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西部开拓史》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4-18 05:16:15

  《西部开拓史》是一部由约翰·福特 / 亨利·哈撒韦 / 乔治·马歇尔执导,亨利·方达 / 约翰·韦恩 / 詹姆斯·斯图尔特主演的一部冒险 / 剧情 / 爱情 / 西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部开拓史》观后感(一):真正的大场面影片

  我是投影观看的,非常享受。

  记得有评论解释说这电影描述了一种秩序建立的过程。

  打动我的是电影里的几场大场面,气势恢弘。还有,看这些时间跨度比较大的影片,感觉人生非常的短暂。

  《西部开拓史》观后感(二):明星聚会

  第一次看环幕效果的影片,我特意将电脑接在电视大荧幕上欣赏的,效果确实震撼,更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大场面配合。

  演员没得说了,全明星阵容,不断的兴奋点,仔细看,很多配角都是西部片中的常客,遗憾的是伊斯特伍德晚红了几年,明星聚会,就缺他了。另外必须一提,Debbie Reynolds的表演非常精彩,从少女演到老人,将西部女人坚毅、乐观的品格准确展现,她在最后一个镜头中的再度歌唱,令人悲喜交加。

  片长只是两个多小时,讲述西部百余年的历史,实在有些仓促,但我不能要求这么多啊,已经很好了,很好了。难过的是,这样的西部片终归是看一部少一部。

  《西部开拓史》观后感(三):《西部开拓史》:最美好的洗白史

  影片以超大的阵容,恢宏的气势,凭借三段故事横跨几十年来表现白人在开发西部世界时期的艰辛和苦乐,历经各种大小事件,内战、淘金、印第安......受了多少委屈吃了多少苦,总算建成了绵长的铁路线,才有了如今的美国大都市。至于屠杀这片新大陆上千千万万原住民印第安人的污点事迹只字未提,只是演绎了一下这帮野蛮落后的“小人”们如何骚扰建铁路的卑鄙勾当。本片算是对白种人滔天罪行最美好的一次洗白,真不知如今的美国人,还有多少人会记得感恩节的来历,实则那就是用来纪念卑鄙的印第安“小人”们,当年用火鸡来款待他们,让他们能够苟活于世建设伟大家园的。

  也正是这样一部洗白史,在奥斯卡上大受热捧,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奖,从而奠定了奥斯卡的主旋律基调。值得注意的是,此片出品于1962年,距离1863年林肯确定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作为感恩节为固定庆祝日,差不多正好100年。100年的时间,就可以让一帮恶魔变身为光明战士,由此可知,时间真的可以让人们忘记很多事情,特别是那么不该见到天日的邪恶历史,更会被洗刷的干干净净彻彻底底。

  《西部开拓史》观后感(四):帝国主义的史诗

  1607年,一个约一百人的殖民团体,在乞沙比克海滩建立了詹姆士镇,这是英国在北美所建的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在以后150年中,陆续涌来了许多殖民者,定居于沿岸地区,其中大部分来自英国,也有一部分来自法国、德国、荷兰、爱尔兰和其他国家。随着殖民势力的不断扩张,殖民者们纷纷向西大规模迁移,以寻求更多的土地、金矿和财富,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白人殖民者和美洲原住居民印第安人的冲突。《西部开拓史》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主要讲述了一个白人家庭如何与艰苦的自然环境、杀人不眨眼的强盗、驱赶野牛群向火车冲锋的印第安人、威胁民众安全的恶霸团伙作斗争,最终经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战胜千难万险, “幸福、快乐、自由”地生活在“西部”这块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其主题思想宣扬和美化了美国白人殖民者的殖民冒险开拓精神。

