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人生解读

生命何处不缺憾

发布时间:2022-10-21 06:38:36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穿越了千秋百代,世事沧桑之后,为何仍然让我觉得动人心弦,暗合心意呢?大概这其中多少蕴藏着一些人生哲理吧,也可能这唯美的诗句中有着我们大都难以逃避的事实。

  如果以一个纯正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自然万物,我们会发现大凡我们所能感知到的东西都不是以绝对完美的姿态存在的,多少会有些缺憾。有时候抬头仰望天空,可能会看到白云朵朵,休闲的游荡。这种自然的杰作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美好的,可是如果以一个处处追求完美的眼光去看待这件事物的话,白云朵朵也未必是我们心中舞台上的完美主角。因为云彩是缺憾的,从形态上讲它所构成的图形并不是数学含义上的正规图形,它的边缘处有很多不规则的“缺陷”;从存在时间上来看它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有时候稍微不注意它就悄悄地散去了,不留一点一丝的痕迹。

  当然,如果只遵循科学上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分析云朵的话,它绝对够不上称之为完美的产物。可是,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很少会有人觉得白白的云朵是不美的,相反还会有更多的人为其吟诗作画,赞美不止。究其原因,这其实就是一种缺憾美的呈现。依我看这所谓的缺憾大概就是美的一部分吧,说不好也可能是美的真正价值所在。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有一节课在我记忆里显得非常的深刻,至今都难以忘怀。记忆中的那节课是语文课,讲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课堂上老师问大家对于圆明园废墟最大感受是什么,我当时不知道是怎么了,第一个就举起了手。站起来后,说了一句“一种残缺的美”,结果引得堂下同学一阵唏嘘,似乎大多数人都对我的回答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老师让我阐释一下我的回答,可我也没能给出最好的解释,结果是兴奋而起,却失落而终。这段记忆一直深深的埋藏在了心里,一直都未曾忘却。说真的,真正让我铭记的并不是因为当时的尴尬气氛,而是对那句“神来之语”的强烈探索欲。这几年对这个问题隔三差五的思索也说不上是为什么,我只是想探究一下历史与现实,完美与缺憾之间的联系,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将自己的所想所感真实的写不来,给自己一个觉得心安理得的答案。

  时隔五年,我的人生阅历以及知识储备都超过了以前,这五年中去过了一些地方,也认识了一些天南海北的人,看过了一些书,也似乎略微懂得一些以前未能理解的道理。虽然有时候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能够开始解读五年前的那个答案了,可是仍旧有一种声音于无形之中对我自身的成长做着一系列的否定。现在谈起那个答案,虽然早已是成竹在胸,可我仍然觉得需要对于自己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做一些简单的梳理。

  记得去年的冬季特意去了一次圆明园,本以为会收获良多,可是当我真正到了圆明园门口的时候却没有进去。不是因为简单的门票的问题,而是内心之中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声音在悄悄地拒绝着我进入那座让人无法忘记的园林废墟,拒绝聆听那段屈辱的历史。另一个原因是,我不想让我心中幻想的那个美过早的消逝。徘徊,再徘徊之后,最终还是没有进去。临走时,又瞥了一眼它的面孔,没有遗憾也没有失落。因为我知道我和它一定还会再次邂逅的,那时的离去只是我还没能给自己找到一个见它的理由。我怕我修行太浅,怕会因为它的残缺而感到一种难以抵御的伤痛。

  在人间和天堂之间过往的人群,如同上帝这个导演安排下的演员,演员们虽然大多都有有自己的灵魂与思想,可总是受时光剧本的操控。我觉得这个剧本中的故事是一个悲剧,是宇宙间最伟大的悲剧。因为演员们不管在舞台上演绎的有多么的完美,终究逃避不了全皆死去的结局,甚至连谢幕的机会都不会有。这一切似乎还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这部最伟大的悲剧竟然连一个观众都没有,也更不要谈什么美学理论,观众心理学理论了。既然如此,这无疑便是一种莫大的悲哀了。我觉得事物越过于完美,缺憾越显得明显,因为这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绝对完美的东西。

