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扬州
扬州:
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素有“苏北门户”之称。扬州有2490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扬州地处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地域,长期以来也为南北交通的要冲,地产物质丰富,是一个非常适合休闲居住的城市,这些得天独厚条件使得扬州在历史上曾是繁荣一时的商业中心,各个朝代的达官贵人离任后纷纷移居于此,于是便慢慢地注重发展服务业,直到后来竟然没有一个城市在人文、建筑、服务业等方面能发展的有这样细腻、全面,可以说是据万全于一身,鼎盛时期人称“小京城”,文明世界的“扬州三把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扬州建筑:
平山堂:
位于扬州市西北郊蜀冈中峰大明寺内。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当时任扬州太守的欧阳修,极赏这里的清幽古朴,于此筑堂。坐此堂上,江南诸山,历历在目,似与堂平,平山堂因而得名。平山堂是专供士大夫、文人吟诗作赋的场所。宋叶梦得称赞此堂"壮丽为准南第一",山堂于元代曾一度荒废,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重新修葺。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年),山堂毁于兵火,重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
瘦西湖:
风景名胜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古城的西北部,面积168。32公顷,湖全长4。3公里,游览面积46公顷,有长堤、徐园、小金山、吹台、月观、五亭桥、凫庄、白塔等名胜。瘦西湖原来是一段自然河道,经过历代的疏浚治理,建造园林,逐步发展而成,是扬州风景名胜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以其悠久丰富的人文景观、秀丽典雅的自然风韵、相互因借的艺术手法,使其成为我国湖上园林的代表。隋唐时期,瘦西湖沿岸陆续建园。及至清代,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六度“南巡”,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美妙意境,富有二十四景著称于世。它美在湖面蜿蜒曲折,两边园林古朴多姿,行船其间,景色不断变换,仿佛到了人间仙境,引人入胜。
五亭桥:
扬州风景之一五亭桥建造在瘦西湖上,好像湖的一根腰带。桥上建有五座亭子,故名五亭桥。这座很具特色的美丽的桥,已经成为扬州风景的一个重要标志。五亭桥是清代扬州两淮盐运使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请能工巧匠设计建造的。桥的造型典雅秀丽,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具有南方建筑的特色。而桥下则是具有北方建筑特色的厚实桥墩,和谐地把南北方建筑艺术及园林设计和桥梁工程结合了起来,真是巧夺天工。五亭桥有15个桥洞,十五月圆之夜,每洞各衔一月,15个圆月倒悬水中,争相辉映,泛舟穿插洞间,别具情趣。凫庄在五亭桥东,是一深入湖中小岛,岛上有一临水建筑,远远看去,如浮在水上的鸭子,别有另一番情趣。
文化名人:
扬州八怪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别号溪东外史、左盲生、天都寄客、晚春老人等。安徽歙县人,能挥写狂草大字。署“心观”所谓“盲于目,不盲于心”善诗,著有《巢林诗集》。
