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伤感散文

难忘安徽(一)

发布时间:2024-08-08 09:37:30

  真没想到,这辈子居然和安徽有那么大的缘分 !在那段到处打工的日子里,竟有三次南下安徽。至今好几十年过去了,对于那段日子,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和事,还难以忘怀。

  那还是一九九九年初,工厂已停摆有几年了,为了生计,大家都在自谋生路 ,我和爱人也不例外,四处给人打工。这时有熟人介绍,要爱人去安徽,说是有人包了个纺纱厂,要聘个懂技术的厂长。爱人老金就是学棉纺的,在厂里任总工多年了,管这么个小厂太轻松了。我俩商量了一下,觉得可以了解一下,便和对方联系,谁知一通电话,对方还挺宽松,同意先来考察了解,行不行没关系,费用全包。

  说心里话,对于安徽,原来真是一无所知。只知道省会是合肥,有个名山是黄山,仅此而已。于是决定先去看一下。

  趁着“五一”放假,老金动身,沿京九线一路南下,几经辗转,按联系约定的地点,先到的芜湖。见面之后,情况才谈清楚了,原来是三位老板联合在金寨包了一个停摆的纺纱厂。这三人,一位是当地的安徽人,姓赵,女性,前几年炒股赚钱了 ,这次拿出二十万要干点实业,可不懂技术。另两个人都是北方人,还是黑龙江的,一个是牡丹江纺织厂出来的,据说是搞销售的,叫李正;另一位是拜泉纺织厂出来的,叫董宝刚,好像是管生产的,总之没有一个懂技术的。基于此,才要聘一个懂技术的厂长。

  老金又了解了一下工厂的规模,现状,工资待遇等等,最让他动心的是还可以带家属。每天只负责给他做饭,还给点工资。按他的话说,都这么大岁数了,就别单干了,离家在外,在一起互相也有个照应。听他说的也在理,我也就同意了。

  六月初,我们上了南下的火车,在蚌埠下车,住了一晚,第二天又改乘汽车到合肥,再从合肥坐汽车经六安到金寨。下车时,天已擦黑。几天的旅途劳顿, 已没多大精神,面对一群来迎接的陌生人,虽经介绍,也记不得许多,爱人因来过,还认得几个,赵老板没来,她的秘书唐小姐也是今天到的。李正和董宝刚先几天到的,还有工厂原留守方的两位厂长,一个五十几岁,叫严河,另一位姓郑,年龄和李正他们差不多,四十多岁。

  大家进屋,接风酒已摆好 ,都是初次接触,没有太多可说的,时间也不早了,很快结束了,我们在临时安排的宿舍住下,一切都等明天再说。

  可能是几天来太累了,晚上休息的很好,一觉到天亮。院子里的鸟叫把我吵醒,还没来得及看明白周边的环境,赶紧收拾停当,吃完早饭,郑厂长就领着我和唐小姐乘公交大巴去县城,购置生活用品。老金早已和李正,董宝刚钻进厂房去了。

  中午时分才从城里回来。大包小裹,铺的盖的,吃的用的, 一应俱全,可到家一筹划,还是起不了伙,米面蔬菜油盐酱醋还没买!没办法,下午又采购一趟。忙了两天,总算差不多了——可以起伙,自己做饭了。

  安个家可真不容易,紧锣密鼓的忙了两三天,总算走上正轨了。老金每天早出晚归,忙的不到吃饭点见不着人影,我只管买菜做饭,做起了名副其实的“随军家属”。

  一切捋顺了,也有了闲暇时间,才有空了解了这里的情况。原来这里是金寨的城郊,周围都是稻田地。甚至这座小小的纺纱厂突然从农田里冒出来,都让人感觉有点突兀。金寨的县城坐落在梅山镇,买点东西都是乘厂门口的公交大巴。附近只有农民挑担卖点自家产的蔬菜,倒是很新鲜,只是品种不是很多。 每天晚饭后,我们院里就是个小聊天会,几位老板和严厂长因夫人都不在这,也都到这里谈天说地,尤其是严厂长,文采飞扬,是金寨有名的笔杆子,金寨的好多情况都得益于他。

  原来,别看金寨是个小小的县城,名气还蛮大呢,金寨县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国著名的将军县,大名鼎鼎的洪学智,就是金寨人。它地处三省七县二区结合部。西、南两面与河南省、湖北省毗邻,全国著名的治淮骨干工程——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也在金寨。这项工程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总蓄水量50亿立方米,年发电量2.5亿千瓦时,灌溉皖、豫两省良田900多万亩。据有关资料显示,该县库区面积1327平方公里,移民人口34.84万人,建库时,淹没10万亩良田、14万亩经济林和三大经济重镇(金家寨、流波、麻埠),10万群众移居深山。

  我们安家的房子在院子的东北角,有趣的是屋后院墙外就是一条河,叫史河,而对面西侧 厂外还有一条河叫淠河。开始门卫小孟告诉我们这两条河的名字,我们还笑了半天:怎么这么巧,一个屎河一个屁河!后来他告诉我们是哪两个字。又说,当年淠史杭工程 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世界七大人工灌区之一。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东南部,地处大别山余脉的丘陵地带,横跨江淮两大流域,是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的总称,淠史杭鸟瞰, 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水力发电、城市供水、航运和水产养殖等综合功能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受益范围涉及安徽、河南2省4市17个县区,设计灌溉面积1198万亩,实灌面积1000万亩,区域人口1330万人。

  小小的金寨,竟有这么多的大事件!小孟又说:“前几年联合国环境署还在这里开过会呢!”

