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思想钩沉

历史“周期律”中的总结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2-03-06 08:25:10

  一个优秀的国家和民族,必须尊重历史,正视历史。因为历史是经过漫长严酷考验的、能够证明自己之所以是优秀的、无法撼动的事实,其中蕴含着坚定的理念和无穷的力量,存在着行之有效的生存智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发展重要关头,用理性的眼光总结和反思历史,特别是汲取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往往能激发出新的智慧与勇气,开拓新的战略视角,创造新的历史出发点。研究王朝历史兴衰,并非发思古之幽情和凭空唏嘘,而是有着现实的战略思考。

  在绵绵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如同一颗生生不息的火种,五千年不断代一脉相承,延绵至今,并且愈发光彩照人。秦灭六国后,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两千年间的王朝更替,出现了数次大一统的局面,如汉的统一,西晋的统一,隋唐的统一,元明清的统一。这些大一统局面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民族的融合和进步,先后形成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康乾之治”等令后人钦佩的治世。此类“盛世”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是专制时代理想的政治形态,是社会发展中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是从大乱走向大治,并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着相当的繁荣和稳定。但盛极而衰,尽数历代王朝,更多的是不断出现的跌相兴起又相继灭亡。有的维持三四百年,有的仅存在一二十年,甚至胎死腹中;有的开疆扩土,有的却割地赔款;有的统治者艰辛创业,勤于统治,有的却穷奢极侈,导致政治腐败恶性膨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如同步入迷魂阵中的怪圈,像一个人在丛林中迷失方向,历经千辛万苦却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始终没有跳出一治一乱、一盛一衰循环往复的历史“周期律”。研究历代王朝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对此我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纵观王朝兴衰存亡,一个带有共性的根本问题就是能否处理好统治者与老百姓之间“舟”与“水”的关系。顺民心、应民意、谋民利则国昌,逆民心、叛民意、榨民利则国亡。在历代王朝建立之初,大都能较好地处理统治者与百姓之间“舟”与“水”的关系。古代中国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历代王朝建立初期,普遍重视并较好地解决了农业社会的核心问题,即土地问题和人口问题,发展生产,休养生息,予民以利,取信于民,稳定社会,从而奠定治世的基础。

  好读历史的同志不难发现,民变与天灾往往成为王朝衰败的主要原因。民变,主要是指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天灾,看似自然引起,事实上因人事促成。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到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次数之多,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应该说,中国的农民阶级有着其坚韧的性格,只要能有一点点土地足以养家糊口,只要能在专制统治下有一丝丝生存的空间,他们就不会起来反抗。但专制统治下中国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特别是在统治后期,高度集中于官僚地主手中,加之不断加重的赋税、徭役和地租,迫使农民走向武力反抗的道路,农民起义、民众暴动,直接导致王朝的迅速崩溃。亡国因素诸多,但说到底,人心向背的变化是根本原因。人心所向,是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执政为民,民心顺,社会稳,政权存;执政不为民,人民怨,社会乱,政权灭。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上之所以出现一些“盛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专制统治者怀有开明的政治理念,以宽宏的政治气度,虚怀博纳,从谏如流。思想的解放,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对外来思想的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更是政治成熟的气度与胸襟。大国崛起需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必由盛而衰。

  在世界大潮来临之际,一定要用历史的深远眼光和博大的全局眼光,来深刻全面地认识中国与世界,主动把握历史发展的机遇,迎接历史的挑战,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能否不断融合新思想、能否不断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能否不断跟上乃至引领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大课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改革开放成为“两个基本点”之一,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吹响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这不失为兴国安邦的重大战略决策。

  历代王朝专制统治下的开明政治,并没有摆脱其衰亡的命运,更不能跳出历史的“周期律”。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找到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最佳途径。1945年7月初,毛泽东在延安与黄炎培的一次著名谈话中,黄炎培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得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他希望中共诸君能找到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对此,毛泽东当即作出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落后就要挨打,是个带规律性的历史现象。但腐败就要挨打,就会亡国,更是一条不争的历史铁律。从统治阶级上层看,腐败是历代王朝衰败乃至灭亡的直接动因。政治腐败,生活腐化,贪官污吏疯狂盘剥,最高统治者昏庸无能,是造成广大农民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更是爆发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主要原因。

  在全国革命胜利前夕,一个崭新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毛泽东用历史的经验教训教育全党同志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防止骄傲自满的思想情绪。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谆谆教诲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的适时提出,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高度革命警觉性。

  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历史智慧的继承,善于从历史发展的兴衰成败中汲取经验教训,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翻开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史,不难发现,凡历史上的“盛世”时期及有作为的政治家,往往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唐太宗继位后,由于亲身经历隋末农民战争,看到隋朝灭亡的原因经过,因此十分重视对隋亡原因的总结,不时发出“亡隋之辙,殷鉴不远”的感慨。可以说,历史上的每一个王朝无不“鉴于往事”,而又都自觉不自觉地重蹈覆辙。专制统治的历代王朝没有能够避免历史的覆辙,跳出历史“周期律”。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深刻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真乃千古传颂的绝唱,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

  历史将永远地成为过去,后人正书写着新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十分重视学习历史、研究历史,汲取历史的智慧,展现出一种睿智的历史眼光和深邃的历史思维。我党的许多重要思想理论都是受中国五千年王朝兴衰经验教训的启发而总结出来的。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就曾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革命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理论家和军事家,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具备这样的历史洞察力,善于从历史发展的兴衰成败中不断汲取经验教训,才能保持清醒头脑,具有科学的前瞻性、预见性,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把握正确前进方向。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