  1962年,好莱坞花费巨资联合以约翰?福特为首的3大西部片导演和10多名当红一线明星拍摄了这部反映美国白人殖民者开拓美洲大陆的史诗电影《西部开拓史》;1962年,美国在西贡设立了由保罗?哈金斯将军指挥的军事司令部,标志着美国开始直接介入越南战争。这让《西部开拓史》同越战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毋庸置疑,《西部开拓史》是一部美国60年代的“主旋律”影片,它号召美国民众向片尾那个最终决定举枪屠杀印第安人、站在“正义”一边的小伙子(注)学习,继承祖辈们当年开拓西部的大无畏精神,把青春和热血投入到“消除共产主义威胁”的“正义”事业当中。众所周知,历史中的“西部开拓史”就是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的苦难史,他们的血和泪喂肥了资本主义,使新生的美国成长为傲视全球的经济大国。恩格斯就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列宁也说:“帝国主义……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夺取领土或建立经济、政治霸权而凌驾于别国之上。”

  1973年,约翰?福特因胃癌去世,标志着美国传统西部片黄金时代的结束;1973年,美国经过长期谈判,与越南民主共和国在关于越南问题的《巴黎协定》上签字,宣告美国在越南军事行动的失败。

  注:此君为西部一小镇治安员,与印第安部落有着“君子协定”。后来印第安酋长发现铁路公司在小镇里修建铁路而勃然大怒,因为火车势必会带来更多白人侵犯印第安人的领地。于是印第安人驱赶着野牛群向火车发起冲锋作为报复,小镇居民死伤惨重。治安员也怒斥铁路公司破坏“君子协定”的行为,公司代表昂然回答道:我们不修铁路,其他人也会来修的。并要求治安员召集人手对抗印第安人,以保证“开拓西部”的顺利进行。后来在亡父故友的反复劝说下,治安员还是举起猎枪慷慨奔赴到“伟大事业”当中。

  《西部开拓史》观后感(五):眼睛不够用了

  对美国的电影史不熟悉,看的老电影也少,不知道还曾经有过这样一部西部片。这是好莱坞大制片厂时代的产物,编剧也下了功夫,靠一个家庭的西部寻梦经历,串连起了美国西部的开发历史,拓荒,淘金,欲望的释放和弱肉强食的规则,印第安人的争夺,南北战争,铁路建设,城镇的兴起,道德和秩序的重建,在影片里都得到了展现,当然更少不了壮观奇伟的西部风光。大明星纷纷上阵,詹姆斯·史都华,格里高利·派克,约翰·韦恩,亨利·方达,詹姆斯·斯图尔特,担任旁白讲解美国历史的则是另一老牌巨星史宾斯·屈塞。150多分钟的电影由约翰·福特、乔治·马歇尔和亨利·哈撒威分别导演了一段(我孤陋寡闻,不知后两位的大名)。看得出这是一部颇具史诗片雄心的大制作,可是拍得太中规中矩,浪漫,冒险,扩张,雄性力量,正义感和市民社会的道德,在在都体现着我们耳熟能详的美国精神,而且由于这种为百年西部开发史和勇敢的美国人树碑立传的愿望,使影片分散了注意力,结构庞大,哪一个方面都表现得不充分,约翰·福特的经典作品中那种戏剧张力荡然无存。比如结尾讲城镇兴起和道德重建的一个段落,来到异乡的警长一下火车,就要孤身面对曾经被他拘捕的凶徒及其手下,又得不到当地同行的理解和支持,为求自保,人们还请他离开,明显是在摹仿《正午》,结尾却是众人终于联手结果了歹徒,捍卫了美国道德和法律的尊严。也许历史的确如此,可对电影来说却太过平庸。除了第二个段落里派克和女演员短暂的对手戏外,这么多实力明星的演技都被浪费了。

