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经典散文

秋事

发布时间:2022-10-19 18:14:10

  秋事

  秋事

  秋天就象一位老人,用他那独有的方式在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秋风吹黄了树叶,秋浸润了山峦,秋色渲染了田野。

  不会忘记童年时光,对秋天既爱又怕。爱秋的绚烂多姿,怕秋的劳作的艰辛。

  爱秋的五味俱全。从立秋开始,就有数不尽的应时水果:葡萄,苹果,梨,黑枣,柿子,石榴—— 自然成熟得水果自然带有乡野的味道:甘,饴,酸,甜,香。

  爱秋的色彩炫烂。从一片秋叶开始,在秋风吹抚下,在秋雨滋润下。先从叶子的边缘开始鹅黄,深黄,一点点扩大,直至叶脉变黄,叶柄变枯,如蝴蝶般飘落,凋零。叶带着又一个梦去寻找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秋叶更是多情物,化作梦,化作诗,去铸就根的事业。

  爱秋的热烈狂野。华北平原的万里青纱帐,在经历一场季节的蜕变。那一行行,一排排玉米,在奉献出沉甸甸的果实之后,枯黄,陨落,消逝。三五天时间,色彩斑斓的田野,只剩下黄黑的翻耕的大块大块的土地。不久之后,冬之前,黄土地上有一拃高的绿麦苗随风摇曳。那一块块绿地毯,让初冬缺少生气的田野,增色不少。

  在欣赏秋,品味秋的时节,也在进行劳动的磨炼。劳动的艰辛,也如烙印般深深印在脑海中了。

  摘棉花。一大块棉花地,棉花秸子比人还高。钻进去,前不见垄头,后不见垄尾,见到的是盛开的棉花。摘下来收进特制的围腰里。围腰类似现在的购物袋,只是口上多了两个长长的带子,系在腰间。这活儿也有很高的技术含量。高手不但摘的快而且摘下的棉花朵子上不见一片枯叶,棉花如雪似云,让人不忍多动一下。采摘棉花需要上千次的重复弯腰直腰的动作,晚上睡觉时,腰酸的难以翻身。

  刨山药。先用镰刀钩住山药秧子,那秧子勾勾连连,能蹿出四五米远,都不知道串到哪里去了 。从垄沟裂缝处下手,找到主根,快刀斩乱麻,扯掉,一边钩一边拽,不多一会儿,地里堆积起几个直径一米左右近似圆球形的山药蔓子球,露出地皮来。裂缝处就是山药生长的地方。挥锄,刨起。一亩多山药刨完,也会两手血泡,血泡用针挑开,放出血水,没几天会脱一层皮,疼痛更不用说了。

  摘花生。花生得用铁锹一锹一锹往出挖。连果带棵运回家,码好,垛起,闲下来,阴雨天,再摘。往往,夜深人静时,还听到人家传出说话声,看见黄晕的灯光透过夜露。更有人家,干脆甩起了花生。找一张桌子或是条凳。攥住棵子,“啪啪” 甩起。比单纯用手摘快多了。那一声声,在寂静的乡村夜晚,是多么清脆悦耳;那一声声,在昭示着,农民丰收的喜悦;那一声声,宣告着,一年的收获和欣慰;那一声声,也意味着又一个不眠之夜。

  收玉米。收玉米是秋收工作中最繁重的工作。十几亩田,纯手工劳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过秋,最少的一个月,才可以做到颗粒归仓。

  一眼望不到头的玉米地,不再给人任何美感,只想着赶快砍完,弯腰挥镰,上万次的重复动作。手臂被枯黄的玉米叶子划出道道红痕,甚至洇血。当夕阳收回她最后一抹光辉时,一块玉米总算割完。玉米已经平躺,眼前一片豁亮,秋虫“霍霍” 地鸣叫,仿佛在催促大家赶快回家。

  接下来是剥玉米。蹲在地上,把玉米皮撕开,“嚓嚓” 左右各一下,玉米穗子与玉米皮分离。手腕用力,“咔嚓”,穗与皮与秸分离。这就是果实。遇到难剥的,有时要手脚并用,甚至用上膝盖才可以掰下一穗。

  掰玉米时,最怕的是两件事。一是遇到乌霉,乌霉可能是玉米的病变。看上去好好的,剥开,“噗” 地一声,一股黑雾喷出,一不小心会喷到脸上手上,很脏。另一件事是遇到虫子。掰开,刚好看见一只虫子,很大很绿,还在蠕动,很恶心。

  金黄的棒子穗,还要运到家里,上房,摞趟儿,晾晒,脱粒,才可归仓。

  这些劳作,都已经逝去,随着时间消失了。只能用笔墨把停留在记忆里的零零碎碎的片段拼凑起来,留下一丝回忆怀念

  秋风秋雨秋山秋色,秋林秋果秋收秋事。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