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思想钩沉

教学如烹调

发布时间:2022-11-05 10:51:50

  作为教师,每天的工作都离不开教学二字,久而久之就会对她有了自己的看法。日久生情者有之,始爱终弃者有之,凑乎着过的亦有之。但不管何种情况只要一天在一起,你总要面对她。只是不同的教师有着不一样的感悟罢了。

  关于教学有着很多的比喻。最早听到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就是说教师的知识要大过学生的知识,这是拿量来做比喻;后来又听人说“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就是说医生要对症下药,老师要因材施教。我理解这是质和方法的譬喻;再后来又有“挠痒痒”的说法。就是说教学犹如抓痒要往学生的最痒处挠,不然就是做无用功或者是隔靴搔痒,这是拿教学效果作比。我以为然也。在后后来又听说了比如“学走路”啊,“挑动群众斗群众”啊,“知识如盐,情景如水”啊等等说法,不一而足。但最令人难忘的是在我参加工作后,我又听到了我们老段长的一个比喻,说起来有些不雅,用现在的话说当时雷到的不只是我一个。他说到有些老师的课让人想到了“小孩子扑在老奶奶的瞎奶上,虽再吮而无水无味”,此语一出男教师笑,女教师默然赧颜,心中暗骂老不正经,但会后各又所思。此后再听诸位的课真的有了不少味道。

  闲言少叙,言归正传。在众多有关教学的说法当中,我独爱“教学犹如烹调”的比喻。想想真的有道理。做饭前你要想好吃什么,要买那些菜蔬和调料,这就好比课前备课,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内容要了然于心。接下来摘菜、洗菜、改刀、配菜、选料还是犹如备课,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内容清楚了之后,就要对手上的备用材料进行辨别、甄选、删减、整合,这里包括搜集素材、解读文本、制作课件等工序;菜料准备完毕下面就该下锅炒了,这里又牵涉到下料的顺序问题,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疑问:该用的调料我都用了为什么就不是饭店吃的那个味呢,我想问题就出在这里,一道可口的菜肴可不是你看到的一锅烩。这里炒菜的过程就像教学的过程。有经验的老师知道先从何处入手,何处重点讲,何处一言带过,这就好比烹调时要掌握的火候,火候是烹饪课里最重要的一章,火候掌握不好菜品就会大打折扣。上课如果平均使用力量,或步骤倒错,给人的感觉就是杂乱无章,摸不着头脑,平淡无味。菜出锅了就要人们品尝了,这多像我们的评课啊。一道菜要供食客细点品说,一堂课同样有人评头论足,这很正常,当然也有众口难调的时候。

  有一段时间,我为自己做不好饭菜而耿耿于怀,妻儿均埋怨我做的菜都是一个味道,我很不服气。为了当好“饲养员”,我跑到书店买了几本烹饪的书籍,心想按着食谱来做不信伺候不好你们。那几日果然用功,背食谱,解料性,按谱索菜,精心制作,不亦乐乎。做出来的饭菜果然比以前有所进步,但总觉不如饭馆里的好吃。我想到这不相当于我感觉不会上课时我就去看别人的优秀教案、论文,然后受到启发,继而改进教学。但当又遇到教学瓶颈时,我又茫然了。还好,有一次我们学校工会组织老师到华侨中学学烹饪,在烹饪课上我悟到我的烹饪技术为什么停滞不前了,那就是要想做出可口的饭菜还须师傅的言传身教啊,所谓“名师出高徒”。于是这也解开了我教学上的疑惑,教学到了一定阶段更需要专业引领啊。

  人分九等,菜有五味。泱泱中华多少饮食文化。中国的菜系恐怕世界第一。有什么川菜、粤菜、鲁菜、淮扬菜、浙菜等等。教学课堂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耳熟能详的有随堂课、公开课、观摩课、跟踪课、优质课、演示课、汇报课、职评课、交流课等等。在这么多课型当中,我最喜欢上或听优质课,因为这里面肯定花费了教师的很多心血和智慧,每次听过优质课我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以说听优质课对一个教师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当然,我也不拒绝听随堂课,这就好比朋友相聚,在家小酌,我就来几个家常菜一样,随性无压力。

  各位看官,讲了这么多的关于做菜和教学的道道,你知道吗,做菜时什么调料都可以缺但惟独那一样不能少,那就是盐。这让我思考我们教学中是不是也有不可缺的东西呢,聪明的,请你告诉我吧。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