  这样说并不等于说这部电影就不值得看,相反,对我来说,这是一次视觉的圣宴。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超宽画幅的影片。DVD封底介绍说,影片用了“三个银幕宽度的新艺拉玛体拍摄,压缩在小小的电视萤光幕上欣赏”,对电影工业和技术一无所知,我不知道何谓“新艺拉玛体”,但直观地看得出在银幕上表现为电影画面是由三个正常宽度的画幅组成的,可能就是由三架摄影机按精确的比例同步平行拍摄,然后经过技术处理合成到一个画面上吧,在背景开阔的水面、山川或者天空的映衬下,可以明显看见三个画幅的结合部,由于技术原因,右面的一个画幅还有些轻微的偏色,有时候甚至会看见一根长木在画幅结合处发生了些许奇妙的折曲现象,类似水中物影的变形。这些都会影响观赏的效果。这种方法拍摄出来的山川河流却无比壮阔,容纳了一般电影所无法容纳的更多的内容,虽然电视荧屏仍然一样大,但画面实际的视角已经加大了不少,超出了眼睛正常的视角范围,用在这样一部西部片里,倒是非常适合,壮美广阔的西部风光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如同一卷徐徐展开的画卷,绝对不能一览无余,只能是驰马扬鞭,移目换景。特别是在人物众多的大全景镜头中,这种感觉更为明显,要像一般的观影经验那样把这作为一个基调镜头,一眼把握整体的气氛会变得不那么容易,常常是眼睛顾了看银幕左方的人物,就会忽视了右边正在发生的事情,突出的感觉就是眼睛怎么不够用了。所以这样超常视角的镜头,表现风光比表现人物可能要更为恰当。战争场面和水牛狂奔的镜头给我的印象也是极其震撼的。

  《西部开拓史》观后感(六):《西部开拓史》--这才是史诗的画卷(观后感 碟片花絮笔记)

  大气磅礴的配乐,卷轴一般的画面加上豪华导演演员班底的史诗大片《西部开拓史》,真正做到了史诗电影应当具有的气魄,亨利·海瑟薇赋予它西部史诗片的灵魂,如果不是另两位大牌导演略显糟糕的导演,《西部开拓史》一定可以比现在的模样更经典。

  看片前自己最担心的,就是故事。因为《西部开拓史》的英文名是“西部如何被开发出来的”,倘若让中国考生在高考来写一篇“西部大开发”的命题作文,恐怕会难倒一大片。然后,在看完这164分钟的作品后就会明白,《巴黎我爱你》《纽约我爱你》这样的命题电影比起《西部开拓史》简直不值一提。

  《西部开拓史》通过5个段落“河流”、“平原”、“南北战争”、“铁路”和“不法之徒”,按照时间线性顺序清晰地将西部的发展脉络勾勒了出来,使用几个人物以及后代的关系营造了强烈的史诗感觉,剧本中对于爱情、正义、勇敢等话题的表现也很全面,在西部开发的大背景下,一个个或感人或惊险的段落都可以说利用了西部片的经典元素,经过重新组合,让哪怕不熟悉西部片的观众也可以轻易感受到那份感觉。虽然没有拿到最佳影片,但最佳剪辑以及最佳原创剧本实在是实至名归。当然,阿尔弗雷德·纽曼的配乐仅仅收获提名让人失望,因为他的配乐完全可以承载电影前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重量,将历史感和西部本身的荒凉感结合的十分出色。

  整部作品还是按照史诗片的一贯风格分成“进场曲,第一部分,中场休息,第二部分,结束曲”这样的结构,在第一部分“河流”中,着重探讨了早期美国人如何从东部向西部寻求新大陆的故事。新艺拉玛的三屏幕经过修复虽然在整部作品里都基本见不到痕迹,但在开篇的河流特写时还是可以清晰看到两道接缝。

  这段的明星毫无疑问是詹姆斯·史都华。这位横扫30-50年代美国银幕的天使男人几乎演了一辈子的正面形象,但其实除了跟卡普拉的定期合作外,他也有好几部西部经典电影和形象,在整部《西部开拓史》中,个人最喜欢的一段便是这个第一段。通过史都华扮演的浪子与纯情女人之间似恋似怜的感情以及几次命中注定的相遇,西部早期风土人情得以清晰的展现。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的结尾,除了给俩人的感情来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束之外,海瑟薇还导演了一段精彩无比的河流戏,小竹筏在河流中遭遇险情,一群人集体“漂流”的惊险经历刺激无比。不采用任何配乐,但效果比现代大片的配乐加强惊险感的效果更好。

  第二部分“平原”中,《杀死一只知更鸟》和《爱德华医生》的老牌影星格雷高里·派克登场,搭档《雨中曲》明星黛比·雷诺兹来了一段类似马戏团恋情一般的故事,揭示不少关于物质和爱情的价值观,而平原的马车大战也是效果非凡。

