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宣战考场内外舞弊案(四月维夏)
辽宁一镇政府的文教助理,利用出售高考答案及作弊电子设备牟利55万元。辽宁省铁岭市下辖的昌图县法院12日公布此案一审判决书:主犯张芳及其表弟卢某某构成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缓刑2年和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网易新闻)
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应随时秉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权力和责任要处于同一天平上,公职人员涉案,社会影响和舆论压力的危害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像高考这种命运转折点的大型考试,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抓住“商机”,顶风作案,牟取暴利,不仅使政府公信力被群众“一刀切”式的否定与指责,更是对服务精神的一种亵渎,对人民群众的欺瞒,对社会秩序社会公平的严重扰乱。
当然,考生放手一搏的心理也是造就作弊市场的第二元凶,想要通过投机取巧不劳而获,这种青少年的畸形心理状态,折射出的是考生贪图享乐,不甘“寒窗苦读”的寂寞,缺少进取精神的成长状态,一方面是部分青少年对人生规划的理性度不足,另一方面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环境的安逸,父母对考试的重视,高考制度的严苛性都是考生跌入“自作孽”陷阱的根源所在。
如今,考试作弊屡见不鲜,各种高科技作弊手段层出不穷,“顶考”“包过”等广告不绝于耳,严重危害着我国人才的挑选和培养,要想根除这种社会“毒瘤”,应做到多管齐下,首先公职人员和社会人士应该加强自身职业素质建设,在不违背法律和道德的基础上,获利图利享利,才足以心安理得;其次,国家监督机构应加大对各种舞弊造假市场的巡查监察,严打涉案人员,加大处罚力度,争取做到“抓一儆百”,将舞弊犯罪扼杀于摇篮之中;最后,国家应加快高考改革制度,打破“一考定终生”的模式,能极大地避免考生铤而走险的作弊行为,还考场内外一片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