李鱓,又作觯(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懊道人,江苏兴化人。康熙五十年(1711)中举,乾隆三年(1738),特别擅长用水,形成自己任意挥洒“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也善于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使画面十分丰富。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嵇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别号金吉金、苏伐罗吉苏伐罗、心出家盒粥饭僧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善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因此作品富有金石气,风格古雅朴拙,楷书自创一格,号称“漆书”,存世作品有《双色梅花园》、《玉壶春色图》和《仿王冕梅花图》等。
黄慎(1687-大约1768),字恭懋、恭寿、菊庄,号瘿瓢子,福建三明宁化人,为扬州八怪之一。他善画人物,用狂草笔法入画,自成一路,只是了了数笔,就形神兼备。
高翔(1688-1753)字夙岗,号西唐、樨堂、屏堂。江苏甘泉(今扬州)人。他工书法,精篆刻,擅山水,尤工画梅,笔意疏秀,墨法苍润,别具风韵。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擅画兰、竹、石、松、菊等。尤善兰竹,以草书的笔意入画,自创“六分半书”。善于画之关钮透入于书,又以书之关钮透入于画,取得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李方膺(1695-1755)字晴江、小字龙角,号虬仲、秋池、衣白山人、抑园、借园主人等,江苏南通人。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鱼,也画人物、山水,尤精画梅,用笔迅疾狂放,墨色点染传神,工书、能诗,诗多见于画上。
罗聘(1733-1799)字遁夫、号两峰、花之寿僧,祖籍安徽歙县,居扬州。是金农入室弟子。好游历、到过越、楚、齐、燕、赵等地。工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竹,笔调奇特,自创风格,尤以画鬼著名。兼能诗,有《香叶草堂集》,妻、儿皆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
华喦(1682-1756)字秋岳、德嵩、号新罗山人、福建上杭人。擅画人物、山水,尤精花鸟。重视写生,构图新颖,形象生动多姿,设色淡雅艳洁,境界清幽俊秀,独树一帜。工书,亦能诗。
高凤翰(1683-1748)字西园,号南村,晚号南阜老人,山东胶州人。工诗书画印,山水、花鸟,早年较工细、晚年多作写意。山水用笔放纵恣肆,苍劲老辣。亦善指墨画,笔致淹润,敷色丽洁,具有一种奇拗劲逸之格调。
边寿民(1684-1752)初名维祺,字颐公、渐僧,号苇间居士,江苏山阳(今淮安)人,秀才。工诗词、善书画。花鸟羽毛别有情趣。尤以泼墨芦雁驰名江淮,所绘芦雁苍浑奇逸,无不入神,以墨竹法写芦苇,疏朗遒劲,墨色浑雄。
陈撰(1686-约1758)字愣山,号玉几山人。浙江宁波人,居钱塘。为文学家毛奇龄(1623-1716)弟子,有很高的学识修养。他一生贫困,性格孤傲,不结交达官贵人。善草书,工花卉、山水,尤擅写梅,萧疏秀逸,笔墨淡雅冲和。著有《玉几山房诗集》、《玉几山房画外集》。
闵贞(1730-不详)字正斋,江西人。擅长协议人物、花鸟、山水,笔墨沉雄古拙、洒脱雅致。尤其他的人物画,线描简练自然、形神兼备。其作品,对朝鲜画家曾产生一定影响。兼工刻印,有秦汉遗意。
李勉,生卒年不详。字啸村。安徽怀宁人。工诗画。擅山水、花卉、书法。画家主张自立门庭,不食他人残羹。他的绘画作品今人所见甚微。著有《啸村近体诗》三卷。
杨法,生卒年不详,字已军,号白云帝子,南京人。工书,善画,精刻印。所书篆、隶、行、草奇古苍劲、别具一格。其花卉近似华喦。他的书名大于画名,绘画作品流传极少。