  再美的东西也会有缺憾,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我却认为生活中所遇见的缺憾也并非都是一无是处,相反却能给人带来种种源源不断地灵感。这种灵感不但能激发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别人难以看到的风景。换种思维方式的话,缺憾或许就是生命送给我们最为珍贵的礼物。那么,什么又是灵感呢?其实,我心中也没有一个很好的解释,我只是觉得灵感来源我们记忆,来自于我们对于生活的亲身体验。而记忆就如同我们自己亲手编织的童话,其中有着太多太多我们难以忘怀的故事。

  我就悄悄地叙说一段简短的故事吧。一个月前,我和一位胖胖的师哥去了郑州的二七塔,一是为了追忆缅怀一下先烈的光荣事迹,其次是为了登塔远眺,排解一下那段时间里的种种忧愁。说实话我还是比较喜欢一个人去看风景,不是因为我青睐于孤独,而是我觉得一个人旅行能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得到一些不一样感受。记得那次看的很快,没有来的及细细的观赏就已经爬到了塔的顶端了。没有多大的欣喜,只是一张照片引起了我的遐想与沉思。

  我好像忘记了是在第几层了,只记得在一个拐角处看到了一张大大的图片,上面赫然的写着“残缺等于美”的字样。一瞬间,我惊呆了。关于中学课堂上那个答案的回忆一股脑的涌上心头,一时间竟不知道该怎样的去梳理,更不知道我是否能够找到了一些解释“一种残缺的美”的话语。我也忘记了究竟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站在二七的塔最高处去俯视着四周的美景,只记得在那一刻我觉察到了生命脆弱。当一个人于天塔之间,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的时候,不禁的感叹生命的渺小。我默默的看着走来走去的人群,我好像一下子明白了一切,明白了五年前无意间说的那句“一种残缺的美”的真正的意义。

  火烧圆明园毫无疑问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不管承认还是不承认,满地的建筑残骸都在真实的诉说着晚晴政府的懦弱,真实的吐露着英法联军的野蛮与残忍。这一段历史对国人来说是一段毫无光彩意义可言的历史,是每一个有志向的国人都为感到无比惋惜的历史。有很多事件的经验告诉我们,记住历史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开始,是一个国家重新走向强大的重要前提。当然记住火烧圆明园的这段历史并不是要激发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其他的民族的仇恨,也不是要等到有朝一日我们强大了然后拿起枪炮冲进他们的领土,毁掉他们的一个宫,血染他们的一条河。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冤冤相报何时了”。我觉得这简单的话语,足以说明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的内涵,足以映衬出一个民族的心胸与气魄,足以证明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毋庸置疑,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虽然在一段历史之内战乱不断,但那都是局部的内部战争,很少出现过像凯撒大帝,拿破仑那样的远征将帅。或许我们的历史中有很多很多的缺憾,可是我们一直有一个足够称的上完美的民族底线,正是这个底线掩盖了无数的缺憾。当然这种掩盖并不是一种不知羞耻的遮掩,如同一只神奇的画笔,将伤痕描绘成了一个灿烂的笑脸。我觉得缺憾有时候就是一种美,一种能够发人深思的别样美景。我想,这就是我对那个答案的阐释吧。

  答案虽然可以解释了,可是我仍然没能给自己找一个足以释放情怀的理由。也许我还在后悔做过的一些东西,也许我想让我的生命变得更加趋向于完美。

  世界上最难以完成的事情是什么?我想了想觉得心满意足恰恰是最难以做到的事情。如果将心满意足当做内心对于自身的肯定的话,那么这就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境界。然而,缺憾也是完美的一部分,承认完美便意味着是对于缺憾的理解与肯定。可是,知足常乐,事事心满意足的人究竟有多少呢?为什么承认缺憾的人很难得,因为有太多的人为了不断追求完美,却离完美越来越远。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一定会有一些人在抱怨着这个社会的不公平,抱怨着生活的不够完美,甚至于抱怨着自身有太多太多的缺憾存在。可是,仔细的想想这个世界真的可以达到一种绝对完美的状态吗?假如若干年之后全世界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没有了国界,也没有了种族歧视,即使这样真的就能保证所有的人都能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完美的吗?其实追求完美无可厚非,关键在于是否有一颗能够将完美的看透的强大内心。