  是的,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她了。

  日子长了,发现这个厂子真不错,小巧玲珑,像个私家园林。除了院中间高大的厂房和仓库,锅炉房有点工业建筑的味道外,其他的办公室和一些散落四周的小平房都很整齐,特别是工厂的院墙,粉墙黛瓦,颇有徽州建筑的风格。

  我们住屋的南面是荒废已久的锅炉房,长满了一米多高的荒草。大门在院子的西侧,门口的小房住着门卫小孟一家。进大门右手就是一排平房,那是办公室,严厂长包括老金他们都在这办公。门前有一排高大的广玉兰,正值开花的季节,开满了大大的白色的花。

  七月的安徽,骄阳似火,老板答应的空调还没到,只好用风扇吹,无奈吹出来的都是热风。每天不到后半夜甭想睡觉。由于厂子处于郊外,四周都是稻田地,白天绿油油的景色不错,可一到晚上蚊子成群结队的出来了,哄不开,赶不走,只好早早的钻进蚊帐里躲着。

  又坚持了两天,空调终于到了。老板很会算计,不知从哪淘来的旧空调,很大的一个破纸箱子装着,电工黄师傅说天太晚了,明天安吧。看看天已快黑了,也只好这样。

  晚上,坐在蚊帐里,看着放在屋角地上的空调,心想明天就不遭罪了,心里有了盼头,时间好像过得也快了,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半睡半醒之间,只觉得肩头枕头下面有什么东西在拱,心里一惊:蛇!因为白天看见小孟的大黑狗黑虎昨天刚被蛇咬了,整个狗嘴肿得翻着,像个大花卷!说时迟,那时快,我一扑棱坐起来,老金动作也快,“啪”的一声把灯点着,几乎是同时,只见一只二寸多长的老鼠慌不择路的沿着蚊帐跑了半圈,终于找到一点缝隙,跳到地上跑掉了。

  我俩对望了一眼,又不约而同地看向那装空调的破箱子:对,肯定是它惹的祸!空调没用上,老鼠倒是先搬来了。第二天和电工黄师傅说起这件事,大家笑了半天。晚上黄师傅还特意送来他老婆炸的一碗豌豆酱,以表“压惊”。

  隔一两天上一次梅山,对这座小城也逐渐熟悉了。小城只有一条主街,两边都是商铺,一家一家的门脸,开间多宽,门就有多宽,很容易让人想起电影《林家铺子》里的画面。没有太大的商店,菜市场倒还不算小,上下两层,都是当地的农副产品。顺着这条街简直往南走,是金寨电视台,那座小楼也是全城的制高点。这里有个居民小区,看样子住着的都是当地较有层次的人,据说严厂长的爱人在电视台工作,他家就住在这里。附近有个小憩园,一些白发老人在这里聊天,散步,神态平和而慈祥。尤其是那些老太太,一个个齐耳短发,月白色的短褂,黑色拉带布鞋,清瘦却又不羸弱,一看就是当年革命的老者,如今虽然皱纹刻在脸上,却心态安然,一脸惯看云起云涌,波澜不惊的安详,让人自然心生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再往前就是梅山水库了 。远远地就听见它的轰鸣,蒙蒙的水雾迎面扑来,整个小镇因它都湿漉漉的,可惜一直没有时间去大坝上看一看。

  老金的工作一天紧张而忙碌,因我是外行,只能看看热闹。据他讲,设备安装调试已经完成,只是这里用的 原料既不是棉,也不是化纤,而是当地产的苎麻。大家都没有接触过,近几天已进入试纺阶段。

  买卖是三股四方合作,没多久,三个老板之间就有了矛盾,三人和严厂长也有了冲突。三个老板各算各的账,赵老板有唐小姐,李正在当地有朋友,董宝刚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把弟弟董和刚从家乡调过来当眼线。终于没等到出成品,形势急转直下,局面已不能维持下去,我们作为打工者,只好结账走人了。临走的那天,严厂长,小孟,电工黄师傅和食堂做饭的师傅等厂方人员都到大门口送行。车间的工人在刘忠的带领下,都坐在车间门口没心思干活了。李正和董宝刚帮着我们把行李送上车,挥手告别。

  第一次安徽之行到此结束,原计划的游玩项目全没心情去了,直接坐车回家。到家后好长时间心情都很郁闷,可是打工的生涯就是这样,好多事都是没有办法的。(待续)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