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经典散文

善事

发布时间:2024-08-27 13:56:01

  善 事

  这是我第二次读到这个故事,心里依然感动如初,为油然而生的善念,也为自然天成的善行与善报。

  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在一场异常激烈的战斗中,一架敌机正飞速地向阵地俯冲下来,正当班长准备卧倒时,突然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在那儿直愣愣地站着。班长顾不上多想,一下子扑了过去,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身下。一声巨响过后,班长站起身来拍拍落在身上的泥土,正准备教育这位小战士,回头一看,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

  放在一部大片里面,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充其量只是一个细节,让众人虚惊一场。然而,这毕竟是活生生的现实,是生死瞬间的抓拍,除了虚惊,应该还有隐隐的后怕与万分的庆幸。在此,无论敌机还是那位“直愣愣”的小战士,几乎都成了道具一样的陪衬,而怎么看都不像主角的班长,却在这生死瞬间变得顶天立地,通体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放在课堂上分析,不管老师还是学生,相信都会拿出奋不顾身、舍己救人以及革命友谊、崇高精神这一系列闪光的词语赞不绝口,却唯独忽略了人性的底色——向美向善的本真。

  何为人性?《三字经》开篇有这样几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 性乃迁。这三句话讲的都是人性,第一句讲的是与生俱来的善性,第二句讲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第三句讲的是缺少教养的恶果。其实,人的天性不过是一张白纸,无所畏善,也无所谓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天真无邪。倘若硬要定性,除了生存的欲望和本能,其他一切都显得牵强附会,或者是人为的强词夺理。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这张白纸逐渐顺应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规律,终有了人间正道和人生歧途,也生出了是非对错,展现了善恶美丑,分出了人性的两面。于是,善与恶就成了一对冤家。

  在我们家乡,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几个乡亲赶集归来,半路上忽然下起了大,正巧路边的场院里有一间看场的小屋,大家就慌慌张张赶过去避雨。几个人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听得小屋上空炸响了几个闷雷,此后咯咯喽喽不断,并且声势越来越大,好像无数的天兵天将在上面不停地擂鼓呐喊。几个人吓得面如土色,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气都不敢出一口,因为大家都知道“天打五雷轰”的说法,眼下是不是苍天要惩罚伤天害理的恶人?这时候,有人就说,咱中间一定出了恶人,要不然老天爷不会盯着咱不放,如果谁做了亏心事,最好自动站出来,别连累了大家。于是,几个人又开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把目光集中到一个好偷好摸的人身上,看得那人手足无措。众目睽睽之下,这个“小偷”战战兢兢地走出了小屋,但没走多远,就听得身后咔嚓一个响雷——小屋夷为了平地!

  此故事与彼故事像是在唱对台戏——不一样的故事演绎了不一样的人生,但每一种结局都像一把重锤敲击着人的心灵,发人深思,让人警醒。对于故事的真实性与科学性,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较真儿地追根问底,因为在一传十、十传百的传说中,大家早已深信不疑,并且融入了太多太多的感性认识和朴素的善恶观念。有人不免要问,这样岂不是违背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常理?错!大错特错!“小偷”有其偷偷摸摸的恶习,但不至于害人性命,是为小恶;为了不伤及无辜,他甘愿接受上天的惩罚,虽不是大善,却是可贵的良心发现,试想,老天爷怎会忍心伤害一个弃恶从善之人!而在这生死关头,几位“善人”先是贪生怕死,后是见死不救,最后置人于死地,虽然不是举刀杀人,但从结果上论断,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假设(尽管没有假设),几位乡亲都能心存善念,共同祈求上苍宽恕,说不定都会转危为安,结局岂不是皆大欢喜!

  剥开迷信的外衣和故事的玄虚,一切都豁然开朗。“善有善报”与“恶有恶报”虽然都不是必然,却饱含了世人对行善者的祝福和对作恶者的诅咒,包括情真意切的“好人一生平安”和咬牙切齿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都是从善、向善、扬善的真情流露。佛家也有“种善因得善果”的说法,其中的前生之因与来世之果虽是无稽之谈,但于今生今世,和“好人自有好报”的俗语如出一辙,也是对善心、善念与善行的推崇。

  值此,我们不妨把世间比作一片无边的海,而人生就像汪洋中的一条船,众生于此,无异于同舟共济,如果都能与人为善,则如顺水行舟,有善始也有善终。

  老子看透了人生,谓之“上善若水”,可谓大道至简。

  孟子看透了人性,曰:“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可谓语重心长。

  我等凡夫俗子,无需之乎者也,只需多做些善事就足够了。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