  常听人说,“有些人一生追求的就是一些人与生俱来的”。这句话虽然说的很现实,也很有道理,但却不能真正的道出生命最为本质的含义。如果将这句话涵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话,他所能解释的未免也太过于局限性了。

  有些人一生都在追求财富,可是毕生的金钱总和却远远不如一个不做任何努力的富二代一辆车的价钱。看到这些我们能都想些什么,又能够做些什么呢?即使是圣人在世想必也会发些牢骚,抱怨一下社会的不完美吧?抱怨或许是一种发泄的方式,但是人却不能一直的抱怨下去。因为生命还有很多精彩的地方,稍不留神有些东西将永远都不会再次出现。

  换个角度我们不妨将眼光放在自身的学识与修养上面,我觉得只有这些无形的东西才会真正的使人看到世界的不同与精彩。学习进取的权利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只是有太多的人忘却了这些本该记住的东西,太注重于金钱与权利了,失去了对于生命本质的认知与理解。

  太过于追求完美的性格不见得就会得到快乐,有时候他们就如同一只不知天高地厚的青蛙,总想着跳过一颗百米的高的大树,为它的观众们献上一个完美的惊世一跳。可是青蛙毕竟不是神仙,无法做出那完美的一跳。其实青蛙不妨重新的认知一下自己,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多给自己留下一个保留缺憾的理由,这样才不至于让自己受伤,惹他人发笑。

  对于缺憾与完美的探讨对我而言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线索,我只是想借此来找寻一个关于生命的意义。我不知道我是否已经得出了结论,正如我无法留住过去看到未来一样,依旧是迷迷糊糊,依旧是难以回答。有时候对于某一个问题本以为已经找到了一个正确的答案,可是又有了新的疑问站了出来对原先的那个答案做出了近似于残酷的否定。总以为自己懂得太多,可是越去探索越去创造就越觉得自己懂得太少太少。

  周国平先生说,“我们只有一个人生,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吧。”只有一个人生不假,无法改变更无法逃避,可是怎样才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呢?我知道做事情必须有一个底线,可是即使在底线之下的事情又有哪些是自己心甘情愿的呢?大多受到了生活中种种因素的压迫,去做着一些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情。我觉得我这二十年的生命中就做了太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了,不是不敢反抗,而是别人都在那么做,没有了反抗的意识。比如说上学期间的种种考试。我虽然不厌恶考试却从来也没有喜欢过,只是被逼的太深,无法逃避只能面对。我觉得考试并不是伟大人物的真正改造者,真正创造伟大的是内心自觉地追求与探索。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世界上很少有因为考试作文而名垂千古的大作家。如果不赞同我的话,不妨仔细的想想,我们究竟能想起几篇科举状元所做的文章呢?

  考试固然有弊端,可我也并非是在一味的批判考试。我认为考试对于人类的发展当然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一个民族的历史选出了众多优秀的人物。可是我想说,一个拿到满分的考生不见得就意味着得到了完美,相反得到也可能是缺憾。一个伟大的人物想必是一个容易理解和接受缺憾的人吧,只有这样他才能走的更高,更远。

  记忆中的某个夜晚,我又骑行于校园秋月塘旁边的那条路上,迎面扑来的晚风带给了我一些莫名的感动。或许那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吧,忘却了一切,只留下了简单的梦想。我知道我已经渐入佳境了,一切的一切都如同回归到了生命最初的本质。

  其实我还想说,那晚月色正浓,我没有看到青蛙的跳跃,却听到了满塘青蛙的动情鸣唱。说真的,那声音很美妙,也很动人。那晚,内心的安静告诉或许大自然才是我们心灵最终的归宿。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