  第三部分“南北战争”仅有20余分钟,显然约翰·福特不适应庞大的新艺拉玛三摄像机,心不在焉的导演了一段嚼之无味的片段,连他携手带来的老搭档约翰·韦恩也丝毫没有半点侧漏的霸气。

  第四部分是乔治·马绍尔拍摄的“铁路”,讲述在建造铁路时发生的小冲突和小矛盾,与韦恩版本的“南北战争”一样,感觉导演并未全力准备如何最大化利用新艺拉玛的宽度,同时结合剧本打造段落的广度,不过一段印第安人水牛狂奔相当威武。

  最后一段“不法之徒”回到了海瑟薇导演手中,果然又是恢复了头两段的水准,充满视觉效果奇观和场面人物的大气。通过之前建造铁路的铺垫以及与之前的人物相对应,这段可以说是家族史诗的终极段落,在各大西部片里屡见不鲜的抢劫火车和正邪枪战得以上演,众彼时明星联手出演,配上新艺拉玛出色的广角主观视角的效果,最后一段的火车大战也是令人印象深刻。

  “新艺拉玛的冒险”花絮部分:

  1.随着电视的发展,电影院观众骤减;

  2.1952年9月,新艺拉玛(Cinerama)首次公开播映;

  3.当时新艺拉玛试映片段便是云霄飞车影片《这就是新艺拉玛》;

  4.新艺拉玛使用三段不同影片在三部放映机同时播出,每段的感光面积都大于35毫米胶片,呈现在视野146度的巨大弧形银幕上;

  5.弗雷德·沃勒是此项技术的发明者;

  6.1948年初在长岛首次实验;

  7.亨利·海瑟薇为如何使用新艺拉玛拍摄做了仔细的设计;

  8.约翰·福特对新艺拉玛的拍摄很不耐烦,因为有3台摄像机,他一直会不小心跑进镜头;

  9.乔治帕伯的替身鲍勃在拍摄时不幸发生意外,被1万5千镑重物碾过;

  10.最终新艺拉玛拍摄渐渐不流行主要还是改建戏院的成本以及高昂的拍摄成本;

  11.《这是个疯狂疯狂的世界》是一部假的新艺拉玛电影,并非三台摄像机拍摄的;

  《西部开拓史》观后感(七):新艺拉玛(Cinerama)的前世今生

  头些天买了一张《西部开拓史》的DVD,附赠了一部纪录片《新艺拉玛大冒险》(Cinerama Adventure),详细介绍了新艺拉玛的前世今生。

  什么是“新艺拉玛”?

  1948年起,电视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给电影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其后五年中,电影院的票房总收入下降了一半。电影业必须采取措施,使观众重新回到影院。提高视觉效果是一个突破点,风靡一时的新艺拉玛宽银幕电影应运而生。

  所谓新艺拉玛(Cinerama),是一种特殊的电影制作形式,用并置的左中右三个镜头同时拍摄,拍出同步的三带胶卷,放映时用三台放映机,分块投射到弧形的宽银幕(这种银幕像是百叶窗,由成千上万条竖条组成)上,以便营造人眼中的真实世界。

  在之前的电影中,画面比例多为1.33:1,镜头只能展现前方的视野,被人戏称为“从钥匙孔中看世界”。后来人们注意到,人眼的“边缘视野”同样重要。新艺拉玛的宽银幕,正是模仿了人眼的真实视野,此外,所用镜头的焦距也和人眼焦距基本一致,因此观众大有身临其境之感。

  制作人员不仅要还原人眼的真实,还要还原耳朵的真实。新艺拉玛的声带有七道音轨(拍摄时用七个麦克风同时录制),加上影院特别设计的大量喇叭,使观众无法分辨声音发自何方。当年首映期间,主办方特地在中场休息时为观众播放管弦乐队的立体声,对这一成就看来是颇为得意。一位学者说,他仔细对比了《西部开拓史》的原声带和今天电影的杜比环绕数码原声,发现前者更好。

