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难兴邦——写在汶川地震三周年
2008年本是一个值得举国将于同庆的一年,因为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8月8日在北京举行,可是在这个值得神州欢庆的一年里却发生了一场大灾难。这一年的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家园被毁,满目疮痍。
地震即将过去三年了,但是三年前所发生的一点一滴,一幕幕动人的场面,仍还在很多人的脑海里挥散不去,只是大家都选择将那沉重的景象放在内心深处,不轻易流露而已。经过这三年的努力,如今的灾区又恢复了以前的美丽,特别是汶川等一些重灾区。
马上就是地震三周年纪念日了,在大西北一隅的我,向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深深地默哀,向在地震中用自己的生命拯救了别人生命的同胞们献上我深深的悼念。也向在地震中活下来的同胞说句内心深处最真诚的祝福——祝福你们永远平安健康,生活美满!更要向曾经参与救援的各位人士由衷的说一声“谢谢!”
多难可以兴邦。但如果我们不能将过去灾难中的教训变成今天救灾中的经验,不能将今天灾难中的教训变成明天救灾中的经验,多一次灾难,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只会多一次痛苦。若想祸福相依的古老哲学,福佑我们这个灾难重重的国家,就必须在伤口尚未愈合的当下,以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检讨灾难中的得失,赢得下一次灾难降临时的主动。
灾难面前,被遮蔽的人性之美,倾国倾城。扶老携幼的捐款,挽起袖管的献血,国旗为平民而降的震撼,蜡烛为逝者而燃的守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热忱,总理哽咽而下的泪水,师生相拥而亡的情景,触及了我们人性最为柔软的一面,让我们在性善性恶的千年辩题中,找回关乎群体的自信,感受民族国家不可或缺的向心力。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犹如必将留在风中的往事,即使还有不测之灾,每次灾难终将过去。生活还要继续,我们尚未风干的眼泪,注定要为为新生活而流。我们可以举全国之力,兴建一个新北川新汶川,却不可举国存留在悲情中不可自拔。我们只是希望,我们在往地震博物馆中放置我们的勇敢、善良、力量的同时,也将制度、人心、现在、未来、经验、教训等等关键词串联而成的泣血篇章,一并装进去,待祭奠逝者的后来者,思考我们这个泱泱古国,怎样才能在一次次灾难中强健体魄,健全精神。
我们已经走出恐惧,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希望。救人高于一切,救灾高于一切,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最强音。必须以举国之力拯救一切可以拯救的生命,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于是,十万救灾大军雷霆出击;于是,国家领导人冒着余震不断的风险,相继奔赴救灾第一线;于是,公共娱乐暂停,奥运火炬暂停,一切为救灾让路,一切为救人让路。
这其实是对生命的礼遇。这种对生命的礼遇,在国家哀悼日达到了最高峰。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所有的人都同时向逝者的亡灵默哀,所有的人都同时向生命的尊严低头。那一声声警报,是呜咽,是抽泣,但更是呼唤,呼唤我们重新认识人的尊严,呼唤我们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
在泪眼之间,良知复苏;在废墟之上,人性挺立。大地震震掉了我们心灵的尘垢,震碎了我们日常虚伪的面具。不能等到埋到瓦砾下才去爱,每个人都是幸存者,每个人都值得爱。大地震让我们重新发现人本身,重新回到人本身。所有的冷漠,所有的矜持,所有的轻狂,这时都不再时尚。我们彼此珍惜,我们携手同心。我们忽然发现,原来中国人可以这么友善,原来社会可以这么脉脉温情。
更重要的是,这一切是执政党和政府身体力行并积极倡导的结果。以国民的生命危机为国家的最高危机,以国民的生命尊严为国家的最高尊严,以整个国家的力量去拯救一个一个具体的生命,一个一个普通国民的生命。国家正以这样切实的行动,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兑现自己对于生命价值的承诺。
尤为难得的是,这次新的抗震救灾铸就我们新的民族气质,仁爱、包容、坚忍的民族气质。以这种新的民族气质做支撑,属于每个中国人,成为每个中国人生命方舟的新中国,将不难从灾难中崛起,有如浴血的太阳。这种软力量的崛起是体面的崛起,是有尊严的崛起。只要国家以苍生为念,以国民的生命权利为本,只要有这样的底线共识,就会奠定全民族和解、中国与全世界和解的伦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