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世俗评说

亲友不犯财,犯财合不来

发布时间:2022-09-22 13:47:34

  这是个老掉牙的话题,今儿个旧话重提,就想说道说道改革开放后,人们新形势、新观念下的“亲朋不犯财,犯财合不来”的一点新想法。

  这里所说的亲朋之间“犯财”,主要意指亲朋之间,谁家有困难了需要亲朋好友的资助,从而来摆脱眼下的困境。说白了就是向有钱的亲友借钱。

  从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老人们都知道,文革前后的困难时期,家家户户都很穷。那时人人几乎都上班,低微的月工资,支撑着一大家子人的生活开销,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且月工资一月跟着一月走,月底盘算开支,往往所剩无几。由于攒不住钱,所以有钱的人家很少。对于走进门,张开口借钱的亲友,自然多是爱莫能助,有心而力不足了。

  那时人的脸皮都很薄,但凡家里有点吃的,勒紧裤腰带也愿不出去借钱。除非家里摊上事了或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才“厚着老脸皮”,登门向亲友借钱。而旧时的亲友们,差不多都很乐善好施,对求上门的亲友,尽自己所能,能帮多少就帮多少。

  回头再看借债人。他们一旦得到亲友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就像“杨白劳”似得,对亲友的接济,那是千恩万谢,感激不尽。除此外,背上债的人家,犹如背上了十字架,天天日思夜想,何时能还上别人的债务。说句下道话,夜间两口子行房事时,丈夫一想起家里还欠着别人一屁股债,挺举的“家伙什”,啪啦一下就耷拉头了。

  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债权关系与困难时期相比,就截然不同了。在先让一部分富起来的商潮中,在国家富民政策的感召下,下海的下海,经商的经商,人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改革开放几十年后,确实有一部分人,他们艰苦创业,白手起家,首先带头富了起来。

  而向人借钱的亲友们,也随之不客气起来,一借钱就狮子大开口,有钱千万的亲友,就借他百万,有百万的亲友,就借他十万,有十万的亲友,就借他…等一等,你若是借给他一万,他就给你翻脸了。怒骂亲友们,为富不仁,六亲不认,小气忘本,良友不分。好像他的亲友家,是他们家的银行,借多少就得给他们多少,反正张嘴三分利。

  且看富起来的亲友们,他们觉得自己辛苦了半辈子,每一分钱都是他们水里走,火里钻,一滴汗水摔八瓣挣来的,岂能轻易借给别人?这些吃苦受罪过来的“富人”,深知向人借债的为难和卑微,所以他们一改以往接济穷人的慷慨,开始节衣缩食的囤积钱财。攒了一万想十万,攒了十万想百万…存折的数字逐年向上攀升。渐渐蜕变成巴尔扎克笔下的吝啬鬼“高老头”和“葛朗台”。甚至有的“富人”狂啸“这二年向外借什么都行,就是不能向外借钱。”

  之所以这些阔亲友不愿往外借钱的原因有三:一是他们首先认为你是否还的起?现在银行都嫌贫爱富,贷款都考察你是否有偿还能力,其目的还不是怕你还不起?好借好还,到期就清,那没啥好说的,皆大欢喜。可有些亲友就是不还,老认为你不差钱,有钱也不还。你若是追他腚后边讨债,指定得罪他,且你还不一定讨回债来。

  二是你借钱干嘛用?应该说借钱给你,是救急不救贫。如家有病人手术,或因祸事救人交款,那没说的!这事该帮,而且极近所能的帮。孩子考上大学没钱上,这事也该帮,不能让钱耽误孩子的前途,等等。

  令人不解的是有些亲友,借钱竟买房买车,且借的数目几乎是房车总价的三分之一,甚至接近一半。我有一好友,他在农村的亲戚买二十万的房产,向他借十万。好友碍于亲戚面子,说顶多借给他三万。他亲戚没好气地说:“三万就三万吧,有钱就还你,没钱就算了,凡你也不缺钱花。”那态度像是朋友向他借钱。难道有钱人,必须让人随意消费?

  三是借点钱帮衬亲友不要紧,怕把他给惯坏了。任何事习惯了都有依赖性。人轻易得来的东西,往往不太在意,只有用辛勤汗水挣来的家当,他才会知道珍惜。还是以上述列子说事,假如朋友真借他亲戚十万,下次亲戚再用钱,就会给他借二十万。而且别的亲戚也会跟上来,攀比着向朋友借。不借,就得罪一大片。且还不一定得好,亲戚还会觉得应得应份。

  好面子的国人,面对亲友毫无节制的借钱,怎么办?老话说“吃饭穿衣看家当,过日子有多大荷叶抱多大粽子。”困难时期,人均每月八元钱最低生活保障,就能过活,现在不知翻了多少倍。我有一失业的朋友,仅持每月五百多元的“低保”,过得也挺好。平时很少见他到去超市购物,粮食、蔬菜等日常用品,为了便宜,都常见他到农贸市场去批发。譬如十几元钱的剔骨小牛肉,全家三口人吃两顿,香喷喷的炖牛肉,也没吃出猪肉味道来。穷家富过需用心,天下不全是贪心人。他常说咱不能挣钱,再不会省钱,日子就过不去了。省一元钱的价值,要比挣一元的价值大得多。多年来,没见过他给亲友借过一分钱。

  最后,我朋友对他借十万的亲戚说:“我没钱!这三万我还得给别人讨还去,既然你不想还就没法借给你了。”我担心地问朋友,你不怕得罪亲戚啊?他说:“没见过亲戚这么借钱的,好像该他欠他的,这样不懂事的亲戚,得罪他也罢!”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