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后,最忆拐枣情
霜降后,是吃拐枣的最佳时间。
这时候的拐枣,熟得香甜,味如枣,甜似蜜。醇香,甘美,真有点像葡萄干!
《诗经.小雅》中就有:“南山有枸”的诗句。据《辞源》解释:“枸即枳椇(拐枣的学名),南山谓之秦岭”。《陆疏》中说:“枸树山木,其状如栌,高大如白杨,枝柯不直,子着枝端,大如指,长数寸,啖之甘美如饴,八九月熟。今官园种之,谓之木蜜”。古语云:“枳枸来巢,言其味甘,故飞鸟慕而巢之”。历史悠久的拐枣,从诗经走入生活,是何其的美妙?
总是接触这些酸酸涩涩的文字,半懂不懂的样子,那是骨子里还有着一些穷酸在作祟。
真正接触拐枣,是很小的时候。村里有一户人家,院里有一棵高大的拐枣树,缺乏水果滋养的孩提时代,三三两两拿着竹竿去墙外偷偷敲打,等到主人发现,早已溜之大吉。其实,那个时候也没品尝出拐枣到底有多么美味,因为很少吃到熟透了的拐枣。
记得那户主人,一个小脚的老太太,追出来就破口大骂:“谁家没教养的死妮子?害人精……“
钻进靠墙晾晒的玉米杆里,藏起来,捂着嘴偷笑,心还有点惧怕。万一,惹恼了老太太,没准会找上家门,那可就惨了。
很久以前的故事,依然清晰。只是那个小脚的老太太早已故去多年,她家的子孙也修建了小洋楼,却不知道拐枣树还在不?人,总是很忙,忙得即便回趟老家,也是匆匆而去,匆匆而归,怕是没有闲情逸致去寻找儿时的回忆。日子久了,很多事情就被储藏了。
前几日,有学生给我拿了一些拐枣,说是自家树上结的。当真稀有!多年不曾尝到的美味了,我毫不吝啬地大吃起来,果然味道甘甜。
一般,我们所吃的拐枣并非它的果实,而是它肥厚的果柄。其真正的果实很小,圆球形,大如豌豆,坚硬而干燥,有三条纵沟,为黄褐色瘦果。如把果实剖开,其内三个小室,每室内镶着一粒种子。果柄膨大为肉质,肥大,曲扭,黄褐色或青黄色,味甜,稍带涩味,酒香扑鼻。别说,吃这玩意挺麻烦,得摇一摇,周围密布的小籽粒簌簌落下,剩下就是香甜的”果实“了。拐枣“果实”在“霜降”前后成熟,经霜后的拐枣“果实”,肉质鲜嫩,甘甜如饴,涩味消失,令人回味无穷。它其貌不扬,没有美丽的色泽,也无苗条的外形,而是棕灰色的,像弯弯曲曲的棒状物,有如筷子般粗细。没吃过它的人决不认为它竟可以吃,甚至不屑一顾。
我吃的时候,皆因这份情意,不然怕是也不会如此精致地侍弄。一颗籽,一颗籽,摘掉,小心翼翼。
办公桌上放一些拐枣,用红线线系着茎,像一枝花,开得老成,开得晚气。闲来没事,喜爱串门的同事,捏几片果柄,塞进嘴里,少不得对我”羡慕“一番,仿佛吃的不是拐枣,而是浓浓的师生情。
这拐枣和以往的柿子一样,也要占掉我一些时间,怎么说也难辞三言两语的”客串“。我落字不做花,仅,因心中难以搁置的情。
听说拐枣可以泡酒,民间常用拐枣酒泡药或直接用于医治风湿麻木和跌打损伤等症。在中医上,其种子、木质入药,有清热、利尿、解酒毒之功效。古书中对其解酒毒,有很多趣闻记载。陆玑《疏义》云:“……昔有南人修舍用此木,误落一片入酒瓮中,酒化为水也”。
我没有见过如何酿造拐枣酒,只就拐枣的甜美来判断,必定可口宜人。特别是冬天做客的时候,主人家捧出来一碗拐枣酒,提神暖身。
老家的小脚老太太没有酿过拐枣酒,所以不曾品尝到。怕是舌尖的这份诱惑只能在梦里去寻找,一遍遍,不嫌累。
这么好的果子,在市场上并不是畅销的水果。那形状,几乎没几个孩子喜欢。自是山野村夫,民间名医,再药到病除,也没几个人可信。喜极拐枣,满满的香甜在心中开出一束束的花,是拐枣果子的形状。做人,是否该如这其貌不扬的拐枣?穷乡僻壤,也掩饰不住内心的繁华,寂静生长,无需刻意栽培,长成自己的样,厚实的果子自然落成。
喜欢这样的果子,自是有一股烟火味,在烟气熏染的农家院子里,结出一股香甜味。
犹记得,爬上墙壁,去敲打人家拐枣的情景。那时候,姑娘家混在小子中间,笑声爽朗。
如今,各色水果摆满了茶几,挑三拣四的女儿,根本无一点惊奇。她不吃拐枣,说是灰溜溜的样子,咽不下去。而我,摘下果柄,细细品味,直入心脾。
拐枣年年熟,岁月渐走渐远,那群偷拐枣的孩子们恰似一幅永久的图画,定格在记忆里。不忘,终生不忘。
重新撩动的情思,在繁琐的生活中安置下来,一束拐枣,一份情意,暖了冬夜的心。
霜降后,最忆还是拐枣情。qq:1242490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