。
第四、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的缺失。儿童青少年犯罪比例的不断上升与基础教育中道德、法制,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关于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学校重在资料的建设上,加之没有专业的老师,这些课程写进课表也只能当作摆设,应付检查罢了。
第五、贪腐与行受贿并存。由于法律与相关规章制度存在漏洞的客观实际,很多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抱侥幸心理,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公款、贪污受贿。很多校长重点工作不是搞教育,而是利用所处职位搞交际,建关系网,希望能在官位上更上一层楼;有的通过巧立名目、瞒报、虚报拿回扣,吞公款。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上述问题就像长在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颗毒瘤一样。那么如何去铲除这颗定居于教育体制内的毒瘤呢?第一,加强教育顶层设计的建设,建立教育长效机制,实施立体打击,切除毒瘤,截肢防止癌细胞扩散,根治顽疾;第二,加强教育监管制度的执行力和打击力,对贪腐、渎职实行零容忍,加强预防机制建设,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死灰复燃;第三,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让人们共享改革的成果;第四,创新教育机制,提高工资待遇,引进高层次人才扎根基层献身教育事业;第五,加大教育科研的经费投入,设立教育科研基金会,让有能力、有兴趣,有志向的学者型、专家型,科研型教师从事教育科研事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六,严格人事用人制度,反对权钱交易,让精通教育管理、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才来担任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负责人;第七,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经费地投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第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第九,创新绩效考核方式和学业考察方式,使教育目标考核和学生学业考核多元化;第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优化原有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体制,建立激励机制,提高老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培养创新型教师;第十一,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除掉教育系统内的大老虎,拍死教育实施环节的苍蝇,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人们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存在,感受到法律的威严;第十二,建立监督机构,构筑曝光平台,多渠道集民意、“接地气”,保护举报人的人身安全;第十三,反对权力代替法律,反对独裁专制,集思广益,让每个人都成为教育改革的当事者和行动派。
总之,改革的道路绝非一帆风顺,它总会伴随着血与泪,痛与伤,风与雨;基础教育改革之路是一条前进行与曲折性相统一的道路。作为一项浩大的民生工程,需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需要人人都去当改革的当局人、行动者。教育基础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唯有关心,它才能健康地成长;唯有你我他共同去参与,基础教育的城墙才会夯筑得更加坚实。
勇闯改革深水区,直捣利益虎潭穴。
抓铁踏石留印迹,壮士断腕润雄心。
唯有牺牲多壮志,敢让教育换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