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席坐席
作者:慧仙草
大方桌、大条凳,桌上摆满酒菜,围上十个八个喝酒吃菜的人,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坐席。
那时的我是个“馋孩子”,常常像个尾巴根似地跟在外婆身后去坐席。所谓坐席,那是我们的四川方言,其实就是现在的赴宴会,而那时乡下的宴会无非就是男婚女嫁、老人生日时的招待宴。主家的亲戚朋友们提个活鸡、一篮子鸡蛋或一瓶酒一包糖等,当作礼物,就高高兴兴地坐席去了。那时,听说什么日子要去坐席,欢喜得我几个晚上都睡不好觉,盼着坐席的日子早点到来。
那时乡下的席虽然不像传说中的满汉全席那么丰盛,关键是这席是有讲究的,不像是平时到亲戚家吃一顿饭那么简单。
我们村里有几个做席的“高手”,孝幺叔是做蒸菜的高手,陈表公是做米饭的高手,伍幺母和碧芳嫂等几个女人是做凉菜的。如果村里谁家“有事”做席,他们就被主家提前几天叫了去,为做席做好准备。孝幺叔还会杀猪,一口二百来斤的猪,能做十个席。孝幺叔做的粉蒸肉、滑肉、丸子都特别好吃。要说做凉菜还得算我妈妈了。通常是我妈带着几个女人在案板前做凉菜。
四川的农村有个风俗,村里哪家有红白喜事,不但亲戚朋友们要来,村里的人们也得去,有的要吃好几天席呢。
坐席开始了,首先摆上的是瓜子儿和花生之类的干果,还有香烟,人们一边抽着烟一边嗑着瓜子儿,等着第一批菜上桌。第一批上桌的是凉菜。掌盘的都是些年轻有力气的小伙子,他们手里托着托盘,托盘里放着装菜的碗盘,一人负责一个席。先是给每个席上上一瓶高粱白酒和孩子女人喝的香槟酒(那时的农村没有啤酒和红酒)。凉菜都是要用作料来拌的,作料主要有葱姜蒜末和陈醋辣椒油等,用上这些作料做出来的凉菜真是滋味十足啊!
“来罗”,掌盘的小伙子喊了一声,十几盘凉菜一一都摆了上来,四川的凉菜滋味之好,无与伦比。北方的人们是体会不到的。凉菜有荤有素,荤的有辣香肠、鸡块、肚丝儿、猪耳朵等,素的有豌豆苗尖,油菜藤,扎耳根(一种能吃的野菜根)等。凉菜的好坏与多少,当然与主家的日子过得好坏有关,但大多数人家在这时是不会吝啬的。杀猪宰羊都不在话下。就着凉菜,人们就喝了起来,边喝边唠着家常,好不热闹,好不欢喜。
在这里,我还得插上一段,如果是在冬天,四川的农村坐席是没有顾虑的,人们用晒席搭上挡风的顶棚,在宽宽的地坝上摆上十张八张桌子,桌子底下放着木炭火,坐席时一点也不觉得冷,但主要是冬天不是很冷。
凉菜吃得差不多了,热炒菜就上桌了,记得那时的炒菜不是很多,有干笋炒肉,咸菜肥肉片,面辣子炒肉,肉炒蘑菇等等。海鲜是没有的。席上的人们仍在喝酒,杯筹交错,举杯换盏。席到这时候是吃得最浓的时候,最热闹最有气氛。如果赶上有几个中年妇女陪酒,那酒就喝得有点娱乐性了,开个玩笑,闹个玩儿,不亦乐乎!我那时是个有名的“馋孩子”,缠着外婆给我找“大片儿”肉,于是外婆找遍了桌子的每个肉碗,终于找到了一片大点的肉片。
人们酒酣耳热之后。别急,最后的“硬“菜还没上呢,什么样的菜算是硬菜呢?那就是扣碗和蒸碗,扣碗有腌菜做底的蒸肉片,可香了,及解馋,有块,有片的。粉蒸肉用糯米做底,米粉和着五花肉蒸的,滑肉是用萝卜做底子的。总之,我们那里的蒸碗和扣碗特别多,我都记不清了。听说扣碗和蒸碗分肥方、肥片、五花、纯瘦、排骨、鱼肉、鸡肉、海带等。滑肉则是把排骨剁成小块,包在面粉里炸,然后再配上汤料蒸。这些菜的制作过程分为煮、熏、改刀、蒸、加汤等,加以新鲜蔬菜,十个八个碗席,有肥有瘦,有荤有素,肥而不腻,十分可口。还听说每个蒸碗里的肉都是有数的,一桌有几个人就有几片肉(通常十人一席),每人一片,要是谁多吃了一片那是不礼貌的,会被人笑话。
席坐到这份上,人们也该吃得差不多了。这时,每张席旁就会站着一位姑娘或者小媳妇,她们手里端着盛满白花花米饭的盆子,又白又香的大米饭特别能引起人们的食欲,即使是吃得差不多饱了,但再来两碗大米饭也是能吃下去的。
吃完米饭就有热腾腾的茶水端上来,有的人喝,不喝的人就纷纷下席了。
来走亲戚的客人们酒足饭饱之后,就坐到一旁说话拉家常了,一个村或者路途近的客人就去向主人家留下祝福的话,准备“打道回府”。远的客人还要留在这里过夜,等次日吃完早饭再回家。难怪那时候有坐席坐一天的说法,吃完早饭就从家里准备送的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穿的最好的衣服,打扮好了上路,到了亲戚家,十二点就开始坐席,吃上两三个钟头,再走回家,不就是一天吗?
这就是坐席,虽然只是去亲戚家吃顿饭,但却不是单单是吃饭那么简单的问题,是浓浓的的乡情与亲情啊!
最值得让人回忆的不是坐席而是那些做席的人们,比如做碗菜的孝幺叔,他已经去世了。做米饭的陈表公去世得更早。做凉菜的碧芳嫂和伍幺母不知现在是否安好?我妈妈搬到城里数年,也不去坐席更不做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