  前身

  其实,新艺拉玛的先驱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当时有一种技术“放大镜”,在影片的高潮或结尾,为了凸显情绪,画面会突然扩大。不过这只是单纯把画面扩大,清晰度并没有提高,所以可以看到颗粒。30年代,约翰?韦恩的某些电影已经采用70mm胶片拍摄。而法国导演阿贝尔?冈斯Abel Gance在《拿破仑》(1927)一片中,采取了三个普通画面并置的宽银幕,可谓真正的先驱,令后人大受启发。

  同很多发明一样,新艺拉玛也要归功于军方的实验。1938年前后,弗雷德?沃勒Fred Waller发明出一种Vitarama,用于“沃勒射手训练机”,类似今天的电子游戏,用多台摄影机投影出巨大的画面,用于模拟空战的战场,训练空军的机枪手。二战期间,盟军借助这种装备训练空军,据说挽救了大约20万人的生命。很快,人们想,为何不将这种设备用于普通电影呢?

  轰动一时

  1952年9月30日,第一部新艺拉玛电影《这就是新艺拉玛》This is Cinerama在纽约百老汇剧院首映。新艺拉玛的首映式是一场盛典,当地众多名流身着礼服前来——穿牛仔裤是不行的,还要在签名薄上留名。影院也不设小卖部,不卖爆米花,以便使观众全身心地享受影片的视听效果。该片中,有个在云霄飞车上的主观镜头,随着飞车的上上下下,地面和天空交替出现,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来坊间传说,许多人趁着中场休息,溜出影院去买晕车药。

  新艺拉玛推出之后,一时极盛。1953、1954年,仿佛一夜之间,所有的电影都变成了宽银幕。因为新艺拉玛申请了专利,其他人纷纷仿制,比如 “新艺综合体”(Cinemascope)等等。以“拉玛”作为产品名称的后缀也成了风尚,像“汽车拉玛”、“冰箱拉玛”、“舞蹈拉玛”……

  艾森豪威尔总统专门休假一下午来到影院观看该片,而又有许多观众“买票来看艾克”。总统看到《飞越美国》一节,听着唱诗班歌声响起,眼眶湿润。回到白宫,他要求新艺拉玛在航母上设置放映机,为军队服务。当然这无法办到。不过新艺拉玛还是出国展览了,在大马士革的世界博览会上一炮而红。当时正值美苏冷战的顶点,世博会变成了美国的国家宣传片,苏联人当然要强烈抗议。回国之后,他们模仿新艺拉玛,制作了俄式环幕电影,并与1958年在布鲁塞尔首映,依然获得大奖。不甘心的俄国人当时还声称,是美国人剽窃了苏联的技术。后来双方关系缓解,苏联提供了己方的部分摄影材料,用于美国的一部新艺拉玛——《俄国漫游》。

  剧情片的尝试

  一开始,新艺拉玛游离于好莱坞,它拍摄的都是旅行记录片,像《新艺拉玛的假期》Cinerama Holiday,1955、《世界七大奇迹》Seven Wonders of the World,1956、《南海历险》South Seas Adventure,1958等。这一阶段,摄影师和摄制组是影片的最大功臣,因为他们要操作复杂的摄影机,并在危险而美丽的地区上天入地。

  后来,当观众逐渐熟悉了新艺拉玛带来的视听震撼,制作方决心推出剧情片。这时,导演才能发挥自己的功能。第一部新艺拉玛剧情片是1962年米高梅出品的《西部开拓史》How the West was Won,该片演员阵容强大,气势恢宏,又有史诗式的剧情,获得了当年多项奥斯卡。

  但是,用新艺拉玛拍摄剧情片是一项费力的工作。《西部开拓史》的导演之一约翰?福特,始终不能适应这种新型摄影机,往往不自觉地就站进了镜头里。因为有三带胶卷,剪辑也变得非常麻烦且昂贵,演员表演的压力更大了。因为造价高昂,只有大制作的史诗级电影才舍得花钱。而普通的剧情片,其实不需要太高的视听效果。