诸多历代文化名人的汇聚,如果说扬州是一幅美丽的图画,那么历代文化名人也就成就了扬州这幅美丽图画上的点睛,他们的神笔沧海,记录了历史的变迁,一一留给了后人。
美食:
扬州菜肴名扬天下,为全国四大菜系之一。迄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扬州其腹地是鱼米之乡,物产丰盛。这些优越的条件,使得扬州当地的烹调技艺也因此得到了磅礴的发展,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风味菜——扬州菜。扬州菜属于淮扬菜系,其特点是:主料突出、选料严格、刀工精细、注意本味、注重火候、汤清味醇、浓而不腻、清淡鲜嫩、造型别致、咸中微甜、南北皆宜。更擅长炖、焖、煨、焐、蒸、烧、炒。菜刀下的切配:1。5厘米厚的豆制干批成24片,薄如纸片,进而切成干丝,细如粉丝,入锅即起,浇上配置的汤料成菜,可见刀功非同一般。菜肴清炖蟹粉狮子头,将上乘筋肉剁细,后再用刀背继续剁成肉泥,踢去精丝,将蟹粉及地梨末等伴于其中,加之姜末等香料搅拌后成型炖之,鲜润无比,其精细名不虚传。扬州厨师还精于瓜果食品雕刻。淮扬菜与京、川、粤菜齐名,有“东南佳味”之称。
著名菜肴有清炖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三套鸭、水晶肴肉、松鼠厥鱼、梁溪脆鳝等。菜品细致精美,格调高雅。菜肴除保持原淮扬特色的三头宴、富春包子、烧尾宴外,后又逐步创新推出琼花宴、河鲜宴、菊花蟹宴、野味宴、八怪宴、行宫宴、乾隆御宴、全素宴、火锅系列等一系列菜品,其特色菜大煮干丝、将军过桥、醋溜桂鱼、三套鸭等使南北过客必尝之对象。于是产生“扬州三把刀”中之厨刀,后广传四方,
富春茶楼:
坐落于古城扬州得胜桥的富春茶社,是一座闻名中外的百年老店,始创于1885年。百余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和精心经营,逐步形成了花、茶、点、菜的微妙结合,其珍珠、玛瑙、翡翠包,色、香、味、形俱佳,有着闲、静、雅、适取胜的特色,被公认为淮扬菜点的正宗代表。扬州本地及过往宾客吃茶必去之处。南北过往客人都以品尝富春菜点为莫大享受。
富春茶有特色,富春茶名为"魁龙珠",它是用浙江的龙井、安徽的魁针加上富春自家种植的珠兰配制而成。用扬子江水泡沏,汇龙井之味,魁针之色、珠兰之香于一堂,浓郁醇厚,茶色清澈,香气诱人,难怪使人流连忘返。
澡堂:
有句话很形象地概括了扬州的理想生活状态: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所谓皮包水,是指早上起来先去茶馆泡一壶茶,来几道小点,听一段扬州评话王少堂之《水浒》,没有一件生活之事使人如此上瘾,常听的人每天必去,谓之皮包水,晚上去澡堂泡个澡,搓个背,捏个脚,舒舒服服回去睡。谓之水包皮。
扬州的澡堂服务不可小视,在其中高手如云,处处都体现看家的绝招,进入澡堂必然先遇上叉衣服(古时没有像现在的更衣箱之类),在冬天时无论你穿多少衣裤,那跑堂的总是能给你稳稳当当地挂在很高处木制衣钩上,而且在你离开时不会与别人的衣服搞错,当你需要热毛巾把子时,无论跑堂在哪个位子,一块热毛巾飞转过来总能无误地飞到你的手上,堪称一绝。擦背是洗澡必需做的一件事,那种无法形容的手势,游走于身体的每个部位,实际上是在打通你身上的每一根经脉,出神入化,最后还需敲背片刻,那个空心拳打在背上发出噼啪噼啪的声响,敲到不同的部位节奏随之也变化,使人心旷神怡,似乎只有扬州澡堂才能有这样的声音。人在路走的多了,不免脚会僵硬,脚上的皮开始钙化(俗称老茧)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更是如此,于是纤脚、捏脚将为你一气合成,首先是那把纤脚刀,在脚上像是飞针走线,所到之处那多余的指甲、老皮一一清理而去,不偏不倚,也决不可能会将你脚上的肉一同削去,据说在学徒是要纤好几年的毛竹才能算是有一点基本功,捏脚那更是体现手上的功力了,双手游走在脚上每一个穴位上,酸、麻、痛、顺直接反应在脸上,但是纤脚师总是拿捏准确无比。以纤脚为龙头的一系列澡堂的服务,谓之“扬州三把刀”中之纤脚刀。
理发:
