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深山出洋芋
秦岭深山出洋芋
陈永明
秦岭深山出洋芋。农历正月底二月初播种洋芋,端午节前后就能吃新洋芋了。秦岭南簏的山中,腐质泥沙土壤,产的洋芋光堂,吃起来干面,老幼妇孺都爱吃。洋芋既可做莱又能当主食。在那些困难的岁月里,洋芋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度过了一个个饥饿的日子!
小时候,大年初一可不干活,放开身子耍一天,从正月初二就要开始干农活了。全家人要在生产队开工前的三四天时间内把自留地里的洋芋栽下去。用两天时间把积攒了一年的农家肥背到坡上的自留地里去,这是最累最苦的活,把肥运上山了,办置地和栽种子就没那么难了。雨水节气一过,两场春雨后洋芋苗出齐,开始薅洋芋地里的草,谷雨前后洋芋开花时就要给洋芋薅二道草了,并给洋芋跟部擁土,然后到夏至前开始挖新洋芋了。在坡地挖洋芋要拿上角锄、背上背篓、提上撮箕,从下往上挖,撮箕放前面,挖出一窝提着秧子把上面大大小小的洋芋摘干净扔在撮箕里,挖满一撮箕倒入背篼,要不了多长时间就挖满了一背篼,洋芋长得好,越挖越有劲,享受着丰收的喜乐。家里房少屋窄,背回家的洋芋就倒在大架子床下。遇到下雨天,父亲让我们几个小孩拣洋芋,把洋芋按大中小微分开,大洋芋吃菜用,中号留着来年做种,小洋芋搭饭,微型的洋芋打成淀粉。搭饭的洋芋太小,家里人多米少,一顿饭要剐一盆洋芋,剐洋芋成了都不愿意干的活,太小的洋芋不好剐,常常剐的我手抽筋。收了新洋芋起码可以吃饱肚子了,特别是到了秋冬天,晚上肚子饿了,可以在火坑或灶洞里烧上两个洋芋冲饥,那时感觉烧洋芋特别好吃,有时把烧黃的皮都吃了。
收了新洋芋就想很奢华的吃一次洋芋糍粑。吃这种食物一费洋芋,二费时间,三费体力。淘一次神不容易,要剐很多洋芋,放在锅里蒸熟,取出后凉冷,分成几次倒入碓窝,用锤反反复复砸烂砸细,砸到锤上和对窝里的洋芋牵出长丝来。砸下去要使很大的劲才能把锤拨出来,旁边放上凉白开水,在水里面蘸上一下才能砸第二锤,直到细如丝光如绸缎一般,取出来放入盆中,炒一锅浆水汁子,一人一碗,把糍粑放入碗中蘸着汁吃,这也成了山里人招待贵客饭了。
前不久我到深山中的药坝一同事家里去玩,听家里的老人给我讲了一个关于洋芋糍粑的故事。说清末民初年间,秦岭深山中一户人家,头一年收了很多洋芋,在屋后的地里挖了一个大洋芋窖,上面用木板做了盖子,盖子上面又盖了茅草顶。留下一部洋芋吃以外剩下的都放入窖里。窖里存放洋芋可保鲜,冬天不怕冻坏可以吃到第二年挖新洋芋时。第二年挖新洋芋前窖里的旧洋芋才吃了不多一些,随天气气温升高,洋芋都长了长芽了,这样的洋芋不好吃,芽眼挖不净弄不好吃了种毒哩。那一年的洋芋又丰收了,旧洋芋不处理新洋芋又往那里放?窖里洋芋太多,从窖里把长满芽子的旧洋芋往外取还真不容易,他们就往窖里倒入一些自家烤的苞谷酒,很快窖里的洋芋全烂成了稀汤糊糊,用尿圪挡伸进窖里往外舀入糞桶,挑出去倒掉,到也没费多少事,把窖里的旧洋芋清理完了,用水洗干净再撒一层石灰消毒。 洋芋窖里不能像过去那样堆放那么多了,够一家吃到下一年新洋芋出来就行了,还有那么多洋芋咋办?这家主人决定把这些洋芋全砸成糍粑。三伏天,天气好,太阳大,把砸好的糍粑用胡基匣子做成胡基状晒干,然后用来垒砌成大房间中的一堵墙,两面还用加了麦糠的稀泥把它抹光。又过了两年陕南遭大旱灾,从别处来了吃"大户"百十人到了他们村,吃完了张家吃李家,吃完了李家吃赵家,……吃完了的那家人就加入到吃大户的队伍中去吃另一家,人也越集越多。有一天这队伍就吃到了这家人来,虽说家里的洋芋多,几百人住在家里吃起来,没有几天功夫把家里的啥都吃光了,吃"大户"的队伍就要移到另一个村去。这些人就给他们做工作,让他们也加入“吃大户”的行列里,说道:“你们家能够吃的东西都让我们吃光了,你们不跟着我们走就只有饿死。等度过了这个饥荒年馑再回来!”这家主人推说故土难离,死也要死在这儿,决意不走。这几百人见劝说不动就走了,领头的人走在路上觉得奇怪,心想难道他们家里还藏有粮食不成?就打发了几个人转回去看看,再顺便劝说他们最后一次。转回来的人推说“我们实在不忍心你们被饿死,还是希望你们跟我们一起走。”另外几人就屋里屋外搜了一遍,确实没见任何可吃的东西才走了。到了晚上后半夜那些“吃大户”的人走远了,他们拆墙取出一页洋芋糍粑做的胡基用热水泡了,用刀切成片,放在锅里慢慢煮。一家人就靠着吃这样的食物度过了饥荒年馑。第二年那些“吃大户”的人中一部分活了下来一返回家乡,有不少孩子和老人都饿死在外面了。
现在的农家乐也喜欢上洋芋糍粑这道菜,可往往为了省工省时,吃不出那种很地道的味道了。
我们要感谢洋芋为人的生存所做的贡献,感恩洋芋在我小候填充了我饱受饥饿的肠胃。
2014.8.14