  新艺拉玛的另一个缺陷是放映场所太少。许多影院没钱改造成宽银幕,有钱了可能还不适合改造。这就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纵然制作方发明了新艺拉玛的移动设备车,到欧洲各城镇开展巡演,搭起了充气帐篷当做影院,吸引了所到之处的所有名流,但终究是临时性场馆,安全性不足,遇到风暴很容易坍塌,而建造永久性场地又不值得。

  消逝的荣光

  从上面我们已经看到,新艺拉玛的缺陷并不在效果不佳,而是设施太复杂、拍摄太难、成本太高。

  到1962年以后,一种新的宽银幕电影,70mm宽银幕电影流行开来。它是用单个镜头拍摄的,但常常被误称为新艺拉玛,比如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1968)。单镜头宽银幕影片效果虽不及新艺拉玛,但更容易拍摄和剪辑,因此被广泛采用。随着这类宽银幕电影的成功,新艺拉玛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在只有富人才能坐得起飞机,只有富人才能周游世界的五六十年代,对那时候的普通美国家庭的孩子来说,周末由家长带着看一场新艺拉玛,的的确确是一场梦幻般的冒险。是电影,给了普罗大众这种体验。

  2011-11-12

  《西部开拓史》观后感(八):第1名:美国影片《西部开拓史》——影史50部平民史诗

  不能忘却的浮沉

  《西部开拓史》 How the West Was Won 年代:1962年 / 导演:约翰·福特、乔治·马歇尔、亨利·海瑟薇 / 主演:卡尔·莫尔登、约翰·韦恩、卡罗尔·贝克、亨利·方达、格里高利·派克

  故事讲述一家三代在各种时代背景下的艰难曲折,通过这个家庭从19世纪早期到1880年代半个世纪的迁徙经历,描述美国西部历史。他们从纽约出发,经历了内战,淘金热,路遇印第安人和西南部的流放者,经历各种艰难险阻,终于到达西部,并联合其他开拓者在平原上修建了铁路,把法律与正义也带到了边疆。

  西部的历史

  西部片是个很特别的类型片。它依赖着地图上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衍生出了专属于该地理位置的类型片。那么,西部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说来话长了,早在1607年,从英国来了一个一百多人的殖民团体,在大洋彼岸建立了一个小镇,成为了北美最早的殖民地。此后的一百多年,从欧洲陆续涌来很多殖民者,将这个地区逐渐拓展。殖民者不再满足于大陆的这个边缘,开始试图像另一个边缘进发,以寻求更多的土地、金矿和财富。在这个过程中,西方殖民者与美洲当地的印第安人冲突不断,两种文化的摩擦日渐升级。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美国西部慢慢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始于18世纪末的西进运动,是美国东部的居民向西部地区迁移和进行开发的一场重要变革,它改变了美国的面貌,为美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西进运动中,也包含着一部平民阶层的血泪史。《西部开拓史》讲述的故事,就是来自一个向西部进发的普雷斯科特家族,他们一家三代近半个世纪的漂泊浮沉,坎坷程度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部历史小说。影片164分钟的内容,分成了5个部分:《激流》、《平原》、《南北战争》、《铁路》和《不法之徒》。其中亨利·海瑟微拍摄了其中的三部,而《南北战争》由约翰·福特导演,《铁路》由乔治·马歇尔导演。几位导演合拍一部电影,质量也参差不齐,这也让影片成为了一部特别的存在。

  西部的人们

  影片一开始,就是普雷斯科特一家举家迁徙到西部,老爷子说是因为庄园里都是石头,没有土地可种,可是去往西部的道路可并非坦途。在乘坐蒸汽船之后,一家人还得自己做木筏子当交通工具。老爷子有两个女儿,伊芙和莉莉斯。伊芙对西进这件事一直不情不愿,她做着上流社会的美梦,“我要的是丝织的衣服,优良的马车,以及闻起来很好的男人,我想回到东部而不是西部!”不过她还真的美梦成真了。在路上伊芙遇见了来自上流社会的冒险家奈勒斯,他的冒险经历深深吸引了伊芙。两个人经过一番离合,最终还是终成眷属。但是她的父母却在激流险滩中,被夺走了生命。

