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优美散文

田园晨曲

发布时间:2021-12-28 16:04:16

  乡村的天似乎比小城亮得早些。这不,在春阑夏初的日子里,清晨5点左右,窗外就蒙蒙亮了,迷蒙的白透过窗户玻璃漫进了房间,使人再也不能沉浸于梦乡了,若在小城低矮的楼层中不到七点钟是感受不到驱散睡意的光亮的。

  同蒙蒙的光一起早起的是鸟儿。它们经过一夜的睡眠,被光唤醒后,心情格外的爽快,在山林中啁啾着,叫声喋喋不休,清脆悦耳,遥相呼应,像歌唱演员早起练噪子般此起彼伏,将一片悠扬的乐声弥漫在蒙胧的乡野。但是杜鹃的叫声不同,它凄厉苍凉,空旷幽远,声若啼血,给鸟儿悠扬的叫声中掺入了不谐和音。杜鹃不是在清晨感受到光亮才开始鸣叫的,它是通宵达旦的从深夜叫到天明的,有时由近及远,有时由远到近,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将凄厉声弥散在整个天空,听了令人焦躁,给人心中涂抹上一层“子规夜半犹啼血”的悲凉意境。大地醒了,杜鹃仍撕心裂胆地叫,但清晨的天籁之声已抵消了它的哀鸣,众多嘈杂而快乐的声音湮没了那一腔忧怨。

  虫子鸣唱的时间同白天是相反的。它们躲藏在阴暗处,夜幕垂临后就开始欢快地鸣唱,似乎有生具来只钟情于夜的黑暗。天亮后鸣唱声就渐渐消退下去了。但只要用心观察和谛听,天在大亮前的那段短暂的暗淡时段,虫子对夜却十分地依恋,似乎想用特别清晰、响亮的鸣叫声阻止光明的来临,对黑夜进行挽留,就像花儿用怒放来留住春天一样。但终是无可奈何,夜在光明的驱逐下渐渐离去。天大亮后虫子们的鸣叫声才像潮水声一样完全停息,大地出现一番短暂的宁静。

  清晨的光永远是太阳的先导,当它从朦胧的白到浅白,再到一片银白色时,东方就出现了浅红色了。太阳慢慢地从山丘的葱茏中探出头来,接着红彤彤的圆脸蛋儿漂浮在一片如凝脂的碧绿上,营造出一份令人折服的红和绿混合的美。品读那霭霭如烟的嫣红浮铺在碧绿之中的如梦如幻的静美,人便有种超脱的感觉,顿时宠辱皆忘,心飞霞边,美萦胸怀。没想到生活了几十年的乡村竞有如此的大美不曾发现。原来造化却是公平的,早把自然的美均匀地分配给了所有的山川大地,只是不同的地方美的表现形式不同,人们的感觉不同,有的已被发掘出来,有的还深藏闺中。

  我自始至终心中都流淌着浓浓的故乡情,并将对家乡的依恋、眷念、怀想升华为乡愁,深藏心中。是晨,在自然美的召唤下,我怀着温故知新的想法投入到家乡大地母亲的怀抱。走在蜿蜒如蛇的乡间小路上,就像踩在柔软的历史岁月中,一切都那么熟悉、亲切。太阳升高了些,把万丈光芒披覆在田野、山丘、村庄上,轻抚着万物生灵,营造出万千气象。田野里、山脚下有一层似有还无的雾岚,像青山拖曳出的裙裾,轻笼大地。随着太阳的爬高,山丘缓缓地把裙裾收拢了,还了大地一片清澈、明亮。田野里很静,看不到人们劳作的身影响,只有萋萋衰草,呈现浅黄色,茸茸连片,静静立于田间,述说着春天的故事。记得历史上这个季节是多么繁忙啊!农人不分男女老少都要集中精力投入到一年极为重要的农事——栽插早稻中。我在只有十二三岁的年龄时,就有被从酣梦中叫醒,睡眼惺忪地跟着大人们到田间扯秧的体验。那种熬着瞌睡的艰苦劳作,刻骨铭心,至今想起来仍酸楚不已。但那个时代的艰苦、酸楚锤炼了不少人的意志和吃苦精神,也让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在往后的人生道路上懂得了什么是苦,什么是甜,应该珍惜什么,应该舍弃什么。吃苦有时确不失人生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由此,我想到现在新生的一代他们体验的是什么呢?他们生活在比蜜还甜的生活中,又将用什么来砥砺自己的意志呢?

  我沿着蜿蜒的小路一边走、一边看、一边想,感觉田园尽管有此变化和寂静,但自然界的不变仍是主调。你看,那一条条水沟中的流水还是那样琤有声,一路欢歌,似急切地去参加更加壮阔的集合;那小塘中的鱼儿,还是那样悠游自在,将小嘴伸出水面唼唼地吃着露水,当听到哪怕是极小的声响,就倏忽闪去,激起一圈圈的迷一样的涟漪;那憨态可掬的青蛙还是那样泰然自若地蹲坐于路边,面对太阳眼睛一眨也不眨,像是在深沉的思考,似要参透光芒之迷,但稍有声响,就敏捷地蹦入草丛中,隐身不见了;那草上的露水还是那么晶莹闪光,似明亮的珠宝,明晃晃地反射出多彩的太阳光芒;那旷野中的空气还是那样清新甜润,深吸几口就会神清气爽,极为舒心。我不知道这从碧绿中流淌出来的空气,是否同大山中的旅游景点里的空气一样富含负氧离子,如有,就这点而言,乡村就相当于那绿色环包的旅游景点,比城里强。

  徜徉在家乡的清晨,脑海里就会泛起尘封的记忆,心里就会自然而然地在往昔的时光中沉醉,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留下过我太多的记忆,承载了我太多的梦想,晨曲中将这些都映现出来,令我百看不厌,心旷神怡,久久回味。

  (原创作者:夤夜满月)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