扬州理发刀名闻遐迩,称为顶上功夫,作为美发业发祥地,扬州曾经享有“东扬、西鄂、南粤、北辽”四大美发盛地之一的美誉,谈扬州理发可有不同的含义,首先理发师傅手上的理发刀剪,游走与头的周围,那刀剪张开、闭合的声音是那么的有节奏感,特别是那片剃须刀,在荡刀布上那么上下几下,锋利无比,胡子汗毛一一迎刃而解,毫不费力,可是那把刀不是每个人都能磨好的,另外理发后还有其他的服务,如果你头颈落枕了,理发师可以帮你松肩,特别值得一题的是掏耳,那一把口多长的一套竹制耳扒,看上去一点吓人,其每一根都有不同的用途,当每一根耳扒深入耳内,骚动着耳内的皮肤时,舒服的使人的脸上五官简直是挪了位置,这一系列的服务,谓之“扬州三把刀”中之剃头刀。
近2500年来,扬州的汉、唐、清几度繁华,催生并刺激了三把刀行业的发展与兴盛;几度衰落,又“逼迫”并推动扬州先民怀揣三把刀背井离乡、漂流四方、艰苦创业。历经千年风雨磨砺的扬州三把刀已经走出了本土,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成为扬州悠久历史的重要象征。
扬州饿蛋粉:
中国化妆品的鼻祖(扬州鹅蛋粉曾获1915年世博会银奖)
扬州香粉“妆”出美女“扬州出美女”,这并非偶然。除了枕湖傍水的秀丽风光、蓬勃繁荣的经济文化之外,其闻名天下的化妆品也是造就美女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在东关街拐角的作坊内诞生了“谢馥春”,这个曾把中国式的古典美描绘得淋漓尽致的名字,至今仍为扬州人津津乐道。明清两代,扬州的香粉风靡大江南北,凡是富裕之家女子所用的上好香粉必是产自扬州。在《红楼梦》第四十四回中,便借平儿之口道出了对扬州香粉的赞誉,平儿将香粉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拍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不像另的粉涩滞”。须知平儿跟随着王熙凤料理贾家宁荣二府,见惯了世上精致名贵之物,却唯独对扬州香粉倾眼有加,足以见得“天下香粉,莫如扬州”了。
元朝增开小东门
“由于扬州唐城面积较大,仅西城墙上就有四座城门,全国绝无仅有。”考古资料介绍,这主要是因为扬州是一座商业大城市,人口较多,为了进出城方便,扬州城每隔1000米就开一座城门,据悉,唐代扬州城由子城和罗城两部分组成,子城在蜀冈之上,为唐代扬州大都督府和官衙治所;罗城在子城之南,是唐代扬州工商业和市民居住区。罗城呈南北长方形,南北长4200米,东西宽3120米。罗城内有南北大街6条,东西大街14条。根据目前的考古成果推断,罗城共有城门13座。其中北门一座,南门4座,东门4座,西门4座。
元至正十七年筑旧城时,在大东门南增开一座略小的城门,称为小东门。大东门走驴、马车等,而小东门是走行人及肩挑货物等,在扬州为什么独为小东门最有名气,据老人口说,在扬州所有的城门槛相隔一段时间均需修理,唯独小东门的门槛无需修理,因为在开小东门时,正好门槛位置是一块天然石条,因地制宜地将其作为门槛了,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一块天然玉石,天长日久反而越变的光滑。小东门东、西两侧为小东门街。小东门街是一条200米长的东西向街道。东接多子街,西接甘泉街,是旧城东西向的主要街道,街上主要以饭店为主,当年有“小东门,人碰人”的说法,可见那时小东门街的繁华程度。
说起扬州,不是一篇粗略的文章能描述的了的,如果去扬州更不能走马观花,必须细细品味,才能得其真味。我们记得清明上河图,它从汴梁城外的汴梁河起,沿河一直画到了汴梁城闹市中心,反应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繁忙情景,如果我们的后人能画出扬州城的全景,画出它那细微通神之处(此通神是指人感觉神经的最高境界),加上各朝达官文人、还有几朝的帝皇描写扬州的诗句作为题跋,相信一定是旷世的,那时《清明上河图》就要排在老二了。
(注:此文中许多记载来源均是查阅资料而得,并非本人创作,这里只是略加整理,敬请谅解!)
MIN
2011年12月写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