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制度监管解决放权“肠梗阻”现象
“中央改革决心大、动作大,但一些地方对改革的担心多、动作小,跟进不力。国务院部门下放的一些权力,被地方政府截留,出现了‘肠梗阻’现象。”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杨克勤15日在北京表示,当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存在改革力度逐级衰减的问题。(6月15日 中国新闻网)
6月15日,由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主办,以“创新政府治理,深化行政改革”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在北京举行。由于适逢国务院再度下放和取消行政审批事项之际,论坛上,当前的“简政放权”如何有效落实,成为与会专家学者集中讨论的话题。
在第五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现场,杨克勤指出,当前,政府部门在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中,存在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放责不放权、明放暗不放等现象。“一些地方和部门把含金量低的事项取消和下放,对含金量高的抱着不放,有的是‘卸包袱’,只把管理难度和责任大的事项下放。”
随着简政放权改革措施的落实,政府部门和人员手中的权力变小了,一些地方和部门把“含金量”低的事项取消和下放,对“含金量”高的抱着不放,上面压得紧了,就将保留的事项分解,下放一些去充数;有的“卸包袱”,把管理难度和责任大的事项下放。有的只是提出取消下放审批事项的数量指标,满足于召开一次会议、下发一份会议纪要就算完成改革任务,一些基层和企业担心将来“翻烧饼”,把取消下放的权力重新收回去。
简政放权,不意味着行政权力从此束之高阁,更不意味着政府部门从此变成闲云野鹤。河北省的尝试,为放与管的结合提供了新思路。行政体制改革,政府应当有所作为,特别是在监管市场方面应当大有作为。正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所言:政府要干事儿,特别是要从微观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干大事儿:
制度如渠,行为如水。政府要加强对权力下放相关制度的建立,完善监管体系,坚持依法平等、公开透明,是促进简政放权彻底深入贯彻执行的有效手段,切实把权力下放用制度保障来落实下去,才能解决权力下放中“肠梗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