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书
金色的童年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度过的,那时无论玩具、少儿读物都很奇缺,一把用劈柴板刻的小木枪可以向小伙伴炫耀,因为他们连这样的玩具也没有。家长们忙于工作,孩子又多,没精力去管孩子们怎样游戏,男孩子们玩的游戏不外乎弹玻璃球、弹杏核还有玩烟牌,现在的小朋友都没见过烟牌,那时很多小摊都卖烟牌;烟牌只有火柴盒那么大,其实是比小人书更小的连环画,每个男孩子都会收集很多烟牌;有时也玩摔泥娃娃,弄得满身满脸是泥,和现在的孩子玩陶泥做泥塑不可同日而语;女孩子们会在一起跳猴皮筋,或在地上画上方格叫做“跳房”,或用手缝的沙布袋“打马尾”等,玩得不亦乐乎。五十年代汽车很少,这些活动大都在马路上玩,不用担心有汽车来,偶尔来一辆汽车有时还会跟在汽车后面闻汽车排出的尾气味,那时觉得汽油的味道好极了。
小人书是那时的重要精神食粮,不像现在的家长会给孩子买很多少儿读物,那时要看小人书,得到书摊去租看,记得当时的价格是一分钱看两本小人书,而带回家看是一分钱一本,当时在新华书店买一本中等厚薄小人书大约只要不到两角钱的价格;因此租看小人书的费用也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满足孩子要求的。书摊备有长条矮板凳,每天都是客满为患,有时向家长要到一分、二分钱,就会高兴的去书摊租两本自己喜欢的小人书看。那时收入很低,家长们在生活中把钱都是计算到“分”,慷慨的给你几分钱看小人书的时候是有限的,有时一分钱也没有就会凑在别的孩子旁边看人家租的书,大部分孩子是允许你在旁边“借光”的,偶尔也能遭到白眼。记得当时一个没钱租书的小朋友凑在另一个有书的小朋友旁边看小人书,偏偏这个有书看的小朋友是一位“吃独食的”,不想让别人“揩油”,就另换了一个地方,而这位没钱租书的小朋友偏偏‘死心眼’,就又凑了过去,如此三番两次,“报警”到摊主出面,才解决了这场“死打烂缠”的追击。这位“死心眼”小朋友的求知欲令人赞叹,方法却让人不敢苟同;至今想起当时那有趣的场面仍能使人忍俊不禁;一分钱也能难倒英雄好汉的典故大约就是这样来的。
很多知识是从小人书里得到的,像蔡伦造纸、纺织能手黄道婆、李冰与都江堰。还知道古时候有个姜子牙是个神,有个雷震子可以飞,就幻想着什么时候也可以长出翅膀在天上飞。还知道了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岳飞打败了金兀术,岳云的两把大锤何等了得;知道了水泊梁山聚义厅等等。孙猴子手搭凉棚望远的动作更是每个儿童的必修课,这些都使儿时的我想入非非,多少个夜晚都是这么幻想着进入梦乡。那时正是抗美援朝高峰,小人书也反映了不少抗美援朝的故事,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都是看小人书时就知道了,罗盛教英勇救朝鲜小朋友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这些英雄激励着我们这代孩子成长。
当时还喜欢看的小人书是“三国演义”,全套六十本,画面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我也受到桃园三结义的影响,和小伙伴“捻土为香”成为结义兄弟,誓词是“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只是现在却不知道这些小伙伴云游何方。
上中学时对古文特喜好,语文课老师讲“隆中对”时的情节至今记忆犹新。现在我常看的书仍然是史记、三国、聊斋、及资治通鉴等,对古典书籍的爱好纯属儿时受小人书的影响,使我受益匪浅,而我的同龄人又有谁没得益于小人书?!
时代在前进,如今的儿童读物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然而,那些儿时的可爱的小人书却已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