  伊芙的妹妹莉莉斯,也同样收获了爱情。她回到东部之后,在夜场做起了歌舞表演演员,有一天她收到来自一个布鲁克斯的遗嘱,在加州留给她一个盛产黄金的农场。莉莉斯兴致勃勃的踏上了向西部进发的路程,而这时有两个男人分别看上了她。一个是其貌不扬的摩根先生,一个是风流倜傥的克莱文先生。摩根先生真心爱着莉莉斯,而克莱文先生则是觊觎将来属于莉莉斯的黄金农场,希望从中捞到一桶金。两个人都曾向莉莉斯表白,但莉莉斯还是更倾心于克莱文。但经过跋山涉水来到加州之后,莉莉丝才知道,原来这个农场早就拿去偿还布鲁克斯的债务了,闹了半天是空欢喜一场。随后克莱文就失踪了。摩根先生不离不弃,依旧挨着莉莉斯,可还是遭到了她的拒绝。看到这,我们都为摩根感到惋惜,也为莉莉斯的执迷不悟感到痛恨。可是影片突然峰回路转,让原本的负心人克莱文立刻反转了。原来他通过赌博赢得了一笔钱,他又回来找莉莉斯,两个人合开了蒸汽船公司,幸福的在一起了。这是不是有点太出乎意料了?莫非我们都冤枉克莱文了?看来派克先生一般不会演反面角色的,呵呵。

  接下来的三个故事则将主线放在了伊芙的儿子齐伯身上。南北战争爆发了,年轻气盛的齐伯决定到前线参战。但战事的惨烈,以及战场上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让他原本的爱国之心瞬间浇灭,对战争心灰意冷。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家乡,才发现母亲伊芙已经去世了。齐伯的父亲奈科斯从前就是一位探险家,或许是他的冒险意志融进了血液里,他的儿子齐伯也继承了这种精神,一心只想四处漂泊。他加入了一个铁路公司,这家公司要把铁轨架设到西部去,以便从中更好的获利。但印第安人并不同意,他们担心铁路会给自己的部落带来毁灭性的掠夺。齐伯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向印第安人保证,铁路建成后不会侵犯印第安人的利益,双方达成了协议。结果,铁路建成后,很多水牛猎人来到西部,开始猎杀印第安人的水牛。铁路公司的不守信用,最终导致了毁灭性的后果:印第安人放出水牛,形成万马奔腾的气势,把他们全部踏在了脚下。这正是当时西进运动中,现代科技和原住民文化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最近上映的《太极》中,也有类似的情节,但所要表现的意义是一样的。

  影片最后一个故事,则是作为骑警的齐伯和他要拘捕的逃犯查理·格兰特之间的较量。这跟《正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旨在维护法律的不可侵犯性,也说明在和平时期,法治是社会建设必不可少的一环。当片尾出现俯拍美国城市立交桥的镜头时,一种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无数像普雷斯科特家族这样的人们,在经过一番艰难的生与死的洗礼之后,才有了如今美国高楼大厦的繁盛局面。所有开拓者的血与汗,都在这水泥建造的公路中凝固。

  技术革新

  《西部开拓史》还是电影史上第一部用新艺拉玛体拍摄的剧情片。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它的画面比一般电影宽出许多,网上的视频还让画面呈现出了一个弧度。这是因为采用了三台摄像机同时拍摄,在放映时,是用三台放映机同时投射在一个弧形宽银幕上,三段分离的影像合成一个画面,由此出现了一个165度的开阔观影视野。这种技术最早在1952年出现,1962年的《西部开拓史》让这种技术有了质的跨越——观众可以坐在影院欣赏这种近乎立体效果的大电影了。但由于同时用到三台摄影机,电影无法拍摄特写镜头,反倒让宏大的自然风光有了展现的极好机会,一幅壮美广阔的西部风光画卷在人眼前徐徐展开。不过,技术的提升自然也带动了成本的大大增加,米高梅公司为此最终砸下了1500万美元。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