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月曾经照古人 -----不说月亮
月在上玄。
静下心来读书,回味品咂诗词,那古色古香的书卷装帧里,饱含经论,字字珠玑,句句锦绣。说是读书,倒不如说是抠字,看那卷里文章,逐字,韵含深远,逐句,隐含深哲。不由的赞叹,还是古人懂得惜墨如金。
一个虚拟的现象不由得出现在脑海里,这么深奥的词句,是古人著书时所用,还是平日里就这样说话,古时候的白话又当怎的交谈与使用,总不能“之乎者也”的挂在口头上吧。假如古人都是如此,那不人人都成了翰林学士,他们平常又该如何说话呢?
我们动辄引经据典,一句话出自何朝何代何种经典,几千年了,上百年了,至今还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的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一件事情,一段历史,区区几句话就明了,感情古人生活的年代本身就是一个特定的层次吧。古文书籍,文言诗词,白话文章,终成今日话语。
古文深奥,我们努力去学,形成一门学问去探究,拆文解字的研究,真佩服古人字义的精辟,文章的包罗。现代人看着不懂,同代的古人应该看着正常吧,那时人们很少接触数理化之类的,就说是理论文章,诗词歌赋也得让人看懂不是?看来,古人发明了文字,对文字的释义和使用,比现代人高明多了。
人类在进步,现在,古人的梦想好多已经变成了现实,可好多古人的东西我们至今不得其详。别的都可能在变,为文字未变,也不尽然,也就是繁体字变成了简化字,但还是那个字。古人的一篇文章,字数屈指可数,可我们现在得解释好大的篇幅,还不见得完全达意。就如同见了出土文物,有些东西自愧不如,现代的手段都模仿不出,佩服中增加了几分神秘。
历史在发展,古人的智慧在人文实践中不断光大。我们祖先创造的示范模板,典籍规范,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追根溯源,几乎涉及每一个角落。抛开现代科技不说,古人的人文理念,擎天巨著,已经升华成经文,至今不但深深的影响着我们,还被顶礼膜拜着。
一句成语,解释了一代王朝,一个典故,揭示了千古真谛,看书也好,听史也罢,人们谈古论今,尤其是治国方略,用人之道,往往要上溯至很远。看着想着,不得不叹服古人智慧的博大精深,为后人留下了数不清的遗产。
古人让人浮想联翩,现在的人终究也将成为古人。种种疑问和猜想,有可能在当时就那么平常,但凡流传下来的东西,肯定被人们尊崇,有可能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代表了一种社会现象,经历了岁月与实践的过滤,被人们口传心授,记录在案,束之高阁。因此,后人只有敬仰与研究的份儿了。
历史推选了重多的华夏大德、智者、贤人,如今端坐殿堂接受瞻仰千古留名,他们的著书立说已成方圆循规蹈矩。总结历史的书籍看得见岁月的痕迹,而哲理书籍的前瞻让人惊诧惊叹,一句感叹,真乃神笔神人还有内心的虔诚。
有时在想,古人的某些是不可超越的,现代人思维与灵感不能企及,开创的先河不能跨越。揣摩古人,妄想疑问,看来只能穿越时空隧道去看个究竟了。曾经照古人的明月一定知道事情的始终,如果月亮是一架摄像机的镜头就好了,还是臆想。
抬头望月,还是上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